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置換的長期效果如何?膝關節置換費用是多少?

2020-12-06 騰訊網

人工膝關節置換的長期效果如何?膝關節置換費用是多少?

什麼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所謂人工膝關節置換又稱膝關節表面置換術,百姓俗稱「換膝關節」,與口腔科醫生給破損的牙齒表面安裝牙套相似,用人工生物材料製作的假關節,通過精準的外科手術替換已經病廢的膝關節軟骨,從而達到消除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糾正畸形、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手術後不僅肢體是完整的,而且膝關節除了去除表面損壞的軟骨、半月板、前或/和後交叉韌帶外,其餘的結構全部保留,哪些把「換膝關節」等同於「安裝了一個假肢」的看法是錯誤的,是由於缺少醫學常識所致。泉州市正骨醫院關節科莊至坤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適應症有哪些?

手術適應症選擇是否正確是影響臨床效果的首要因素。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主要適用於發生嚴重的關節疼痛、不穩、畸形、日常生活嚴重障礙,經過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著的患者。包括膝關節各種炎症性關節炎,如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累及膝關節、血友病性關節炎等;創傷性關節炎;脛骨高位截骨術失敗後的骨性關節炎;靜息的感染性關節炎(包括結核);嚴重的膝關節骨壞死、膝關節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膝關節滑膜軟骨瘤病等。除了疾病本身的嚴重性外,年齡、職業、個人價值取向、經濟狀況等也要參考,對於一些很年輕的患者,膝關節融合術仍然有推薦價值。而對於神經性(Charcot)關節炎目前被列為相對禁忌症。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禁忌症有哪些?

全身和局部關節的任何活動性感染;膝關節周圍肌肉癱瘓;嚴重的下肢血管性病變;骨骼發育未成熟;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條件差;膝關節已長時間融合固定於功能位(伸直或輕度屈曲位),沒有疼痛和畸形等症狀。

人工膝關節置換的長期效果如何?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臨床應用已有40多年歷史,是20世紀最成功的外科手術之一,全球每年有超過60萬名患者通過該手術獲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工膝關節採用金屬和高分子塑料,按照人體關節的形狀製作而成。這些材料經過嚴格的實驗檢測,是安全可靠的。運動量不大的老年人,90%的患者可以使用20年以上。當然,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也與醫生的技術水平有很大關係,有經驗的醫生安裝的關節尺寸適中、位置準確、貼合緊密,關節使用壽命自然更長一些。其次是術後的康復,以及病人的體重、活動量、另一條腿是否存在問題等也有一定關係。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有可能出現哪些併發症?

雖然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一項成功率很高的手術,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並不高,但對於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也要有足夠的了解,以便醫患雙方充分合作,努力把發生率降低最低。

血栓栓塞: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如未經任何預防,發生血栓栓塞的機會將明顯增加,可達到40%至84%.的程度,9%至20%的患者發生膕靜脈以上的近端血栓,其誘發可危及生命的肺栓塞的危險性比小腿靜脈血栓要大。

是否發生血栓栓塞受很多影響因素,直接因素包括手術創傷、術中止血帶使用、術後下肢運動減少等。

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超過40歲、使用雌激素、中風、腎病症候群、癌症、血栓栓塞史、長期制動、充血性心臟病、股靜脈內置管、腸炎、肥胖、靜脈曲張、吸菸、高度緊張、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如果小腿和大腿進行性疼痛腫脹就應考慮血栓形成的可能。

預防方法包括:機械預防、藥物預防,藥物預防又有中藥與西藥的區分。機械方法如:穿彈力長襪;應用下肢靜脈泵等促進靜脈回流。藥物預防包括活血化瘀中藥以及西藥抗凝劑等;儘管有這麼多預防措施,但血栓形成仍可能發生。假如術後您的下肢仍有進行的疼痛或紅腫,應該及時與手術醫生聯繫。

假體鬆動: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假體可能在固定的骨質內發生鬆動。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引起疼痛。一旦確診假體鬆動,就需要進行翻修手術,目前針對人工膝關節無菌性鬆動的翻修,已經研製出多種解決方案,效果良好。

感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是一個災難性併發症,其發生率比人工髖關節置換稍高一些,(1.6%至2.6%之間),感染可以發生在傷口表面,也可以發生在深部;可以發生在早期(術後4周內),也可發生晚期(術後4周以後)。除了發生在表淺的感染以及少數早期的感染,可以通過局部外科處理以及應用抗生素得到控制外,多數需要通過去除全部或部分假體,進行翻修手術。

