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醫院:「開每一刀都應該是藝術品」

2020-11-28 東方網

  三甲醫院應該承擔起怎樣的社會責任,為大眾健康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保駕護航?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據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2015年數據,仁濟醫院開展三四級手術總量共22843例,位列全市第一;在14種嚴重危害市民健康及生命的惡性腫瘤中,有5大腫瘤的收治患者數列全市前三,其餘9種也均進入前五名。

  何為三四級手術?根據《衛生部手術分級分類目錄》,手術操作過程越複雜、手術技術難度越大、風險越高,手術等級也越高。申康對於全市醫院病種難度係數(RW)的統計亦是佐證:2014年在RW大於10的747個病例中,仁濟佔257例,居全市首位。

  一個又一個的數據背後,是仁濟醫院在「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發展理念指導下「量質同升」的實踐。「診別人不能診的病,開別人不能開的刀」,仁濟醫者關注疑難病種診治,為更多患者帶來生的希望、健康福音。

  「開每一刀都應該是藝術品」

  在仁濟,開刀的多少早已不再是考核科室的重點,疑難重症、日間手術這些真正反映質量的指標才是追求的目標。正如膽胰外科主任王堅所說,「我們開每一刀都應該是一件藝術品,不能為開而開,而是要讓患者真正從手術中獲益。」

  今年初,科室接診了一名「鐵膽人」。十餘年前,他在外地被誤診為肝門膽管癌,膽道內放置了金屬支架。時間久了,支架與膽道長在一起,每個月都被膽管炎引起的高熱反覆折磨,肝功能也因此受到損害,生活質量從此一落千丈。要想取出從肝外向肝內植入的Y型支架,難度極高,且傳統手術方法需要切除半個肝臟。能不能開?敢不敢開?看著這位已經走投無路的患者,王堅決定一試。團隊採用圍肝門外科技術將左右肝葉一劈為二,經過十餘個小時的艱苦而精細的手術,金屬支架被完整取出,患者的肝臟被完整保留。

  隨著手術理念、技術的不斷革新,膽胰外科90%的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都為日間手術,患者平均只需住院一天,這樣就把有限的病床資源留給更多的疑難重症患者。「對常見手術,我們追求低價、便民;對複雜的手術我們追求安全、有效。」王堅說,這離不開精準外科和微創外科的結合,給每位患者量身定做最合理的手術方案。如今,科室95%的肝外膽管結石手術為微創手術,膽胰腫瘤根治性切除率也遠遠高於40%的平均水平,達80%以上。

  「讓病人享有完美的人生」

  仁濟的醫生們有一個共識:手術本身成功與否只是第一步,患者術後的人生才是手術成敗的關鍵。作為一家綜合性醫院,仁濟婦產科僅擁有百張左右的婦科病床,卻做到了全市單位床位腫瘤患者數第一。

  「近年來,婦科腫瘤患者逐漸年輕化,她們對術後功能恢復需求很大,尤其是二胎政策放開後,以前一刀切的手術方法對於許多患者不再適用了。」副院長、婦產科主任狄文介紹。為此,又快又精細的微創手術在科室內佔據極高比重,其中宮頸癌微創比例達92%、子宮內膜癌微創比例達94%。

  有個農村婦女被確診為宮頸癌,丈夫為此與她離婚,還不讓她探望兒子。閉塞的山區,不能生育的女人就意味著孤獨終老。反覆斟酌後,狄文決定為她施行宮頸根治術,同時完美地保住了子宮。讓患者重生的不止是生命,幾年後,她再婚,自然受孕並在仁濟醫院婦產科團隊的看護下,順利分娩一個健康的女兒,如今女兒上幼兒園了。

  在仁濟婦產科,還有一類患者尤其多:有合併併發症、基礎疾病史,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的患者比例達56%。「對於醫生來說,對這些重症患者,許多情況下保守治療的確風險小。」狄文坦言,「治標不治本,如何能真正幫助患者?要用心制定出最符合每個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這樣的故事不僅發生在婦產科,胃腸外科也曾收治一名胃腸間質瘤的女性患者,輾轉來仁濟求醫時已接受過3次腫瘤切除,並出現了肝臟轉移,她「痛不欲生,幾次都想跳樓」。胃腸外科主任曹暉經過縝密思考甘冒風險為其做了近端結腸造瘻術和盆腔腫瘤切除,保證了患者術後生活質量提高與生存改善。術後患者在感謝信中連連讚嘆,「感謝你們的仁心仁術,讓我重新找到了生的希望!」

