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樹基因CEO嚴令華:ctDNA檢測技術突破讓更多腫瘤患者受益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癌症,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健康威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年約有960萬人被癌症奪去生命。近年來,儘管我國民眾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已大幅提升,但癌症發病率增幅依然嚴峻。

從目前來看,對癌症進行早篩查、早診和早治,仍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世界衛生組織出具的《癌症早期診斷指南》中就提到,癌症早期診斷就是儘早確診,儘早治療。在診斷及時的情況下,癌症在可治癒階段就可能被檢測到,這樣不僅能夠降低致死率,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

ctDNA檢測有希望實現腫瘤早篩

眾所周知,癌症防治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早期癌症患者的治療要比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節省許多人力、財力和時間。如今,癌症早期篩查的主要檢測手段大體有腫瘤標誌物篩查、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液體活檢等方法。在液體活檢中,循環腫瘤 DNA(ctDNA)檢測更加方便快捷,也可廣泛用於目標人群。

「ctDNA,就是因為腫瘤細胞的破碎或凋亡,或生長過程當中的死亡,把腫瘤細胞DNA核酸物質釋放到血液裡。最大的優勢就是可無創檢測腫瘤患者的基因組學狀態。如果沒有ctDNA,腫瘤患者要想進行基因檢測,必須採取有創組織活檢的方式。就目前的有創組織活檢技術而言,相當於進行一次手術,不僅創傷較大,而且會有很多不良反應。」桐樹基因CEO嚴令華在介紹ctDNA的概念及其目前在腫瘤精準治療中提供的幫助時表示。

桐樹基因CEO嚴令華

他解釋說:「目前而言,如果腫瘤大小在一釐米以下,通過影像學還有30%到40%的可能性無法發現,此時腫瘤細胞也會釋放DNA,如果能檢測到ctDNA,就可以提示患者得了腫瘤。當然,這還需要進一步的數據來證實。」

晚期腫瘤患者應用較高

在被問及ctDNA檢測在我國應用的程度時,嚴令華表示:「這一檢測技術,目前在晚期腫瘤患者中應用程度較高。尤其是針對沒有辦法取樣或不願意取樣的患者,可能會先進行ctDNA檢測,若結果是陽性就可以用藥,或可以幫助醫生判斷腫瘤為陽性;若結果是陰性,就需要醫生再做其他決策,即是否要進行組織活檢。所以,應用相對來說較為廣泛。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各檢測機構的檢測技術不同,所以出現假陰性的概率也不一樣。」

此外,嚴令華還指出:「人體不同部位的腫瘤,生長速度也不同,所以釋放的DNA量就有差別。像肺癌、胰腺癌、卵巢癌等生長較快的腫瘤,釋放的ctDNA較多,就比較容易檢測到;而像前列腺癌、甲狀腺癌、腎癌等腫瘤生長速度相對較慢,釋放的ctDNA量就較少,所以陽性檢出率就會比較低。」

對於ctDNA檢測一般適用於哪些癌症患者,他說:「一般來說,ctDNA的檢測結果是靶向藥物治療的決定因素,因為腫瘤患者在晚期時選擇正確的靶向用藥最為重要,所以也就需要進行ctDNA檢測。」

三項特性影響檢測結果

談到ctDNA檢測技術的優勢,嚴令華提出:「一般來說,評估該項的檢測技術性能通常採用敏感性和特異性兩個指標來衡量,特異性是真陰性(誤診率),敏感性則是真陽性(漏診率)。ctDNA的特異性可達到98%以上(即真陰假陽的誤診率低於2%),基本上它呈陽性就意味著腫瘤患者的某種基因變異是陽性。但ctDNA目前主要的障礙在於敏感性,現在國際公認的陽性檢出準確率約在70%左右。也就是說,如果ctDNA檢出呈陰性,則有30%的可能是真陽假陰,這樣阻礙了ctDNA臨床應用的普及。」

他進一步介紹說:「ctDNA的敏感性問題與其生物學特性有關。第一個特性是豐度極低。在人的血液中,正常基因組的DNA最多,而ctDNA平均豐度為0.14%。這還只是就晚期患者而言,畢竟晚期患者釋放的ctDNA多;如果是早期患者,基本豐度只能達到千分之5左右。

第二個特性,是在檢測過程中,由於需要擴增,就會出現錯誤,即擴增越多錯誤也就越多,累計到最後,就會導致測出來的基因變異,無法區分為是ctDNA突變,還是在擴增過程中出現錯誤。

