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歷年最大範圍的醫保談判在2020年的尾聲終於落下帷幕:119種藥品,較去年的70個品種數量直線拉升;儘管談判幅度有所降低,但依然打了「5折」;明星抗癌PD-1、新冠治療藥品均被囊括……12月28日,國家醫療保障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0年)》,將於明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目錄內再談判
在中成藥康艾注射液的談判現場,企業第一次報價為44.57元,第二輪報價直接降到了38元,當談判專家笑著說「入圍了」的時候,藥企代表長舒一口氣;入圍後的藥企代表非常謹慎,小心翼翼給出了37元的價格。「別向擠牙膏似的,這樣不容易談成功。」談判專家提醒。經過一番計算和討論,醫藥代表給出了36.17元的價格。談判專家則直接表示:「我們提供一個建議價吧,也是圖個好聽,33.9元。」幾名藥企代表幾番談論,並通過電話請示,最終說出了「同意」兩個字。
實際上,本次醫保目錄調整為有史以來最大範圍的一次醫保目錄調整,也是首次對此前未經過談判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進行重新談判,康艾注射液就是其中一例。
據悉,擴容升級後的國家醫保目錄惠及的治療領域將為歷來最廣泛:新入圍的119種藥品涉及31個臨床組別,佔所有臨床組別的86%。「從患者負擔情況看,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預計2021年可累計為患者減負約280億元。」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今年的藥品談判數量也為歷年之最。醫保局文件顯示,今年的醫保目錄調整工作始於8月17日,方案公布後,國家醫保局共接到申報信息2155條,涉及藥品1267種,經過審核、公示、覆核,最終722種藥品通過了形式審查。根據統計,722種藥品中,共有704種符合條件的醫保目錄外藥品通過了申報環節,最終23種非獨家的藥品被直接調入目錄,138種獨家藥品被納入談判範圍。
但值得關注的是,國家醫保局實際的談判品種並不止138種。數據顯示,醫保局共對162種獨家藥品進行了談判,其中包括上述138種醫保目錄外的品種,以及目錄內已有的24個品種。
經過談判,共有119個品種談判成功,其中目錄外談判成功96種,目錄內談判成功23種,總的談判成功率為73.46%,平均降價幅度為50.64%。
而在2019年11月,醫保局對119種新增藥品進行了談判,其中70個談判成功,談判成功率58.82%,價格平均降幅為60.7%。也就意味著,今年談判成功率更高,但藥價降幅不及去年。這也對應了12月初價格談判時,有媒體報導稱,有醫藥談判代表表示「今年砍價不算狠」。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有24種原本在目錄內的藥品也被納入談判。醫保局負責人透露,這些品種都是經過評審專家遴選過的,其中有14種年銷售額超過了10億元。「這14種藥品都是前期準入目錄時未經談判,且經評估價格或費用明顯偏高的藥品。經過談判,這14種藥品均成功留在醫保目錄內,平均降幅43.46%。」上述負責人表示。
此外,今年8月17日之前上市的藥品也有機會直接進入醫保,這是本次醫保談判的亮點之一。經過談判,這些藥品中共有16種被納入了醫保目錄,釋放出支持新藥、以患者需求為中心的鮮明導向。
新冠治療藥品全部納入
疫情之下,新冠治療藥品要不要納入醫保備受關注。根據今年8月才發布的《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2020年藥品目錄擬新增藥品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呼吸系統疾病治療用藥。
一個月之後,《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名單》發布,其中新冠治療藥物涉及12個藥品,包括酪酸梭菌腸球菌三聯活菌散、利巴韋林氯化鈉注射液、注射用利巴韋林等。
注射用利巴韋林在國家藥監局官網資料庫,其生產批文達300多個,涉及到科倫藥業、華潤雙鶴、以嶺藥業、雲南白藥、神威藥業、葵花葯業、正大天晴、石藥集團等多個上市公司。
而利巴韋林也果然並未讓人失望。據國家醫保局介紹,利巴韋林注射液、阿比朵爾顆粒等新冠肺炎藥品也被納入醫保目錄,至此,最新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所列藥品已全部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儘管醫保局並未公布中選的具體企業,但藥企們已經歡欣鼓舞地公布了消息。12月28日,江蘇吳中發布公告稱,其中生產的利巴韋林注射液進入了本次醫保目錄。據悉,利巴韋林注射液為抗病毒藥,用於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與支氣管炎。
鼎臣諮詢創始人史立臣認為,新冠病毒流行仍在持續,且時間未知,因為涉及的範圍大、人群廣,必須將相關藥物納入醫保,這也是醫保要「保基本」的體現。
對此,醫保局也表示,不同於前幾輪調整將「所有已上市藥品」納入評審範圍的做法,今年首次實行申報制。「即符合今年調整方案所列條件的目錄外藥品才可被納入調整範圍,目錄外藥品的調整範圍實現了從「海選」向「優選」的轉變。」
PD-1之戰
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伊始,就組織開展了抗癌藥專項準入談判,彼時17種藥品談判成功納入目錄,轟動一時。兩年過去了,這17種藥品即將到期。
這17種「質優價廉」的抗癌藥將何去何從呢?「3種藥品仿製藥上市被納入乙類管理。14種獨家藥品按規則進行了續約或再次談判,平均降幅為14.95%,其中個別一線抗癌藥降幅超過60%。」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經測算,14種抗癌藥降價,預計2021年可為癌症患者節省30餘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調整還新增了17種抗癌藥,其中就包括「明星」抗癌藥PD-1。實際上,自2019年11月,來自信達生物的達伯舒(通用名為信迪利單抗)成為第一個和唯一一個進入國家新版醫保目錄的PD-1抑制劑時,各方的PD-1之戰就已打響。
公開數據顯示,達伯舒今年前三個季度累計銷售額超15億元,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銷售額分別約4億元、5億元、6億元,銷售額呈現逐季上漲的趨勢。史立臣表示,達伯舒閃亮耀眼的銷售業績,讓國內所有的PD-1廠家,以及O藥K藥,對2021年進入醫保目錄談判充滿了期待。「達伯舒銷售業績如此之好,也說明腫瘤治療臨床領域對PD−1的輔助性治療的認可,那麼2021年進入醫保目錄的產品將會獲得更好地發展。」 史立臣說。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獲得PD-1醫保談判的本土企業分別是信達生物、恆瑞醫藥以及百濟神州。醫藥經理曹博認為,來自恆瑞醫藥與百濟神州的PD -1在適應症上與達伯舒有重合,也就意味著,二者將成為信達生物的強勁對手,所以有可能會在上一輪醫保談判價格上再度降價,使得該患者群能夠再次減輕用藥的經濟壓力。
來自跨國藥企的PD-1們是否會受到影響?曹博表示,未入醫保的PD-1有四款屬於跨國藥企,不過,外企的PD-1在適應症上更有優勢,也沒必要非得低價與國產之競爭。「比如默沙東當前K藥,在美國已經獲批的適應症超過20個了,國內的算上今年12月的,已經有6個適應症獲批了,所以國內外的單抗在適應症上能夠很好地分開,同時K藥的臨床試驗又非常眾多,臨床證據鏈充分,國際指南的單用和聯用都得到認可,進不進中國醫保都會有大量的臨床需求存在的。」曹博說。
高價抗癌藥是否會增加醫保基金的負擔呢?「國家醫保目錄調整還是要千方百計『保基本』。」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熊先軍回應稱,此次調整總體上說,在基金安全總體可控的前提下,醫保基金支出沒有明顯增加,參保患者的藥品支出明顯節省,醫保藥品保障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常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