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醫院與華為心臟健康研究新成果獲兩家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刊載

2020-12-01 砍柴網

2020年初,301醫院與華為心臟健康研究團隊合作的心臟健康研究項目取得兩項新的研究進展,為移動醫療技術心血管疾病管理,心房纖顫的早期監測和治療,再添最新結論。

研究團隊使用華為智能穿戴設備,將設備的光電容積脈搏波技術(PPG)應用於房顫篩查 ,為用戶提供舒適的長期心律監測。篩查出的房顫人群,通過多學科團隊支持房顫管理平臺(mobile Atrial Fibrillation Application, mAFA)提供的整合管理策略,實現房顫管理一級、二級預防及患者參與的自我管理。

圖說:研究團隊使用華為智能穿戴設備進行心臟健康研究

這兩項研究成果獲得國際醫學界的認可,已先後於今年4月和5月發表在全球心臟和心血管系統領域的頂級期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和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歐洲心臟病雜誌》(EHJ)上。

301醫院與華為心臟健康研究團隊合作的心臟健康研究項目旨在利用移動技術和智能穿戴設備融合的趨勢,探索更為有效的專病自主管理方法。該項目基於華為HiResearch創新研究平臺及華為智能穿戴設備展開,相關研究已在全球學術界多次亮相。去年9月,該項目核心研究人員參加了全球心血管領域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會議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ESC 2019)及世界心臟病學大會(WCC),首度發表了基於華為可穿戴設備的心臟健康研究成果。

華為智能穿戴設備移動健康技術助力房顫篩查,兩度登上醫學權威期刊JACC

醫學界普遍認為,當前的房顫管理方法受房顫檢測率低,患者依從性差以及缺乏對患者生活習慣偏好考慮等限制,在實際應用中不夠全面綜合。在華為穿戴設備PPG(光電容積脈搏波)技術支持下,高危人群居家可早期篩查房顫,醫生使用移動技術支持的房顫管理平臺(mAFA),可及時了解房顫患者的心律情況,以患者為中心,更好再入院的進行房顫症狀管理,優化抗凝治療、兼顧心血管風險和合併症管理、從而降低房顫和發生臨床不良事件的風險。

2020年4月,301醫院心臟健康研究團隊以《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to Impro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為題,將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研究表明,基於華為穿戴設備移動健康技術的房顫管理,同常規治療相比,能顯著降低患者再入院和臨床不良事件發生的風險。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是全球心臟和心血管系統領域的頂級期刊。去年9月,該期刊也曾刊載了一篇心臟健康研究的論文,表明基於華為穿戴設備PPG技術的連續測量,可以提高房顫(AF)的早期檢出率,證實了移動健康技術應用於房顫管理的有效性*。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兩度刊載心臟健康研究項目成果,證實持續居家佩戴的智能設備不僅有利於房顫的早期診斷,結合移動技術和臨床管理路徑,還可實現智能設備實時心律監測下更好的症狀管理,提高房顫患者的生活質量。

 基於華為PPG技術可改善房顫患者整合管理策略,相關研究獲國際頂級期刊認可

2020年5月,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官方期刊《歐洲心臟病雜誌》全文收錄了這篇題為《移動健康技術促進房顫患者的人群篩查和整合管理:來自華為心臟研究和mAFA II隨機試驗的觀察結果》的研究論文*。

圖說:基於華為智能穿戴設備構建的移動健康技術原理示意圖

這篇論文詳細的論述了此項研究的研究方法和過程。該研究應用前沿的房顫監測技術,結合移動醫療支持,實現居家人群房顫篩查及整合管理。

研究過程中,華為智能手環/表等可穿戴設備協助篩查房顫,篩查出的房顫患者可以使用房顫整合管理平臺(mAFA)進行規範的房顫管理,進而實現房顫管理的三大目標:A.優化抗凝治療防治腦卒中;B.以患者為中心,在心律、症狀監測基礎上進行更好的心律/率管理;C.心血管風險及合併疾病管理。房顫人群配對華為智能設備後,將獲得24小時實時心律監測,通過mAFA平臺專業醫療支持,遠程通訊實時溝通反饋等,調整治療,改善藥物依從性。

研究結果表明,智能技術不僅可以作為篩查及決策支持工具,還可以支持房顫整合管理策略的執行,實現優化的臨床管理路徑,流程化規範化臨床管理路徑,降低不良事件。

《歐洲心臟病雜誌》在心臟和心血管系統領域的學術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靠前*。這份國際權威期刊對心臟健康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表示認可,證實了基於智能穿戴和移動健康技術有利於房顫的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改善房顫患者的整合管理策略,提高房顫患者的生活質量。

