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一本厚厚的腫瘤基因檢測報告為何「沒有用」?

2020-11-23 科學網

 

牛鋼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在腫瘤領域的應用,目前幾乎所有腫瘤都需要通過基因檢測尋找已知基因突變的方式,確定合適的臨床治療方案。比如,部分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樣本中都會出現EGFR基因的特定變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檢測到21號外顯子上的L858R突變,患者會感到「非常幸運」,因為採用相應的EGFR-TKI類靶向藥物,很大機會能獲益。

一般來說,雖然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裡總能看到大約100~300個非同義突變,但是只有大概20%的患者能檢測到EGFR變異。EGFR突變在肺腺癌患者中算是最高頻突變,其他可用藥的基因變異更低,例如ALK融合基因的頻率差不多為5%,NRTK1的突變頻率在千分之幾左右。而且,一旦發現同時有KRAS基因突變,這些變異的指導價值就基本上沒有了,KRAS突變往往導致腫瘤對各種TKI藥物耐藥,也就意味著患者的治療可能面臨困境。

「這麼一本厚厚的基因檢測報告,檢測到這麼多突變基因,但是為啥醫生看了之後還是給不出治療方案呢?」這通常是腫瘤患者在做完基因檢測後的疑惑。

而這是整個基因檢測行業的痛點。

查字典」作用有限

事實上,如果按照「查字典」的方式為腫瘤患者進行基因組解讀,雖有一定效果,但多數結局會讓人失望。因為字典太「薄」了,大多數患者的基因組變異情況都沒有被收錄其中——不是觀察不到,而是解釋不了。

從機器學習的角度來說,這種「查字典」的方式可以被稱為「知識驅動」的學習方法,也就是說,從書中找答案。這種方法當然有優勢:循證證據比較充分,在患者案例中重複出現,與藥物療效對應關係明確。但也有明顯缺點:書本裡的知識太少,只能解決少數人的特定臨床問題,並不能解決廣大患者的普遍性問題。

目前的情況是,絕大多數基因檢測機構只注重生產數據,而對數據的解讀基本沒有差異,因為都是在同樣的知識庫裡「查字典」。

由於學科沿革的歷史原因,基因組學的研究主要是由實驗生物學家主導的,重點在於數據生產,因此數據分析更加偏愛「篩選」思路:從成千上萬的基因中篩選出與目標表型相關的個別標誌物用於臨床指導,比如EGFR L858R突變。採用這種模式主要原因還在於研究過程幾乎用不著複雜的數學模型,也就不必消耗巨大的算力,一兩個研究者在筆記本電腦上採用現成的分析軟體、甚至excel就能做。

不過,如果將藥物伴隨診斷的基因組學標誌物的發現比喻為從樹上摘桃子的話,這種通過「篩選」單個位點突變就能獲得明確標誌物的方式就好比摘低處的桃子,易得且成本優勢明顯,但畢竟這樣的桃子數量有限,目前基本被摘完。

數據驅動能產生新認知

生物學家能生產優質的數據並解釋數據代表的生物學和醫學意義,但是要求他們從這些數據中提煉複雜的規律卻是強人所難。此時,信息科學家便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與「知識驅動」學習方法不同,信息科學家善於從「數據驅動」的學習中掌握規律。就像阿爾法狗那樣,不需要太多先驗知識,也不需要太多生物學理論,只有足夠多的數據就行。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通過設計合適的算法,藉助強大的算力,機器就能從紛繁複雜的數據世界中為複雜的臨床場景建立模型。

這裡必須強調一個可靠的、全面的資料庫的重要性。這正是生物學家、臨床醫生、設備工程師過去數十年通力合作的重要結晶,例如TCGA資料庫,已經收錄了上萬名泛癌種患者的臨床信息、病理信息以及若干種高質量的高通量組學數據。

基於這些數據,信息科學家就可以發揮他們的能力。在建立算法時,他們並不會在意這些腫瘤中找到的各種基因變異是不是以前被發現過、在實驗室裡研究過、被注釋過。他們通過知識——數據混合驅動的方法,首先為各種細胞功能構造模型,然後又幫助每個突變基因都找到符合自己角色的功能模型,因此,在一個腫瘤組織內,他們就可以讓所有的突變都對當前腫瘤主要執行的細胞功能進行「投票」。可以預見,這種被眾多變異票選出來的才是當前腫瘤生長最依賴的細胞功能,那麼當然也是醫生應該奮力打擊的主要靶標。