第三個特性叫克隆性造血。就是說不僅腫瘤DNA會突變,正常的基因組DNA也會突變,最終就會導致檢測ctDNA時,難以區分,檢測出的突變,到底是患者本身克隆性造血導致的突變,還是腫瘤細胞的突變。也正是基於這三個特性,所以目前國內外各大公司都在試圖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儘量克服上述三種因素的影響,使檢測結果準確可靠。」

對於患者能否在了解這一檢測技術後,在自己的治療過程中,向醫院主動申請進行檢測的問題時,嚴令華表示:「因為技術難度較高,所以目前在國內能穩定檢出ctDNA的機構並不多。而目前一般基因檢測的技術水平可能無法達到穩定檢出,因此,ctDNA檢測需要委託大型的、技術經過驗證的、有資質的大型三甲醫院或者第三方基因檢測公司進行。」

ctDNA實現癌症早篩需注意一大難點

據了解,ctDNA檢測目前在實驗室也可進行。而且在業內人士看來,由於該檢測技術可在無症狀人群中發現早期癌症所致的異常變異,所以極具潛力,這是否意味著腫瘤早篩查、早診斷的目標能夠可以早日實現,從而讓更多的腫瘤患者受益呢?

嚴令華解答說:「ctDNA的含量如果在萬分之五左右,假設一個人抽一管10毫升的血,裡面含有1萬多條DNA中,最多只有5條是ctDNA,同時,ctDNA檢測過程複雜,可能導致ctDNA「損耗」的步驟至少20多步,很難保證這5條ctDNA經過層層實驗,能夠進入上機測序而被最終檢測到。所以,雖然ctDNA是在癌症早篩方面的一項重要指標,但要注意的是,早期腫瘤的ctDNA含量可能都無法達到萬分之五,所以要在剛剛發生腫瘤時就檢測出來,這麼微量的ctDNA,如何在檢測過程中不被「損耗」掉,這是一大難點。」

同時,嚴令華還解釋了ctDNA檢測目前尚未被作為常規推薦的原因:「這是也因為其敏感性的問題。因為ctDNA在晚期腫瘤的敏感性也只有70%左右,早期則可能更低一些,所以到目前為止,它只是一個補充檢測手段。但由於是一種無創的液態活檢技術,所以在未來大約3至5年的時間內,如果技術突破了,則ctDNA檢測將會大大改變目前的早篩策略。」

ctDNA檢測的技術進步應讓更多患者受益

在業內人士看來,ctDNA在能夠幫助晚期患者免受組織活檢之苦的同時,對於中早期術後患者,還是一項重要監測手段。因此,被看作是這一領域的「藍海」。對於眾多的基因檢測公司來說,各自的技術壁壘又在何處呢?

據嚴令華介紹:「ctDNA檢測分為四大步驟。第一步是取血,即血樣從人身體裡取出到實驗室進行檢測的過程;第二步把血液中的ctDNA抽提出來;第三步是建庫,就是將DNA擴增出來加上分子標籤等便於測序儀識別。因為DNA量很少,還要把它擴增到100倍乃至1萬倍;第4步是上機測序,然後進行生信分析。」

目前的大部分基因檢測公司都將ctDNA的突破點,放在了上機測序生信分析上,桐樹基因則是有所不同。「桐樹基因經過多年的研發和臨床驗證,開發並建立了『ctDNA檢測核心技術平臺』,即同時在上述4個步驟中都有相關專利核心技術保證ctDNA極少被『損耗』。」嚴令華說。

最後,他還表示:「基因檢測能夠幫助大部分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選擇最精準的治療,從而大大延長生存期。尤其是當我在經歷了醫生、靶向藥物推廣和癌症患者家屬的人生歷程後,深知腫瘤患者的需要。所以,基因檢測公司一定要將資源集中在產品線的產品研發上,同時提供最優質的基因檢測服務,這樣才能讓更多腫瘤患者獲益。」 桐樹基因也正是基於嚴令華這樣特殊的經歷和情感,一直秉承著「創新,為腫瘤患者創造價值」這一理念,砥礪前行,造福更多的腫瘤患者。

