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子刊: 徵服胰腺癌 未來5-10年有望獲得重大突破

2020-12-05 生物谷

 

在2018年,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佔胰腺癌的95%)是世界上第7大癌症,導致超過43萬人的死亡(數據來源:參考資料[1])。它同時是所有實體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症類型之一,讓它也得到了「癌症之王」的稱號。隨著世界上胰腺癌發病率的不斷升高,開發治療這一致命疾病創新手段的需求變得更為緊急。近日,《柳葉刀》子刊Lancet Oncology上發表了一篇綜述,對治療胰腺癌的現有和未來療法進行了盤點。作者表示,在全球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們對胰腺癌的疾病發生和進展,以及腫瘤細胞與它周圍微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取得了顯著進展。最近的研發進展顯示臨床期在研療法也在獲得積極的臨床試驗結果。作者預測,在今後5-10年內,胰腺癌的治療將出現重大突破。

改善現有標準療法

目前,治療轉移性胰腺癌的主要療法為細胞毒性化療組合。患者的一線化療方案主要為兩種:FOLFIRINOX方案(氟尿嘧啶,亞葉酸鈣,伊立替康和奧沙利鉑),和吉西他濱與白蛋白紫杉醇(nab-paclitaxel)聯用。GTAT6基因的表達水平可能幫助決定患者應該使用哪種化療方案,它可以幫助區分基底樣胰腺導管腺癌亞型和經典胰腺導管腺癌亞型。在名為ESPAC-3和COMPASS的臨床試驗中,基底樣亞型對基於氟尿嘧啶的療法的響應不如經典亞型。目前,一項名為PASS的前瞻性研究試圖回答GATA6基因表達能否用於幫助選擇一線療法的問題。

如同和其它癌症類型一樣,細胞毒性化療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用被認為是改善現有標準療法的重要策略之一。在一項包含17名患者的臨床試驗中,吉西他濱+白蛋白紫杉醇,與Keytruda聯用,讓3名患者獲得部分緩解。值得注意的是,11名接受一線治療的患者都達到疾病穩定或者部分緩解,總生存期達到15個月。這一積極結果鼓勵研究人員進一步評估這一治療方案。

驅動胰腺癌發生和發展的信號通路

胰腺癌通常源於胰腺的癌前病變。稱為胰腺上皮內瘤樣形成(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anIN)的癌前病變通過不斷積累基因突變,最終癌變。雖然胰腺癌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疾病,但是重複出現的基因變異主要聚集在4個關鍵性致癌基因或腫瘤抑制基因上。它們是KRAS、TP53、SMAD4和CDKN2A。

針對KRAS的研發活動

胰腺癌前病變中出現變異最早的基因之一是KRAS。通常它在密碼子12、13、或61出現突變,導致多種促進癌症發生的效果。然而,KRAS是著名的「不可成藥「靶點。開發靶向這一靶點的研發活動在過去遭受過很多挫折。不過近年來,靶向KRAS G12C突變體的抑制劑開發獲得了突破。安進(Amgen)公司的AMG 510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時表現出積極的療效。雖然KRAS G12C突變體在胰腺癌中出現的頻率不高(2%),而且這一療法尚未在胰腺癌患者中進行評估。但是,這一策略可能幫助開發針對在胰腺癌中出現頻率更高的KRAS突變體的療法。

另外一種靶向KRAS的方法是激發免疫系統對KRAS突變體的特異性免疫反應。由於KRAS突變在胰腺癌細胞中特異性出現,以KRAS突變體作為抗原,激發免疫系統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可能提供一種治療胰腺癌的創新療法。傳統的理念認為KRAS突變體的免疫原性不強,而且在胰腺癌患者中,KRAS突變體特異性T細胞反應很弱。然而,有研究表明,靶向KRASG12A突變體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療法在治療一名結直腸癌患者時顯示出療效。目前,利用靶向6種常見KRAS突變體的多肽腫瘤疫苗,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用,治療胰腺癌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KRAS基因不出現突變的胰腺癌患者雖然不多,但是在這些患者中,靶向其它致癌突變的藥物療效顯著提高。例如,在KRAS野生型患者中,一項2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EGFR抑制劑尼妥珠單抗(nimotuzumab)與吉西他濱聯用,與吉西他濱相比,將患者總生存期從5.6個月提高到11.6個月。目前,這一組合療法在中國進行的3期臨床試驗結果有望在近期公布。