簡單來說,信息科學家通過機器解讀就能從整體上回答以下問題:怎樣從包含噪聲的測序數據中分辨出真實腫瘤中的突變?大多數突變是不是都在合力幹一件事?如果是合力幹一件事,它們合謀做的事情又是什麼?搗毀它們「陰謀」的方法是什麼?人類目前有什麼武器可以用於搗毀「陰謀」?回答這些問題,機器或許比人類做得更好。而且這種解讀方式的人力成本更低,工業化程度更高,臨床應用的價值也更大,真正能夠實現質高價廉的精準醫學臨床實踐。

因此,臨床醫生和患者可以要求檢測更廣泛的腫瘤基因組區間,提供更多基因組變異信息讓機器做更好判斷;另外,在實際的臨床實踐中,當遇到一份檢測出了很多「沒有臨床意義」變異,但沒有檢出一個「有效變異」的基因測序報告時,我們先別輕易「拋棄」,可以交給信息科學家和他們的「機器解讀者」進行深度解讀。機器解讀者對報告的深度解讀,不僅能夠基於人類專家無法理解的腫瘤基因組變異判斷患者可能的癌種、病理分型、惡性程度和預後、可用藥信號通路的活性,還能分析腫瘤免疫相關的信號通路活性、各種一線靶向藥物的適用性、免疫藥物Pd-1抑制劑的超進展可能,以及針對上百種抗腫瘤藥物進行虛擬篩藥。

未來,計算科學和IT工業的發展,能快速驅動當前腫瘤的診斷與治療走出困境,邁入一個新的「桃花源」。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 (2020-06-29 第3版 醫藥健康)

