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SCO回顧 |李進教授:轉移性腸癌的免疫治療

2020-11-09 找藥寶典

自KEYNOTE-177研究在2020 ASCO會議上敲開腸癌免疫治療的大門後,針對PD-1在腸癌領域的應用的研究更加火熱,在今年的2020 CSCO會議上,來自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李進教授在免疫治療專場,從三個方面針對轉移性腸癌的免疫治療進行了專題講座!

復發轉移性腸癌標準治療

對於初始不可切除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無論是潛在可切除患者還是需要姑息治療的患者,標準治療方案仍然局限在化療,隨著靶向治療的盛行,化療聯合靶向治療顯著延長了mCRC患者的生存時間,腸癌的治療也從FOLFOX/FOLFIRI時代進入了靶向治療時代,目前常見的標準治療方案為貝伐珠單抗/西妥昔單抗聯合雙藥化療。


免疫治療初現曙光

1、帕博利珠單抗敲開腸癌一線免疫治療的大門

帕博利珠單抗獲批用於MSI-H/dMMR型實體瘤患者,這也意味著,針對這一類型的腸癌患者,也可從免疫治療中獲益!2020年6月29日,FDA批准帕博利珠單抗一線治療高度微衛星不穩定/錯配修復缺陷(MSI-H/dMMR)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此項獲批基於關鍵性KEYNOTE-177研究,該研究更是登上了2020 ASCO大會的口頭報告。


研究共納入307例MSI-H/dMMR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ECOG PS 0~1分。一線治療隨機接受帕博利珠單抗(200 mg Q3w,最多2年)或研究者選擇的化療(mFOLFOX6或FOLFIRI Q2w±貝伐珠單抗或西妥昔單抗)。療效結果顯示,帕博利珠單抗組中位PFS為16.5個月,顯著優於標準化療組的8.2個月,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降低40%(HR 0.60,95%CI 0.45-0.80,p=0.0002)。帕博利珠單抗組12個月和24個月PFS率為55.3%和48.3%,而化療組為37.3%和18.6%。確認的ORR兩組分別為43.8%和33.1%;帕博利珠單抗組未達到中位(範圍)緩解持續時間(2.3+至41.4+),而化療組為10.6 個月(2.8至37.5+)。


2、O+Y雙免療法2年隨訪數據更新,腸癌治療再獲突破

在2020 ASCO會議上,同樣公布了CHECKMATE-142研究的2年隨訪數據,這是一項多中心、開放、非隨機、多個隊列的Ⅱ期研究,旨在評估納武利尤單抗單藥或納武利尤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治療MSI-H和非MSI-H型mCRC的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結果顯示,中位隨訪時間為29個月,研究者評估的ORR為69%,CR為13%;DCR為84%,中位TTR為2.7個月,中位DOR暫未達到。



2年PFS率和OS率分別為74%和79%。



在安全性方面,長期隨訪未發現新的安全問題,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最常見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所上升,但3~4級不良反應發生率仍為0%或2%,未報導5級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發生。可以看出,雙免治療晚期腸癌安全有效

免疫治療定能大展宏圖

目前來說,既然免疫單藥或雙免聯合都已在腸癌領域展現出不可小覷的實力,那麼靶向聯合免疫治療在腸癌中的療效又如何呢?

1、REGONIVO研究:後線治療CRC榮登JCO雜誌

該研究為1期隊列遞增和隊列擴展研究,結直腸癌組患者使用瑞戈非尼聯合納武利尤單抗治療,客觀緩解率高達36%(除1例外,均為MSS型),即針對MSS型腸癌患者,ORR為33%!mPFS為7.9個月,mOS未達到,PFS達1年以上的比例41.8%,OS達1年以上的比例為68.0%。受試患者多數(80%)接受過3線以上治療,三線標準治療的瑞戈非尼或呋喹替尼治療有效率均不足10%,而納武利尤單抗聯合瑞戈非尼能出現如此好的治療效果令人欣喜!