除了EGFR基因突變以外,KRAS野生型患者中其它可以靶向的基因變異包括ALK擴增,BRAF突變,NRG1融合和NTRK基因融合。這些基因變異雖然出現頻率不高,但是已有靶向它們的抑制劑上市。它們的存在意味著胰腺癌患者應該接受基因檢測,根據檢測結果探索最佳治療方案。

DNA損傷修復調節子

部分胰腺癌的產生,與DNA損傷的同源重組修復通路中的基因突變(BRCA1,BRCA2,ATM,或PALB2)相關。這些基因突變導致的同源重組缺陷可能讓疾病對鉑基化療更為敏感,並且成為靶向療法的靶點。

例如,攜帶BRCA1/2基因突變的胰腺癌患者對PARP抑制劑的敏感性增強。關鍵性3期臨床試驗結果已經證明PARP抑制劑olaparib,作為維持療法,能夠延長對鉑基療法產生響應的胰腺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綜述作者認為,這是針對突變驅動的胰腺癌患者最為令人興奮的消息之一。FDA已經批准這一療法作為維持療法,治療攜帶BRCA1/2基因種系突變的胰腺癌患者。

而且,早期臨床試驗也顯示,PARP抑制劑作為二線療法,或者與鉑基化療聯用作為一線療法,在治療攜帶同源重組缺陷的胰腺癌患者時顯示出療效。這些結果正在後期臨床試驗中接受驗證。雖然它治療的是胰腺癌患者中一個不大的亞群,但是它給人們帶來希望,創新組合療法可能在一線治療情況下顯示出療效。

細胞周期抑制劑

CDKN2A通過抑制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4和CDK6來阻斷細胞周期的進展。這為使用CDK4和CDK6抑制劑治療攜帶CDKN2A基因突變的腫瘤提供了理論基礎。目前,CDK4和CDK6雙重抑制,與palbociclib和MEK抑制劑聯用,在動物模型中顯示出療效。

癌症免疫療法

針對胰腺癌的免疫療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腫瘤疫苗,另一類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然而,現有研究表明,無論是腫瘤疫苗還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為單藥療法,都不足以為胰腺癌患者提供生存益處。這可能是由於胰腺癌的免疫抑制腫瘤微環境,以及胰腺癌攜帶的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 burden)較低的原因。這導致沒有足夠的優質T細胞能夠被免疫檢查點激活。

不過值得一提的例外是攜帶錯配修復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的腫瘤,這些腫瘤的腫瘤突變負荷顯著升高,並且產生新抗原。錯配修復缺陷在胰腺癌中出現的頻率不高(0.8%),然而這類腫瘤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Keytruda敏感。Keytruda已經被FDA批准治療這類腫瘤,患者緩解率在30-50%之間,其中包括持久的完全緩解。因此,所有胰腺癌患者的標準護理應該包括接受錯配修復缺陷檢測。

雖然作為單藥療法,腫瘤疫苗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胰腺癌的效果不佳,但是將兩者聯用,可能提高治療胰腺癌的效果。在一項小型臨床試驗中,腫瘤疫苗GVAX與ipilimumab聯用,在27%的胰腺癌患者中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而且,生存超過6個月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T細胞的多樣性和數目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這意味著腫瘤疫苗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能具有互補作用。

這一結果同時表明,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有足夠多的T細胞出現在腫瘤附近。因此,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靶向免疫抑制微環境的在研療法聯用,正在成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這些在研療法包括CD40激動劑、FAK抑制劑、以及CSF1R抑制劑。其中,CD40激動劑可以通過與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上的CD40受體結合,刺激巨噬細胞的抗原呈遞能力,促進T細胞的激活。CSF1R也是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的一個重要免疫信號通路。在小鼠模型中,CSF1R抑制劑能夠通過對腫瘤相關巨噬細胞進行重新編程,提高抗原呈現和促進抗腫瘤T細胞反應。

FAK是腫瘤高度表達一種蛋白,它能夠募集具有免疫抑制能力的調節性T細胞(Treg)和骨髓來源的抑制細胞(MDSCs),並且讓巨噬細胞轉化為具有免疫抑制能力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FAK抑制劑在動物模型中能夠降低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DSC和Treg的浸潤,提高動物的生存期。