相關焦點

  • 能預測腫瘤、早戀——基因檢測真有這麼神?
    花上幾百元,收到一個基因試劑盒,採集一點唾液或血液,再寄回基因檢測公司進行檢測。過一段時間,你就能得到一份關於自己基因的分析報告,其中包括患病風險、祖源信息、天賦技能、情緒社交……最近,這類基因檢測在網上很火爆,不少網絡紅人都有推薦。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更加關心和注重自身的健康狀況,基因檢測也隨之受到追捧,走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
  • 都在講基因檢測,手把手教你看懂基因檢測結果報告
    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發展,基因檢測成為了不少病友熟知的檢查項目之一。對於希望進行靶向藥物或者免疫藥物治療的病友來說,絕大多數都需要事先進行基因檢測,從而了解自己是否合適能從靶向藥或者免疫藥中獲益。上萬元的檢測項目,厚厚的一本報告書,一串串英文字母縮寫,對於非醫學專業的病友來說,要讀懂簡直比看天書還難。
  • 2018腫瘤基因檢測市場研究報告丨鯨準研究院
    主要產品或服務: 1.根據癌種、基因型等提供30餘種基因檢測服務,如520基因大Panel檢測、遺傳性腫瘤易感基因檢測、肺癌相關168基因檢測、腸癌、淋巴瘤等專業基因檢測等。 發展模式: 1.立足腫瘤疾病全面評估,從基因檢測、蛋白檢測等多維度入手,協助醫生制定診療方案。 2.把握臨床醫生和患者需求,注重縮短報告周期、提高報告可讀性,使檢測結果易於醫生在臨床或科研中使用。 3.建立腫瘤精準診療大數據中心、腫瘤門診。
  • 腫瘤的基因檢測與基因甲基化檢測的關係解讀
    基因甲基化作為調控遺傳信息表達與否的重要機制,在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有著與基因變異同等甚至更大的作用。細胞關鍵抑癌基因甲基化狀態的改變,導致關鍵信號通路(增殖、凋亡)異常變動,進而細胞命運改變,發展成為腫瘤細胞。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上市潮背後
    之前,北陸藥業發布公告稱,其參股的世和基因已於4月21日在中國證監會江蘇監管局辦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輔導備案登記。 腫瘤領域的基因檢測是依附著靶向藥發展起來的醫療檢測細分行業,但這些技術如今已經可以用於腫瘤早檢、用藥指導、遺傳性腫瘤篩查等方向,其中遺傳性腫瘤篩查的應用曾因美國著名演員安吉麗娜·朱莉在基因檢測後切除雙側乳腺而廣為人知。
  • 人民日報:基因檢測水分大 成本幾百元消費者花上萬
    過一段時間,你就能得到一份關於自己基因的分析報告,其中包括患病風險、祖源信息、天賦技能、情緒社交……最近,這類基因檢測在網上很火爆,不少網絡紅人都有推薦。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更加關心和注重自身的健康狀況,基因檢測也隨之受到追捧,走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然而,目前市場上的基因檢測產品五花八門,價格差異巨大,讓公眾既好奇,又有些看不懂。神秘的基因究竟能告訴我們什麼?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基因檢測目前在腫瘤治療上的應用主要有如下三點: 1)腫瘤遺傳易感基因檢測。腫瘤的發生發展與遺傳具有重要的聯繫,很多基因突變會在家系中遺傳,攜帶這些突變基因的人群,患腫瘤的風險更高。基因檢測可以預測相應腫瘤的發生風險,進行積極的健康管理。
  • ...要做基因檢測嗎?中山醫院精準醫學中心專家為您解讀基因檢測報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精準醫學中心開展精準醫學MDT診療諮詢免費幫患者解讀基因檢測報告一、 活動開展時間:7.21(周二)14:00 – 15:00二、地點15號樓1樓三、聯繫電話基因檢測目前在腫瘤治療上的應用主要有如下三點:1)腫瘤遺傳易感基因檢測。腫瘤的發生發展與遺傳具有重要的聯繫,很多基因突變會在家系中遺傳,攜帶這些突變基因的人群,患腫瘤的風險更高。基因檢測可以預測相應腫瘤的發生風險,進行積極的健康管理。2)腫瘤的篩查,主要是液體活檢技術,通過對游離DNA的測序,實現癌症的早期篩查,目前基因檢測在腫瘤篩查上比較成熟的是癌症的復發篩查檢測。
  • 商業化基因檢測是什麼?基因檢測產品並非都靠譜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近一兩年,五花八門的商業基因檢測產品層出不窮。「只需一點兒唾液樣本,就能知道自己孩子未來是否具備成為博爾特的運動天賦基因」;甚至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拿到一本專屬於自己的「生命說明書」。然而,所謂的商業基因檢測產品並非都那麼靠譜,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面上的商業基因檢測,存在資質混亂、虛假宣傳、無收費標準等一系列問題。
  •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納入醫保 千億市場放量第一步
    不同的患者個體,不同的腫瘤,對於各種化療藥和免疫靶向藥的敏感性均不相同。很多患者按照既往經驗或診療指南用上了非常昂貴的化療藥或靶向藥,但是腫瘤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還造成了治療費用的浪費。腫瘤用藥基因檢測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患者對藥物選擇的正確性。
  • 指南·共識|哪些腫瘤標誌物和基因檢測適用於肝膽腫瘤?