2、REGOTORI研究:特瑞普利單抗聯合瑞戈非尼後線治療MSS型腸癌

這是一項Ib/II期研究,入組患者均為MSS型mCRC,在劑量遞增階段,確定了80mg的瑞戈非尼聯合3mg/kg的特瑞普利單抗為MTD,在劑量擴展階段的30名患者中使用該推薦劑量。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患者的ORR為15.2%,DCR為36.4%,其中不伴肝轉移的ORR達30%;所有患者的mOS為15.5個月,mDOR為9.6個月。安全性方面,38.5%的患者發生3級治療相關不良反應。


除了上述兩個聯合治療外,國產信迪利單抗聯合呋喹替尼治療標準化療失敗的轉移性結直腸癌的臨床研究即將啟動,而呋喹替尼已經在國內獲批用於晚期結直腸癌的三線及以上治療。該藥獲批主要基於FRESCO研究,試驗中呋喹替尼組患者的中位OS為9.30個月,較安慰劑組顯著延長2.73個月,中位PFS對比為3.71 vs 1.84個月。相信這一組合的療效不會讓我們失望!

相關焦點

  • 李進教授丨消化系統腫瘤迎來免疫治療新突破,期待免疫治療藥物納入...
    近日,本刊特邀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李進教授,介紹消化系統腫瘤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並就創新醫藥企業研發策略、免疫治療藥物納入醫保等話題分享寶貴意見。但在今年,免疫治療藥物在胃癌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臨床研究結果報告了其顯著的有效性。在您看來,免疫治療在消化系統腫瘤領域的前景如何? 李進教授: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我國惡性腫瘤總患者數佔全球患者的1/3,高發病率、高死亡率令腫瘤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可怕殺手。
  • CSCO 2020|周鵬輝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方向和新突破
    圖1: 抗腫瘤免疫循環過程2020年9月19日,第二十三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20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周鵬輝教授,以黑色素瘤作為切入點,對腫瘤免疫療法如何在腫瘤微環境(TEM)發揮療效,腫瘤細胞表面特異性抗原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腫瘤免疫治療的耐藥性及不良反應,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 2020 CSCO│張濤教授:直腸癌免疫治療進展與探索
    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邀請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張濤教授為大家介紹目前直腸癌治療的最新進展以及免疫治療在直腸癌領域的發展方向,詳情如下: 專家簡介
  • NBE | 趙宗敏等開發紅細胞免疫療法治療轉移性腫瘤
    (EASI)」的新型免疫療法以利用肺部轉移為契機引發有效免疫反應來治療轉移性腫瘤。通過檢測肺轉移中免疫細胞的變化,研究人員發現在接受EASI治療的小鼠中,效應免疫細胞在肺轉移部位的富集顯著增強。基於這個發現,研究人員進一步檢測了EASI所引發的治療效果並發現EASI能夠顯著延緩小鼠肺部轉移腫瘤的發展並能夠顯著延長小鼠的存活時間(圖1c)。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局部肺轉移的免疫反應引發了原位抗原呈遞並激活了有效的系統性抗腫瘤免疫反應和免疫記憶。
  • 袁瑛教授:MSS/MSI-H BRAF突變結直腸癌,治療策略大不同!
    2020年11月12-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順利召開。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袁瑛教授,為大家分享了結直腸癌免疫治療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方向。
  • 雙免疫治療 MSI-H/dMMR腸癌見曙光
    以往這類患者的治療「前景」較差,不過近年免疫治療發展迅速,帶來多一枚可用的「子彈」,最新的「雙免疫治療」更大大提升治療效果。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饒家棟醫學博士表示,第一至三期大腸癌的治療方向多年來沒有大改變,「第四期治療近年開始有變化,約10年前我有份參與的COIN-B研究發現,KRAS腸癌患者接受化療加標靶藥可延長存活期,更有20%人可治癒。
  • 消化道腫瘤免疫治療全覽:國產PD-1 VS 進口PD-1
    一、肝癌篇 2020 CSCO指南已於近日更新,在肝癌一線二線治療領域新增了免疫聯合方案,包括免疫聯合化療、免疫聯合靶向都有不同等級的獲批。
  • 轉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療
    EAU2020】評估預期壽命和健康狀況|前列腺癌指南(五) 【EAU2020】延遲治療及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 | 前列腺癌指南(六) 【EAU2020】放射治療 | 前列腺癌指南(七) 【EAU2020
  •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 一文讀透結直腸癌PD1免疫治療神預測指標-微衛星不穩定(MSI)!
