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鍾林,男,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器官移植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肝膽外科主任。擅長肝移植,複雜肝膽胰腫瘤診治及其腹腔鏡微創根治。
于洋,男,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主治醫師。201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獲得臨床醫學學士學位。2018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得外科學博士學位。擅長肝膽胰疾病的綜合診療,尤其是肝膽胰疾病的微創治療。
1、什麼是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預後極差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不足1%,因此胰腺癌也被稱為「癌中之王」。90%胰腺癌位於胰腺頭部,主要起源於導管上皮,好發於40歲以上人群。胰腺癌起病隱匿,通常早期症狀不明顯,多以上腹部不適或腹痛為首發表現,早期診斷困難。
2、為什麼會得胰腺癌?
胰腺癌的發病原因目前沒有明確定論,與多種危險因素有關。基因異常及遺傳因素已被證實與胰腺癌的發病有關。長期吸菸是公認的危險因素,此外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高脂肪、高蛋白飲食、過量飲用咖啡、長期飲酒都與胰腺癌的發生有關。一些累及胰腺的慢性疾病也會增加患病風險,如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
3、胰腺癌有哪些臨床表現?
胰腺癌的臨床表現與腫瘤部位、疾病分期以及是否遠處轉移有關。腹部不適或腹痛往往是胰腺癌最先出現的症狀,多數僅表現為隱痛、鈍痛。中晚期腫瘤累及腹腔神經時可出現劇烈疼痛,此外還可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黃疸尤其是進行性加重的黃疸也是胰腺癌的主要症狀之一,表現為皮膚、鞏膜黃染,小便深黃,可伴皮膚瘙癢。此外,疾病早期即可出現明顯體重下降,晚期出現惡病質,患者極度消瘦甚至完全臥床
4、哪些情況懷疑胰腺癌?
對於40歲以上,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痛、持續上腹不適、食欲不振、腹瀉,進行性的消瘦、乏力,有胰腺癌家族史、大量吸菸、慢性胰腺炎者,或無家族遺傳史的突發糖尿病,應視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就診時應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5、懷疑胰腺癌需要做哪些檢查?
對疑有胰腺癌的患者,需要完善血液檢查、影像學、介入檢查等方面。一般情況下腹部B超、腫瘤標誌物包括CA19-9、CEA可作為初篩檢查,其中CA19-9明顯升高對胰腺癌有提示意義。一旦上述檢查出現異常結果,則需要進一步行腹部增強CT或MRI及MRCP檢查。PET-CT有助於發現胰腺外轉移及評價全身腫瘤負荷,超聲內鏡則可以發現較為早期的胰腺癌。
6、如何確診胰腺癌?確診胰腺癌後應該怎麼辦?
病理檢查是確診胰腺癌的「金標準」,可以通過超聲內鏡、CT引導下穿刺、腹水細胞學、腹腔鏡探查等獲取病理標本。胰腺癌發現的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因此一旦確診胰腺癌,無論有無症狀,均應積極治療。目前根本的治療原則仍然是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結合放化療等全身綜合治療。
7、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胰腺癌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化療、放療、介入治療、免疫治療和對症支持治療。根據胰腺癌和周圍血管的關係及遠處轉移的情況,將胰腺癌分為三種:對於可切除的胰腺癌,應儘早行根治手術;交界性可能切除胰腺癌,可以在術前先給予化療,如腫瘤降期可再切除;對於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可以採取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的綜合療法,以及營養支持和止痛等支持治療。
8、手術治療的優缺點是什麼?