結語

胰腺癌是一個全球性的嚴峻健康挑戰。雖然目前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非常低,但是科研人員在理解胰腺癌獨特的分子特徵以及其腫瘤微環境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未來5-10年,胰腺癌治療的重大突破將來自靶向胰腺癌患者獨特分子特徵的創新療法,以及改造腫瘤微環境,提高抗腫瘤免疫反應的創新藥物。這些創新療法可能需要作為組合療法的一部分,才能夠發揮最大作用。作者表示,這些突破可能將胰腺癌從「死刑判決「轉變為能夠控制的慢性病。(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J Pathol:追蹤腫瘤疤痕組織有望徹底根治胰腺癌
    2019年2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人類胰腺癌疤痕組織進行深入分析發現,一系列不同類型的疤痕組織或有望幫助臨床醫生預測哪些患者會對特殊療法的反應最佳,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Pathology上,本文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的個體化療法(包括免疫療法
  • 潘雲鶴:人工智慧未來5年的最大挑戰是基礎理論突破
    新華社客戶端浙江頻道7月4日電(記者 朱涵)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潘雲鶴教授領銜的團隊日前在《自然》子刊《機器智能》刊發題為《中國邁向新一代人工智慧》文章,全景掃描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2015—2030)形成過程和發展現狀,指出大力培養人工智慧本土一流人才、加強學科交叉下人工智慧理論突破、規範人工智慧倫理以及構建人工智慧發展生態是今後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挑戰
  • 胰腺癌重大突破!阿斯利康/默沙東Lynparza(利普卓)一線維持治療gBR...
    2019年02月27日/生物谷BIOON/--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與合作夥伴默沙東(Merck & Co)近日聯合宣布,評估靶向抗癌藥Lynparza(中文品牌名:利普卓,通用名:olaparib,奧拉帕利)一線維持單藥治療攜帶生殖系BRCA突變(gBRCAm)轉移性胰腺癌的III期臨床研究
  • 基於5hmC的液體活檢技術或有望實現胰腺癌早期檢測
    羥甲基胞嘧啶(5hmC)的液體活檢分析可追蹤與基因調控相關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有望實現胰腺導管腺癌(PDAC)的早期檢測。通過對目標片段進行測序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最終獲得表觀遺傳標記。研究發現,該檢測方法可以識別cfDNA中5hmC積累的區域或峰值,並建立癌症檢測的生物標誌物,例如直接提供胰臟中癌症相關的基因變化。
  • 新型表觀基因組平臺或有望實現對早期胰腺癌的準確診斷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藍星基因公司(Bluestar Genomics)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證實了其所開發的新型平臺在檢測早期胰腺癌方面的強大潛力,這或有望幫助解決目前僅在美國每年都有超過6萬名被診斷為胰腺癌患者未得到及時診斷的需求
  • 剛過去的2019年這些危重疾病治療發生重大突破!
    2019年過去了,許多疾病的治療發生了令人驚喜的突破:前列腺癌轉移了也能治癒、驗血可以提前5年發現乳腺癌、神奇的基因編輯Crispr已經用於血液病和腫瘤臨床治療並很安全、嚴重食物過敏打一針兩星期起效……這可不是早期發現,而是在臨床得到驗證的切實進展!
  • 胰腺癌為什麼被稱為「癌中之王」?——關於胰腺癌您需要知道的10件事
    201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獲得臨床醫學學士學位。2018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得外科學博士學位。擅長肝膽胰疾病的綜合診療,尤其是肝膽胰疾病的微創治療。 1、什麼是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預後極差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不足1%,因此胰腺癌也被稱為「癌中之王」。
  • 人類飛船速度有望在2050年前獲得重大突破,每小時可達160萬公裡
    飛船的速度想要獲得突破,需要能源的突破,人類目前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一旦實現,有望將飛船的提升到亞光速,可是可控核聚變技術最理想的情況,可能還需要50年才能實現,如果不順利,有可能再過100年都無法實現。在可控核聚變技術沒有實現之前,人類的太空探索夢想是不會停上的,因此我們還需要研究替代的動力技術。
  • Nature重大突破!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2020年4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胰腺癌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不能用免疫療法來治療--一種利用人體免疫反應來治療癌症的方法。Yamamoto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胰腺癌細胞逃避免疫反應的機制。這一過程通常與細胞蛋白的正常降解和循環有關。作者發現,通過藥物或基因方法抑制這一途徑,可以逆轉胰腺癌動物模型中的免疫逃避。
