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月15日消息(記者楊靜)顧伯伯今年70多了,長期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史,服用多種藥物,血壓血糖均控制較差,收縮壓最高曾到300毫米汞柱(mmHg,正常值為140 mmHg以下)。 最近,顧伯伯因腦梗住院,CT檢查發現後腹膜有個較大團塊,最長直徑約7釐米。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和內分泌科團隊聯合診治後經手術「拆彈」成功。目前顧伯伯血壓血糖控制良好。
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和內分泌科團隊聯合「拆彈」成功(央廣網發 仁濟醫院供圖)
經仁濟醫院膽胰外科主任劉穎斌聯合內分泌科會診,初步判斷患者後腹膜團塊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性大,考慮副神經節瘤可能。經檢查發現患者腫瘤位置較高、體積較大,靠近肝臟、血管等重要臟器,稍有不慎可能引起術中大出血。同時,由於腫瘤性質的特殊性,術中觸碰腫瘤可能導致血壓巨大波動而危及生命。
如何在保證手術安全的前提下將藏匿於腹中的腫瘤切除,同時又保證患者平穩渡過圍手術期,是擺在劉穎斌主任面前最大的挑戰。經驗豐富的劉穎斌主任並沒有急於手術,而是請來內分泌科主任麻靜。
麻靜團隊充分評估腫瘤內分泌功能發現,患者化驗結果顯示兒茶酚胺的代謝產物明顯升高,結合患者影像學表現,提示患者腹膜後團塊為副神經節瘤。區別於普通腫瘤在於,內分泌腫瘤不僅要區分良惡性,判斷是否存在腫瘤轉移,還需要評估內分泌功能,更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多發性內分泌腺瘤可能。內分泌科團隊還為患者進行了基因檢測,結果未提示患者存在相關基因突變。這讓顧伯伯一家人稍微鬆了口氣。
據麻靜介紹,副神經節瘤是一種引起內分泌性高血壓的少見神經內分泌腫瘤,腫瘤主要合成、分泌和釋放大量兒茶酚胺類物質。該病可以表現為陣發性高血壓、高血壓危象。危象發生時可表現為多臟器功能衰竭,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將此類腫瘤比喻為「炸彈」一點也不過分。高血壓危象可自發產生,也可因擠壓觸碰創傷情況下產生。如果未經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評估貿然手術,後果不堪設想。
一個月以後,患者經藥物調節後具備手術條件。劉穎斌主任團隊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完善的術前規劃,在麻醉科和手術室支持下,憑藉豐富的經驗、精準的判斷、精細的操作,成功將患者腫瘤乾淨利落完整地切除。目前顧伯伯血壓血糖控制良好。
仁濟醫院腹膜後腫瘤和內分泌團隊,由膽胰外科的腹膜後腫瘤專業組和內分泌團隊組成,團隊發揮各自優勢,通過精湛的手術和全面的全程內分泌管理,為患者提供規範診療和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