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基因檢測納入醫保會為行業發展助力,持續放量的市場也會倒逼行業加強規範。
隨著投入不斷增加,資金必須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在
醫改的下一步被認為至關重要。
9月26日,在由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衛生改革發展研討會」上,健康經濟與費用研究部研究員萬泉指出,中國醫療衛生需轉變投入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國慶前還傳出消息,腫瘤用藥基因檢測項目已進入北京醫保,這正是提升醫保資金使用效率的重要舉措。北京在6月份醫耗聯動後,已經將腫瘤用藥基因檢測項目納入到北京醫保報銷範圍中,報銷比例高達90%。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為廣大癌症患者減低質量費用,同時有效利用醫保資金。
「基因檢測也不是萬能的。但總的來說,可以大大提高很多患者的用藥效率。」北京地壇醫院
腫瘤介入科主任醫師李威表示。
花小錢省大錢北京率先試點
《NCCN(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2016 版癌症治療指南》顯示,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時,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等靶向藥物的有效率為 71.2%,高於傳統化療方案的 47.3%;而對於 EGFR基因未突變的患者有效率僅為 1.1%。
「靶向藥物的使用要以基因檢測為基礎,需明確患者的基因突變靶點以針對性地使用靶向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而目前基因檢測仍為自費項目,對於部分患者是較大的負擔。以EGFR為例,每次檢查費用約3000多元,大部分患者在全程治療中不止需要檢測一次EGFR,以觀察用藥療效和監測病情。」遼寧省腫瘤醫院
腫瘤內科主任李曉玲說。
不同的患者個體,不同的腫瘤,對於各種化療藥和免疫靶向藥的敏感性均不相同。很多患者按照既往經驗或診療指南用上了非常昂貴的化療藥或靶向藥,但是
腫瘤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還造成了治療費用的浪費。
用藥基因檢測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患者對藥物選擇的正確性。選藥前,先檢測患者基因,根據患者體內靶點基因,來判斷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
據李曉玲介紹,由於我國很多地區未將基因檢測納入醫保範圍,北上廣的檢測率只有40%~50%,二、三線城市檢測率更低,僅為20%~30%,原因在於檢測費用居高不下,特別在靶向藥物納入醫保後,相當部分患者選擇「盲吃」,不僅貽誤治療,還影響治療效果。
她提議,可以先從癌症高發的確試點,將腫瘤用藥基因納入醫保。在這方面,北京走在了全國前列。2018年12月,北京市醫療保障局發布《北京市關於規範調整病理等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通知內明確自2019年6月15日起,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納入本市基本醫療報銷和工傷保險支付範圍。其中包括
腫瘤組織脫氧核糖酸(DNA)測序,該項目價格3800元,屬於北京醫保乙類,醫保報銷額度在70%-90%。
這意味著對於具有北京醫保的腫瘤患者,在北京所有醫院均能進行
腫瘤基因檢測並進行醫保報銷,不需要去第三方檢驗機構進行基因檢測、承擔動輒上萬的基因檢測費用,實現藥品費用減負後的基因檢測減負。
報銷或會延伸到院外
將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項目納入到醫保報銷裡,有助於醫保控費,「減少醫生誤開或者亂開藥,通過基因檢測,給出患者具體的基因靶點信息,再來判斷可以用藥或者不能用藥,很顯然可以節省一部分醫保開支。」業內人士告訴健康界。
據調研,全國排名前列的腫瘤醫院,早已被基因檢測公司的銷售層層包圍,尤其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
腫瘤醫院等名院,其競爭已經到白熱化程度。
幾乎所有基因檢測公司,都在推廣資料中號稱其檢測報告的準確率在99%以上,可以給患者提供「最全面準確」的用藥方案。但一名北京三甲醫院醫生對健康界表示,醫生通常只認可院內做的基因檢測,對於院外基因檢測公司出具的報告,只作為參考。
上述醫生也表示,下一步北京或將把院外檢測機構會納入醫保。而一旦納入到醫保報銷好,良莠不齊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行業,將會提高行業集中度,進行洗牌。據了解,不僅每家醫院會通過招標,使用第三方機構做基因檢測,還會有部分醫生推薦病人去院外的一些基因檢測機構。「甚至有些科室不同的醫生推薦的渠道都不一樣,醫生都有自己的渠道。」
