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豔茹論文《1775年法國大眾新聞業的「投石黨運動」》正文第1頁中,被黃色標記出的抄襲內容。
北京大學再曝抄襲醜聞。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8月17日,新聞傳播類知名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罕見刊登了一則《關于于豔茹論文抄襲的公告》。
在公告中,該刊稱,「本刊近期接到讀者舉報,稱於豔茹的論文《1775年法國大眾新聞業的「投石黨運動」》涉嫌抄襲。」
《1775年法國大眾新聞業的「投石黨運動」》一文發表於2013年第7期,作者署名於豔茹,發表論文時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於豔茹涉嫌抄襲的國外論文題為《"Frondeur" Journalism in the 1770s: Theater Criticism and Radical Politics in the Prerevolutionary French Press》,發表於《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1984年第4期,作者署名為Nina R. Gelbart。
《國際新聞界》編輯部經仔細對比兩篇論文後發現,於豔茹在其論文中大段翻譯Gelbart的論文,甚至直接採用Gelbart引用的文獻作為注釋。
在公告中,刊物方面還附錄了兩篇論文,並用黃色標註了於豔茹具體抄襲的內容。據澎湃新聞統計,除了摘要和結語部分,於豔茹幾乎全文「翻譯」了Gelbart的論文,多個段落甚至一字未改,原文照翻。
該刊認為,於豔茹的行為已構成嚴重抄襲。為了反對此類學術不端行為,該刊決定採取三點措施:
第一,將於豔茹論文抄襲情況公告於本刊網站,並通報於作者相關單位;
第二,聯繫相關文獻收錄機構,刪除於豔茹該文的電子版;
第三,五年內拒絕於豔茹的投稿。
8月2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劉海龍在其實名認證微博轉載了這一公告,立即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稱,「不知道北大歷史系怎麼處理這事?」
北大歷史學系教授羅新也在其實名認證微博轉發了劉海龍的微博,並稱:「這個也應公告全系,鹹使知聞。」
截至澎湃新聞發稿時,北大歷史學系尚未就這一抄襲事件公開表態。
在《公告》中,《國際新聞界》稱將「聯繫相關文獻收錄機構,刪除於豔茹該文的電子版」。不過,澎湃新聞登陸中國知網查詢發現,目前於豔茹的抄襲文章尚未刪除,還可以下載。
《國際新聞界》是一本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新聞傳播學綜合性學術月刊,刊載國內外新聞傳播學各領域理論和應用研究的原創性成果。
目前,國內學術期刊公開刊登抄襲公告較為罕見,8月17日《關于于豔茹論文抄襲的公告》也是該刊官網刊登的唯一一份抄襲公告。
附:《國際新聞界》關于于豔茹論文抄襲的公告全文
(http://cjjc.ruc.edu.cn/CN/column/item131.shtml)
本刊近期接到讀者舉報,稱於豔茹的論文《1775年法國大眾新聞業的「投石黨運動」》涉嫌抄襲。本刊對此進行認真調查和核實後,現將相關情況公告如下:
1.論文《1775年法國大眾新聞業的「投石黨運動」》發表於《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7期,作者署名於豔茹,刊時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2.論文《"Frondeur" Journalism in the 1770s: Theater Criticism and Radical Politics in the Prerevolutionary French Press》發表於《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1984年第4期,作者署名為Nina R. Gelbart。
3.本刊仔細對比以上兩篇論文後,發現於豔茹在其論文中大段翻譯Gelbart的論文,直接採用Gelbart引用的文獻作為注釋。本刊已用黃色標註以下具體抄襲的內容,供讀者甄別:
《1775年法國大眾新聞業的「投石黨運動」》的抄襲內容
《"Frondeur" Journalism in the 1770s: Theater Criticism and Radical Politics in thePrerevolutionary French Press》的被抄襲內容
4.鑑於以上的調查結果,本刊認為於豔茹的行為已構成嚴重抄襲。為了反對此類學術不端行為,本刊決定:
(1)將於豔茹論文抄襲情況公告於本刊網站,並通報於作者相關單位;
(2)聯繫相關文獻收錄機構,刪除於豔茹該文的電子版;
(3)五年內拒絕於豔茹的投稿。
5.此次抄襲事件警示本刊要不斷完善評審工作。本刊為此工作疏漏向讀者致以真誠的道歉!同時呼籲讀者和我們共同抵制學術不端行為,遵守學術道德,追求學術創新。
《國際新聞界》編輯部
2014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