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消息答覆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部分人大代表提出將腫瘤靶向藥納入國家醫保甲類藥目錄,並擴大靶向藥報銷涵蓋範圍的建議。
國家醫療保障局稱,我國基本醫保整體能力有限,腫瘤靶向藥總體價格水平相對較高,完全由基金支付對基金壓力很大,所以需要患者共同負擔一部分費用,腫瘤靶向藥目前尚還不能納入國家醫保甲類藥目錄。
今年8月,2019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發布,新版目錄除了調進、調出、限用藥品外,還對醫保類別做出調整。
國家醫療保障局表示,常規準入的藥品,中西藥基本平衡,甲類藥品數量適當增加,目錄中收載甲類藥品640個,較2017年增加了46個,其中西藥398個,中成藥242個。絕大部分國家基本藥物通過了常規準入或者是被納入擬談判藥品的名單,74個基本藥物由乙類調整為甲類,此外,癌症、罕見病用藥被列入了擬談判的名單。
(圖片來源:創意圖蟲)
國家醫保甲類藥、乙類藥有什麼區別呢?
甲類藥物是指全國基本統一的、能保證臨床治療基本需要的藥物,該類藥物的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給付範圍,並按基本醫療保險的給付標準支付費用。
乙類藥物是指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有部分能力支付費用的藥物,該類藥物先由職工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後,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給付範圍,並按基本醫療保險給付標準支付費用。
簡而言之,甲類藥可以全部報銷;乙類藥僅能部分報銷,需要患者先自付一定百分比,剩餘部分由醫保按照相應的支付範圍進行報銷。
癌症等重大疾病用藥優先納入新一輪醫保目錄調整
國家醫療保障局在此次回應中公布了,17種國家醫保談判抗癌藥在2019年1至6月上半年度報銷數據數據,這些抗癌藥累計報銷達31.82萬人次,報銷金額達19.63億元人民幣。
據悉,2018年10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印發通知,將17種談判抗癌藥品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範圍。17種藥品中,包括12個實體腫瘤藥和5個血液腫瘤藥,均為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參保人員需求迫切的腫瘤治療藥品,與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藥品的支付標準平均降幅達56.7%。
(圖片來源:創意圖蟲)
截止到目前為止,經過2017年、2018年第二輪與第三輪醫保藥品談判,共35種抗癌藥進醫保,平均降幅約50%,最高降幅達70%。
無疑這一系列抗癌藥醫保擴增措施,讓很多承擔不起昂貴的抗癌藥患者看到了長期生存的希望。
對此,國家醫療保障局還表示,將繼續推進國家醫保談判抗癌藥在醫療機構的配備使用工作,維護癌症患者權益。
近期已啟動新一輪醫保目錄調整工作,目錄調整將以「補齊短板保障」為原則,優先考慮國家基本藥物、癌症及罕見病等重大疾病治療用藥、慢性病用藥等類別;將建立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努力實現藥品結構更加優化,管理更加規範,醫保資金使用效益更高的目標,從而進一步提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藥品保障水平。
據市場消息稱,羅氏、輝瑞(PFE.US)的多款抗癌藥等將進入談判名單。羅氏用於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藥安聖莎(阿來替尼)、乳腺癌創新靶向藥帕捷特(帕妥珠單抗) 兩款藥物將參與談判;輝瑞則有乳腺癌重磅藥物愛博新、類風溼藥尚傑及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RA)和強直性脊柱炎(AS)的生物DMARD藥物恩利三款藥物有望參與談判。羅氏方面確認了兩款藥物將參與談判的消息,輝瑞方面目前沒有予以確切消息。
腫瘤醫藥或迎來更大市場
9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
該方案指出,目前我國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80萬,死亡約229萬,總體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對此方案設立了明確目標,到2022年,「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比2015年提高3個百分點」。
方案中再次提及的提高抗癌藥物可及性和加快癌症方面研究成果的轉化,無疑這兩方面的措施將有助於加快境內外抗癌急需藥品上市的節奏並推動會國內新藥研發。
(圖片來源:創意圖蟲)
基於這種政策環境、日益增長的需求,在業界備受關注的PD-1 單抗藥物,作為腫瘤治療革命性藥物可能迎來重大利好,有報導稱其國內市場潛力預計有望超過460 億元。
目前,國內在PD-1 單抗方面已開展關鍵性臨床研究的企業有恆瑞醫藥、君實生物、信達生物、復星醫藥等。
此外,方案還指出未來將通過集中採購以及推進符合條件的抗癌藥物按程序納入醫保藥品目錄的政策驅動抗癌藥價格下降。有報導稱,方案發出後,9月24日當天,不少醫藥股出現大幅上漲,截止當日收盤,海欣股份(600851.SH)股價漲停,廣生堂(300436.SZ)股價上漲7.51%,泰合健康(000790.SZ)股價上漲6.16%。
印度仿製藥入華 加速行業洗牌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將腫瘤患者吃不起昂貴的腫瘤藥,轉而用起印度仿製藥的真實故事搬上熒幕,印度仿製藥因此也贏得不少關注。
有著「世界藥房」之稱的印度,其仿製藥銷往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似乎沒能充分打開中國市場。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在中國註冊的印度藥企,多以原料藥為主,在中國獲批上市的產品僅僅45個,而且沒有抗癌藥品種。
但就在今年6月份召開中印藥品監管交流會後,印度仿製藥迎來了轉折點。會議期間中印雙方圍繞兩國進口藥品註冊的相關法規政策和技術要求、藥品境外檢查與合規指南、中國藥品招標採購的政策和招標流程、中印醫藥產業合作等主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隨後印度製藥公司入華提速,相繼多家仿製藥巨頭先後進軍中國市場。
印度藥企霸主太陽製藥,於2019年6月和8月連續兩次宣布與中國康哲藥業進行多款仿製藥及創新專利產品的合作。2019年7月,印度製藥巨頭西普拉、Strides先後宣布將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
《我不是藥神》中仿製藥格列衛的原型廠家——印度知名藥廠Natco旗下的藥物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與中國醫院合作,啟動了在中國市場的臨床試驗。(圖片來源:創意圖蟲)
印度企業方面積極進駐的同時,政策方面也逐漸對國外仿製藥放開。
8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再次審議藥品管理法修訂草案,對何為假藥劣藥作出重新界定。修訂草案內容顯示,進口國內未批的境外合法新藥不再按假藥論處:對未經批准進口少量境外已合法上市的藥品,情節較輕的,可以減輕處罰;沒有造成人身傷害後果或者延誤治療的,可以免於處罰;重新定義假劣藥,按假劣藥論處情形被刪除。
隨著藥品集中採購在全國範圍不斷滲透推進,多方競爭勢必會推動抗癌藥價格下調,倒逼國產仿製藥產業鏈從質量、價格到效率的整體提升,印度仿製藥企業加速入華,勢必將掀起新一輪的醫藥市場角逐,加速醫藥行業洗牌。
百舸爭流千帆競,誰將成為新一輪醫藥市場的贏家,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