 強強聯合發揮研發優勢,華為攜手醫學團隊持續探索移動健康技術新應用

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它表現為心臟不規律跳動,嚴重時會引起氣喘、呼吸困難、暈厥等症狀,甚至引發腦卒中(中風)。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房顫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已成為威脅現代人類健康的常見心血管疾病之一。然而,心律失常整體知曉率低,且多數發作無規律、臨床症狀不突出、發作時間短,導致心律失常的篩查確診難,患者容易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面對這一醫學界難題,301醫院與華為消費者BG於2018年共同發起了心臟健康研究課題,發揮各自優勢,攜手探索智能穿戴技術在心血管疾病管理領域的應用。

「我們希望將移動網際網路和智能終端技術用在更多的居家健康場景中,為每一位消費者提供觸手可及的健康管理服務。」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表示。「在智能穿戴設備領域,華為通過多年探索,儲備了大量自研技術。無論是硬體性能,還是健康數據監測的準確性,華為智能穿戴設備在市場上都擁有更好的表現。在消費者隱私保護方面,我們同樣擁有極其嚴苛的標準。」藉助自研技術的優勢,華為將始終保持開放,與更多專業領域的醫學團隊開展合作。

截至2020年5月31日,共有超過143萬中國用戶在華為應用市場下載了心臟健康研究App,篩查出3300+疑似房顫的人群,2000+用戶經隨訪就醫,1900+用戶通過房顫整合管理平臺MAFA對接協作醫院進行診斷,房顫確診率94%;2019年10月,GT2在房顫篩查基礎上新增早搏篩查,已篩查出440+早搏高風險用戶,210+用戶經隨訪就醫,190+確診早搏,早搏確診率高達92%;目前,這些用戶已進入 301 MAFA平臺獲得心律失常整合管理*。

未來,基於華為HiResearch創新研究平臺及華為智能穿戴設備,華為消費者BG將在健康領域和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持續開展創新研究,為消費者帶來更便捷、更豐富的居家健康服務,讓更多人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關於心臟健康研究

心臟健康研究APP*基於華為創新研究平臺HiResearch孵化,基於華為智能穿戴設備高性能心率傳感器發起,精細化識別心律失常,提供房顫及早搏篩查、個性化指導、預約就診、跟蹤隨訪等整合管理服務,新增房顫風險預測研究,可提前預測房顫發作風險;新增睡眠呼吸暫停研究新方向,可進行睡眠呼吸暫停風險篩查,實現自主管理心臟與睡眠健康。

*支持心臟健康研究的華為智能穿戴設備均非醫療器械,檢測數據和和篩查結果僅供您了解自身心臟健康情況,僅供參考,輔助醫師進行心律失常風險評估,不作為診斷和治療依據。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to Impro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Mobile Photoplethysmographic Technology to Detect Atrial Fibrillation 

*《歐洲心臟病雜誌(EHJ)》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facilitates population screening and integrated car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Observations from the Huawei Heart Study and mAFA II randomized trial. 論文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1/17/1617/5827695

*《歐洲心臟病雜誌》在心臟和心血管系統領域的期刊中影響因子為24.889(2018),排名第一。

*數據來源於心臟健康研究APP,為保護用戶隱私,已經過脫敏處理。相關數據結論僅代表基於心臟健康研究APP數據作出的單方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醫療判斷依據。

*心臟健康研究由301醫院發起,加入需配合華為/榮耀手機(Android5.0及以上版本),以及智能穿戴設備。具體可支持的設備版本信息,請詳見華為應用市場「心臟健康研究APP」介紹。

