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診斷 這個方法或比基因檢測更「靈光」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視覺中國

「即便《我不是藥神》中那款所謂『靶向神藥』的原型格列衛,患者使用5年後也會出現耐藥現象。」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病因學家程書鈞說,若干年來,人們希望以基因為線索「鉗制」腫瘤,似乎難以長效。「看到巨大的進步,以為腫瘤要攻破了,幾年後卻會發現這個方法有限。」

追蹤基因到底能不能接近到腫瘤發生的「真相」?用基因檢測、靶向治療的方法,究竟有沒有可能在未來「治本」?如果追蹤基因繞了遠路,那麼有沒有什麼捷徑呢?

近日,香山會議召開第645次學術會議,議題為「後基因組時代與腫瘤轉化醫學」。研討腫瘤多學科治療的新技術和可能的未來。

 基因突變不一定「癌變」

「癌變」細胞會發生基因突變,但有基因突變的細胞,並不一定發生癌變。

為了弄清楚什麼導致了「癌變」,必須先摸清腫瘤細胞的基因組有什麼特點,美國重大科研項目「癌症基因組圖集」(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2006年啟動,預計耗資1億美元,但幾經追資,經費支出遠遠超出預算。對33種共1萬例人腫瘤樣本進行基因測序分析,最終來自16個國家的科學家們相互協作發現了近1000萬個癌症相關突變。

「他們最終確定發現了299個癌症驅動基因。」程書鈞說,但是臨床上,人們卻發現了「捉摸不定」的問題,同一類型腫瘤的不同人,基因突變差異很大;甚至同一患者的同一腫瘤內部的不同細胞之間,基因突變也有差異。

如果癌症驅動基因是「癌變」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又怎麼能存在殊途同歸呢?腫瘤基因突變學說遭遇挑戰。

靶向抗癌藥格列衛正是由於對抗染色體DNA易位所造成的細胞的「異變」才奏效,但對它的抗藥性的產生,說明會出現新的變異細胞,想辦法「逃」出了格列衛阻控的通道。

「如果從根源上全面認識腫瘤的發生發展和演進轉歸,難以在時間和空間上鎖定治癒腫瘤的關鍵。」程書鈞說。

「目前有近百個分子靶向藥物是基於基因相關的細胞癌變機制研發出來,已廣泛應用於腫瘤的臨床治療。」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分子腫瘤學研究室呂有勇教授說,但這些研究結論是建立在有限的基因分析基礎上。

 蛋白質檢測更有優勢

如果說基因是一把「鑰匙」,蛋白質更像一把「鎖」——基因需要通過蛋白質的作用,才能打開「門」看個究竟。然而,問題是,蛋白質這把「鎖」,有很多把「鑰匙」能夠打開。

那麼,研究可不可以從更直接的「鎖」入手?

「蛋白質更加下遊,離結果更近。」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教授秦鈞說,作為生命的直接執行者,蛋白質和基因相比在醫學上應有更大的優勢。

蛋白質組學的概念1994年誕生,但是名氣和普及度不如基因組學。

「在檢測技術上,蛋白質存在很大的難度。」秦鈞分析其中的原因,由於蛋白質不像DNA可以擴增,其大規模檢測一直充滿挑戰。

高通量DNA測序儀的發明使得對單個基因組的檢測從13年變成了現在的不到半小時,速度的指數倍提升成就了今天基因測序技術的大規模科學研究、臨床使用。和基因檢測類似,更高效的色譜—質譜儀的應用和蛋白組樣本製備的完善,從2013年開始,讓人們獲得了檢測蛋白組的手段和工具。

「對於生物樣本的蛋白檢測,需要一下子檢測1萬多個蛋白質。」秦鈞說,而實現短時間內檢測大量的樣本,才能夠使蛋白質組技術真正得到應用。

高通量、大規模、準確性,是檢測技術能夠落地臨床應用的必備「三寶」。「今天,蛋白質組學可以實現對各類生物樣本的高通量、大規模的準確檢測,可以描繪出萬種蛋白質的精細變化,包括表達、修飾、定位、相互作用的高維度圖譜。」秦鈞說。

