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納入醫保 千億市場放量第一步

2020-12-02 生物谷




腫瘤

用藥基因檢測納入醫保會為行業發展助力,持續放量的市場也會倒逼行業加強規範。

隨著投入不斷增加,資金必須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在

醫改

的下一步被認為至關重要。

9月26日,在由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衛生改革發展研討會」上,健康經濟與費用研究部研究員萬泉指出,中國醫療衛生需轉變投入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國慶前還傳出消息,腫瘤用藥基因檢測項目已進入北京醫保,這正是提升醫保資金使用效率的重要舉措。北京在6月份醫耗聯動後,已經將腫瘤用藥基因檢測項目納入到北京醫保報銷範圍中,報銷比例高達90%。

腫瘤

用藥基因檢測為廣大癌症患者減低質量費用,同時有效利用醫保資金。

「基因檢測也不是萬能的。但總的來說,可以大大提高很多患者的用藥效率。」北京地壇醫院

腫瘤

介入科主任醫師李威表示。

花小錢省大錢北京率先試點

《NCCN(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2016 版癌症治療指南》顯示,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時,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等靶向藥物的有效率為 71.2%,高於傳統化療方案的 47.3%;而對於 EGFR基因未突變的患者有效率僅為 1.1%。

「靶向藥物的使用要以基因檢測為基礎,需明確患者的基因突變靶點以針對性地使用靶向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而目前基因檢測仍為自費項目,對於部分患者是較大的負擔。以EGFR為例,每次檢查費用約3000多元,大部分患者在全程治療中不止需要檢測一次EGFR,以觀察用藥療效和監測病情。」遼寧省腫瘤醫院

腫瘤

內科主任李曉玲說。

不同的患者個體,不同的腫瘤,對於各種化療藥和免疫靶向藥的敏感性均不相同。很多患者按照既往經驗或診療指南用上了非常昂貴的化療藥或靶向藥,但是

腫瘤

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還造成了治療費用的浪費。

腫瘤

用藥基因檢測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患者對藥物選擇的正確性。選藥前,先檢測患者基因,根據患者體內靶點基因,來判斷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

據李曉玲介紹,由於我國很多地區未將基因檢測納入醫保範圍,北上廣的檢測率只有40%~50%,二、三線城市檢測率更低,僅為20%~30%,原因在於檢測費用居高不下,特別在靶向藥物納入醫保後,相當部分患者選擇「盲吃」,不僅貽誤治療,還影響治療效果。

她提議,可以先從癌症高發的確試點,將腫瘤用藥基因納入醫保。在這方面,北京走在了全國前列。2018年12月,北京市醫療保障局發布《北京市關於規範調整病理等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通知內明確自2019年6月15日起,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納入本市基本醫療報銷和工傷保險支付範圍。其中包括

腫瘤

組織脫氧核糖酸(DNA)測序,該項目價格3800元,屬於北京醫保乙類,醫保報銷額度在70%-90%。

這意味著對於具有北京醫保的腫瘤患者,在北京所有醫院均能進行

腫瘤

基因檢測並進行醫保報銷,不需要去第三方檢驗機構進行基因檢測、承擔動輒上萬的基因檢測費用,實現藥品費用減負後的基因檢測減負。

報銷或會延伸到院外

腫瘤

用藥基因檢測項目納入到醫保報銷裡,有助於醫保控費,「減少醫生誤開或者亂開藥,通過基因檢測,給出患者具體的基因靶點信息,再來判斷可以用藥或者不能用藥,很顯然可以節省一部分醫保開支。」業內人士告訴健康界。

據調研,全國排名前列的腫瘤醫院,早已被基因檢測公司的銷售層層包圍,尤其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

腫瘤

醫院等名院,其競爭已經到白熱化程度。

幾乎所有基因檢測公司,都在推廣資料中號稱其檢測報告的準確率在99%以上,可以給患者提供「最全面準確」的用藥方案。但一名北京三甲醫院醫生對健康界表示,醫生通常只認可院內做的基因檢測,對於院外基因檢測公司出具的報告,只作為參考。

