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4歲的安徽天長男子秦強(化名),在2011年4月14日突然出現右上腹疼痛,嘔吐、大汗淋漓,18日晚上21:00被家人緊急送至南京鼓樓醫院。患者姐姐秦麗告訴記者,當時他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至80/50mmHg,呼吸困難且不能平躺。在醫院CT檢查後,發現夾層動脈瘤從胸部撕裂到腹部並延伸至髂動脈。
秦強患的是胸腹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主動脈夾層是指血液通過內膜破口進入主動脈壁中層形成夾層血腫,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夾層動脈瘤。正常人的主動脈壁厚約1~2mm,而秦強的卻是正常人的1/20。
心胸外科周慶主治醫師告訴記者,打一個形象的比喻是,一般來說人的血管壁有20頁紙那麼厚,現在由於局部血管出現破口,導致血液進入了中間層,由於血液越積越多,將血管壁撐大,使得血管壁變薄,大概只有1頁紙那麼薄,這樣一來,這麼薄的血管壁很容易被撐破。屆時,病人將十分危險。
王東進主任表示,主動脈夾層的血管極易破裂,一旦破裂,病人在幾秒鐘內死亡,無任何有效搶救措施。另外,24小時之內,病死率為35%;48小時之內,病死率為50%;一周病死率為70%;一個月之內病死率為90%,情況十分危急。入院後,專家們連夜研究制定手術方案,並在與家屬充分溝通後,為其進行全麻下「全降主動脈置換術」。
14小時的生死營救專家們採取深低溫下分步暫停腦部、肋間、腹腔幹和左右腎動脈體外循環的方法置換成人工血管。據了解,王東進主任和其他專家們將秦強身上全部主動脈大血管置換成人工血管。接口處,一邊是尼龍材質的人工血管,另一邊是秦強自身的血管,如何將兩者密不通風地縫合起來,這對主刀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王主任一邊縫合,助手們一邊為其擦汗。據了解,整個手術從上午9:30至晚上11:30,醫生們緊張手術14個小時終於完成。術後,秦強被送入了ICU病房。
刀口長80釐米,縱貫整張背雖然手術很成功,但王東進主任的一顆心仍沒有完全放下,因為他的心中思慮著更多的問題。他究竟能不能甦醒?他的雙手雙腿還能不能動彈?會不會截癱?他的排尿功能是否正常?胃腸功能是否恢復?肝臟功能可否保證?
這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讓王主任牽掛不已。結果,從手術的第二天起,一個接著一個喜訊接踵而來。原來,第二天,秦強就漸漸恢復了意識,慢慢地他可以與家人進行簡單的交流。緊接著,他的雙手可以抬起,雙腿和腳趾也已動了,排尿也開始正常了,腸鳴音也聽到了,轉氨酶也恢復到正常了。王主任的臉上漸漸展開了久違的笑容。因為,他知道在這一場嚴酷的生命爭奪戰中,他戰勝了死神。
記者看到,秦強的刀口從頸椎到腹部,長約80釐米,幾乎縱貫整個背部。
新聞連結 夾層動脈瘤曾堪比癌症34歲的安徽男子胸中埋有一顆「炸彈」,當「炸」開時,他命懸一線。鼓樓醫院心胸外科專家冒著巨大的風險為其實施置換手術。據了解,這名男子全身的主動脈大血管統統被置換成長約70釐米的人工血管。為此,專家們歷經一個又一個難熬之夜,將他從死神的手中奪了回來。
迄今為止,尚無治療夾層動脈瘤的有效藥物,手術是預防夾層動脈瘤破裂的唯一有效方法。以前,由於沒有合適的血管替代物,夾層動脈瘤幾乎是不治之症,幾乎堪比癌症。20世紀50年代後期,人工血管出現了,這些患者可以通過人工血管置換術獲救,並逐漸發展出了有效的傳統手術方法人工血管置換術。
鼓樓醫院心胸外科周慶主治醫師告訴記者,早期人工血管置換術的風險很大,首先是麻醉水平有限,其次是體外循環的支持技術跟不上,再次是外科本身的技術達不到要求,最後還有手術中出血不止,因此不少患者根本沒法活著走下手術臺。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這項手術的死亡率已由原來的20%下降到3%左右。蘇麗萍
中老年男性較易得此病急性主動脈夾層多見於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大約2∶1~5∶1,3/4以上病人發病時超過40歲。據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既往4年收治的夾層動脈瘤病例資料統計顯示,2008年治療19例,2009年治療38例,2010年治療55例,今年僅前5個月即收治病人33例,平均年齡僅52歲。
主動脈夾層的發病原因主要有兩大類:1、高血壓;2、先天性血管壁發育異常:如馬凡症候群、結締組織病、先天性主動脈瓣二葉畸形等。馬凡症候群的患者外形特點是體形瘦高,手指、腳趾細長,可合併有脊柱側彎(駝背)、高度近視等。
置換血管是唯一的手段記者問,秦強全身的主動脈大血管都被換成了人工的了,對他來說,有什麼益處呢?王東進主任表示,首先如果不做手術的話,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叫「命不久矣」。急性主動脈夾層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術後30天生存率91%。
另外,秦強的血管壁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如果不全部置換血管,那麼他再次復發此病的機率很大。現在換了人工血管,不可能再出現夾層動脈瘤,因此,他這一輩子都無需為這種病擔心。還有這種人工血管的主要材質是尼龍,質地較柔軟,有彈性,與人自身血管相近,因此,適合血管置換使用。 (通訊員 劉寧春 記者 蘇麗萍)
作者:蘇麗萍 (來源:金陵晚報)
(責任編輯:UN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