    臨床實踐中,不推薦在靶向治療或/和免疫治療前常規行基因篩查檢測。 (2)HCC靶向治療(索拉非尼、侖伐替尼、瑞戈非尼等)前,不推薦常規進行基因篩查預測療效,但可結合臨床實際情況或臨床試驗,對患者進行RAS、MET、HRD、VEGFA等基因檢測,為HCC耐藥後治療以及聯合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 2018基因技術商業價值實現報告:10年催熟了NIPT,腫瘤檢測與微生物...
    本報告通過跟蹤基因技術演化路徑,梳理基因行業商業化進程,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評估體系,探討基因商業化價值。 在第五屆NGS創新開發者大會上,動脈網蛋殼研究院做了《NGS商業價值探討》為主題的演講,本文是這份報告的部分節選。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扎堆上市:中國腫瘤NGS檢測第一股燃石醫學領跑
    以美國腫瘤基因檢測公司Guardant Health為例,市值78億美元,國內腫瘤基因檢測企業亦有可能達到此規模。如何在保證技術領先的同時,找到持續的盈利點,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是擺在國內企業面前的重要挑戰。
  • 基因檢測報告到底怎麼看?
    答案:A、野生型是不是指基因像雜草一樣不規則生長,代表出現突變解析:野生型是指未檢測到該項基因突變。腫瘤基因檢測報告從結構上大部分可以分為三部分:1、患者基本信息及標本信息;2、患者的基因檢測結果;3、靶點篩藥:適用的藥物和局限性。今天,我們主要講第二部分基因檢測結果。
  • 腫瘤患者要做基因檢測嗎?中山醫院精準醫學中心專家為您解讀基因...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精準醫學中心開展精準醫學MDT診療諮詢免費幫患者解讀基因檢測報告一、 活動開展時間:7.21(周二)14:00 – 15:00二、地點15號樓1樓三、聯繫電話基因檢測目前在腫瘤治療上的應用主要有如下三點:1)腫瘤遺傳易感基因檢測。腫瘤的發生發展與遺傳具有重要的聯繫,很多基因突變會在家系中遺傳,攜帶這些突變基因的人群,患腫瘤的風險更高。基因檢測可以預測相應腫瘤的發生風險,進行積極的健康管理。2)腫瘤的篩查,主要是液體活檢技術,通過對游離DNA的測序,實現癌症的早期篩查,目前基因檢測在腫瘤篩查上比較成熟的是癌症的復發篩查檢測。
  • 解碼生命 看基因檢測如何「大戰」腫瘤
    在這一屆的腫瘤防治宣傳周上,基因檢測對腫瘤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成為熱點話題。多位專家指出,在精準醫療發展過程中,腫瘤領域被認為是最好的切入點,基因檢測已經在這個領域的診斷和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未來肯定會在預防方面大顯身手。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扎堆上市,誰是一哥?
    ,沒有演播廳式的大屏幕包圍,沒有可以自選顏色的碎紙片飄落,北京與納斯達克視頻連線,進行「雲敲鐘」,這是2020年6月19日,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泛生子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的現場。 「燃石醫學和泛生子上市略顯倉促,他們虧損,且沒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不過整個行業如此,先上市更安全。」一位基因檢測行業投資人對《財經》記者分析。 儘管整個腫瘤基因檢測行業,還沒有一家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支撐。2019年燃石醫學虧損1.7億元,泛生子虧損6.76億元。
  • 腫瘤基因檢測有什麼意義?
    基因檢測(即分子靶標檢測)是以研究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細胞分子生物學上的差異為基礎,篩選和鑑定與疾病密切相關的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作為藥物作用的靶點,通過靶向給藥實現有效的靶向治療及個體化治療。腫瘤基因檢測的意義在於:1發現家族性易感基因,做到零級預防,做到不發生或延緩臨床前期症狀的出現。2有利於腫瘤選藥。現在很多靶向藥是要做基因檢測的,比如EGFR基因。
  • 特殊基因「變身」聚集發病「真兇」—新聞—科學網
    特殊基因「變身」聚集發病「真兇」 吳小華解釋說,BRCA1是人體中的一種抑癌基因,最初發現時被認為直接與遺傳性乳腺癌有關,因而命名為「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1號」,英文簡稱BRCA1,後來發現的另一種類似基因被命名為BRCA2。隨後的研究中,醫學專家又發現BRCA1/2這兩個基因突變與卵巢癌的發病也有密切關係。這兩種基因是「抑制」細胞癌變的重要基因,一旦發生突變,「抑制」癌變的閥門就被打開,進而導致較高的癌變風險。
  • 腫瘤診斷 這個方法或比基因檢測更「靈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病因學家程書鈞說,若干年來,人們希望以基因為線索「鉗制」腫瘤,似乎難以長效。「看到巨大的進步,以為腫瘤要攻破了,幾年後卻會發現這個方法有限。」追蹤基因到底能不能接近到腫瘤發生的「真相」?用基因檢測、靶向治療的方法,究竟有沒有可能在未來「治本」?如果追蹤基因繞了遠路,那麼有沒有什麼捷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