手術切除是胰腺癌患者治癒和長期生存的唯一有效方法。需要完整切除腫瘤及旁邊至少1cm的正常胰腺。如果腫瘤位於胰頭,需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即Whipple術,切除的範圍包括:膽囊、膽管下段、胰腺頭部、全部十二指腸、部分胃及部分空腸,並清掃相應區域淋巴結。待腫瘤切除後,再將胰腺、肝管、胃殘端,分別與空腸吻合,以重建消化道(如下圖)。胰十二指腸術是外科中最大、最難的手術之一。手術時間長、切除部位多、手術費用高,出現出血、感染、胰漏等術後併發症的概率也相對較高。
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技術也逐步應用於胰腺癌的治療當中。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LPD)相對於傳統Whipple術而言,總體併發症並無明顯差異,但具有腹腔鏡手術固有的視野清晰、出血量少,患者疼痛輕、恢復快等優勢。本中心通過長期的病例累積,LPD例數快速增長提示其技術日趨成熟,且安全可靠。
9、胰腺癌治療的新進展?
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逐漸受到關注。靶向藥物如抑制血管生成藥物貝伐珠單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抗體西妥昔單抗對胰腺癌有一定療效。免疫治療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的一種治療手段,包括特異及非特異性免疫治療、腫瘤疫苗、過繼性免疫細胞療法以及腫瘤因子治療等。對一線化療後胰腺癌病情進展的患者,可以考慮選用免疫治療藥物如PD-1抗體。
10、胰腺癌能治好嗎?能活多長時間?
胰腺癌是高度惡性的腫瘤,預後極差。由於在胰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患者被診斷出胰腺癌時,一般已經到了晚期。手術很難達到根治性切除,治療效果差。未接受治療的胰腺癌病人的中位生存期約為4個月,切除手術後病人一般能生存16個月。但通過綜合、有效的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治療,部分患者生存期可達到五年以上甚至更久。
專家介紹
鍾林,男,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器官移植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肝膽外科主任。
社會兼職
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肝癌學組委員,國際肝膽胰肝血管瘤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免疫學會移植免疫專業委員,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終末期肝病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會胰腺小腸移植學組委員,中國醫學促進會器官移植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消化外科雜誌編委,中華普通外科雜誌編委,國際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等期刊審稿專家。
專業擅長
擅長肝移植,複雜肝膽胰腫瘤診治及其腹腔鏡微創根治
科研項目
負責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戰略計劃)、 國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生藥處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計劃
學術成果
1. 肝移植手術方面,肝移植團隊累計完成肝移植上千例,肝移植術後10年膽管併發症發生率僅為4.6%,感染死亡率為7.2%,顯著低於ELTR和UNOS報告。肝移植良性終末期肝病1年、3年、5年生存率為91.9%、89.4%、75.2%;符合Milan標準肝癌1年、3年、5年生存率為88.3%、70.1%、65.4%。各指標均優於歐洲ELTR和美國UNOS,達國際先進水平。聯合臟器移植達國際先進水平。開展上海市首例肝腎聯合移植,迄今共完成25例肝腎聯合移植,肝腎聯合移植1年、5年、10年生存率為90.5、81.0%、81.0%。此外,國內首次成功運用3D列印技術行活體肝移植術,全國包括東方衛視等25家媒體進行了報導,在權威雜誌Liver Transpltation封面發表並述評。
2. 肝膽胰腫瘤手術方面,在科技部研發計劃的支撐下,率先利用三維成像及術中螢光影像等技術導航精準規範性肝切除手術;率先開展肝癌腹腔鏡右半肝切除、腹腔鏡尾狀葉切除、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等複雜微創手術;對胰腺癌並門靜脈系統侵犯進行分型,及其切除重建提出5種方法;開展PD+SMV人工血管置換新技術治療原來不能手術的胰腺癌,率先開展裸眼3D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LPD)。
3. 轉化研究方面,在移植感染、器官保存、肝癌發生發展等領域開展大量研究,發表中文及SCI論文100餘篇,總影響因子超過100分,包括Hepatology、Liver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tion、Journal of Infection等國際專業權威期刊,共被引>300次。2006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年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于洋,男,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主治醫師。201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18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社會兼職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肝膽胰外科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專業擅長
肝膽胰疾病的微創治療。
科研項目
主持校級課題2項,並參與「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計劃。
學術成果
在消化系統腫瘤發生發展、藉助微流控系統實現腫瘤早診與預後判斷等領域展開研究,發表中文及SCI論文1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並授權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