相關焦點

  • 桐樹基因:剛宣布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以核心技術助力腫瘤精準診斷
    因此,桐樹基因通過布局一代測序平臺、螢光定量PCR、二代測序平臺和CRISPR滿足不同腫瘤患者、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臨床需求。二代測序平臺方面,桐樹基因開發出MULI-SEQ建庫技術,讓DNA投入量低至1ng,極大節約了腫瘤樣本。
  • 賽默飛與桐樹生物達成戰略合作,推動腫瘤基因檢測在中國市場的應用
    雙方將基於賽默飛ABI&Ion Torrent平臺在腫瘤體外診斷領域展開深入合作,致力於腫瘤伴隨診斷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加快腫瘤基因檢測服務在中國臨床腫瘤市場的落地執行,從而更好地惠及全中國的腫瘤患者。  作為腫瘤精準醫療分子診斷領域技術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企業,桐樹生物與賽默飛的攜手是無疑是一次強強聯合。
  • 桐樹出品 | 桐樹基因推出首款涵蓋免疫治療肝膽胰腫瘤中型NGS Panel
    免疫聯合治療通過對患者進行特殊位點基因(RAS、MET、HRD、VEGFA)的檢測,明確目標患者,並為後期用藥和治療提供參照,使最終治療效果最佳化,延長患者長期生存獲益。2020年初,由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肝膽分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分子診斷醫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肝癌專家委員會,中國預防醫學學會肝膽胰疾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亞太肝病診療技術聯盟肝癌專業委員會共同發布的最新共識《肝膽腫瘤分子診斷臨床應用專家共識》分別從外周血及組織學水平,針對近年來研究結果較為明確的肝膽腫瘤相關蛋白質、基因表達層面的分子標誌物
  • 桐樹基因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元生創投領投
    桐樹基因成立於2016年11月,是一家專注於腫瘤基因診斷研發、生產、銷售的多平臺、創新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作為腫瘤基因檢測領域內的後起之秀,桐樹基因的發展路徑帶有自身鮮明的特色。首先,公司搭建了以高通量測序為核心的系統化合規運營體系。
  • 桐樹基因連續三屆名列前茅,再獲第三屆全國NGS建庫技能大賽二等獎
    11月18日,由上海市臨檢中心、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診斷分會共同主辦、上海市遺傳學會、同濟大學附屬上海肺科醫院、國家衛健委出生缺陷與生殖健康重點實驗室、基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協辦的第三屆全國NGS建庫技能大賽順利落下帷幕。本次建庫大賽共分四個小組,分別是:病原微生物組、遺傳組、腫瘤ctDNA組和腫瘤大panel組。
  • 【Nature子刊】基因檢測公司Natera的Signatera ctDNA測試顯示出晚期癌症的免疫療法反應預測能力
    這項研究招募了106名晚期癌症患者,並根據腫瘤類型將其分為5組。這些人群包括鱗狀細胞頭頸癌、三陰性乳腺癌、重度漿液性卵巢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第五組包括其他實體瘤類型的患者。研究人員前瞻性地從94例患者的基線收集了腫瘤標本,這些樣本足以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從而設計定製的分析方法,可以根據每個患者腫瘤的獨特遺傳特徵檢測ctDNA的定製化驗。研究人員選擇了多達16個克隆體細胞突變,包括在定製的ctDNA檢測每個患者。
  • 深蘭科技與桐樹生物達成戰略合作 攜手開啟醫療智能化新篇章
    收購位於上海靜安的醫檢所是深蘭科技既定戰略實施的重要一環:醫檢所將作為深蘭科技開展腫瘤精準診斷業務,基因測序業務的臨床診斷實驗平臺,為後續業務發展提供專業臨床醫學技術支撐。利用人工智慧加強病理診斷是當前的研究熱點,有望成為一項重大突破。同時,諸如基因之類的分子診斷對於精準靶向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而基因測序的成本和周期較長,但是綜合醫院沒有這些條件,需要具有相關醫學資格的官方第三方組織的參與和支持。雙方共同表示:AI賦能病理和基因大數據多模態精確輔助診斷系統的開發和登陸是神蘭科技與桐木生物學合作的方向。
  • 官方發布基因檢測及腫瘤個體化治療技術指南,精準醫療概念股有望受益
    (試行)》和《腫瘤個體化治療檢測技術指南(試行)》。業內人士認為官方技術指南發布意味著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技術有望得到實質性開展,包括達安基因(002030.SZ)、迪安診斷(300244.SZ)在內等相關概念股有望因此受益。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上市潮背後
