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固定平臺假體設計,旋轉平臺型全膝關節假體儘管理論上具有更為優越的膝關節運動學優勢,但多項臨床研究表明,二者的臨床效果相當。兩種假體設計的在體磨損情況如何,目前少有報導。近日,美國特種外科醫院的Kirsten Stoner通過一項假體回收研究,對此相關問題進行評估,他們的研究論文被發表在近期出版的Clin Orthop Relat Res上。
在該研究中,作者共對25例採用旋轉平臺和17例採用固定平臺全膝關節置換患者的假體進行了回收研究,兩組病例應用的全膝關節假體在髁的幾何學設計上相同,人口統計學數據也基本相似。假體回收後採用雷射掃描獲得其厚度數據,另外採用表面三維掃描評估假體的三維幾何學變化情況,最後通過假體的磨損分級和磨損映像圖對兩組病例的假體磨損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該研究的評價的問題包括(1)更符合股脛關節運動狀態的旋轉平臺假體設計是否磨損的嚴重程度更低;(2)髁幾何學相同的兩種假體設計其股脛表面或背面的損傷狀況是否相似;(3)假體磨損後的厚度變化是否存在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兩種假體具有相似的股脛磨損評分,然而,旋轉平臺假體背面的磨損評分高於固定平臺假體,經磨損映像圖和三維掃描評估表明,這常由於三體顆粒刮劃所致。與更大的股脛匹配程度一致,旋轉平臺假體的表面磨損程度更高。固定平臺假體背面的外形改變取決於膝關節的載荷面積,但兩種假體磨損後的厚度變化無明顯差別。
根據數據結果,作者認為,旋轉平臺設計的總體損傷評分更高,這與其磨損接觸面的面積增加有關,更易出現三體顆粒,表明該活動平臺在假體磨損方面無設計上的優勢。
表1.旋轉平臺與固定平臺患者的人口統計學以及影像學評估數據
圖1.旋轉平臺襯墊的股脛表面(A)和背面(B)的10個磨損分級區域。
表2.固定平臺和旋轉平臺襯墊股脛表面和背面7種磨損方式的總體磨損評分
表3.固定平臺和旋轉平臺襯墊股脛表面和背面的區域性磨損評分
圖2.固定與旋轉平臺襯墊每一個股脛分級區域的平均磨損評分表明,後側區域(8、9區)的磨損評分顯著低於其他區域(p<0.001);旋轉平臺後側區域的磨損評分低於固定平臺(p<0.001)。
圖3.固定(A)與旋轉平臺(B)襯墊的磨損評分與假體長度的關係。不用顏色的標記為翻修的原因。
圖4.經磨損映像圖評估,固定(A)與旋轉平臺(B)襯墊股脛表面和背面不同磨損方式的百分比。
圖5.旋轉平臺襯墊背面的雷射掃描圖像(A)和相應的磨損圖像(B)。
圖6.旋轉平臺襯墊背面雷射掃描圖像。
圖7.固定平臺襯墊背面的雷射掃描圖像。
Rotating-platform Has No Surface Damage Advantage Over Fixed-bearing T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