有了檢測數據之後,如何集納分析,獲取有效信息呢?「我們配備了天河二號計算機,用於生物信息的大數據分析。」秦鈞說。

至此,蛋白質檢測成為繼基因測序之後,可能揭示腫瘤細胞發生機制的另一個路徑。中國人類蛋白組計劃也於2014年啟動,花了大量的時間做應用前的摸索工作。

「我們已經擁有了十大惡性腫瘤蛋白組變化的地形圖,掌握了腫瘤信號通路和潛在治療靶點等第一手準確信息。」秦鈞說,基因組在出生篩查、疾病風險等「先天」決定因素的判斷方面取得了成功,蛋白質組會在判斷「後天」因素蛋白組學驅動的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腫瘤的「隱秘」可被刺探

「我們發現腫瘤病灶本身有些變異的基因不再編碼『有用』蛋白,仿佛被『遺棄』了。」秦鈞說,用蛋白質層面的檢測方法他們發現了腫瘤患者身體裡此前從未觀察到的現象。

人們一直認為,腫瘤原發灶是「萬惡之源」,多種治療方法均以原發灶為「靶子」,很可能並沒瞄準「重點」。「有時候,癌旁組織中的『有用』蛋白,反而異常活躍了。」秦鈞說,真正要打擊的可能應該是「前鋒」,它們正在患者體內「攻城略地」。「但這些目前還僅僅是猜測,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機理研究,才能有所明確。」

「我們還發現,可以通過蛋白分子分型,精準預測病人的預後情況。」秦鈞說,畫出健康組織的像和腫瘤組織的像,通過比較找到不同類型腫瘤的區別,然後依據治療情況,找出對應關係。

從2012年開始,秦鈞團隊聯合北京腫瘤醫院沈琳團隊開始大規模胃癌樣品分析,給瀰漫型胃癌「畫像」。他們從2451例胃癌樣品中篩選出滿足研究要求的83例癌和配對的癌旁組織樣本,將瀰漫型胃癌分為3個與生存、預後和化療敏感性密切相關的分子亞型。

三種「畫像」的瀰漫型胃癌患者,就像三種不同的「人格」,在術後化療效果和生存時間長短上有明顯差異。「這項研究通過蛋白質組的高精度分辨,發現了與預後相關的分子分型。下一步針對不同類型的瀰漫型胃癌,或者其他類型的腫瘤,我們就可以嘗試做精準的診斷和治療。」秦鈞說。

「蛋白質組技術近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秦鈞表示,現在通常在6小時內就可以定量到8000個以上的蛋白質產物,與細胞內實際表達的蛋白種類相當,而檢測精度也大幅提升,樣本數量可以低至含10000個細胞、大約幾個立方毫米的組織即可。已經能夠達到臨床要求。

未來,在建立以醫院、蛋白質檢測機構、大數據分析機構為組成部分的聯合體的基礎上,可以實現基礎研究,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轉化的無縫連接。

用蛋白質作為「刺探」腫瘤「大本營」的工具會不會事半功倍,還有待時間的檢驗。目前,「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選擇了肝癌、胃癌、肺腺癌等十餘種腫瘤作為研究對象,檢測數據採集已基本完成,陸續進入數據分析和成果產出階段。肝癌、胃癌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未來,蛋白質組可以像基因組一樣用於臨床治療的判斷依據,或許為個體化治療、精確性治療、靶向治療等新的治療手段,提供更有效的治療策略和治療思路。(記者 張佳星)