因此,希望術前患者把身體任何部位的感染病灶要主動告訴醫生,讓醫生把握手術時機,而術後一旦出現傷口周圍紅腫疼痛,需要及時與手術醫生聯繫,及時排除感染或及時處理。另外對於部分不典型的膝關節置換術後感染診斷還比較困難,需要醫生具有豐富的經驗。目前規範的人工膝關節感染性翻修手術的成功率已經達到90%左右。

脫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比較少見的併發症,需要針對具體原因採用翻修手術解決。

假體斷裂:金屬假體和聚乙烯假體的斷裂比較少見,有些屬於產品質量的問題,有些屬於手術安裝技術問題,還有些與患者使用不當有關。一旦發生必須進行翻修手術,重新更換假體 。

神經損傷:很少發生,多數發生在嚴重的外翻畸形的病人,隨著外翻畸形的糾正,加上術後包紮過緊,,腓總神經容易發生牽拉、壓迫損傷,如能迅速解除壓迫多數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復,但如果是神經斷裂恢復比較困難,需要採取適當的補救措施。

血管損傷:很少發生,多數與解剖異常或手術操作不當有關, 一旦發現需要立即處理,避免發生肢體缺血壞死。

膝關節伸直或屈曲障礙: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很多因素會引起膝關節伸直或屈曲障礙,其中膝關節疾病本身的因素、手術技術、術後康復是最主要的因素。對於常見的骨關節炎的病人,術前伸屈功能基本正常者,術後多數膝關節可以完全伸直、屈曲達到115度甚至更大,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社交需要,包括從事家務勞動,上、下樓梯,旅遊,遠足,爬山,騎自行車、跳交誼舞等。這些功能的獲得是醫生、患者、康復師共同努力的結果,三者缺一不可。當然不是每一個患者都達到完美的功能,而且有些活動如深蹲也不適合70歲以上的肥胖老年人,獲得0~90°的活動範圍就可以了,也是比較容易達到的。

人工膝關節假體如何選擇?

生產人工膝關節假體的專業公司很多,每個公司又有不同類型的膝關節假體,因此可供使用的膝關節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保留後交叉韌帶的CR膝關節假體和不保留後交叉韌帶的PS膝關節假體,兩者都適合初次膝關節置換的病人。根據假體墊片是否活動,又分為活動墊片和固定墊片膝關節假體。根據假體設計的屈曲角度不同,分為高屈曲假體和普通假體。以滿足不同患者要求。選擇哪一類膝關節假體應該根據病情、病人的經濟能力由醫生與病人共同商定。

膝關節置換費用是多少?住院需要多長時間?

根據使用人工關節的種類不同,費用(包括人工關節材料、手術、藥物和檢查、住院等全部費用)也不同。如使用進口關節假體,單側膝關節置換的費用約4.5至8萬元;如使用國產關節假體單側膝關節置換的住院費用約3.5萬元。如果患者對術後的生活質量要求更高或由於病情的因素,需要使用特殊類型的假體,住院費用也會增加。

住院以後,首先要全面檢查您的身體、評價心肺等主要臟器功能、制定手術方案,一般需要2~3天。手術後如果恢復良好,1周以後,您就可以出院到康復中心或回家進行功能鍛鍊,這樣總的住院時間為10天左右。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如何康復鍛鍊?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後配合有計劃的康復訓練,能最大限度地改善關節功能,矯正關節畸形和緩解疼痛。手術後即開始練習踝關節的屈伸活動;麻醉作用失效後即可進行股四頭肌、膕繩肌的等長收縮及踝關節屈伸活動,每小時進行5~10分鐘,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

術後2~3天開始練習扶拐下地站立、行走;

術後4—14天,繼續進行功能鍛鍊,同時要加強膝關節屈伸活動範圍鍛鍊:床上、床邊膝關節屈伸鍛鍊、床上側身膝關節屈伸練習、下床站立下蹲鍛鍊。利用拐杖練習行走,加強步態行走訓練等。

術後2—6周,繼續進行上述功能鍛鍊,並逐漸增加練習的時間和頻率。逐漸脫離拐杖行走,練習上、下樓梯活動。完全康復後可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合適的體重,預防骨質疏鬆,避免過多劇烈運動,不要做劇烈的跳躍和急停急轉運動。

術後需要定期複查嗎?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需要定期複查,建議出院後2到4周要回醫院複查,讓手術醫生及時了解膝關節傷口恢復情況、疼痛改善情況、特別是膝關節活動改善情況,有利於指導患者更好地康復,提高手術效果同時延長假體使用壽命。