  「最好的醫生知道何時不開刀」

  在申康統計數據中,仁濟泌尿外科可謂是最大亮點之一:腎癌、膀胱癌2大腫瘤的年手術量均位列全市首位,與之對應的是遠遠低於平均值的住院天數及手術費用。從2005年全市率先嘗試日間手術模式後,泌尿外科用有限的床位數撐起了巨大的工作量,年結石手術量已超4000臺,而公認複雜難治的腎癌根治術平均住院天數也僅為4至5天,不但節省了醫療費用,也為全市乃至全國的患者提供了更多診療機會。

  技術的不斷突破也是「量質同升」的關鍵。泌尿外科主任薛蔚介紹,這裡的醫生們從科室走出國門,到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學習前列腺腫瘤微創冷凍治療,到比利時魯汶大學學習膀胱癌治療,學成後造福國內患者,一度超過40%的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如今下降至10%,大大改善了高齡患者的治療與預後情況。例如超細經皮腎鏡技術,原本在經皮腎鏡處理結石術後還需留院觀察,現在能直接做日間手術,當天出院,並達到完全無管化。

  標準化、精細化、規模化、微創化、個體化,常見病種下沉至日間手術,有限資源留給疑難病症,這是仁濟全體醫護人員達成的共識。「和病人換位思考,用外科醫生的愛心、良心、細心來指導手中的手術刀。」

  曹暉喜歡叮囑年輕醫生一句話,「最好的醫生知道何時不讓患者經歷不必要的手術」,在高質、高量的手術背後,是全心全意地為患者進行最佳綜合治療。有個曾在外院被誤診為胃間質瘤的倪女士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曹暉醫生細緻的病史詢問,加上胃腸外科MDT討論後的超聲胃鏡和腹部增強CT 的檢查,證實為左側肝臟的血管瘤壓迫胃體而造成多年來的誤診得到了有效更正,讓她免於遭受不必要的手術創傷,也弄清了實為肝血管瘤的病因,「會做手術,又不會為了做手術而做手術,我們信賴這樣的醫生!」