相關焦點

  • 衛健委:抗腫瘤靶向藥物突出基因靶點檢測,需用合規伴隨診斷
    抗腫瘤藥物的應用涉及臨床多個學科,合理應用抗腫瘤藥物是提高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合理利用衛生資源的關鍵。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需考慮藥物可及性、患者治療意願和疾病預後等三大要素。文件中明確規定:1.醫師應當根據組織或細胞學病理診斷結果,或特殊分子病理診斷結果,合理選用抗腫瘤藥物。
  • NGS腫瘤基因檢測賽道火熱:精準診斷來了,我們離精準醫療還有多遠?
    這是一例脂肪纖維瘤病樣神經腫瘤(Lipofibromatosis-like neural tumor,LPF-NT)的鑑別診斷。這個患者做了118基因的NGS測序,發現了特殊的基因改變,而且針對這些基因改變還有靶向藥物可以使用。這個患者是一個年僅4歲多的小女孩,能夠及時、準確診斷出疾病,並進行用藥,對她未來的人生來說意義重大。
  • 產業的崛起:從產前診斷到腫瘤檢測,基因測序開啟預防治療新時代
    通過檢測分子分型,能為醫生提供腫瘤組重要信息,科學確定治療和用藥方案,並及時調整。當前國內多家企業均提供通過手術、穿刺樣本進行測序基因分型的服務。相比PCR、基因晶片等其他方法,測序可以覆蓋較大區域(特別是有些基因並沒有突變熱點),靈敏度高,且目標選取靈活,隨著二代測序成本逐漸下降,優勢會更加突出。
  • 腫瘤早期診斷(下)——腫瘤標誌物檢測
    如何早期發現,準確的診斷、及時有效的治療是腫瘤診治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目前的臨床中,病理切片診斷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此外,傳統的影像學檢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診斷依據。近年來,隨著對腫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的認識以及檢測技術的進步,新的腫瘤標誌物不斷應用於臨床。腫瘤標誌物在腫瘤診療中的應用一般根據其濃度的動態變化來輔助腫瘤的診斷和治療。
  • 腫瘤的基因檢測與基因甲基化檢測的關係解讀
    基因甲基化作為調控遺傳信息表達與否的重要機制,在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有著與基因變異同等甚至更大的作用。細胞關鍵抑癌基因甲基化狀態的改變,導致關鍵信號通路(增殖、凋亡)異常變動,進而細胞命運改變,發展成為腫瘤細胞。
  • 解碼生命 看基因檢測如何「大戰」腫瘤
    在這一屆的腫瘤防治宣傳周上,基因檢測對腫瘤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成為熱點話題。多位專家指出,在精準醫療發展過程中,腫瘤領域被認為是最好的切入點,基因檢測已經在這個領域的診斷和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未來肯定會在預防方面大顯身手。
  • 「救命的」腫瘤基因檢測:離爆發還有多遠?
    其次,在腫瘤治療的不同階段,基於基因檢測的伴隨診斷(CompanionDiagnostics,CDx)可幫助醫生評價患者是否適合某種藥物的檢測,因為腫瘤用藥需要判斷藥物與患者的匹配度來向精準發展。 伴隨診斷的方法中,目前在中、美最廣泛使用的是PCR法,其細分技術平臺主要用於基因層面突變、缺失、插入等的檢測。
  • 2019年全球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報告:頭部效應加劇,分子診斷異軍突起
    對於這一長期關注並深耕的重要領域,華興醫療團隊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早春依然延續慣例,從生物醫藥、IVD及基因檢測、醫療器械到醫療服務、智慧醫療五大領域及資金端入手,力求全面描摹過去一年間全球醫療領域發展風向。
  • 抑癌基因甲基化聯合檢測與肺癌早期診斷
    由於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肺癌預後較差,但與晚期肺癌相比,早期肺癌生存率大大提高。因此,早期診斷肺癌至關重要。作為一種主要的表觀遺傳學修飾,DNA 甲基化在肺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抑癌基因甲基化檢測是一種理想的肺癌早期診斷方法。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以實現多種基因的甲基化檢測。
  • 指南·共識|哪些腫瘤標誌物和基因檢測適用於肝膽腫瘤?
    (5)ctDNA、微小RNA等血清學標誌物,由於檢測成本較高,且缺乏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論證,缺乏組織和腫瘤特異性特徵,建議可作為肝膽腫瘤患者診斷及篩查的參考指標。 (6)建議肝膽腫瘤根治性治療術後,參考使用上述血清學標誌物結合影像學檢查進行動態監測。
  • 第四節 遺傳病與腫瘤的基因診斷
