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最新聲明:胰腺癌篩查對一般人群沒什麼用,不如不查!

2020-11-30 39健康網


  胰腺癌雖然發病率不算高,但惡性度高得可怕。美國數據顯示,胰腺癌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三,且很快就要上升為第二名了。怎樣才能有效降低胰腺癌的死亡率呢?普及篩查、早期發現是不是能有點幫助?

  並不是!近日,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重申其反對針對無胰腺癌家族史的無症狀成年人進行胰腺癌篩查的立場,相關綜述發表於《JAMA》雜誌。

  胰腺癌究竟有多可怕?

  雖然學界關於「癌症之王」這一稱號的歸屬時有爭議,但將胰腺癌稱作癌王,想必大家都沒什麼意見。美國癌症學會(ACS)估計,2019年全美將有大約56770人被確診為胰腺癌,同時約有45750人會死於這一疾病。胰腺癌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早期進行手術,但中位生存期也不過36個月左右。

  更慘的是,由於胰腺癌早期幾乎沒有明確的報警徵象或特異症狀,現實中,超過80%的病例是晚期才發現和確診的,想做手術已經太遲了。胰腺癌整體的5年生存率是8.5%,與其他惡性腫瘤相比就算很低了,但晚期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2%~5%。

  全球腫瘤流行病統計數據(GLOBOCAN)顯示,胰腺癌在世界範圍內是第13位常見的惡性腫瘤,在西方國家腫瘤相關死亡中排名第4,死亡率高達99%。我國的數據也不容樂觀。胰腺癌在我國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排名第十,每年新發患者約9.5萬人,每年死於胰腺癌的患者則高達8.5萬人,排名第六。

  USPSTF:胰腺癌篩查,然並卵!

  USPSTF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對胰腺癌進行篩查或對篩查中發現的胰腺癌進行手術能夠改善其疾病特異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工作組成員、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副教授Chyke Doubeni博士表示:「胰腺癌是一種不太常見但生存率極低的致死性疾病,即使早期發現,預後也不理想。不幸的是,目前看來,對沒有任何症狀和體徵的人群進行胰腺癌篩查,造成的損害可能比獲益更大,因而不應進行篩查。」

  因此,此次USPSTF針對胰腺癌篩查的立場與2004年時的推薦保持一致,即對無症狀體徵、無胰腺癌家族史的非胰腺癌高危人群進行篩查的推薦等級為D,也就是不推薦。

  不僅USPSTF一家認為篩查對胰腺癌沒什麼用,之前也有文獻顯示,尚未發現用於早期胰腺癌篩查的合適手段。儘管目前許多國際性研究項目都有嘗試在研究中使用標準化的篩查方法,但其均將超聲內鏡(EUS)當做首要影像學方法來明確癌前病變。這些中心也會嘗試篩查KRAS、MIC-1、p53和p16等標記物突變,然而這些標記物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未達到臨床常規應用的要求。

  為什麼說胰腺癌篩查弊大於利?

  先來看看USPSTF是怎樣得出結論的:

  USPSTF對13項研究進行分析,囊括1317名接受胰腺癌篩查的人士,其中57位做了手術。這57位手術患者中,14人確診胰腺癌,其餘屬於癌前病變或神經內分泌腫瘤等良性腫瘤。另外還有4人查出晚期胰腺癌,已無法做手術。

  最關鍵的發現是:涵蓋675名患者的8項研究都報告了篩查過程對患者造成的損傷。其中一項研究顯示,216名接受EUS檢查的患者裡55人都在檢查過程中感受到輕度疼痛,13人出現麻醉相關不良事件。

  另外有兩項研究對胰腺癌篩查造成的社會心理性損傷進行評估發現,篩查對大多數患者都會造成心理壓力或焦慮。

  研究者還認為,胰腺癌篩查存在假陽性率,即使敏感性和特異性都能達到99%(實際上是很難達到的),每10萬名患者中也會有1000例假陽性。對於這些被誤診為胰腺癌的人,他們會經受較大壓力、承擔大量後續檢查費用,這些弊端已超過了篩查可能帶來的潛在獲益。

  高危人群,該查還是得查!

  需要明確的是,USPSTF聲明中不推薦進行胰腺癌篩查針對的是低危人群,而胰腺癌高危人群進行篩查還是有必要的。高危人群包括40歲以上,伴隨下列任意一項者:有胰腺癌家族史或糖尿病史,攜帶ATM、BRCA1/2、CDKN2A、PALB2、PRSS1、STK11、TP53等基因突變,攜帶林奇症候群錯配修復基因,新診斷糖尿病(胰腺癌風險為常人8倍),長期吸菸或飲酒,肥胖等。還有研究建議,40歲以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也應進行胰腺癌食管超聲檢查的評估。

  胰腺癌可以說是個老年病,年輕人相對安全一些。美國數據顯示,全美胰腺癌患者中年齡45歲以下的不足3%,診斷時中位年齡為71歲。文獻提示,全球胰腺癌更多見於老年患者,超過80%的病例確診年齡超過60歲。即使是胰腺癌多發的家族中,平均確診年齡也有68歲。因此,老年人群需要更加警惕。

