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種檢測對象,看液態活檢助力反映腫瘤基因圖譜

2020-11-23 億歐網

文章來源於:獨具藥眼,圖片來自「123rf.com.cn」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科研人員1月18日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報導了一種名叫「CancerSEEK」的癌症早期篩查新方法,只需要從檢測對象體內抽取一管血,便可檢測出8種癌症。這一消息迅速「刷屏」,包括新浪醫藥在內的廣大媒體紛紛轉發。

首先得說,「CancerSEEK」作為液體活檢領域的一項新技術,針對5種目前還沒有早期篩查手段的癌症,它的敏感性在69%-98%,特異性更是超過99%,且價格只要500美元。這的確是很大的突破。但這一優秀的表現是在晚期癌症患者身上得到的,對於早期尚無症狀的癌症患者,「CancerSEEK」就「無計可施」了,而這正是液體活檢技術面臨的艱巨挑戰之一。

在精準醫學的大背景下,液體活檢作為一種便捷、微創、能夠動態反映腫瘤基因譜全貌的方法,在癌症臨床研究與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用於液體活檢相應的多種檢測技術也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展。

目前液體活檢的檢測對象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循環腫瘤細胞(CTC)、循環腫瘤DNA(ct DNA)和外泌體。

循環腫瘤細胞

通常把進入人體外周血的腫瘤細胞稱為循環腫瘤細胞。1869年Ashworth首次提出循環腫瘤細胞(CTC)的概念。大量研究表明,CTC以不同形態存在於腫瘤患者的外周血中,既有游離的單個CTC,也有聚集成團的細胞團,它們是惡性腫瘤出現血行轉移的主要生物基礎,其數量的多少與患者的預後密切相關。

研究表明,CTC具有很強的預後判斷和轉移預測價值,並且在早期輔助診斷方面也有很好的應用。因此,早期發現血液中的CTC對患者預後判斷、療效評價和精準治療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CTC的富集、檢測和分析技術如表1所示。

表1、目前CTC的富集、檢測和分析技術

以陽性富集檢測CTC的CellSearch系統是美國FDA最早批准用於臨床的檢測方法,但僅限於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直腸癌,對於肺癌其檢測特異性和靈敏度均不理想。在我國,首個專門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的試劑盒(葉酸陽性富集),也通過了CFDA的臨床審批。

Alix-Panabieres等報導了CTC在科學研究和臨床轉化中的應用價值。

計數成活的CTC可能提示疾病預後;

通過體外培養CTC並深入分析成系CTC可能識別新藥研發潛在靶點;

體外擴增CTC構建PDX模型進行藥物篩選和耐藥機制研究將可能根除腫瘤轉移。

循環腫瘤DNA

1948年,科學家首次報導發現了人類血液中循環的DNA;1977年,發現血液中循環的DNA在癌症患者中尤為顯著;1994年,發現在癌症患者血液中循環的DNA所攜帶的突變與癌症突變相吻合,證明它來源於腫瘤細胞。

人的血漿中游離存在高度片段化的游離DNA(cf DNA),它們有的來自於正常細胞,有的來自於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還有部分來自於人體外部(如病毒DNA)。ct DNA是由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循環中的DNA片段,因此含有原發腫瘤的突變信息,如單鹼基突變、甲基化和拷貝數突變等。ct DNA作為一種特徵性的腫瘤生物標誌物,可以被定性分析、定量檢測和實時追蹤。

ct DNA在腫瘤疾病的含量非常稀少,新的技術革新可以從cf DNA中區別目標ct DNA並加以檢測。目前ct DNA檢測技術如表2所示。

表2、目前ct DNA檢測技術

目前ct DNA的主要檢測方法是PCR和二代測序(NGS)技術。釋放到血漿的小片段ct DNA可運用數字微滴PCR(dd PCR)、BEAMing等高敏感度的檢測方法檢測;大片段ct DNA可運用如全基因組測序等敏感度相對低的檢測方法檢測。

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是生物科學領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基因診斷技術。從1985年PCR作為生物專利技術首次亮相以來,已歷經第二代螢光定量PCR(qPCR)到第三代數字PCR(dPCR)的更新迭代。據估計,全球PCR市場規模到2022年預計可增長至53.1億美元,2017~2022年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預計可達8.9%。