相關焦點

  • SK無錫醫院與上海仁濟醫院共建
    今天無錫高新區SK無錫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共建SK醫院項目籤約儀式舉行項目將普惠無錫百姓更好滿足群眾就醫需求SK海力士醫院SK無錫醫院建設項目是SK海力士全額投資,並被列為2019年江蘇省重點項目,同年10月獲得土地,2020年3月獲得江蘇省衛健委批准的醫療機構建設許可。
  • 人體探測的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醫院
    近日,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uEXPLORER(探索者)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核醫學科完成裝機。這臺2米長的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可一次實現整個人體的全景採集,並完成所有組織和器官同時成像。該設備問世曾被評為「2018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 情定最美瞬間 仁濟醫院今天(1日)為十位援鄂醫療隊員舉辦集體婚禮
    願世間所有的美好都能夠天長地久。  第一對  新娘:陸君濤(仁濟醫院消化科醫生)  新郎:胡慶翔(市六骨科醫生)  她問他:「你會覺得這樣有點浪費時間嗎?」  他說:「只要開著聲音,我就會覺得安心,仿佛你就在身邊。」
  • 仁濟醫院成滬第三家造血幹細胞採集移植中心
    圖說:史女士在仁濟醫院血液科完成造血幹細胞採集 院方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左妍)7月2日,35歲的史女士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液科完成造血幹細胞採集,成為該院完成的首例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這也是浦東地區首例、上海第497例造血幹細胞採集
  • 新民晚報數字報-世界頂級醫學專家入職仁濟醫院
    本報訊 (記者 施捷 通訊員王昊寧 袁蕙芸)昨天下午,美國生殖醫學會副主席蒂文·羅伯特·林德埃姆教授入職儀式在仁濟醫院舉行
  • 為更好落實分級診療模式,上海仁濟醫院將關閉普內科門診
    2018年3月31日下午5點門診結束後,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以下簡稱「仁濟醫院」)將關閉普內科門診。近日,該院貼出了上述通知。據醫院門診辦公室方面介紹,這一決定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分級診療模式,讓一些常見病、慢性病診療下沉到社區。關閉了「普內科」門診是否就意味著普通門診都關閉了?
  • 上海仁濟醫院與聯影共建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新聞—科學網
    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與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由兩家牽頭,共建「仁濟—聯影分子影像研發中心」。這也是全國首家與聯影合作的「產學研醫」為一體的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任王興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以及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敏等人共同出席了籤約儀式。仁濟醫院副院長夏強主持籤約儀式。
  • 2分鐘完成全身掃描,「人體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醫院!
    圖說:uEXPLORER 探索者 院方供圖(下同)近日,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uEXPLORER 探索者在仁濟醫院核醫學科完成裝機。這臺2米長的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可一次實現整個人體的全景採集,並完成所有組織和器官同時成像。
  • 仁濟醫院完成浦東首例
    仁濟醫院血液科今年6月獲準成為浦東新區唯一一所造血幹細胞志願者捐獻採集移植中心昨日,浦東地區首例、上海第497例造血幹細胞採集在此完成快和小布一起來看看吧7月2日,35歲的史女士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液科完成造血幹細胞採集,成為該院完成的首例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這也是浦東地區首例、上海第497例造血幹細胞採集。
  • 曙光中標上海仁濟醫院!為基因測序平臺提供有力IT支撐
    近日,曙光中標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以下簡稱:仁濟醫院),為其搭建的心內科基因測序平臺提供IT支撐。曙光提供的存儲解決方案,有效解決了基因測序過程中存儲容量、性能和成本等問題,有力支持醫院實現高精度的測序數據分析。仁濟醫院是上海開埠後第一所西醫醫院,也是一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 三年前開始反覆低鉀危及生命 仁濟醫院腎上腺多學科團隊微創手術...
    圖說:仁濟醫院腎上腺多學科團隊微創手術成功解除「頑疾」 醫院供圖(下同)老何(化名)有多年的高血壓病史,三年前突然出現右手持物不穩的現象,當時查電解質發現血鉀值僅為1.8mmol/L(正常值為3.5-5.5mmol/L),已是危急值水平。
  • 上海仁濟醫院發表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癌成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袁蕙芸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腫瘤介入科科主任翟博教授團隊,與科濟生物醫藥(上海)有限公司(「科濟生物」)創始人、CAR-GPC3 T細胞的發明人李宗海教授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靶向GPC3的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
  • 「人體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醫院 2分鐘完成全身掃描-中新社上海
    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11日電(記者 陳靜)仁濟醫院
  • 用於腫瘤早期發現診斷 人體探測的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醫院
    近日,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uEXPLORER(探索者)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核醫學科完成裝機。這臺2米長的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可一次實現整個人體的全景採集,並完成所有組織和器官同時成像。該設備問世曾被評為「2018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 仁濟醫院腎上腺多學科團隊微創手術為反覆低鉀危及生命患者成功...
    記者2日獲悉,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腎上腺多學科團隊合作下,內分泌科專家確診老何患有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腫瘤介入科行腎上腺靜脈採血(AVS)定位優勢分泌側,泌尿科手術團隊腹腔鏡下精準微創手術,成功幫助這位患有高血壓低血鉀的患者解除了困擾多年的「頑疾」。術後,患者在不服藥的情況下,血鉀值為4mmol/L,達到正常水平。
  • 援京檢測日記|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仁濟醫院(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熊...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仁濟醫院(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的熊小榮收到醫院上級通知,立即前往北京支援…… 6月22日早上7點 重慶剛輪完夜班在家的我突然接到醫院通知,讓我立即收拾行李加入重慶市援京檢驗檢測隊,下午就出發奔赴北京進行核酸檢測工作。
  • 血壓飆升,原來七旬老漢後腹膜長了這個瘤,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和內...
    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和內分泌科團隊聯合診治後經手術「拆彈」成功。目前顧伯伯血壓血糖控制良好。仁濟醫院膽胰外科和內分泌科團隊聯合「拆彈」成功(央廣網發 仁濟醫院供圖)經仁濟醫院膽胰外科主任劉穎斌聯合內分泌科會診,初步判斷患者後腹膜團塊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性大,考慮副神經節瘤可能。經檢查發現患者腫瘤位置較高、體積較大,靠近肝臟、血管等重要臟器,稍有不慎可能引起術中大出血。
  • 仁濟醫院發表全球首個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成果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腫瘤介入科科主任翟博教授團隊與科濟生物醫藥(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CAR-GPC3 T細胞的發明人李宗海教授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全球首個靶向GPC3的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HCC)的I期臨床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臨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仁濟醫院團隊揭示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的生物學功能,為特異性免疫...
    1月8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病學研究所沈南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性紅斑狼瘡非編碼遺傳位點控制免疫細胞特異性增強子的表觀修飾調控疾病關鍵microRNA表達》(SLE non-coding Genetic
  • 上海仁濟醫院研究新突破:六個月50%高病死率的間質性肺炎有望改善...
    通訊員  袁蕙芸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7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副主任、南院執行主任葉霜團隊在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在線發表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