相關焦點

  • AI輔助檢測腦動脈瘤,靈敏度達97.5%,華為雲聯合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機器之心發布機器之心編輯部近日,放射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Radiology》發表了華為雲 EI 創新孵化 lab、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聯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I 算法檢測動脈瘤靈敏度高達 97.5%
  • 我校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研究成果
    我校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研究成果本網訊(通訊員 張健)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湘南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轉化醫學研究所瞿小旺博士帶領團隊成員積極開展新冠中和抗體和T細胞免疫相關前沿工作攻關。
  • 影響因子51.273分省人民醫院新冠肺炎論文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
    影響因子51.273分省人民醫院新冠肺炎論文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本報訊 (記者馮金燦)2月21日,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王梅雲團隊撰寫的《PresumedAsymptomatic Carrier Transmission of COVID-19》被世界四大頂級綜合醫學期刊之一的《美國醫學會雜誌》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影響因子51.273) 在線發表。
  • 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廣州醫生團隊8年研究成果
    大洋網訊 6月15日,在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的一篇權威醫學文獻給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希望。該文出自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吳一龍教授團隊,他們用了8年的時間,證實了靶向-手術-靶向的新治療模式,能有效降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達61%的復發風險。
  • 北科院計算中心新材料計算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
    近日,北京市計算中心新材料計算研究團隊基於依託北京工業雲平臺構建的「多尺度模擬和多目標機器學習材料計算與數據平臺」,實現了新型2D MXenes催化材料的精準設計,相關成果以「Accelerating 2D MXenes Catalyst Discovery for Hydrogen Evolution
  • 華中科大發表國際頂級期刊Cell,聚焦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該論文於國際頂級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報導了新冠肺炎去世患者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病理學改變,通過基於高壓循環技術(PCT)及TMT標記結合鳥槍法蛋白質組技術,對新冠肺炎患者以及非新冠肺炎患者相應組織樣本進行質譜數據採樣和蛋白質組學分析。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1.陳曦教授研究團隊在《Nature Astronomy》發表新種類分子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重要成果日前,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線發表於
  • ...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智能手錶降維競爭之下,華為手環B6的升維方法論
    健康方面融合了心率,睡眠,壓力,血氧飽和度監測,此外還加入了由301醫院發起的心臟健康研究計劃,可以有效識別出房顫,早搏等風險,該計劃研究新成果近期更是被兩家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刊載,我們相信華為手環B6可以幫助你更好的進行主動健康管理。
  • 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文總結新...
    中國山東網11月19日訊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9日凌晨4時,世界頂級醫學期刊Th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IF=74.699)網站首頁上線了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的聯合署名專刊論文
  • 華為雲主導抗疫藥物篩選科研成果「神農項目」登上國際化學頂刊封面
    日前,化學信息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化學信息與建模)出版了2020年12月新冠特刊,封面為中國古代傳說人物神農「辨藥嘗百草」的畫面。
  • 頂級醫學期刊影響因子沉浮錄,兩大看漲兩大看跌!
    我們本期主要談談醫學頂級期刊。正如你所知,醫學頂級期刊通常所指就是這「四大」分別為,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柳葉刀(Lancet)、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英國醫學期刊(BMJ)。咱們看看頂級醫學期刊的今年將是什麼表現呢?
  • 喜訊| 新華醫院三項科技成果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二等獎
    今日, 「2020年度華夏院士論壇及華夏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在江蘇南京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三項科技成果從20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分獲一、二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 遠超華為?中科院突然「亮劍」新技術亮相國際微電子器件頂級期刊
    自從華為開始被禁晶片之後,我國就開始著重發展相關領域的科技,中科院作為我國首屈一指的科研團隊,可以說是我國的中堅力量,他們立下軍令狀一定要將突破,研究出來屬於中國的晶片技術。,華為的出現預示了中國在半導體領域正在逐漸地趕超。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西郵科學家多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自引進到西安郵電大學工作以來,賈豔敏教授在《自然•通訊,《德國應化》,《納米能源》等材料物理國際頂級SCI一區學術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極大提升了該校在功能材料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賈豔敏,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物理及器件的研究工作。
  • 湘雅醫院團隊黑素瘤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治療診斷學》封面
    、皮膚腫瘤與銀屑病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皮膚健康與疾病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陳翔教授、印明柱教授團隊在頂級雜誌《治療診斷學》(IF=8.579)發表BET抑制劑(NHWD-870)研究性封面論文。湘雅醫院鄧廣通及曾芙蓉博士後為論文第一作者,陳翔教授、印明柱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湘雅醫院為第一作者及第一通訊單位。
  • 華為雲聯合論文登上放射學頂級期刊
    日前,放射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Radiology(《放射學》)發表了華為雲EI創新孵化lab、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聯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AI算法檢測腦動脈瘤靈敏度高達97.5%,幫助醫生臨床診斷靈敏度提升約10個百分點,漏診率降低5個百分點,同時有效縮短醫生診斷時間。
  • 名院周報 | 天壇醫院完成全國首例介入機器人輔助DSA手術
    ⊙ 鄭大一附院:化療藥納米化可提升治肝癌療效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聯合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在腫瘤化療藥物納米化方面取得新突破。該研究構建了一種基於順鉑的新型有機納米治療藥物,實現了化療和化學動力療法的聯合,發揮了優異的抗肝癌作用。相關研究論文在納米醫學頂級期刊《先進材料》在線發表。
  • 科學研究成果頻登頂級期刊,深圳基礎研究做對了什麼?| 逆增長的秘密
    朱英傑團隊在做實驗今年以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整個社會受到較大影響。在深圳,仍然可以看到基礎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除深圳高校以外,深圳企業、研究機構、醫院等有不少研究發表於《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深大)、索維奇智能新材料實驗室(哈工大)、斯發基斯可信自主系統研究院(南科大)、帕特森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清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