    導讀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普遍盈利不佳,洗牌正在進行,最終勝出者不僅僅需要在技術上實現突破 之前,北陸藥業發布公告稱,其參股的世和基因已於4月21日在中國證監會江蘇監管局辦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輔導備案登記。 腫瘤領域的基因檢測是依附著靶向藥發展起來的醫療檢測細分行業,但這些技術如今已經可以用於腫瘤早檢、用藥指導、遺傳性腫瘤篩查等方向,其中遺傳性腫瘤篩查的應用曾因美國著名演員安吉麗娜·朱莉在基因檢測後切除雙側乳腺而廣為人知。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2)腫瘤的篩查,主要是液體活檢技術,通過對游離DNA的測序,實現癌症的早期篩查,目前基因檢測在腫瘤篩查上比較成熟的是癌症的復發篩查檢測。 4)基因檢測還可用於腫瘤侵襲與轉移的檢測,通過對轉移灶和原位灶的基因檢測,尋找是否有關鍵基因驅使腫瘤的發生,是否有相應靶向藥物治療。 2、肺癌患者靶向治療關注哪些基因?有哪些靶向藥物可以應用?
  • 一文看懂基因檢測領域七大最新進展
    GeneNews已經在數千名患者中測試並證明,使用簡單的液體活檢可以在早期檢測癌症。這些測試是Aristotle™平臺的一部分,該平臺基於GeneNew專有的mRNA Sentinel Principle技術,可為多種疾病生成高靈敏度的多基因檢測測試。GeneNews目前正在開發一種在單個血液樣本中監測10種癌症的基因檢測測試。3.
  • 桐樹生物完成億元及以上人民幣B輪融資
    【億邦動力訊】9月22日消息,億邦動力獲悉,基因檢測服務提供商桐樹生物完成B輪億元及以上人民幣融資,投資方為元生創投(領投)、朗瑪峰創投、翕然資本、江蘇拓邦。
  • 國內首個微衛星不穩定(MSI)檢測試劑盒註冊證花落桐樹基因
    ,是提高腫瘤患者總體生存期的重要前提。近日,常州桐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桐樹基因)自主研發生產的「微衛星不穩定(MSI)檢測試劑盒(多重螢光PCR-毛細管電泳法)」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審核,已於2021年1月26日獲批用於體外定性檢測結直腸癌患者腫瘤組織FFPE樣本的「2B3D」(BAT-25、BAT-26、D5S346、D2S123、D17S250)微衛星位點狀態
  • 「救命的」腫瘤基因檢測:離爆發還有多遠?
    其次,在腫瘤治療的不同階段,基於基因檢測的伴隨診斷(CompanionDiagnostics,CDx)可幫助醫生評價患者是否適合某種藥物的檢測,因為腫瘤用藥需要判斷藥物與患者的匹配度來向精準發展。 伴隨診斷的方法中,目前在中、美最廣泛使用的是PCR法,其細分技術平臺主要用於基因層面突變、缺失、插入等的檢測。
  • 因合生物致力於癌症早篩,已突破ctDNA檢測降噪技術
    而隨著基因測序成本的持續下降,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和創業公司投入到ctDNA檢測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當中,比如,36氪此前報導過的創業公司優訊醫學、安可濟、吉因加、泛生子等。ctDNA檢測希望更高效便捷在早期發現並確診癌症,這項技術的研發正引起了資本市場的持續關注。
  • 腫瘤液體活檢技術:CTC和ctDNA孰優孰劣?
    癌症患者的ctDNA則發現於 1977年。1994年發現腫瘤患者的 ctDNA 與其體內腫瘤細胞基因突變類似。直到 2000年以後,分子生物學與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使得 ctDNA 的突變檢測技術不斷成熟,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
  • 新聞速遞——2018年亞洲肺癌大會•桐樹生物衛星會完美落幕
    上海桐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提供多平臺基因檢測服務、腫瘤轉化性研究一站式服務及體外診斷試劑盒研發與生產三位一體的生物科技公司,深度參與到本次2018亞洲肺癌大會中,全方位展示了桐樹生物的公司形象並傳遞了「創新,為腫瘤患者創造更多價值」這一企業理念。
  • 桐樹生物完成數億人民幣B輪融資
    創業邦獲悉,桐樹生物近日完成了數億人民幣桐樹生物是一家基因檢測服務提供商,專注於腫瘤基因檢測領域,已形成基於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與生物信息分析的ctDNA精準檢測體系,實現了對腫瘤無創、準確、動態的基因分析,可為臨床提供精準用藥、療效監測、術後復發監測、風險預測和早期檢測等諮詢服務。
  • 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做怎樣的基因檢測?
    但是,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以幫助患者篩選出藥物作用的靶點,達到最好療效。「基因檢測就像一把鑰匙配一把鎖一樣,讓藥物與你的身體進行精準匹配。」楊帆教授表示。腫瘤用藥基因檢測技術又可分為傳統的IHC(免疫組化)、FISH(螢光原位雜交)、一代測序、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和二代高通量測序——即NGS技術。前幾種技術成本較低,適用於檢測固定、少量的基因變異位點,而NGS技術可一次性全面檢測多個基因位點和多種基因變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