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治療周期、兩周推演定方案、1米手術切口、8小時手術臺奮戰……為徹底解除馬凡氏症候群患者血管病變帶來的猝死風險,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協作,將問題血管進行了整體替換。該院介紹,目前國內開展此項手術的醫院屈指可數,而這也是四川省範圍內完成的首臺「全胸腹主動脈替換術」。
為何要做手術?
女子主動脈「從頭到腳」出毛病
去年11月,剛到不惑之年的田英(化名)因為走路後感覺呼吸困難以及胸背撕扯疼痛等問題,從四川丹巴縣老家來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求醫。檢查結果非常不樂觀:主動脈根部瘤、胸降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此外,還存在心臟擴大、心衰、二尖瓣、三尖瓣嚴重關閉不全等問題。也就是說,她整根主動脈「從頭到腳」都是毛病,還伴有一堆心臟問題。
「田英是一位馬凡氏症候群患者,有家族遺傳史。」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程力劍博士表示,這種患者主動脈會發生病變,繼而出現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一旦破裂會導致患者猝死。對馬凡氏症候群患者來說,用人工血管替換全部的問題血管,是唯一徹底告別猝死風險的方式。
然而,以田英當時的身體條件,根本不可能承受得住全主動脈替換帶來的手術打擊。為了幫她贏得手術機會,醫生決定先解決心衰、主動脈根部瘤及二尖瓣、三尖瓣的問題。
手術難度有多大?
涉及要保護的器官和神經眾多
經過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的精心治療,完成第一期手術的田英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後續康復,身體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心臟恢復了正常大小和功能,有了實施全胸腹主動脈替換的可能性。不過,院方表示,全國範圍內能開展這一手術的醫院極為有限,省內此前更是沒有先例。
「患者的胸降主動脈和全部腹主動脈都有嚴重病變,胸降主動脈是夾層,腹主動脈是瘤變、血栓形成,並且有不規則凸起,都需要替換掉。手術範圍太廣泛,這是手術開展的最大難題。」程力劍解釋說,手術涉及到需要保護的器官、神經眾多,術中、術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也非常多,有的併發症可能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生命。比如肋間動脈重建,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會造成脊髓缺血導致截癱。
想要完成手術,這就要求主刀醫生不僅要對主動脈的各個分支及其周圍臟器的解剖了如指掌,還需要制定嚴密的治療方案和對應的臟器保護措施。
作為主刀醫生的程力劍博士,在國內外的實踐和學習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為了確保田英得到安全的治療,除了心臟大血管外科全科室反覆研究病例外,還聯合麻醉、重症醫學、體外循環、手術室等相關團隊進行多次聯動探討。經過兩周時間的反覆討論,制定出了細緻入微的個體化圍術期治療方案,並針對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做出預防性治療措施。
如何進行手術?
多個科室合作 4醫生聯合縫合手術切口
手術當天,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麻醉科、手術室通力合作。先是將患者胸降主動脈夾層及腹主動脈瘤進行了切除,並利用人工血管對胸降主動脈、肋間動脈、腹腔動脈、腸繫膜上動脈、雙側腎動脈和腹主動脈進行了重建。
同時,在術中對重要神經、臟器等實施了嚴密保護。而後,用了兩個多小時對每一個出血點進行止血處置和清理,避免後續引發相關並發問題的可能。
最後,由四位醫生聯合上臺對從胸到腹1米長的手術切口進行快速縫合,以儘量縮短手術時長,減少手術創傷的打擊。近300餘針的傷口縫合下來,負責打結的醫生更是手指都磨破了皮。
術後,在心外ICU醫護組的悉心照護下,田英很快從麻醉中清醒並順利拔管。半年治療周期,兩周推演定手術方案,8個小時連續手術時間,長達1米的手術切口……這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數字,來源於多學科專家團隊之間的精密合作。
↑程力劍博士查房
據介紹,近日,處於康復期的田英,又遭遇洪水衝垮老家房屋的悲劇。面對來自醫務人員的愛心捐款,她和家人感動不已。
【專家科普】
主動脈夾層:主動脈是從心臟出發的一根血管主幹道,分為內、中、外三層。正常情況下,3層結構緊密貼合,共同負責輸送血流。但如果血管因高血壓、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等發生病變,在血流奔騰通過的時候就可能導致撕裂。血液在通過撕裂的部分漏出,就會和剩餘的中層或外層形成夾層,變成「夾心餅乾」狀。動脈瘤:動脈瘤並非癌變腫瘤,而是血管病變後出現外擴膨脹。主要危害:無論是動脈夾層還是動脈瘤破裂,血管都會像高壓水管發生了「大爆管」,大出血可致人瞬間死亡。高危人群:高血壓,或長期血壓控制不佳人群;動脈粥樣硬化人;遺傳性疾病,如馬凡症候群、主動脈夾層家族史患者;長期精神緊張、壓抑等負面情緒、高壓人群;孕婦;吸菸、酗酒、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人群。李詩敏 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王拓
編輯 於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