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癌中之王」,這項研究將為胰腺癌可視化診療提供新策略

2021-01-09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根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發病率、死亡率均呈持續上升態勢,每年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防控形勢嚴峻。胰腺癌因早期很難被發現,多數患者被發現時已是晚期,加之擴散極快、病死率極高,被稱為「癌中之王」。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分子影像中心李暘研究員團隊項目《變性膠原基質的分子可視化在胰腺癌早期病灶檢測中的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項目將聚焦腫瘤演進與診療的分子功能可視化研究,有望為胰腺癌的可視化診療提供新策略,為創建原創性的腫瘤可視化技術奠定基礎。

據悉,即使在癌症診療水平和生存率穩步提高的今天,胰腺導管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然低於5%。早期診斷的嚴重缺乏是該病預後極差的根本原因之一。胰腺癌病程隱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狀與適合篩查的腫瘤標誌物,而且胰腺位於消化道外無法通過內鏡檢查。因此,大多數胰腺癌患者診斷時已為晚期(伴隨癌症轉移),平均生存期僅為兩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胰腺癌從最初的基因突變進展到具有轉移能力可耗費長達數十年時間(從最初突變到原位腫瘤形成的平均時間可達11.7年,而具備轉移能力又需要6.8年)。這些數據說明,胰腺癌變演進中這一充裕的時間窗口,還遠未被利用於該病的早期診斷,從而喪失了及早切除甚至治癒的絕佳時機。

胰腺癌組織最明顯的標誌性特徵是其緻密的、纖維化的細胞外基質(由細胞分泌到細胞外間質中的大分子物質,構成複雜的網架結構,支持並連接組織結構、調節組織的發生和細胞的生理活動)。其形成過程被稱作結締組織增生,特徵表現為成纖維細胞的激活與增殖,炎性細胞的浸潤,以及內皮細胞的變異。

李暘研究員指出,胰腺上皮內瘤變是最典型,風險最高,也是目前研究得最透徹的胰腺導管腺癌癌前病變。而胰腺星狀細胞在胰腺導管腺癌基質的形成和重塑中起關鍵作用。研究表明,胰腺導管腺癌增生型間質的膠原蛋白含量可比正常胰腺增加多達3倍。因為胰腺癌及其癌前病變胰腺上皮內瘤變存在強烈的基質增生反應,所以,以細胞外基質為靶點的胰腺癌分子影像或將成為用於癌前病灶早期發現和手術清除的有力工具。

該項目以嚴重危害國人健康的胰腺癌為研究重點,以胰腺癌標誌性的結締組織增生微環境中,大量被破壞的膠原基質為靶點,利用分子成像技術與方法,在體外對胰腺癌及其癌前病變——胰腺上皮內瘤變的基質微環境進行分子病理的定量表徵,並在活體實現該標誌物的高靈敏可視化檢測,動態、定量、可重複地揭示腫瘤標誌物的變化,從而實現惡性腫瘤的早期精準診斷,抗腫瘤治療效果的早期監測,及腫瘤預後的早期精確判斷。

專家簡介:

李暘,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分子影像中心研究員、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珠江人才計劃」引進青年拔尖人才

研究方向:基於細胞外基質結構損傷的分子探針和組織工程研究

目前課題組的研究主要圍繞著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展開。多項課題都具有很強的臨床應用潛力和較高的科學新穎性。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 靶向病變細胞外基質的分子探針和藥物偶聯物在臨床診療與再生醫學中的研究;2. 纖維化、創傷等重大疾病組織的細胞外基質分子結構的時空變化為基礎的分子影像與蛋白組學;3. 穩定二級結構的新穎多功能多肽材料的設計、應用與化學生物學。