相關焦點

  • 人工膝關節置換後如何康復?做到這4點就夠了
    ,間隙變窄,關節就會出現明顯的疼痛,腫脹,關節的功能出現明顯的受限,有時候腿伸不直,走路的時候半佝僂著,蹲不下,這種情況就需要做人工膝關節置換,人工膝關節置換能非常有效的根除晚期什麼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膝關節置換分單髁,全膝,鉸鏈膝關節置換,把股骨髁和脛骨平臺表面去掉大概一公分,置換脛骨平臺和股骨髁部這兩部分假體就是
  • 冰敷的妙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後冰敷的打開方式
    「冰敷」一詞好懂,顧名思義,就是用冰的東西敷在腫痛的人體部位上,但冰敷卻不能為廣大患者所理解,特別是接受過人工全膝關節術的患者。對於絕大多數罹患膝關節疾病的患者,在術前常常接受的是要注意膝關節保暖,避免著涼的建議,怎麼術後就變成冰敷了呢?
  • OrthAlign 最新髖|膝關節置換輔助定位系統
    OrthAlign產品OrthAlignPlus system日前通過FDA認證,該系統巴掌大小,是用於全髖置換(前入路及後入路)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的一次性導航裝置。 對全髖置換手術來說,OrthAlignPlus 系統測量準確度為±3英寸,當測量臼杯植入器角度時至少95%可信度。 對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來說,KneeAlign 2完全整合進OrthAlign Plus ,是替代昂貴的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個性化截骨塊、傳統髓內有創療法的新選擇。
  • 膝關節置換術後冰敷到底要多長時間?
    事實上,熱療也是治療方式的一種,許多慢性勞損或膝骨關節炎的病人可能都有熱敷的經歷,熱敷有促進癒合、減輕疼痛的效果。熱敷會使局部體溫升高,造成血管擴張,增快局部微血管血流及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可以增加局部代謝速率,促進癒合。另外,熱敷可以使組織黏滯性下降,可減少關節僵硬,增加肌肉彈性。它一般多用於慢性勞損性傷病。
  • 全國首例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全新 生物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海南完成
    26日,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博鰲超級醫院,完成全國首例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全新生物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據悉,來自海南的57歲患者吳先生接受了此次手術。  據介紹,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中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黃金標準」,這個手術最重要的就是膝關節假體。
  • Osocimab預防膝關節置換術後靜脈血栓栓塞
    Osocimab預防膝關節置換術後靜脈血栓栓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4:14:28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Jeffrey I. Weitz聯合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Gary E.
  • 單踝置換和全膝蓋置換哪個好?人工關節置換什麼時候做合適?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正在老年人中飆升,各大醫院骨科來做關節置換的患者絡繹不絕,最常見的主要是膝關節置換和髖關節置換。一提到關節置換術,很多患者「一怕痛,二怕死」,特別擔心手術帶來的各種副作用和併發症。
  • 煙臺市牟平區中醫醫院骨二科成功完成首例旋轉鉸鏈式人工全膝關節...
    煙臺市牟平區中醫醫院骨二科成功完成首例旋轉鉸鏈式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標誌著醫院人工關節置換技術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沈主任及骨二科團隊經過反覆的術前討論,使用3D列印模型分析、評估,認為使用常規的人工膝關節假體難以重建膝關節線、保證膝關節的穩定性,決定為該患者進行旋轉鉸鏈式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完美解決了該患者脛骨平臺大量骨質缺損、膝關節不穩定的技術問題,而且旋轉鉸鏈式人工膝關節不僅可保證膝關節的前後屈伸運動,同時提供5度左右的旋轉空間,更接近正常膝關節的運動能力,使用壽命最長可達25~30年,但是該技術對手術醫師的技術水平和經驗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關節置換後能做磁共振檢查嗎?人工關節置換後能否做核磁共振?
    隨著關節置換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由於不同病因接受了該手術,其中膝關節置換和髖關節置換是人工關節置換術中最常見的兩類手術,其十年的成功率已經超過90%,更有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體長達20年以上,甚至伴隨其終生。除此以外,肩關節、肘關節、踝關節等關節置換也在不斷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中、長期結果。
  • 魚骨倒刺線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
    膝關節置換術存在傷口張力大、癒合時間長和因張力導致的組織閉合不緊密等問題。 關節置換術是複雜的深部組織手術,涉及層次較多,對切口閉合提出了更高要求。縫合材料應當具備張力充足、持久支持和緊密閉合等特性。
  • 保護膝關節別忽視「預警信號」