上述醫生也表示,下一步北京或將把院外檢測機構會納入醫保。而一旦納入到醫保報銷好,良莠不齊

腫瘤

用藥基因檢測行業,將會提高行業集中度,進行洗牌。據了解,不僅每家醫院會通過招標,使用第三方機構做基因檢測,還會有部分醫生推薦病人去院外的一些基因檢測機構。「甚至有些科室不同的醫生推薦的渠道都不一樣,醫生都有自己的渠道。」

經過在北京某三甲醫院實地了解,一位長期服藥的

腫瘤

患者告訴健康界,最初就診時醫生會先詢問患者是否自費,醫生會推薦患者去院外做性價比更高的基因檢測。「現在統一走院內報銷,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但是,這樣的舉措對於院外的基因檢測機構顯然會造成一定打擊。上述三甲醫院接受調研的患者表示,現在能夠

腫瘤

用藥基因檢測能夠醫保報銷,當然會更多使用醫院提供的服務。

「能夠報銷之後,病人應該更多會選擇醫院提供的服務,院外機構降價是趨勢。企業在醫院競標的時候也會降價。但由於目前納入醫保的是院內檢測,對於院外機構來說,市場仍未放量,所以目前還在等待中,但相信速度會比較快。」一家基因檢測公司的高管介紹。

一家試劑盒獲批企業用了兩年半,為1000多位患者做了超過1萬例檢測,拿到這些臨床數據後,該公司試劑盒才得以獲批。但近一年後,拿證企業也並非在市場迅速鋪開。原因在於獲批產品的檢測範圍有限,只能滿足少數

腫瘤

患者,絕大多數患者依然需要將樣本送至第三方實驗室。此外,「硬體安裝、醫院人員操作培訓、產品招標,產品入院過程十分緩慢和複雜。」上述企業的人士稱。

市場放量助推「圈院運動」

廣證恒生於2018年5月初發布的研報稱,2025年國內腫瘤基因檢測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20億-480億元。業內人士甚至認為,日後60%的腫瘤藥物治療都是帶標誌物指導的治療,算上靶向藥的動態監測使得患者在病程內重複檢測,

腫瘤

用藥

診斷

市場規模最高將達到千億元。

但基因檢測目前是個亟待規範的行業。現階段,幾乎所有

腫瘤

用藥基因檢測的產品都號稱其報告的準確率在99%以上,可以給患者提供最全面準確的用藥方案。數據差異的背後除了技術本身的爭議,操作流程也存在諸多不規範現象。

根據財新報今年3月份的報導,針對中國腫瘤用藥基因檢測行業的準確性,基因檢測及腫瘤藥研發公司思路迪創始人熊磊表示,二代測序檢測一些特殊的突變類型尚存在困難,人類對基因與疾病之間的關聯的理解還存在空白,這些都讓檢測結果的臨床指導價值還存在偏差。「過去一年,國內大約有25萬患者做了

腫瘤

用藥基因檢測。」熊磊透露。

腫瘤

用藥基因檢測這一細分行業已聚集了百餘家公司,包括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安諾優達、諾禾致源等規模較大、入場較早的「老牌」公司;也包括新興的燃石醫學、世和基因、臻和科技、泛生子、鵾遠基因等,推出的產品涵蓋

乳腺癌

、卵巢癌、肺癌、

肝癌

、結直腸癌等近40種常見

腫瘤

類型,定價從6000元到3萬元不等。

各公司產品之間的底層技術基本相同。一位專注於基因檢測賽道的投資人告訴健康界,「技術是大同小異的,這個行業的人都可以做,同質化現象嚴重。」他同時表示,暫時還沒有看到讓人眼睛一亮的差異化產品。主要就是看團隊的執行力,拼速度以及對市場的佔有能力。

