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記者丁曙/洛杉磯報導
透過電子顯微鏡,科學家將腫瘤血管內部(左粉紅色區域)的二氧化矽奈米粒子運輸機制可視化到腫瘤細胞(右青色區域)的空間。左上圖像顯示了奈米顆粒的形態。(劉湘聖、Jinhong Jiang提供)
洛加大醫學科研團隊(左起)孟幻、尼爾、劉湘聖,發明治療胰腺癌的新方法,顯著提高療效。(洛加大提供)
洛杉磯加大華裔科學家孟幻(Huan Meng)、劉湘聖(Xiangsheng Liu)以及尼爾(Andre Nel),發明了結合肽與奈米治癌藥的模式,提高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的療效,並能預防胰腺癌轉移。研究表明,肽(peptide,極小蛋)可以增強擴展,胰腺癌奈米送藥載體的血管通路。
洛杉磯加大(UCLA)科學家解密了一個重要機制,允許攜帶化學藥物的奈米粒子,一種在1到100奈米(十億分之一米)之間的極小物體,可以直接進入胰腺癌腫瘤,提高殺死癌細胞的能力,提升治療結果。他們還證實,肽在打開奈米顆粒,進入癌症部位血管通路上發揮重要作用。
這項探索了兩年的研究成果,由洛加大Jonsson綜合癌症中心孟幻博士和洛加大奈米系統研究所尼爾(AndreNel)博士共同發現。這項結果展示通過使用智能設計的奈米顆粒,可以顯著提高對胰腺癌的化療效果。
胰腺導管腺癌為致命性疾病,五年生存率低於6%。引入奈米載體作為普通化療藥物如伊立替康(irinotecan)的輸送載體,幫助患有該疾病的患者提高存活率。然而,現實情況是奈米載體在腫瘤部位穿過血管壁的能力受到限制,不能總是達到預定目標,導致封裝的藥物在有效運抵腫瘤部位之前,就可能丟失或被轉移。
因此,科學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如何幫助奈米粒子一路進入,並留在腫瘤部位。現在,這項任務可以通過定製設計或工程化的奈米粒子來實現。先前的研究已經確定一條主要的血管通路機制,在血管壁中被稱為iRGD。因此,iRGD可能有助於優化奈米顆粒,向腫瘤部位遞送治癌藥物。
洛加大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奈米顆粒,它由脂質雙分子層包圍的中空二氧化矽核心組成,增強了在有胰腺癌的動物模型中的輸送能力。該項發明被稱為二氧化矽。研究人員指出,當含有伊立替康的奈米顆粒射入血管通路時,治療效益就可能增強。研究人員使用奈米顆粒結合血管通路,將伊立替康運送到高度模擬人類疾病的胰腺癌動物模型中去。
奈米醫學中心助理教授孟幻說,實驗證明,肽與顆粒的共同送藥可以增強腫瘤模型中胰腺癌的治療效果,導致腫瘤收縮、轉移消失,增強動物生存率。
洛加大博士後研究員兼論文第一作者劉湘聖說,利用金奈米顆粒製成的奈米顆粒載體,可以獲得奈米顆粒進入腫瘤的證據。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腫瘤並發現了奈米顆粒。這有助於證實,除了依靠滲漏血管將奈米顆粒送入腫瘤外,一個主要的誘導型血管轉運途徑,可以從囊泡運輸系統的形式獲得。
津味兒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