    主要從事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研究 結直腸癌作為全球發生率排名第二,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惡性腫瘤,而且腫瘤的異質性很強,可謂是癌症家族中的「豪門」了,近些年,它跟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的糾葛已經不吸引大家眼球了,免疫治療後來居上,特別是「微衛星不穩定」的介入,這其中的愛恨情仇還是掀起了一層層的波浪啊,想知道其中的緣由,請聽我細細道來-------一、微衛星不穩定的家族大起底
  • 3分鐘了解 2018 CSCO 結直腸癌診療指南更新要點!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袁瑛教授在本次會議上介紹了2018 CSCO結直腸癌指南的更新要點,我們整理如下:《2018版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在2017版的基礎上,根據證據級別分為基本策略和可選策略兩部分。2018版指南進一步把相應的證據級別分成了三個等級的專家推薦。
  • 腸癌早篩,2020年的最新策略是什麼?
    歐洲現有的結直腸癌篩查方式主要包括非侵入性篩查:FOBT(糞便潛血試驗)、糞免疫化學檢測(FIT)、糞便DNA檢測、CT結腸成像;侵入性篩查:乙狀結腸鏡、全結腸鏡等。腸鏡檢查無疑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然而Monika Ferlitsch教授認為高質量的篩查計劃不僅僅應該考慮篩查的敏感性及特異度,人們對篩查計劃的參與度也非常重要。
  • 舒尼替尼免疫治療轉移性腎細胞癌失敗後產生臨床活性
    新的發現 根據第35屆歐洲泌尿外科學會年度虛擬會議上的回顧性研究,在一線免疫治療轉移性腎細胞癌(mRCC)患者失敗後,使用舒尼替尼(Sutent)的二線療法具有臨床活性。
  • 免疫治療面面觀之結直腸癌
    1   轉移性結直腸癌的化療和靶向治療1化療化療是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常用化療方案是以5-FU、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為基礎的雙藥或三藥方案。2   mCRC的免疫治療    1 MSI-H/dMMR人群   2015年首次報導MSI-H/dMMR是免疫治療的敏感人群,後續多個研究也證實,免疫治療用於MSI-H/dMMR人群後線、一線到新輔助均取得突破性療效。a.
  • 更高效:研究人員利用「免疫誘餌」粒子治療轉移性肺癌
    而進一步加劇這一問題的是,化療等傳統療法對肺組織的損害特別大,這使得這些轉移性腫瘤常常致命。一種新興的替代療法是免疫療法,它包括增強患者的自然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症。因此,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懷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向肺部輸送一些免疫激活藥物上。這項研究建立在早期將藥物附著在紅細胞上的研究基礎上,我們知道,紅細胞幾乎可以成為完美的載體。
  • 實體瘤免疫治療再迎希望,ScTIL細胞治療晚期實體瘤臨床研究正式啟動
    由上海東方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第二屆中國臨床腫瘤協會(CSCO)理事長李進教授主持的一項不限癌種、多中心的治療實體瘤的細胞治療臨床研究項目於2020年8月7日在上海東方醫院正式啟動。
  • 結直腸癌,靶向、免疫治療比化療「高大上」嗎?合理應用是關鍵!
    細胞內部基因的變化是觸發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針對基因的一些治療,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就要精準一些,顯得「高大上」,是不是比化療要好一些呢? 結直腸癌主要有5種治療手段,手術、放療、化療是其傳統的「三駕馬車」,手術和放療是局部治療方式,放療多應用於中低位直腸癌。
  • 2019CSCO丨朱軍教授:淋巴瘤免疫治療的應用和發展
    會議期間,健康界臨床前線有幸邀請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朱軍教授,就淋巴瘤免疫治療的應用和發展進行訪談。2019CSCO丨朱軍教授:淋巴瘤免疫治療的應用和發展(標清)健康界:1997年,利妥昔單抗率先在美國上市,開啟了淋巴瘤免疫治療的時代,能否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淋巴瘤免疫治療的現狀?
  • ...Erbitux(愛必妥)獲批一線治療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
    TAILOR研究的首席調查員、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李進教授表示:「長期以來,Erbitux聯合化療,一直是治療RAS wt mCRC的一個標準護理方案,TAILOR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該方案用於一線治療的可能性。此次批准對中國患者而言標誌著一個重大進步,這些患者現在有了一種新的、急需的治療方案。」
  • 李江教授:當MASC遇上NTRK|2020 CSCO 東方頭頸腫瘤論壇
    為了提高頭頸腫瘤的規範化診療和多學科協作,2020年11月28日,2020 CSCO東方頭頸腫瘤論壇在上海順利召開。本次論壇由東方臨床腫瘤研究中心(ECCO)主辦,CSCO頭頸腫瘤專委會協辦。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唐平章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郭曄教授擔任執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