NGS 技術的發展使ct DNA中腫瘤特異性的基因突變或者拷貝數異常(CNV)通過ct DNA檢測成為可能,這種高通量基因檢測方式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並能精確地捕捉到臨床治療過程中患者體內微量ct DNA的變化,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的分析方法。然而,NGS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這些技術帶來的昂貴費用、龐大數據處理以及高質量DNA樣本的依賴是目前需要克服的問題。

NGS可進行靶向重測序、全外顯子組測序、RNA測序、全基因組測序、ChIP測序、從頭測序和甲基化測序等。Illumina公司在NGS市場是龍頭老大,其次是賽默飛世爾科技與羅氏公司。

針對ct DNA基因突變的檢測,羅氏開發了首個肺癌ct DNA中EGFR突變的液體活檢試劑盒,已獲得美國FDA的批准。

ct DNA可用於評估腫瘤分子異質性、監測腫瘤動態變化、尋找靶點、療效評價和動態評估耐藥的發生。在腫瘤診斷、預後評估、治療療效及耐藥監測中均具有臨床價值。

外泌體

外泌體首次被發現於網狀細胞中,是一種直徑約30~100nm,密度為1.13~1.19g/ml的胞外囊泡。當細胞遭受壓力,如腫瘤細胞在遭受放化療及含氧量低的情況下,會釋放大量的外泌體,因此,腫瘤患者血清中的外泌體含量顯著高於正常人體內的,同時在腫瘤患者尿液、唾液和胸腹水中都發現外泌體的存在。

外泌體可以攜帶miRNA、DNA片段、蛋白質等物質在細胞和組織之間自由穿梭,被認為參與細胞間的通訊網絡,它可以重新編碼靶細胞的基因,在腫瘤的侵襲轉移及耐藥性方面發揮作用。

由於腫瘤患者外泌體富含大量的mi RNA、m RNA和蛋白質等信息,且含量顯著高於正常人,因此外泌體被認為在輔助診斷上發揮功能。

另外,由於外泌體在腫瘤的生長、轉移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抑制外泌體的形成和釋放可能是潛在的治療腫瘤的新策略。

中國共識

現階段,液體活檢研究一片繁榮,但業內檢測技術良莠不齊,缺乏統一規範的標準。2016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hinese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和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在聯合主辦的第13屆「中國肺癌高峰論壇」上就液體活檢技術達成了部分專家共識,如表3所示。

表3、目前中國就液體活檢技術達成的部分共識

結語

液體活檢作為精準醫療新技術,使得癌症早期階段的篩查成為可能,在腫瘤診斷、治療方案指導、療效評估及預後測評領域,都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但現階段液體活檢技術還存在著成本高、市場規範度不佳、檢測質量難以保證等缺點,此外,液體活檢還必須平衡早期診斷的獲益和帶給公眾精神心理的壓力等諸多倫理問題。期待通過臨床醫師、技術專家和政府部門三方深入探討,推動液體活檢技術在腫瘤精準診療中應用的規範化和合法化。儘管目前液體活檢技術仍主要用於科學研究,但它走向大規模臨床應用的時代即將到來。

