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診療一體化」成果被選為...

2021-01-09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國家特聘專家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 2018 IF=8.063)上發表題為「實時多模態圖像引導的子宮肌瘤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治療」(Real-time and multimodality image-guided intelligent HIFU therapy for uterine fibroid)的學術論文,並被選為該雜誌5月份的正封面論文(圖1)。

圖1 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診療一體化(《診療》期刊2020年5月封面論文)

藉助多種醫學信息,外科手術的微創或無創療法由於其創口小、精度高、術後恢復性好等諸多優勢正在高速發展。在現如今的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時代,智能算法與大數據分析推動了多個領域的智能化進程,「智能+製造」成為我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的重要一步。結合智能手段和醫療機器人,醫學信息智能化處理與診療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治療精度與效率。與其他領域相比,醫療智能化有更高的精度、實時、安全要求。因此在醫學信息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快速準確地得到信息處理的結果並同時考慮系統的安全與可靠性。高能聚焦超聲治療(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一種典型的基於醫學信息對子宮肌瘤進行無創治療的方法(圖2)。然而,目前HIFU治療是由醫生手動完成圖像診斷和聚焦超聲控制,手動的操作、影像分析和複雜的培訓流程降低了HIFU療法的效率和普及程度。因此,智能化、高精度完成診療中的各個流程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研究重點,也將助推「中國製造2025」,為我國醫療器械的「彎道超車」提供機會。

圖2 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診療一體化系統示意圖

本研究從臨床出發提出一種HIFU智能化診療的系統方案和流程,對智能診療和新型診療一體化理論進行了論證與探討。該系統通過對診斷與治療過程中多模態信息的自動處理、融合與分析得到實時的治療策略,實現對病灶在診斷與治療過程中的自主判斷、定位與跟蹤。同時,臨床中多模態信息被納入診療信息範圍之中並被處理分析,不僅可以為自動治療策略提供依據,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智能診療中的監控並保證安全性。研究通過多項定量化評估與臨床實驗證明,HIFU智能診療系統產生的診斷和治療策略在實驗中可以提高醫生的治療水平,學習曲線實驗證明初級與中級醫生在智能診療系統的輔助下產生的診療策略水平有明顯的提升(圖3)。該研究創新型地完成了智能HIFU診療系統的理念設計、方法驗證及臨床實驗,構建並提出了一套新的智能診療方案,為實現微無創外科治療創造了全新的診療環境。該研究不但為難治疾病提供新的解決方案,而且創建了比以往手術更安全更精確的治療方法,同時也為未來智能型微無創診療一體化臨床轉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將對智能診療一體化的推進與發展產生重要意義。

圖3.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診療一體化系統的臨床應用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廖洪恩是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博士生寧國琛為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重慶國家超聲醫療研究中心為該研究提供臨床實驗環境。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重點專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

廖洪恩課題組長期致力於醫學影像引導微創診療的研究,依據臨床手術過程中的實時信息指引,以實施精密治療從而提高治癒率和患者的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為目的,致力於創建和推廣一種以增強現實醫學影像顯示技術和智能微創器械為診斷和治療平臺的精準微創診療一體化模式。課題組先後提出了基於術前術中多模態信息融合分析實時診療引導、智能型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精準診療等理論與系統,為針對複雜外科疾病的跨尺度多模態成像引導智能化診療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關研究被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醫學影像分析》(Medical Image Analysis)、《IEEE醫學影像彙刊》(IEEE Transaction on Medical Imaging)、《柔性機器人技術》(Soft Robotics)等報導。廖洪恩本人曾獲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頒發的IFMBE青年學者獎、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最高科技獎「黃家駟生物醫學工程獎」「中國僑界貢獻獎」等重要獎項表彰。

