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夥帶著重獲新生的笑容順利出院了。
紅網時刻5月30日訊(通訊員 劉微 黃倫芳)「黃醫生,看到你來我就不痛啦!」29歲的陳敏(化名)術後笑著對前來查房的黃凌瑾副教授說道。就在一年前,因身患兇險的主動脈A型夾層,陳敏被當地醫院認為「只有半個月生命」。經過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專家團隊兩次手術的全力救治,採用國際最前沿技術為他完成了全胸腹主動脈的人工血管置換,成功地挽救了這個江西小夥的生命。
江西小夥命懸一線 湘雅專家迎難而上
江西銅鼓小夥陳敏是一名廚師,2017年春節他被診斷為主動脈A型夾層血管破裂,醫生認為做手術成功率很小,甚至表示他「最多只有半個月生命」。一位從醫的堂姐告訴他,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在主動脈夾層的救治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陳敏猶如抓住了最後一棵救命稻草,連夜動身前往湘雅醫院。
湘雅醫院黃凌瑾副教授接診後為陳敏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情況確實不容樂觀,陳敏身患主動脈A型夾層,是心血管外科最為兇險的疾病之一,瘤體極易破裂造成患者死亡,手術風險很高。
2017年3月,湘雅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順利為陳敏實施了全主動脈弓人工血管置換術+升主動脈人工血管置換術+Bentall術+象鼻支架置入術,為其置換了20釐米的人工血管。黃凌瑾副教授介紹,主動脈弓替換加支架「象鼻」手術治療A型主動脈夾層臨床效果非常好,但如陳敏這樣的「馬凡症候群」患者,支架「象鼻」遠端夾層會逐漸擴張形成動脈瘤,需要二期行全胸腹主動脈置換術。
技藝精湛 成功完成金字塔尖端手術
全胸腹主動脈置換術是心血管領域內的高精尖手術,手術風險極大。手術涉及到血液保護,脊髓保護,腹腔臟器保護,手術中還要非常好地維持體溫。國內現有的技術在主動脈的結構性生理重建上和國際先進技術比較仍有很大的差距。
經過詳細的術前評估和完善的圍術期準備,2018年5月17日,在心臟大血管外科羅萬俊主任的指導下,由黃凌瑾副教授主刀,採用國際上先進的左心轉流技術,為陳敏了進行全胸腹主動脈人工血管置換術。
術中可見患者的胸降主動脈和腹主動脈較正常人的2.5釐米已經擴大到了4.5釐米,胸主動脈支架以下瘤樣擴張,腹主動脈更是形成了一個最大直徑為7釐米的動脈瘤。更讓手術醫生感到棘手的是,陳敏的左腎靜脈異於常人,位於主動脈後側,需要先切斷腎靜脈,完成手術以後再進行重建。
第二期手術歷時9個多小時,為陳敏置換了40釐米的人工血管。術後患者恢復良好,第二天即拔管,未出現任何神經系統併發症及肝腎損傷。5月30日,這個江西小夥帶著重獲新生的笑容順利出院了。
來源:紅網
作者:劉微 黃倫芳
編輯:曼曼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8/05/30/416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