本文經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歐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解碼生命 看基因檢測如何「大戰」腫瘤
    1、癌症基因檢測助力靶向治療  目前,癌症基因檢測主要針對一些實體瘤,如肺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腎癌等。美國癌症協會曾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過去2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至少有150萬人躲過死神召喚。
  • 2020年華大基因腫瘤醫學成果展示:3款最新腫瘤檢測技術,助力癌症防控
    ),助力腫瘤的篩、診、監的全景防控。及3款華大基因最新腫瘤檢測技術。而ctDNA半衰期短,敏感性高,能夠及時反映腫瘤的動態變化,並且與常見腫瘤標誌物相比,ctDNA監測反映的疾病進展與陽性影像結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7]。華大基因與美國Natera 公司強強聯合,開發了基於DNBSEQ測序原理的、針對實體瘤患者定製化監測的Signatera 技術。
  • ctDNA與腫瘤之間的關係
    因此近些年來,液體活檢,尤其是那些使用不含細胞的活檢血漿中的DNA (ctDNA)的方法,正迅速成為標準腫瘤活檢的重要微創輔助手段,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一種潛在的替代方法。 腫瘤液態活檢是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腫瘤無創診斷和實時療效監測手段,區別於傳統的臨床診斷手段,該方法具有簡便、安全、無創、實時等特點。
  • 洞察| 液體活檢在癌症檢測中應用
    中遊檢測服務市場企業布局較多液體活檢技術可應用於腫瘤的早期篩查、檢測、用藥指導、評估、觀察,貫穿癌症診治全程,目前液體活檢的研究和應用涵蓋腫瘤篩查、腫瘤分期分級、預後評估、精準用藥(個體化治療)、耐藥監控、腫瘤轉移與復發多個領域。 更多的企業布局在中遊檢測服務市場,通過渠道快速佔有市場或積累樣本厚積薄發。3.
  • 腫瘤液體活檢技術:CTC和ctDNA孰優孰劣?
    液態活檢這一概念最早在1974年由Sorrells等提出,檢測對象包括: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以及腫瘤外泌體(exosome),它們來源於腫瘤組織,存在於血液,可以提示腫瘤發展進程及抗藥性等信息
  • 一文讀懂腫瘤標誌物,ctDNA腫瘤早篩的重要性
    因此近些年來,液體活檢,尤其是那些使用不含細胞的活檢血漿中的DNA (ctDNA)的方法,正迅速成為標準腫瘤活檢的重要微創輔助手段,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一種潛在的替代方法。 腫瘤液態活檢是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腫瘤無創診斷和實時療效監測手段,區別於傳統的臨床診斷手段,該方法具有簡便、安全、無創、實時等特點。
  • 泛生子生物晶片閱讀儀獲批上市 助力腫瘤液體活檢
    該儀器目前已被國內多家醫院、科研機構採購,配套應用於腫瘤基因檢測試劑的開發和科學研究。泛生子正在註冊申報的人EGFR基因T790M突變檢測試劑盒,以及正在開發的同類檢測試劑盒,均可以配套使用該儀器,廣泛應用於醫療機構、臨檢中心和科研院所等,有效提高檢測範圍、質量和速度。腫瘤液體活檢新戰力眾所周知,液體活檢技術被認為是癌症診斷領域裡激動人心的突破,在2015年MIT將其評為年度十大突破技術之一。
  • 液體活檢技術在腫瘤早篩中的創新應用探索
    液體活檢採用高通量測序、PCR等手段,對檢出極微量的腫瘤來源核酸等標誌物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因此可以用於腫瘤的早期乃至超早期篩查。大多數液體活檢的對象是血液樣品,容易實現對多種腫瘤的同步覆蓋,從而大大提高早篩效率並降低成本。
  • 液體活檢急速升溫,檢測新秀不可忽視!
    液體活檢的優勢在於能解決精準醫療的痛點,通過非侵入性取樣降低活檢危害,而且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具有高性價比。液體活檢技術主要包括CTC 和ctDNA,以及外泌體檢測。下面讓我們看一看關於液體活檢的行業動態及研究進展。
  • Liquid Biopsy液體活檢點名:CTC 循環腫瘤細胞,ctDNA 循環腫瘤DNA...
    不計成本的話,要不要來個全基因組的測序,你祖上哪裡都能挖出來的呦~在面對癌症這一棘手的敵人時,醫生也有很多血清學標誌物檢測可供參考,但是這些標誌物往往比較容易受影響,波動性很大,不具有很好的靈敏性和特異性。而近期大熱的liquid biopsy不同於常規的標誌物,它所檢測的對象,是上述那些檢測從未涉及的地方。
  • 賽默飛與桐樹生物達成戰略合作,推動腫瘤基因檢測在中國市場的應用