    這就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根據我國2015年發布的《中國骨關節炎防治白皮書》數據顯示,國內目前約有1.5億人患有骨關節炎,其中大多數為膝關節骨性炎症患病人群,65歲以上人群中約46%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如此龐大的患病人群,究竟是何原因導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案?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保養?
  • 關節置換需要什麼條件?關節置換手術哪種材料比較好?-健康百科
    關節置換需要什麼條件?關節置換手術哪種材料比較好?-健康百科[山東省立醫院袁林]世界人工關節及置換外科學始發於19世紀60年代,而我國人工關節及置換外科學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末。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
  • 贛州市人民醫院舉辦贛南首屆人工關節置換規範化培訓班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周建國報導:近日,由贛州市醫學會骨科分會主辦、贛州市人民醫院關節外科承辦的贛南首屆人工關節置換規範化培訓班圓滿落幕。贛州市衛健委醫學會主任陳東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贛州市人民醫院相關科室負責人及來自贛南各縣(市、區)醫院的100餘名骨科同仁集聚一堂,商榷規範贛南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標準,共商贛南骨科醫學發展大計。  本次培訓班邀請了國內著名關節外科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周殿閣教授前來授課。
  • 65歲老人換掉膝關節,只因一個「好習慣」,很多人還在做
    可是就在最近幾個月,每次走路膝關節莫名的疼痛,而且還越來越嚴重了,並且膝關節出現了腫脹,已經開始影響正常的生活。老杜不得不到醫院就診,醫生診斷發現老杜的膝關節已經嚴重變形,並且伴有半月板撕裂,靠傳統的治療已經很難奏效,經過醫生的評估,和患者及家屬溝通後,進行了膝關節置換。那麼問題來了?
  • 【臨床論著】固定平臺與旋轉平臺假體置換治療膝外翻畸形療效的比較研究
    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採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輕、中度膝外翻畸形患者203例,其中181例為初次置換,按納入及排除標準共168例(168膝)納入研究。男57例,女111例;年齡40~79歲,平均(59.3±7.2)歲。退變性骨關節炎153例,類風溼性關節炎15例。
  •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否有後遺症?如果有,可能會有什麼後遺症?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指用一定的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據人體關節的需要,來重新構造人工假體,通過外科技術將假體植入體內,替換掉嚴重患病的關節,並替其完成相應的功能。目前,人工關節置換術最常見的兩個方向主要集中於膝關節置換和髖關節置換,其他關節的人工置換也提上日程。若問到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否存在後遺症,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人工關節只是作為人體關節的一種替代物,當然不能和原來的人體關節相匹敵,人工關節在活動過程中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磨損和碰撞,導致人工關節假體出現不同程度的併發症,也可以理解為後遺症。
  • 【骨麻徵途】膝關節後囊神經支配的解剖學研究
    背景超聲引導下膝關節後囊神經阻滯是全膝關節置換術後多模式鎮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了解後囊的神經支配至關重要。股神經阻滯(FNBs)和收肌管阻滯(ACBs)是TKA後最常見的兩種周圍神經阻滯。之前對膝關節後囊神經支配的解剖學研究很少,只有兩項研究報告了每條神經的支配頻率(表1)。
  • 人工全膝關節回收假體磨損研究:旋轉平臺 vs 固定平臺
    相比固定平臺假體設計,旋轉平臺型全膝關節假體儘管理論上具有更為優越的膝關節運動學優勢,但多項臨床研究表明,二者的臨床效果相當。兩種假體設計的在體磨損情況如何,目前少有報導。
  • 北京和睦家醫院舉辦第三屆國際骨科研討會 現場直播髖關節置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髖關節置換手術中最常見,也是最為被人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術後兩條腿長短不一。手術的目的原本是治療傷病,患者卻因為病腿術後長出幾公分,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然而,醫生人為的操作極限無法保證手術的精準度,如何在髖關節手術中將誤差值逼到最小?
  • 自體間葉系幹細胞治療膝關節JMT獨家資料
    □ 預防效果 不僅能預防疾病,提升免疫力,還能讓身體年輕化。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對控制炎症、減輕膝蓋疼痛有一定效果,但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膝關節再生的問題,並具有復發的可能性,療效局限,病情會愈發嚴重。 手術治療:手術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同時也不排除影響患者關節活動功能,甚至喪失勞動能力。另外術後也無法使以受損傷的膝蓋組織恢復功能。費用高!癒合慢!併發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