目前主持有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8年珠海市引進高層衛生團隊等項目。曾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ACS、ACS Nano、Biomaterials、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Acta Biomaterialia等著名期刊上發表SCI學術論文20餘篇。研究工作曾被美、中、法等國30多家機構媒體報導,部分工作被選為刊物封面。成果已申報多項專利,相關的臨床轉化研究正在展開。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胰腺癌診療新靶標
    新華社雪梨11月1日電 澳大利亞新研究發現,一種蛋白可以作為生物標記為胰腺癌診斷和治療提供新靶標。這項研究還發現,一種乳腺癌治療藥物或許同樣可用於胰腺癌治療。  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11月1日發表公報說,他們的一個研究團隊通過實驗發現,在550例胰腺癌腫瘤活體組織切片中,有三分之二樣本中的CDK4/6細胞通路被激活,而這一通路一旦被激活將觸發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進一步研究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蛋白(RB蛋白)在這一通路被激活時處於高水平,這意味著這種蛋白有潛力作為癌症診療的生物標記。
  • 全面解密胰腺癌:「癌中之王」並非不可戰勝
    癌症,被稱為眾病之王,人人聞「癌」色變;而胰腺癌,則被稱為「癌中之王」。胰腺癌有多兇殘?有人說,有多少人診斷出胰腺癌,就有多少人死在胰腺癌上。知名如蘋果前CEO賈伯斯、歌王帕瓦羅蒂、香港知名藝人沈殿霞,也都被胰腺癌擊倒。面對胰腺癌,我們該怎麼防範,如何及時應對爭取最大的生存希望?
  • 【盤點】「癌症之王」—胰腺癌的發病機理研究與療法開發現狀
    【4】Cancer Discovery:研究人員識別胰腺癌形成的關鍵第一步梅奧診所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胰腺癌起源的第一步,他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預防胰腺癌策略的新線索。新的研究發表在Cancer Discovery雜誌上,科學家們描述了胰腺中腺泡細胞成為癌前病變細胞,然後有些病變細胞轉變成癌細胞的必要分子步驟。
  • 胰腺癌為什麼被稱為「癌中之王」?——關於胰腺癌您需要知道的10件事
    擅長肝膽胰疾病的綜合診療,尤其是肝膽胰疾病的微創治療。 1、什麼是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預後極差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不足1%,因此胰腺癌也被稱為「癌中之王」。90%胰腺癌位於胰腺頭部,主要起源於導管上皮,好發於40歲以上人群。
  • 2030年胰腺癌將成全球第二大致死癌症,突發糖尿病要警惕
    胰腺癌是消化系統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被稱為「癌中之王」。全球範圍內胰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列惡性腫瘤的第12位和第7位。其發病率高、病情進展快,且患者發病時大多已處於晚期,病死率極高。在我國,胰腺癌呈快速上升趨勢,農村地區尤為突出。如何進一步提高胰腺癌患者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期成為大眾的關注熱點。
  • 胰腺癌,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比如,早些年的香港著名藝人沈殿霞、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羅蒂、蘋果創始人賈伯斯,均因罹患胰腺癌離世。為什麼胰腺癌「出鏡率」這麼高?讓我們隨北京四惠中醫醫院劉魯明教授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癌症之王」。胰腺,在人體臟腑中的位置相對較深,且周圍又與肝、胃、小腸等器官相近,因此有很強的隱蔽性。胰腺有很多功能,主要包括內分泌功能和外分泌功能。
  • 「Nature子刊」迄今最強大、最詳細的胰腺癌免疫圖譜,將指導免疫療法攻克癌中之王
    癌中之王。她補充說,這項新研究為將來的轉化研究和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其最終目標是有一天能夠使用個性化的分子圖譜來確定哪種免疫療法對每個患者有最大的益處。這項研究歷經數年之久,代表著近40名密西根大學的臨床醫生和科學家共同努力,以開發出大量數據,該領域的所有科學家可以在未來幾年中參考這些數據。
  • 61歲阿姨胃不舒服以為胃疼 卻意外遭遇「癌王」胰腺癌 醫生說手術...
    曹教授發起了邵逸夫醫院胰腺惡性腫瘤多學科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按照李華目前的情況,腫瘤完全包繞了大血管,屬於外科手術中「不可切除狀態」,但可以通過新輔助治療方式,讓腫瘤先縮小,等待時機成熟,再行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曹教授為李華制訂了新輔助治療方案,先通過5個周期的AG方案化療,複查腹部CT,發現腫瘤較以前明顯縮小,血管侵犯也有很大改善,達到了降期手術指徵。
  • 胰腺癌重磅級研究盤點(第3期)
    研究者還發現,高水平PHLPP1/低水平PKC的比率往往與胰腺癌患者預後不良有關,資料庫中並沒有一例PKC水平較低的胰腺癌患者存活超過5年半,換句話說,50%的低水平PHLPP1/高水平PKC的患者存活時間更久。目前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研究者希望後期能夠深入研究為開發新型胰腺癌診斷和治療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診療一體化」成果被選為...