原文連結:https://www.thno.org/v10p4676.htm

清華大學微創診療與三維影像實驗室:http://at3d.med.tsinghua.edu.cn/

供稿:醫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光學微創診療」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光學微創診療」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封面文章清華新聞網8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特聘專家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上發表題為「基於螢光成像與雙光子影像引導的雷射消融腦腫瘤診療」(Bioluminescence imaging and two-photon
  •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2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王貴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上發表題為《雙模態光學診斷實現神經外科腫瘤精準在體識別》(Dual-modality optical diagnosis
  •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亮相中國醫療科技大會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亮相中國醫療科技大會 定了!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亮相中國醫療科技大會 2018-10-19 11:22:34  來源: OFweek醫療科技網為了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智能精準醫療,「OFweek 2018(第三屆)中國醫療科技大會」的承辦方OFweek醫療科技網,特邀請清華大學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生物醫學工程系副系主任,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廖洪恩教授,為大家帶來「智能精準醫療:醫生的『眼』『手』『腦』」為主題的演講。
  • 廖洪恩、何珂主講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期-清華大學新聞網
    廖洪恩介紹智能精確診斷和準確治療。記者 張宇 攝 廖洪恩介紹了智能精確診斷和準確治療的相關研發以及臨床應用的成果和最新進展。廖洪恩將醫療領域精準診療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為醫生增加新的「眼」、「手」和「腦」。
  •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獲「中國僑界貢獻獎」 一等獎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獲「中國僑界貢獻獎」 一等獎清華新聞網6月19日電 6月15日,中國僑聯「第七屆新僑創新創業成果交流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活動當日頒發了第七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白瑪赤林,全國政協副主席陳曉光等出席活動並為獲獎者頒獎。清華大學廖洪恩教授榮獲「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
  •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在人工智慧挖掘影像基因組學領域合作發表系列論文
    推進中國「腦計劃」研究清華廖洪恩課題組在人工智慧挖掘影像基因組學領域合作發表系列論文清華新聞網9月1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廖洪恩課題組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張力偉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研究大量腦幹膠質瘤患者磁共振影像學特點,深度挖掘其與該基因的關聯,獲得普通醫學研究手段難以獲得的診斷經驗。
  • 廖洪恩:智慧醫療,診療新突破
    廖洪恩:智慧醫療,診療新突破   來源:《澳門月刊》5月號引言:資訊通信技術的發展支撐起現代醫院的運營,同時醫院的資訊化也顯著地提升了醫療服務品質與效率,代表智能化發展方向的資訊系統正在成為現代化醫院的神經系統和核心資產。未來「未出門,已診療」的便捷模式能否出現,困擾許多地區的看病難,輪候久的問題是否在智慧醫療的時代大有緩解?
  • 醫學院廖洪恩教授獲「中國醫療工業發展與創新大獎」
    醫學院廖洪恩教授獲「中國醫療工業發展與創新大獎」  清華新聞網12月3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廖洪恩教授在「第二屆中國醫療工業發展大會」上獲得「中國醫療工業發展與創新大獎——最佳醫學發明創造獎」,並獲得「中國醫療工業發展與創新大獎——發明家」榮譽稱號。
  • 微納米材料在超聲診療學中的應用進展_微納米材料_超聲診療_影像科...
    它們可以通過結合超聲介導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開放,實現多模態成像、診療一體化、腫瘤微環境標誌物監控和信號放大。因此納米材料在超聲分子影像中也逐漸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1.
  •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佔昌友課題組發現血液中天然IgM為葉酸結合蛋白...
    過去的數十年,利用葉酸介導藥物靶向遞送研究層出不窮,並有多項成果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但至今無一例基於葉酸介導的靶向藥物獲批應用於臨床。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佔昌友課題組聚焦於關鍵血漿蛋白對藥物體內遞送過程的調控作用與機制,重新審視了血漿蛋白與葉酸修飾納米藥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對體內藥物性能的調控,取得新進展。
  • 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原標題: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為進一步促進國內臨床腫瘤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提高腫瘤診治規範化水平,推動國內對食管癌診治的系統化、規範化,由日照市癌症中心
  • 吳雲東院士課題組發表的文章被選為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吳雲東院士課題組與喬治亞大學計算量子化學中心Schaefer課題組聯合在化學類雜誌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學通訊》)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Togni’s Reagent I以高碘試劑形式存在的原因,以及其他benziodoxole based高碘試劑存在形式的評估(tianyu sun, Xiao Wang
  • 聚焦「癌中之王」,這項研究將為胰腺癌可視化診療提供新策略
    項目將聚焦腫瘤演進與診療的分子功能可視化研究,有望為胰腺癌的可視化診療提供新策略,為創建原創性的腫瘤可視化技術奠定基礎。據悉,即使在癌症診療水平和生存率穩步提高的今天,胰腺導管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然低於5%。早期診斷的嚴重缺乏是該病預後極差的根本原因之一。胰腺癌病程隱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狀與適合篩查的腫瘤標誌物,而且胰腺位於消化道外無法通過內鏡檢查。
  • 瑞金新技術(十四)| 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在淋巴瘤診療中的應用
    瑞金新技術(十四)| 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在淋巴瘤診療中的應用 2020-12-03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文波課題組發現異染色質...
    近日,復旦大學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文波課題組通過高解析度成像、三維基因組學、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等多學科手段,系統性地論證了核基質蛋白SAFB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的調控作用。10月30日,研究成果以「The Nuclear Matrix Protein SAFB cooperates with Major Satellite RNAs to Stabilize Heterochromatin architecture Partially through Phase Separation」為題在線發表於《分子細胞學》(Molecular Cell,IF=
  •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劉靜教授課題組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Lightweight Liquid Metal Entity)的研究論文,首次提出了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的概念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是結構化學和光電晶體材料領域世界領先的科研基地,自1960年創所以來,結構化學一直是福建物構所的重點研究方向和傳統優勢,以中科院院士洪茂椿、吳新濤為代表的多個研究團隊在超分子化學領域擁有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系列原創成果。 「所裡不僅有深厚的科研基礎,還擁有各種大型儀器設備,可以為科學實驗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是結構化學和光電晶體材料領域世界領先的科研基地,自1960年創所以來,結構化學一直是福建物構所的重點研究方向和傳統優勢,以中科院院士洪茂椿、吳新濤為代表的多個研究團隊在超分子化學領域擁有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系列原創成果。 「所裡不僅有深厚的科研基礎,還擁有各種大型儀器設備,可以為科學實驗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中國科學報】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是結構化學和光電晶體材料領域世界領先的科研基地,自1960年創所以來,結構化學一直是福建物構所的重點研究方向和傳統優勢,以中科院院士洪茂椿、吳新濤為代表的多個研究團隊在超分子化學領域擁有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系列原創成果。  「所裡不僅有深厚的科研基礎,還擁有各種大型儀器設備,可以為科學實驗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速邁精準超聲醫療學術會議在清華大學召開
    2018年4月21日由清華大學醫學院主辦,北京速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聚焦科技前沿,加速邁向未來---精準超聲醫療學術會議」在清華大學主樓後廳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國藩;清華大學教授、精密儀器與微技術專家周兆英;肝膽胰外科專家鄭樹國教授;新加坡IBN高級科學家胡敏博士、原總後衛生部長李建華、中信建投宋文雷博士、美國明信基金徐立新博士、速邁醫療董事長張毓笠教授等中外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開幕式並分别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