燃石醫學投資人、遠毅資本創始合伙人楊瑞榮則表示,在他的投資選擇中,最關注的三點是:市場渠道、技術競爭力和報證審批情況。

上述兩位投資者都看重的市場佔用能力,即指對醫院渠道的佔有率。

佔領醫院就是圈下了生意。一名基因檢測公司創始人透露,甚至有一些很小的基因檢測公司,因為佔住了一家

腫瘤

醫院,就可以活得很好。

目前

腫瘤

基因檢測公司的市場份額,可以通過圈下醫院的數量來反應。燃石醫學、世和基因都宣稱與全國400 餘家醫院開展合作,這兩家分別佔有市場份額的25%左右,位居第一梯隊;臻和科技、思路迪、鵾遠基因、泛生子基因等公司宣稱合作醫院在200家左右,約各佔市場份額5%,位居第二梯隊;剩餘百餘家基因檢測公司分食剩下30%的市場份額。

2018年下半年,燃石醫學、諾禾致源、世和基因三家公司應用於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的試劑盒相繼獲得中國食藥總局的批准,這一信息被市場解讀為「監管閘門落下」,

腫瘤

用藥基因檢測行業進入持證入場階段,率先拿證的企業可以從第三方外檢(LDT)模式走向院內

體外診斷

(IVD)產品模式,其試劑盒進入醫院採購名單,成為醫院常規檢測項目。

業界普遍認為,現有獲批產品適用範圍非常有限,若產品價格降低,檢測範圍拓寬,現有渠道優勢帶來的市場份額將被改變。

上述專注於基因檢測投資的投資人也認為,基因檢測作為科技行業,技術驅動應該是行業的核心驅動力,醫保控費需要基因檢測,納入醫保會為行業發展助力,同時癌症患者人數的增長和存活率的提升,持續放量的市場也會倒逼行業亟待規範。 (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泛生子CEO王思振:若癌症基因檢測進入醫保,市場將放量百倍達千億級
    但王思振認為這只是個開始,重頭戲在於,未來癌症基因檢測產品規模化進入醫保,整個市場將迎來百倍放量,進入千億甚至萬億時代。上個百倍放量的是NIPT(無創產前診斷)市場。2014年,NIPT僅有0.5%的滲透率。之後在政策和市場的驅動下,NIPT進入「普篩」時代,2019年市場滲透率已超30%,預計明年將達到50%,六年時間裡市場擴容近百倍,覆蓋近千萬新生兒群體,市場規模達到百億級。
  • 癌症基因檢測納入醫保,報銷比例高達90%!但並非適合所有人
    腫瘤患者面臨的問題,除了疾病的痛苦以外,還有就是花費的昂貴。尤其是在進入中後期之後,靶向藥物的治療或者免疫療法,花費開銷都很大,但是有些藥物目前還不納入醫保,這都需要患者自費治療,所以壓力很大。
  • 大數據和算法助推基因檢測對抗腫瘤
    腫瘤治療不再局限於腫瘤類型,二是根據NTRK基因靶向來指導用藥。至本醫療科技有望為這一進程提供基礎性數據和治療信息。越精準越細分作為全球腫瘤精準治療走在前列的國家,美國在加大力度支持精準治療和基因新藥的研發。
  • 臨床需求「催熟」大Panel基因檢測市場 貝瑞基因搶佔腫瘤精準治療...
    近期,貝瑞基因的參股子公司、致力於腫瘤全生命周期的基因檢測公司和瑞基因也發布了公司的大Panel基因檢測「和全安」系列新品——實體瘤全靶點基因檢測(654基因)。和瑞基因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大Panel腫瘤基因檢測產品,能夠一次性定位腫瘤的「命門」,為患者準確使用靶向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提高治癒率、延長生存周期提供極大的幫助。
  • 腫瘤NGS檢測市場的前景分析
    醫療級應用主要有:生殖健康(NIPT、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遺傳性疾病檢測、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藥物基因組學及新藥研發、體檢及疾病篩查、醫學基礎研究、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腫瘤診斷及治療等。在這些應用中,腫瘤的基因測序可能會是未來佔比最高,市場需求最大的應用領域。
  • 27種藥品納入湖南省醫保特殊用藥,涉及淋巴瘤、白血病、前列腺癌等...