  這部分高危人群,USPSTF建議通過CT、MRI、EUS等手段來進行篩查。特別是有家族史或已有胰腺病變者,應每年篩查一次。

  當前尚無經證實準確可靠的生物標誌物可用於早期胰腺癌篩查。CA19-9雖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血清標記物,但其升高缺乏特異性。研究顯示CA19-9作為篩查標記物陽性預測值很低(0.5%~0.9%),因此不具備作為篩查標記物的應用價值。不過,臨床上可將CA19-9水平作為基線來監測疾病進展和指導治療,或將其結合CT、MRI等影像學檢查結果來實現胰腺癌篩查。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檢測腫瘤標誌物≠篩查癌症
    這個團隊所用的腫瘤標誌物,仍然是原來老的標誌物,跟我們平時體檢可能抽血化驗的腫瘤標誌物沒什麼區別。而實際上,權威的醫學指南並不用腫瘤標誌物來篩查癌症,而是用其他的檢查辦法。原因在於,腫瘤標誌物檢測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說,腫瘤標誌物異常的人往往並沒有患癌,腫瘤標誌物正常的人也有可能患癌。
  • 一滴血就能查癌症? 驗血查癌神話破裂
    一滴血就能查癌症?常見癌症早期篩查取得新突破?近年來,很多打著「一滴血查癌症」的篩查項目層出不窮,號稱用一滴血可篩查10餘種癌症,由於簡便的篩查方式,很多人趨之若鶩。但好景不長,日前,創立血液檢測的企業「西拉諾斯」掌門人伊莉莎白·霍姆斯同意交出企業控制權,了結監管機構對她「大規模欺詐」的指控,由她主導的「抽指血查癌症」神話正式破裂。
  • 怎樣進行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篩查?
    經典的幾個腫瘤標記物升高查出來的更多是進展期或者是晚期癌,CEA、CA199、PSA、AFP這幾個指標相對更加經典和敏感。以下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提供的消化系統腫瘤篩查建議,供大家參考,但臨床上有時候不完全按這個,原因很多,比如無症狀輕人群10年一次結腸鏡,如果是高質量的結腸鏡確實沒問題,但是就中國腸道準備的程度而言,很多腸鏡檢查屬於低質量,即使2-3年複查一次也不為過。
  • 胰腺癌常見的八大病因...
    當出現以下症狀時需警惕胰腺癌 ●腹痛:一般為上腹部持續脹痛,可以伴有腰背部疼痛。 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女性和中青年明顯 根據最新腫瘤發病數據顯示,胰腺癌發病率在5-6/10萬,相較於肺癌、肝癌等高發癌症,發病率不算高。但胰腺癌上升趨勢明顯,發病率已上升到惡性腫瘤的第10位。
  • 做第三代試管嬰兒染色體篩查5對還是查23對?
    做第三代試管嬰兒染色體篩查5對還是查23對?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中有一項是針對染色體異常篩查的,為什麼要查染色體?因為在高齡人群的不孕不孕症中,染色體異常幾乎佔了最主導的因素。所以染色體異常篩查是蠻有必要的。不過,做第三代試管嬰兒染色體篩查有5對和23對之分,到底選擇哪個呢?更多詳細內容請跟隨我們的醫生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 最新!中國人群最常見的23個致癌因素公布
    醫訊君語:專門針對中國人群,分析了23種主要致癌風險而導致的發病比例! 日前,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赫捷院士和陳萬青教授牽頭髮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的重磅論文,專門針對中國人群,分析了中國各個癌腫由於23種主要致癌風險而導致的發病比例。
  • 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
    篩查建議1.符合1~5的「一般人群」篩查:(1) 大腸癌篩查從 45 歲開始,無論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隱血(FOBT)檢測 ,每 10 年 1 次腸鏡檢查,直到 75 歲;(2) 76~85 歲,體健者、預期壽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繼續維持篩查;(3) 85 歲以上,不推薦繼續篩查。
  • JAMA:胰腺癌患者存活時間竟由這四種基因決定!
    近日,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哈佛大學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和斯坦福的科學家研究發現胰腺癌患者存活的時間長短竟取決於四種基因。該研究對應文章則發表於最新上線的JAMA雜誌,名為Association of Alterations in Main Driver Genes With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Resected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在這項研究之前,胰腺癌存活時間於具體基因的內在聯繫尚未被科學家所闡明。
  • 健康| 20種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方法發布!
    根據國情和效能以及我國人群特徵,不推薦將 PET/CT 作為肺癌人群篩 查的方法。篩查建議一般人群臨床體檢,每 2~3 年 1 次。高危人群臨床體檢,每年 1 次。胰腺癌高危對象40 歲以上,特別是 50 歲以上,伴有下述任意 1 項因素者(第 6 項因素會增加胰腺癌風險,但一般不做篩查):有胰腺癌家族史、糖尿病史;有長期吸菸、飲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史;無明顯誘因的中上腹飽脹不適、腹痛,出現食欲不振