經過在北京某三甲醫院實地了解,一位長期服藥的
腫瘤患者告訴健康界,最初就診時醫生會先詢問患者是否自費,醫生會推薦患者去院外做性價比更高的基因檢測。「現在統一走院內報銷,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但是,這樣的舉措對於院外的基因檢測機構顯然會造成一定打擊。上述三甲醫院接受調研的患者表示,現在能夠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能夠醫保報銷,當然會更多使用醫院提供的服務。
「能夠報銷之後,病人應該更多會選擇醫院提供的服務,院外機構降價是趨勢。企業在醫院競標的時候也會降價。但由於目前納入醫保的是院內檢測,對於院外機構來說,市場仍未放量,所以目前還在等待中,但相信速度會比較快。」一家基因檢測公司的高管介紹。
一家試劑盒獲批企業用了兩年半,為1000多位患者做了超過1萬例檢測,拿到這些臨床數據後,該公司試劑盒才得以獲批。但近一年後,拿證企業也並非在市場迅速鋪開。原因在於獲批產品的檢測範圍有限,只能滿足少數
腫瘤患者,絕大多數患者依然需要將樣本送至第三方實驗室。此外,「硬體安裝、醫院人員操作培訓、產品招標,產品入院過程十分緩慢和複雜。」上述企業的人士稱。
市場放量助推「圈院運動」
廣證恒生於2018年5月初發布的研報稱,2025年國內腫瘤基因檢測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20億-480億元。業內人士甚至認為,日後60%的腫瘤藥物治療都是帶標誌物指導的治療,算上靶向藥的動態監測使得患者在病程內重複檢測,
腫瘤用藥
診斷市場規模最高將達到千億元。
但基因檢測目前是個亟待規範的行業。現階段,幾乎所有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的產品都號稱其報告的準確率在99%以上,可以給患者提供最全面準確的用藥方案。數據差異的背後除了技術本身的爭議,操作流程也存在諸多不規範現象。
根據財新報今年3月份的報導,針對中國腫瘤用藥基因檢測行業的準確性,基因檢測及腫瘤藥研發公司思路迪創始人熊磊表示,二代測序檢測一些特殊的突變類型尚存在困難,人類對基因與疾病之間的關聯的理解還存在空白,這些都讓檢測結果的臨床指導價值還存在偏差。「過去一年,國內大約有25萬患者做了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熊磊透露。
用藥基因檢測這一細分行業已聚集了百餘家公司,包括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安諾優達、諾禾致源等規模較大、入場較早的「老牌」公司;也包括新興的燃石醫學、世和基因、臻和科技、泛生子、鵾遠基因等,推出的產品涵蓋
乳腺癌、卵巢癌、肺癌、
肝癌、結直腸癌等近40種常見
腫瘤類型,定價從6000元到3萬元不等。
各公司產品之間的底層技術基本相同。一位專注於基因檢測賽道的投資人告訴健康界,「技術是大同小異的,這個行業的人都可以做,同質化現象嚴重。」他同時表示,暫時還沒有看到讓人眼睛一亮的差異化產品。主要就是看團隊的執行力,拼速度以及對市場的佔有能力。
燃石醫學投資人、遠毅資本創始合伙人楊瑞榮則表示,在他的投資選擇中,最關注的三點是:市場渠道、技術競爭力和報證審批情況。
上述兩位投資者都看重的市場佔用能力,即指對醫院渠道的佔有率。
佔領醫院就是圈下了生意。一名基因檢測公司創始人透露,甚至有一些很小的基因檢測公司,因為佔住了一家
腫瘤醫院,就可以活得很好。
目前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的市場份額,可以通過圈下醫院的數量來反應。燃石醫學、世和基因都宣稱與全國400 餘家醫院開展合作,這兩家分別佔有市場份額的25%左右,位居第一梯隊;臻和科技、思路迪、鵾遠基因、泛生子基因等公司宣稱合作醫院在200家左右,約各佔市場份額5%,位居第二梯隊;剩餘百餘家基因檢測公司分食剩下30%的市場份額。
2018年下半年,燃石醫學、諾禾致源、世和基因三家公司應用於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的試劑盒相繼獲得中國食藥總局的批准,這一信息被市場解讀為「監管閘門落下」,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行業進入持證入場階段,率先拿證的企業可以從第三方外檢(LDT)模式走向院內
體外診斷(IVD)產品模式,其試劑盒進入醫院採購名單,成為醫院常規檢測項目。
業界普遍認為,現有獲批產品適用範圍非常有限,若產品價格降低,檢測範圍拓寬,現有渠道優勢帶來的市場份額將被改變。
上述專注於基因檢測投資的投資人也認為,基因檢測作為科技行業,技術驅動應該是行業的核心驅動力,醫保控費需要基因檢測,納入醫保會為行業發展助力,同時癌症患者人數的增長和存活率的提升,持續放量的市場也會倒逼行業亟待規範。 (
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