    雙方將基於賽默飛ABI&Ion Torrent平臺在腫瘤體外診斷領域展開深入合作,致力於腫瘤伴隨診斷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加快腫瘤基因檢測服務在中國臨床腫瘤市場的落地執行,從而更好地惠及全中國的腫瘤患者。  作為腫瘤精準醫療分子診斷領域技術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企業,桐樹生物與賽默飛的攜手是無疑是一次強強聯合。
  • 數位基因企業創始人解讀《液體活檢共識》(二)
    在精準醫療中, 液態活檢方面的研究是越演越火, 大量的科研精力投入其中。液態活檢包括對體液中(血液,尿液,腦脊液等)的游離腫瘤細胞(CTC),游離腫瘤DNA(ctDNA),游離RNA及外泌體(exosome)的檢測。尤其對CTC及ctDNA的檢測及其在臨床上的潛在應用及價值已經有了不少科研實驗的數據支持 。但是將液態活檢技術普遍使用於臨床實踐還需要更大量的臨床實驗數據作為依據。3.
  • 全球領先的腦膠質瘤基因檢測試劑盒獲批上市
    日前,泛生子自主研發的「人IDH1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和「人TERT基因啟動子突變檢測試劑盒」(以下簡稱IDH1/TERT基因檢測試劑盒)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審查,成為全球領先獲批上市的適用於腦膠質瘤IDH1/TERT基因的檢測試劑盒!
  • 桐樹基因CEO嚴令華:ctDNA檢測技術突破讓更多腫瘤患者受益
    如今,癌症早期篩查的主要檢測手段大體有腫瘤標誌物篩查、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液體活檢等方法。在液體活檢中,循環腫瘤 DNA(ctDNA)檢測更加方便快捷,也可廣泛用於目標人群。「ctDNA,就是因為腫瘤細胞的破碎或凋亡,或生長過程當中的死亡,把腫瘤細胞DNA核酸物質釋放到血液裡。最大的優勢就是可無創檢測腫瘤患者的基因組學狀態。
  • 中國液體活檢產業圖譜,涉及6個子領域、64家企業全景掃描
    目前,涉足上遊捕獲市場的企業有13家,基因擴增相關企業6家,中遊環節布局企業則有37家。  捕獲和基因擴增是實現檢測的前提。這裡的捕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活體CTC的捕獲以及游離ctDNA的富集,是液體活檢的第一步。 CTC在腫瘤患者外周血中含量極低,在癌前病變或腫瘤早期數目更加稀少。
  • 「救命的」腫瘤基因檢測:離爆發還有多遠?
    基因測序系統供應商巨頭Illumina(ILMN.O)與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合作組建血液基因檢測公司Grail,研究方向為基於液體活檢(血液)泛癌種檢測、乳腺癌、肺癌等早篩,2019年公司開始了商業化籌備。
  • 真正讀懂液體活檢 你離精準醫療再近一步
    精準醫學時代,液體活檢成為腫瘤與檢驗領域的重要分支。經歷過烈火烹油,如今的液體活檢已然進入冷靜發展期。隨著靶向藥物與免疫治療成為癌症治療領域的受捧對象,液體活檢這一檢測技術備受關注。與傳統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憑藉其無創性、敏感性、動態性等特質,被寄予厚望。
  • 腫瘤診斷 這個方法或比基因檢測更「靈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病因學家程書鈞說,若干年來,人們希望以基因為線索「鉗制」腫瘤,似乎難以長效。「看到巨大的進步,以為腫瘤要攻破了,幾年後卻會發現這個方法有限。」追蹤基因到底能不能接近到腫瘤發生的「真相」?用基因檢測、靶向治療的方法,究竟有沒有可能在未來「治本」?如果追蹤基因繞了遠路,那麼有沒有什麼捷徑呢?
  • 液體活檢丨超萬例中國泛癌種患者ctDNA檢測分析,41.2%患者可受益於...
    儘管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仍缺乏中國癌症患者的全面基因組信息,尤其是中國的泛癌種ctDNA檢測分析數據,因此,明確中國泛癌種患者的基因組圖譜有助於改善治療方案和生存率。2021年1月4日,《Nat Commun》發表了超萬例中國泛癌種患者ctDNA檢測分析數據,對cfDNA中的克隆性造血變異,泛癌種的ctDNA可檢測性和分子特徵,泛癌種的ctDNA突變圖譜,腫瘤克隆結構和治療可操作性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有助於改善中國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案和生存率。1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基因檢測目前在腫瘤治療上的應用主要有如下三點: 1)腫瘤遺傳易感基因檢測。腫瘤的發生發展與遺傳具有重要的聯繫,很多基因突變會在家系中遺傳,攜帶這些突變基因的人群,患腫瘤的風險更高。基因檢測可以預測相應腫瘤的發生風險,進行積極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