  • 普通體檢不可替代腫瘤篩查 四種腫瘤癌症篩查必須做
    但很多人,甚至是最應該做腫瘤篩查的高危人群對腫瘤篩查的相關信息卻知之甚少。  他人們大多能堅持每年一次常規體檢,卻不在意腫瘤篩查,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存在「體檢誤區」,認為自己已經做過體檢了,就不需要做腫瘤篩查了,還有人根本不知道有腫瘤篩查這碼事。  普通健康體檢是對心、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壓等進行檢查,掌握人體的一般狀況,可早期發現一些常見的慢性病。
  • (服務·健康)乳腺癌最新篩查指南推薦一般女性兩年做一次X線篩查
    新華社重慶8月18日電(記者李松)在此間召開的2019中國腫瘤學大會上,中國抗癌協會等機構發布了最新的《中國女性乳腺癌篩查指南》,推薦一般風險女性每兩年做一次乳腺X線篩查,以實現乳腺癌早診早治。
  • 癌症之王是胰腺癌還是肝癌?哪種癌症死亡率最高?醫生告訴你答案
    而且,胰腺癌對放化療非常不敏感,缺乏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很多腫瘤都已經有靶向治療,或者免疫治療了,而目前並沒有發現胰腺癌存在特定的靶點,所以,胰腺癌也沒有靶向治療藥物。 由於這些原因,大部分胰腺癌被確診之後,活不過半年。
  • 肺癌、肝癌、胃癌、大腸癌等14種惡性腫瘤篩查與預防指南
    3.對於前列腺癌高危人群應儘早開展基於血清PSA檢測的篩查; 4.不建議針對40歲以下男性進行人群篩查。 篩查建議 1.甲狀腺篩查要同時進行功能檢查和形態檢查。 2.一般人群 目前沒有用於甲狀腺癌早期檢測或常規篩查的標準試驗。 臨床頸部體檢:20-29歲每2~3年1次,30歲以後每年1次。
  • 新型表觀基因組平臺或有望實現對早期胰腺癌的準確診斷
    研究者Samuel Levy表示,胰腺癌是一種致死性的疾病,目前針對大規模人群並沒有有效的篩查手段,這項研究中我們所開發的新技術就能為開發新型篩查手段提供基礎,並能為液體活檢和未來癌症的篩查設定一種新標準。
  • 「USPSTF不建議常規篩查自閉症」引發關注
    日前,美國預防醫學工作組(USPSTF)提出,鑑於證據有限,不建議針對18-30個月大的幼兒系統篩查自閉症譜系障礙
  • 篩查因人因地 重點關注40 49歲人群
    該最新指南較2014年共識有明顯的不同,如篩查的人群強調40~49歲人群應密切關注,在經濟社會、衛生條件允許的地方應納入篩查,且篩查的手段更加豐富,更精準的免疫化學法檢測和無創的糞便DNA檢測被推薦為篩查的方法,該指南的改進將有利於改變我國結直腸癌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診斷率的現狀,且更加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為臨床醫師的篩查工作提供指導和參考。
  • 不同人群該如何進行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看這裡
    結直腸癌如何早期篩查關注健康預防直腸癌√ 早發現 √ 早診斷 √ 早治療 √多鍛鍊—— 國家數據統計 ——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二篩查建議1符合1~5的「一般人群」篩查(1) 大腸癌篩查從 45 歲開始,無論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隱血(FOBT)檢測 ,每 10 年 1 次腸鏡檢查,直到 75 歲;(2) 76~85 歲,體健者、預期壽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繼續維持篩查
  • 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涉及20種癌症
    符合1~5的「一般人群」篩查:(1) 大腸癌篩查從 45 歲開始,無論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隱血(FOBT)檢測 ,每 10 年 1 次腸鏡檢查,直到 75 歲;(2) 76~85 歲,體健者、預期壽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繼續維持篩查;(3) 85 歲以上,不推薦繼續篩查。2.
  • 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涉及20種癌症 |惡性腫瘤|...
    符合1~5的「一般人群」篩查:(1) 大腸癌篩查從 45 歲開始,無論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隱血(FOBT)檢測 ,每 10 年 1 次腸鏡檢查,直到 75 歲;(2) 76~85 歲,體健者、預期壽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繼續維持篩查;(3) 85 歲以上,不推薦繼續篩查。2.
  • 胰腺癌為何被稱為「癌症之王」?看完你就明白了,胰腺癌不能輕視
    但是,現如今,肝癌已經「跌落神壇」,有一種癌症取代它癌王的地位,它就是:胰腺癌!胰腺癌為何會上位成癌王,這背後到底有怎樣的殘酷和無奈?今天,我們就一步步來揭露胰腺癌上位癌王的「血淚史」!而且,由於它的位置相當特殊,就算是進行體檢、防癌篩查,臨床也很難發現小於2cm以下的胰腺癌腫!2、我開始釋放信號,但你就是想不到我癌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