    為保障湖南重特大疾病及罕見病患者的用藥需求,將更多醫保目錄內的好藥通過降價納入特藥使用管理範圍,7月30日,省醫保局下發了《關於湖南省醫療保險特殊藥品續(籤)約的通知》,將27個藥品續(籤)約成功納入我省醫療保險特殊藥品使用管理範圍。
  • 中國生物製藥:肝病藥受採集重創 腫瘤板塊能否放量?
    2019 年 11 月底公布的國家醫保目錄談判結果顯示此次進入醫保目錄的產品價格平均降幅達 80%,賽道擁擠的仿製藥品種降價壓力可見一斑。與此同時,醫保談判更加支持創新藥的發展,從過往國家談判品種的放量情況來看,進入醫保目錄的品種均實現了以價換量,加快了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的速度,企業創新藥的業績釋放會大大加快。
  • 醫保談判變革下的2021年之爭
    如諾華腫瘤(中國)泰菲樂(甲磺酸達拉非尼膠囊)聯合邁吉寧(曲美替尼片)雙靶組合產品均通過國家醫保談判,正式納入2020年國家醫保目錄。上述兩個創新藥分別於2019年12月和2020年3月在中國獲批。截至目前,加上2020年醫保續約,諾華腫瘤在中國已上市的13個產品已全部進入了國家醫保目錄。
  • 產業的崛起:從產前診斷到腫瘤檢測,基因測序開啟預防治療新時代
    納入醫保將成為一大催化劑:儘管對於NIPT的有效性和重要性目前已有較為一致的認識,但目前全國仍無省份將其納入醫保。隨著各地不斷有建議和輿論推動NIPT納入醫保,我們認為這一進程將在數年內以較快速度落地,並成為行業進一步壯大的催化劑。政策明確進一步助力市場成長:除了技術和市場的逐步成熟,監管政策的明確和成熟更是行業發展的長期助力。
  • 火線評論|腫瘤用藥基因檢測亂象盛行,政府要不要管?
    【財新網】(記者 李妍)《財新周刊》近日一篇報導《腫瘤用藥基因檢測亂象》引發了業界、投資人和政府官員的激烈討論。  業界由此產生的一種擔心是,如果政府貿然出手嚴管腫瘤用藥基因檢測行業,會不會把這個新興行業一管就死?
  • 新一輪醫保藥物準入談判,印度藥入局,腫瘤國內市場潛力或超過460億元
    近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消息答覆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部分人大代表提出將腫瘤靶向藥納入國家醫保甲類藥目錄,並擴大靶向藥報銷涵蓋範圍的建議。國家醫療保障局稱,我國基本醫保整體能力有限,腫瘤靶向藥總體價格水平相對較高,完全由基金支付對基金壓力很大,所以需要患者共同負擔一部分費用,腫瘤靶向藥目前尚還不能納入國家醫保甲類藥目錄。
  • 2018腫瘤基因檢測市場研究報告丨鯨準研究院
    主要產品或服務: 1.根據癌種、基因型等提供30餘種基因檢測服務,如520基因大Panel檢測、遺傳性腫瘤易感基因檢測、肺癌相關168基因檢測、腸癌、淋巴瘤等專業基因檢測等。 戰略方向: 1.基於基因檢測必將走向院內模式、走向合規性的趨勢判斷,擬通過試劑盒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等建立企業護城河。 2.參與國內企業藥物研發,但仍將臨床市場作為業務核心,布局在腫瘤診療較為集中的醫院,以提高用藥指導服務在中晚期腫瘤患者中的市場滲透率;同時將腫瘤早篩作為技術研發重點。
  • 2020國家醫保目錄更新: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藥納入乙類醫保
    ),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藥物氟維司群(商品名:芙仕得)被納入全國乙類醫保目錄,將為廣大晚期乳腺癌患者帶去希望。但由於需要長期用藥,高昂的醫療費用也給不少患者,尤其是復發轉移患者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值得慶幸的是,近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更新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國家醫保目錄),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藥物氟維司群(商品名:芙仕得)被納入全國乙類醫保目錄。這是繼2017年之後再次進入醫保,無疑給廣大復發轉移的乳腺癌患者又帶來了新希望!