    然而,目前HIFU治療是由醫生手動完成圖像診斷和聚焦超聲控制,手動的操作、影像分析和複雜的培訓流程降低了HIFU療法的效率和普及程度。因此,智能化、高精度完成診療中的各個流程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研究重點,也將助推「中國製造2025」,為我國醫療器械的「彎道超車」提供機會。
  • 為啥稱胰腺癌為「癌王」?從確診到死亡用時五個月,它有多可怕?
    今年40多歲的老王,平時身體看起來挺健康,一些小病都沒有得過,不過2月份感覺自己肚子有點疼,去醫院檢查身體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是胰腺癌晚期,7月份就已經不幸離開人世,從確診到死亡用時五個月。對於我們來說,胰腺癌確實容易被大家給忽視掉,不過對人體的危害可是「實打實」,它被稱為「癌王」也有一定的說法。那麼胰腺癌對我們來說有多可怕呢?今天就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本來癌症對我們的身體危害就嚴重,那麼所謂的「癌王」胰腺癌又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 華裔科學家太牛 結合肽與奈米新科技抗胰腺癌
    透過電子顯微鏡,科學家將腫瘤血管內部(左粉紅色區域)的二氧化矽奈米粒子運輸機制可視化到腫瘤細胞(右青色區域)的空間。左上圖像顯示了奈米顆粒的形態。(劉湘聖、Jinhong Jiang提供)(洛加大提供)洛杉磯加大華裔科學家孟幻(Huan Meng)、劉湘聖(Xiangsheng Liu)以及尼爾(Andre Nel),發明了結合肽與奈米治癌藥的模式,提高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的療效,並能預防胰腺癌轉移。研究表明,肽(peptide,極小蛋)可以增強擴展,胰腺癌奈米送藥載體的血管通路。
  • 攻堅「癌中之王」 大數據臨床科研方案成新趨勢
    隨著大數據與醫療的不斷融合,應用大數據治理技術輔助臨床研究,正在成為一個新的趨勢。胰腺癌是讓人聞風色變的「癌中之王」,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企,5年生存率僅5%左右,是預後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胰腺癌臨床與基礎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和重點,但由於胰腺癌死亡率較高,且生存期普遍較短,這對進行臨床研究時收集病例數據的時效性和完整性提出了很高要求。
  • 科學家發現了胰腺癌的新藥物靶標——PPP1R1B蛋白
    但是對於「癌中之王」胰腺癌的治療進展卻一直停滯不前,五年生存率只有5%至10%,,這與胰腺癌的早期診斷難度高,發現即晚期有很大的關係。近日,發表在《胃腸病學》雜誌上的研究有了新突破,研究人員發現了胰腺癌的新藥物靶標。
  • 新研究發現五個與胰腺癌風險相關的新基因突變。
    2018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項迄今為止最大的胰腺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Kimmel 癌症中心、國立癌症研究所及全世界其他80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一起發現了人類基因組中5個新區域的突變也許可能增加胰腺癌的風險。
  • 胰腺癌為何被稱為「癌症之王」?看完你就明白了,胰腺癌不能輕視
    曾經在臨床看來,肝癌就是「癌症之王」,它早期發現難度大、預後效果差,我國肝癌患者五年內的生存率,才不過是12.%而已。到了晚期後的肝癌患者,甚至在一年內就死亡了!但是,現如今,肝癌已經「跌落神壇」,有一種癌症取代它癌王的地位,它就是:胰腺癌!
  • 海外醫療新研究:腦蛋白可能是胰腺癌新療法的起點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被認為只參與大腦神經元發育的蛋白質在胰腺癌的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的發現首次證明了這種名為Netrin-G1的蛋白質如何通過保護胰腺癌細胞免受免疫系統的攻擊並為其提供營養來幫助它們生存。胰腺癌很難治療,因為腫瘤通常是纖維化的,這意味著它們會在整個胰腺中產生額外的結締組織。
  • 癌王手術一年後,他來了
    去年,張先生在一次檢查中發現了胰腺佔位,且有惡性腫瘤的可能。之後,他便來到瑞金醫院胰腺外科,再次檢查後,被確診為進展期胰腺癌。接診的鄧俠興主任說,考慮到張先生逐漸出現了進食困難等情況,手術雖然具有極大的風險,但仍是相對理想的一種選擇,若是再拖延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梗阻、出血的情況,患者要遭更多罪。
  • 院士論壇 | 王紅陽院士:基於抑癌基因pten的膽管癌治療新策略
    核心提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認為,要想提高我國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需要重視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篩查,對惡性腫瘤的異質性、可塑性、動態演變進程有更深入的研究,加強臨床應用的轉化,這樣才能在後續診療中突破瓶頸。
  • FASEB J:發現治療胰腺癌的新靶標!癌症之王瑟瑟發抖!
    2019年10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在FASEB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了胰腺腫瘤對化療產生耐藥性的新機制。其機制包括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蛋白(PML)功能的喪失,其作用類似於腫瘤抑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