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開學術資源庫,讓抄襲無處藏身
隨著資料庫功能變得強大,技術會對抄襲形成新的震懾力量。要讓所有學生意識到,只要有學術不端行為,就會是一顆「定時炸彈」,公開的學術資源庫,會讓抄襲無處藏身。
近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當中流傳著數張論文資料庫中國知網的網頁截圖,截圖內容為兩篇高度相似的碩士學位論文。這兩篇論文分別是安徽大學管理學院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劉俊玲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與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學系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陳振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記者從中國知網下載兩篇論文比對後發現:這兩篇論文的正文部分高度相似,連中文題目、摘要、關鍵詞,甚至致謝語都到了近乎一字不差的程度。山東大學已經注意到了這一情況,目前正在處理此事。(澎湃新聞1月25日)
幾乎原封不動的抄襲,這著實令人震驚。抄襲者可能並不知道他的論文會被論文資料庫收錄,終究顯原形。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建立學位論文資料庫的重要性——可以通過建立學位論文資料庫開放學術資源,一定程度防止抄襲行為。
我國高校為防止學生抄襲或者重複研究,已經在研究生做學位論文時建立了學術查新制度,而這起抄襲事件之所以發生,可能是當事人利用了時間差——抄襲的是還沒有被學術論文資料庫收錄的論文。據報導,劉俊玲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於2012年4月,陳振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於2013年4月。
有輿論質疑導師為何沒有發現抄襲,要求追究導師的責任,從廣義的導師責任看,導師應對學生抄襲負責,但是在還不能查到其他論文時,要導師發現學生抄襲,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當前,一個導師帶的學生比較多,導師和學生並沒有多少共同研究的經歷。導師在這一事件中,最大的責任,是沒有培養學生的學術規範意識。
學術規範意識的一個最基本的常識是,對於學術不端,不能有任何僥倖。學術是社會公器,學位論文不只派申請學位的用場,還是公共的學術資源,要向社會開放。近年來,我國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正不斷加大學術資料庫建設,這有利於學術資源共享,也讓學術從封閉逐漸走向開放。
在封閉的學術環境中,學術不端是比較難發現的,因為很難查到抄襲的源頭,除非對這一專業領域特別熟悉,或者撞到當事人身上被發現,而在開放的學術環境中,學術不端被發現的機率就變大,至少,不敢再明目張胆地抄襲——就像這起事件,有網友就調侃抄襲者「太笨」「太懶」。隨著資料庫功能變得強大,技術會對抄襲形成新的震懾力量。要讓所有學生意識到,只要有學術不端行為,就會是一顆「定時炸彈」,公開的學術資源庫,會讓抄襲無處藏身。
目前,我國還只是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收錄,筆者建議,在要求本科生撰寫學位論文的情況下,還有必要收錄本科生論文。這可以治理本科學位論文抄襲情況嚴重的問題——一些學生以應付的態度對待本科學位論文,複製粘帖「炮製」論文,如把這些論文收錄進資料庫,就很可能會被發現。而如果大家認為本科生學位論文沒有多大學術價值不必收錄,那就應該審視要求本科學生撰寫學位論文的必要性。
當然,靠技術手段來追查學術不端,並不能徹底遏制學術不端,還需要完善導師制和學術評價體系,要讓導師用自己的教育聲譽和學術聲譽保障學生培養質量,引導學生追求學術理想,形成學術誠信與尊嚴意識。
(責編:董曉偉、文松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