  • 未來5年 帕金森病療法將有重大研究突破
    自2000年成立以來,它總計投入超過8億美元,2017年就投入1億美元。MJFF執行長Todd Sherer博士說,該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於帕金森病研究的非營利性資助者」,他預計未來五年在開發帕金森病療法方面將取得重大進展「以減緩或阻止疾病進展」。事實上,MJFF在研究帕金森病的療法方面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 我國細胞治療獲得重大突破,腦卒中患者的希望來了
    這是我國腦卒中後遺症研究獲得的重大突破。也代表著腦卒中治療的最新前沿進展。2020年10月29日是第15個世界腦卒中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醫體融合,預防卒中」,提倡運動和醫學防治相結合,以更好的防治卒中。在「世界腦卒中日」來臨之際,本文為大家介紹腦卒中的臨床治療現狀以及未來醫學趨勢,幫助更多的人了解腦卒中這種疾病。
  • 胰腺癌不同治療方式的應用與前景
    胰腺癌仍是一種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預計在未來20至30年內將成為癌症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現階段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為10%,80%~85%的患者為不可切除的或轉移性腫瘤。即使對於可手術切除的胰腺癌,術後5年生存率僅為20%。
  • 未來10到20年……
    2020年10月,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Doudna博士因發現了基因編輯中最犀利的工具——「魔剪」CRISPR/Cas9技術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魔剪」技術可以在生物體基因組中插入、刪除、修改或替換特定基因片段,從而治療疾病、延長壽命、甚至獲得超能力……
  • 中國再生醫學重大突破:可注射材料治療心臟病臨床安全可行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戴建武再生醫學研究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上第一個開展可注射支架(膠原生物)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獲重大突破,首次證明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未來10年癌症可能被攻克?700多名全球一線科學家預測「未來城市」
    《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在上海舉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發布。本期報告基於對700多名全球一線科學家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了科學家在全球主要城市之間流動集聚的宏觀趨勢,對未來5到15年間重大的科技突破點和這些突破可能湧現的城市進行了預測,並展望了科技創新與城市發展的未來關係。
  • Nature:重大突破!利用靶向KRAS突變基因的外泌體治療胰腺癌
    2017年6月8日/生物谷BIOON/---外泌體(exosome)是所有細胞釋放出的病毒大小的顆粒。它們天然地存在於血液中。根據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項新的研究,對外泌體進行基因操縱可能提供一種新的胰腺癌治療方法。
  • 張志剛/孫勇偉團隊揭示胰腺癌肝轉移免疫抑制微環境形成的機制
    胰腺癌惡性程度極高,其中位生存期約六個月,五年生存率約8%,被稱為是「癌中之王」。高侵襲性和轉移性是胰腺癌惡性程度高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胰腺癌確診時已有超過半數患者伴有遠處轉移,其中肝臟是胰腺癌轉移最好發的部位,胰腺癌伴有遠處轉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4%。
  • Clin Cancer Res:IL-10基因裝備病毒有望更好治療胰腺癌
    2014年12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兩種不同的方法的組合,即病毒治療及免疫治療組合顯示出治療胰腺癌的「巨大潛力」。一項由英國慈善胰腺癌症研究基金會資助的研究調查是否溶瘤牛痘病毒(經修飾以選擇性地感染和殺死癌細胞的病毒)通過裝備能調節機體免疫系統的一個基因後,能否更有效治療胰腺癌。
  • 細胞免疫療法CTL-019獲推薦 抗腫瘤藥物市場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細胞免疫療法CTL-019獲推薦 抗腫瘤藥物市場取得重大突破   抗腫瘤藥物市場取得重大進展。
  • 2100年中國有多少人?《柳葉刀》給出答案
    目前,世界人口總數超過75億,其中中國作為人口第一大國,達到14億,因此相比其他國家,中國人對人口問題將會更加敏感,那麼問題來了,全球以及中國人口在未來時間裡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的地球究竟還能承載多少人口?關於這個問題,權威學術雜誌《柳葉刀》就給了我們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