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右)基本康復了。於丹丹 攝
14小時的手術,換上70釐米長的人造血管,9400毫升的輸血,6個大血管吻合口……這一系列讓人驚嘆的數字,發生在4月19日鼓樓醫院手術室中。一名患胸腹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年輕男子,經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專家的全力搶救,最終成功地保住了性命,而經歷過兩次手術的他,主動脈大血管全部置換上了人工血管。這一手術達到了心胸外科領域的最高難度,在江蘇地區尚屬首例。
患者故事
4年前,他就換過一次血管了
34歲的患者周旋是安徽天長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2007年,周旋曾經發作過一次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他回憶說,那一天,他突然感到「胸口像活生生被撕開一樣」,那種「撕心裂肺」的劇痛令他終身難忘。當地醫院確診後,被緊急送往南京鼓樓醫院。那一次,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等醫生在手術臺上忙乎了10個小時,為他進行了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置換,簡單的說,就是把他部分主動脈血管置換成了人工血管。
那時,剛到而立之年的周旋很是不解,自己平時身體好好的,沒有肥胖,也沒有高血壓,怎麼會突然發病?對此專家解釋說,患者這麼年輕就出現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可能是天生血管壁發育出現異常。
「不定時炸彈」再度「爆炸」
術後,周旋康復出院,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生活如常,他比過去更加注重身體的保健。可是誰也沒想到,今年4月14日,周旋突然感覺到,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回來了,這次似乎比幾年前更加嚴重——右側從胸口一直到腹部都異常疼痛,他痛得大汗淋漓,嘔吐,呼吸困難。
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4月18日,帶著氧氣瓶的周旋再次被送進鼓樓醫院心胸外科,此時血壓已經下降到80/50mmHg。由於呼吸困難不能平臥,他只能坐在床上,病情十分嚴重。
CT顯示,周旋的降主動脈鼓出一個內徑15釐米的動脈瘤,而正常主動脈血管的內徑只有2.5釐米。夾層動脈瘤從胸部撕裂到腹部並延伸至髂動脈,動脈瘤撕裂造成大出血,高速、高壓的動脈血立即噴射入胸腔和腹腔,胸腔積液達4000毫升,血色素從13克降至7克,此時的患者已經出現了失血性休克。
這一換,全部主動脈血管都被換掉
周旋之前已經動過手術了,動脈瘤怎麼會復發了?經進一步檢查發現,並不是他第一次手術置換的人工血管出了問題,而是另一部分主動脈,即降主動脈及腹主動脈出了問題。
為了搶救患者的生命,唯一的辦法就是手術,用人造血管替代病變的主動脈。加上之前一次的手術,周旋相當於全部的主動脈大血管以及周圍的分支都被換掉。
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王東進主任告訴記者,血管置換本身就是個大手術,除去手術本身的難度,這個病人還相當的特殊。
第一,由於周旋一直服用抗凝藥,凝血功能差,手術可能出現大出血;第二,病變的範圍太大,加上此前手術造成了組織粘連;第三,在血管置換的過程中,需要體外循環,大腦、腎臟、肝臟、脊髓等有一段時間都無法供血,這需要儘量控制手術時間,否則可能會造成組織的壞死。
搏命手術
14小時
換上70釐米人造血管
對可能出現的風險,王東進主任和周旋的家屬都進行了溝通。家人救治的心情非常迫切,也對「搏命手術」給予了支持。
1:00
患者開始進行術前輸血和心電監護。
8:00
患者被推進手術室,進行麻醉。由於病人不能平臥,只能坐著進行麻醉。
12:00
由於手術涉及腦部、脊髓以及多器官的供血,心臟也要停跳,必須採用「深低溫體外循環」技術,將患者的體溫降到18℃,分步暫停腦部、肋間、腹腔和左右腎動脈的血供,然後置換吻合人工血管。
19:00
由於手術創面大,血管吻合口多,加上體外循環的時間長,所以止血異常困難。
23:30
經過14個小時,手術終於結束。手術切口長達80釐米,換上70釐米長的人造血管,前後輸血9400毫升,進行了6個大血管吻合口。
在心胸外科監護室醫護人員的嚴密監護精心治療下,患者第二天就甦醒了,此後度過了出血關、感染關和臟器衰竭關,逐漸康復。近期周旋基本康復,準備出院。對自己能恢復成這樣,周旋和他的家人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我弟弟這條命是撿來的!」周旋的姐姐告訴記者。
三大疑問
問題1
夾層動脈瘤為何兇險?
比癌症還可怕,死亡率高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胸腔內的定時炸彈。雖然也叫「瘤」,但是它不是人們平時說的「腫瘤」。它也叫做主動脈夾層,而是指血液通過內膜破口進入主動脈壁中層形成夾層血腫。
一旦腹或胸主動脈瘤發生破裂,高速、高壓的動脈血立即噴射入腹腔,在短短幾分鐘患者失血達到數千毫升,隨即出現休克,大出血而死亡。只要破裂口出現在胸腔或腹腔內,任何搶救和輸血都是徒勞的,所以,臨床醫生把這種兇險的疾病稱為「不定時炸彈」,隨時隨地可能破裂要命。
研究顯示,病人得病後在開始24小時內病死率就高達35%。「在十年前,夾層動脈瘤是比惡性腫瘤還可怕的疾病,因為一旦破裂,家屬甚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親人在痛苦中死去。」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告訴記者,但是隨著心胸外科手術水平的提高,現在可以通過手術治療。
問題2
什麼人易患主動脈夾層?
高血壓患者和「蜘蛛人」
王東進主任介紹,急性主動脈夾層多見於中老年男性,3/4以上病人發病時超過40歲。發病時年齡低於40歲的病人中,男女比例接近1:1,而且半數女性病人在妊娠期發病。今年僅前5個月,鼓樓醫院就收治病人33例,平均年齡僅52歲。
主動脈夾層的發病原因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高血壓:在主動脈夾層的患者中,有62~78%的患者有高血壓,且多數常年高血壓未得到有效控制。據報告,隨著我國高血壓年輕化趨勢,更易於導致夾層動脈瘤的發生。
二是先天性血管壁發育異常:如馬凡症候群、結締組織病、先天性主動脈瓣二葉畸形等,此類患者血管壁發育不良,血管壁薄、質脆,主動脈內膜容易破裂形成主動脈夾層。馬凡症候群的患者外型特點是體形瘦高,手指、腳趾細長,也被人們稱為「蜘蛛人」。但專家指出,患者周旋不是馬凡症候群。
問題3
人工血管以後要再換嗎?
是尼龍合成材料造的,今後無需再換
以前,由於沒有合適的血管替代物,夾層動脈瘤幾乎是不治之症。20世紀50年代後期,人工血管出現後,這些患者可以通過人工血管置換術獲救。人工血管是以尼龍、滌綸、聚四氟乙稀(PTFE)等合成材料人工製造的血管代用品,由於人工血管的彈性比不上人的血管,所以在縫合的時候要非常的細緻和小心。由於換上人工血管,患者今後也不會再出現主動脈夾層,人工血管今後也無需再更換。
通訊員 劉寧春
本報記者 於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