    第四節 遺傳病與腫瘤的基因診斷   從DNA水平上尋找確診遺傳病的指標或探討遺傳病和腫瘤的病因等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績,這對產前診斷,早期確診和突變基因攜帶者的檢出等都有重要意義。所用的方法大體有以下幾種。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扎堆上市,誰是一哥?
    「燃石醫學和泛生子上市略顯倉促,他們虧損,且沒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不過整個行業如此,先上市更安全。」一位基因檢測行業投資人對《財經》記者分析。 儘管整個腫瘤基因檢測行業,還沒有一家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支撐。2019年燃石醫學虧損1.7億元,泛生子虧損6.76億元。
  • 邁向融合基因檢測2.0時代——伯科合成助力腫瘤融合基因精準檢測
    因此,精確檢測融合基因不但可以協助臨床醫生對癌症進行診斷和分型,還能夠為後續的治療提供必要信息。目前,融合基因診斷主要包括螢光原位雜交(FISH)、IHC等。然而,這些檢測方法的解析度和通量通常較低,同時還較為依賴檢驗人員的判斷經驗,而且往往只適用於已知的融合亞型,應用拓展有限,因而常常導致診斷過程漫長、費用昂貴。如圖2所示,由於Deletion區域較小,導致探針仍然可以與目標區域結合,因此,FISH結果並未檢測到GOPC-ROS1融合,出現了假陰性的情況。
  • ctDNA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
    1.1 左圖顯示的是乳腺癌的HER2治療,這是最早在臨床上應用的抗腫瘤的一個靶向治療藥物。我們可以看到乳腺癌患者接受了HER2的基因檢測,不管是免疫組化的方法還是FISH的方法,在治療之後他的生存期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延長。1.2 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肺癌的靶向檢測為EGFR基因突變的檢測。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3、同一種腫瘤,為什麼會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腫瘤是一種基因病,當細胞中一個或多個基因發生突變時,就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腫瘤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部位的腫瘤,其原發灶的基因突變位點和類型也不盡相同。如果腫瘤發生了轉移,其原發灶和轉移灶的基因突變信息也可能是不同的。
  • 基因診斷中心滿分通過2020年實體腫瘤體細胞突變高通量測序檢測室...
    吉大一院基因診斷中心近日收到來自國家衛健委臨檢中心的通知,通知顯示中心滿分通過了2020年實體腫瘤體細胞突變高通量測序檢測室間質評活動。基因診斷中心多次滿分通過了臨檢中心組織的多項腫瘤基因檢測室間質評項目,為臨床和患者提供精準可靠的基因檢測服務,滿足臨床和患者的多元化、個體化檢測需求。
  • ...組織腫瘤的微小殘留病(MRD)監測—— Ig,TCR 基因重排的 NGS 檢測
    然而,如何對腫瘤細胞或克隆進行精準的監測、何時採取預防或早期的幹預措施,仍是待解決的問題。而重要的解決方案之一,在於尋找簡便、可靠的可作為微小殘留病 (MRD) 檢測的標誌物與檢測手段。微小殘留病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 是指按目前的治療標準經治療取得完全緩解 (CR) 後體內殘存微量腫瘤細胞的狀態。血液腫瘤細胞的殘留監測依賴於檢測方法的靈敏度。
  • 科學網—一本厚厚的腫瘤基因檢測報告為何「沒有用」?
    ■牛鋼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在腫瘤領域的應用,目前幾乎所有腫瘤都需要通過基因檢測尋找已知基因突變的方式,確定合適的臨床治療方案
  • 2018腫瘤基因檢測市場研究報告丨鯨準研究院
    主要產品或服務: 1.根據癌種、基因型等提供30餘種基因檢測服務,如520基因大Panel檢測、遺傳性腫瘤易感基因檢測、肺癌相關168基因檢測、腸癌、淋巴瘤等專業基因檢測等。 發展模式: 1.以腫瘤基因數據驅動為方向,致力於獲得更多、更全面、更系統的腫瘤樣本數據,通過數據挖掘使患者從治療中獲益,從而拓展檢測服務維度。 2.基於腫瘤基因檢測趨向NGS大Panel檢測的理念,依託免疫組庫、腫瘤分子克隆監測等技術平臺,推廣覆蓋1021個腫瘤基因的NGS大Panel檢測服務。
  • 從三種檢測對象,看液態活檢助力反映腫瘤基因圖譜
    在精準醫學的大背景下,液體活檢作為一種便捷、微創、能夠動態反映腫瘤基因譜全貌的方法,在癌症臨床研究與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用於液體活檢相應的多種檢測技術也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展。目前液體活檢的檢測對象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循環腫瘤細胞(CTC)、循環腫瘤DNA(ct DNA)和外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