  • 衛健委:我國基本藥物目錄新增12種抗腫瘤用藥
    12種抗腫瘤用藥。在覆蓋主要臨床主要病種的基礎上,重點聚焦癌症、兒童、慢性病等病種,新增品種包括了抗腫瘤用藥12種、臨床急需兒童用藥22種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全球首個也是國內唯一一個全口服、泛基因型、單一片劑的C肝治療新藥。   調出目錄的品種主要是臨床已有可替代的藥品,或者不良反應多、療效不確切、臨床已被逐步淘汰等原因。
  • 從吃不起到吃得起 抗癌藥納入醫保目錄意味什麼
    不幸中的萬幸,基因檢測找到了周父基因突變所表達的特定蛋白質,這意味著他可以通過服用特定靶向藥物來進行治療。「靶向藥物」因《我不是藥神》被許多普通人所知。電影中,只要持續服用格列寧,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身體狀況就能顯著改善。周父的主治大夫、有20多年腫瘤治療經驗的醫生張文清把靶向藥物比作帶有目標識別能力的飛彈。
  • 2020全國醫保目錄更新:氟維司群成功納入醫保晚期乳腺癌患者獲益
    近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更新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國家醫保目錄),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藥物氟維司群(商品名:芙仕得)被納入全國乙類醫保目錄,將為廣大晚期乳腺癌患者帶去希望。(2020年醫保目錄正式公布!這幾個乳腺癌相關藥物進醫保啦!
  • PD-1千億市場難敵「超級買方」
    本報記者 高瑜靜 北京報導當諾貝爾獎得主 Tasuku Honjo為一筆2億美元的PD-1研發專利使用費而奔走時,PD-1在中國的千億市場前景卻愈加模糊難現。2018年,Tasuku Honjo因PD-1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平均降價超50% 119種藥品談判成功納入醫保 新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
    即便企業藥品沒有納入醫保目錄,但藥品的市場定價,也要基於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價格。許多罕見病藥物價格往往也較高,一些藥品也通過成功談判被納入醫保,例如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的疾病修正治療(DMT)藥物鹽酸芬戈莫德膠囊西尼莫德片也通過本輪談判被納入醫保。但熊先軍同時也指出,對於一些定價為「天價」的藥品,醫保確實承受不起。
  • 腫瘤基因檢測行業進入深水區,未來行業巨頭即將浮出水面!
    從目前市場來看,治療階段的腫瘤基因檢測屬於「剛需產品」,其市場規模較為穩定:全國每年新增腫瘤病例約400萬,其中約6%~10%的患者會使用腫瘤基因檢測產品,平均每人用於腫瘤基因檢測的支出約為8000元。據此保守估算市場規模為19億元,除此之外還有包括預防、早篩、復發監控等非剛需產品。綜合測算,腫瘤基因檢測行業市場規模約為27~ 42億元。
  • 免疫腫瘤藥物能否進醫保?-虎嗅網
    作為中國大陸首個獲批的腫瘤免疫治療藥物,也是目前唯一有中國III期臨床數據、唯一用於二線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去年8月正式在中國上市,填補了國內免疫腫瘤治療的市場空白,為中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了長期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