心血管方面的手術,難度很高,一般選擇在低溫環境下,暫停體內循環來進行。而近日,南京市第一醫院在常溫、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給患者進行了主動脈人工血管替換手術。手術過程爭分奪秒,7小時內將腹腔主動脈上的血管全都人工重連了一遍。據了解,這也是江蘇省首例常溫非體外循環下分期全主動脈人工血管替換手術。通訊員 章琛 現代快報記者 吳怡 文/攝
病情很兇:體內埋著3個「炸彈」 ,隨時有生命危險
今年42歲的張平(化名),是一名在蘇州打工的徐州人。去年6月17日,正在工作的他突然昏倒,醫院檢查發現他患有急性A性主動脈夾層、胸腹主動脈瘤,同時還有家族遺傳的「馬凡氏症候群」。半年前,張平的姐姐也患過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在南京市第一醫院手術並治癒,張平的家人馬上把他送到第一醫院救治。
這三種病加在一起,有多嚴重?南京市第一醫院南京市心血管病醫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陳鑫說,張平的病情就相當於在心、胸和腹腔內安放了3個「不定時炸彈」,不拆除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
「主動脈的血管壁,可以分成內膜、中層和外膜,主動脈夾層,就是血管壁的內膜破裂,血液會湧到中層和外膜裡面,壓迫心臟和其他的血管,而外膜一旦破裂,人就會馬上死亡。」陳鑫介紹說。
「主動脈夾層非常危險,50%的病患會在3天內死亡。」陳鑫說。
手術很險:換根血管的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
根據張平的病情,主動脈從上到下都需要更新。不過,如果幾處手術同時進行,患者的身體難以承受。經過反覆研究,醫生提出「分期全主動脈人工血管替換」,也就是說,分兩次手術,第一次摘除懸在心、胸附近的兩個「炸彈」,第二次再摘掉腹腔的「炸彈」。
去年6月17日,醫院給張平施行了主動脈根部替換手術,同時在主動脈的弓部植入支架象鼻,為二期手術埋下伏筆。
今年2月,醫院又對他進行了第二期全腹腔主動脈的替換手術。通常這種手術要在一個較低溫度下進行,同時暫停血液循環,或者靠體外循環輔助。但這樣的手術耗時長、損傷大、用血量多。經過再三考慮,醫院決定實施常溫非體外循環下全主動脈人工血管替換。
「難度不小,因為腹腔主動脈上有七八根血管,分別連接著脊髓、肝、腎等重要的器官,每一根都要斷開,並且替換上人工血管,每一根手術的時間都不能超過30分鐘,尤其是脊髓,如果替換時間過長,將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比如截癱。」陳鑫說。
在這樣的嚴重壓力下,醫院派出十多位醫護人員,飛針走線,迅速完成每一根人工血管的替換,最快的14分鐘,最慢的也不過22分鐘,整個二期手術耗時7個小時。手術過程中,患者基本沒有出血,避免了輸血帶來的併發症。目前,張平恢復良好,今天就將出院。
連結
馬凡氏症候群患者
常被稱作「蜘蛛人」
據介紹,張平之所以會突發急性的主動脈夾層,與家族遺傳的「馬凡氏症候群」有很大的關係。這種家族遺傳疾病遺傳的可能性有50%,不分男女,張平的姐姐就曾經因此發病。「有這種病的人指骨都很長,手腳特大,因此被人稱為『蜘蛛人』,個子也一般比較高。」陳鑫說。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張平身高只有一米七,但手腳特大,手指比一個正常男性長了一節指骨。「我穿的鞋碼是特別大的,46碼。」張平說。
「這種病並沒有確切的發病時間,如果家族中有這種病史,其他人應該每年都對心臟進行額外的體檢,」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劇烈運動會使馬凡氏症候群提前發病,尤其讓籃球、排球運動員談而色變。「一些從小就個子高的被拉去當運動員,沒想到接受培訓以後卻被查出馬凡氏症候群,這也意味著他們運動生涯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