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傑團隊聯合美國史丹福大學陳曉科團隊,針對阿片類藥物成癮發現了兩條神經通路的全新功能:分別調控成癮記憶的形成和維持。此外,通過抑制其中一條通路,研究人員成功消除了小鼠成癮的關聯記憶,阻止了復吸行為的發生。
朱英傑團隊在做實驗
今年以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整個社會受到較大影響。在深圳,仍然可以看到基礎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除深圳高校以外,深圳企業、研究機構、醫院等有不少研究發表於《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
每周五下午三點,朱英傑和深圳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的其他幾位團隊負責人一起,與諾貝爾獎得主厄溫·內爾教授一起開會研討。
自去年3月落戶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以來,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在內爾教授的帶領下,已經逐步建立起一支40餘人的研究隊伍,在藥物成癮、學習記憶、疼痛等多方面開展工作。
受今年全球疫情影響,內爾教授不能親自到自己在深圳設立的實驗室指導科研工作,改為網絡會議的方式與研究員們交流。在例會上,每周都有人分享自己的工作進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等,內爾教授憑藉深厚的經驗積累,給予研究員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建議,或者分享自己最新的研究和科學觀察。在朱英傑團隊「抑制通路消除成癮記憶」的研究中,內爾教授就曾在試驗方法中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設性的建議。朱英傑坦誠:「得到內爾教授的親自指導,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
2019年,內爾教授全年到訪深圳先進院7次,參加學術交流活動超過30天,他還親自參與實驗室建設與團隊招募工作。朱英傑透露:「實驗室的部分研究團隊負責人,都是內爾教授親自面試遴選的。」
其實,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是深圳諾獎級實驗室發展的縮影。從2017年正式啟動諾獎實驗室建設開始,深圳決定依託大學、事業單位、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科技型企業等單位,邀請諾貝爾科學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共建實驗室。
目前,深圳共有11個諾獎級實驗室,他們分別是: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南科大)、中村修二雷射照明實驗室(深圳中光工業技術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港中大)、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港中大)、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清華)、南方科技大學傑曼諾夫數學中心(南科大)、深圳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先進院)、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深大)、索維奇智能新材料實驗室(哈工大)、斯發基斯可信自主系統研究院(南科大)、帕特森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清華)等。
這些諾獎實驗室對於推動深圳基礎研究工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深圳發力基礎研究,加快補齊原始創新能力短板,部分成果在今年也逐步顯現出來。可以看到的是,今年以來,多篇文章在《自然》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
今年3月,一項發表於美國專業醫療研究雜誌《Advanced Therapeutics》(國內譯作《先進醫療》)的實驗論文顯示:來自南京醫科大學的兩個博士團隊,率先採用了深圳企業烯旺科技獨立智慧財產權的純石墨烯發熱膜柔性石墨烯器件作為遠紅外發射源,在腫瘤治療領域發現了一種新的無創治療方式,引發坊間關注。
5月1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實驗室的文章《連結大腸桿菌細胞生長和細胞周期的一般定量關係》,該文章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了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推導出了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並對合成生物學領域生命體理性設計提供了相關建構基礎原理。
5月26日,《自然》雜誌以「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方式在線發表了題為《人類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中和抗體》(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elicited by SARS-CoV-2 infectio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政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張林琦、王新泉課題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分離得到的高活性中和抗體為治療性抗體藥物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動力。對深圳來說,基礎研究道阻且艱。隨著基礎研究投入不斷增加,深圳也必將交出越來越多屬於自己的成績單。
【記者】王春豔
【作者】 王春豔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