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耳中無人問津的奇怪結構

2020-07-07 煎蛋

原文: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ere-s-a-weird-structure-in-our-inner-ears-that-hardly-anybody-talks-about

在你的耳朵深處,有一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小東西——一種叫做內淋巴囊的盲管。關於它具體的功能一直存在著爭議,但直到2018年,科學家們才發現(至少是部分了解了)這種奇怪的結構是做什麼的。

內耳中無人問津的奇怪結構

© Swinburne/Megason

根據在斑馬魚身上的偶然發現,內淋巴囊可能起到內耳某種"安全閥"的作用。

故事開始於幾年前,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家伊恩·斯溫伯恩(Ian Swinburn)將一種正在發育的斑馬魚中的搏動的細胞群,與取自我們自己的內耳中的細胞群相互結合。

如果你沒能在高中生物考試中看到它,不要擔心。內淋巴囊並不是內耳圖譜上的常客——可能是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它實際上是幹什麼的。

想像一下:你的內耳像一隻長管子,形狀像一隻奇怪的蝸牛。在一端,它捲曲成一個殼一樣的結構稱為耳蝸。在另一端——蝸牛的眼睛的位置——由三個相互垂直的半規管組成,叫做迷路。

內耳中無人問津的奇怪結構內耳中無人問津的奇怪結構

蝸牛殼部分(即耳蝸)裡的流體將聲波傳輸,我們藉此將聲音編碼為可解讀的信息,上傳至大腦中解碼。而迷路半規管中的流體則像生物水平儀,它們的晃動狀態可以告訴你哪個方向被激活了。(其實就是三個方向的角加速度傳感器,通過流體的慣性感受旋轉運動,魚類、鳥類多是三維立體的運動,所以相對發達)

這兩個結構之間,蝸窗和前庭窗(這倆窗類似耳蝸的入口)的後面,有兩個囊,分別叫做橢圓囊和球囊(兩個直線加速度傳感器,感受直線變速運動)。這些囊反過來與一個又短又細的小管,即內淋巴管相接,最終通往神秘的,本文的主角——內淋巴囊。

內耳中無人問津的奇怪結構

雖然沒有人確切知道它在做什麼,但我們也有一些線索可循。據研究,在以眩暈和耳鳴為主訴的梅尼埃病中,內淋巴囊的病變起到了主要作用。

據推斷,該病是內耳中過量的液體壓迫相關結構引起的,而內淋巴囊的手術已被證實有助於緩解症狀,所以,內淋巴囊可能與內耳中的液體調節有關。

間接證據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斯溫本和他的斑馬魚提供了一個可以對這些奇怪的、泡沫一樣的組織細胞團做出比較和對比的機會

然而,在結構如此繁複的人類腦袋裡,想要看清內淋巴囊是如何工作的,這可不是說說就能辦到的事兒。但在斑馬魚中,斯溫本可以使用染料觀察並記錄流體在微小的結構中的,迅速的流入和流出。

只有一個問題。

斯溫本的博士後顧問肖恩·梅加森(Sean Megason)在2018年6月說:"在我們拍過的這些畫面裡,你可以看到整個結構的脈動,當伊恩將染料注入囊中時,我們可以看到液體的流出。

"但不清楚液體是如何排出的——這似乎有些奇怪。

不過他們的團隊很幸運。在另一項斑馬魚研究中,一種具有某種遺傳性調節變異的突變魚恰好有一個比平常更大的內淋巴囊。

無論這種變異基因做了什麼,它似乎會導致結構過度填充,不能正確地洩壓。這種結構上的差異,可能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正常的囊是如何工作的。

研究人員使用高解析度電鏡找到了答案。在囊內的細胞之間,有重疊的、皮瓣一樣突出的投影,稱為lamellae。

斯溫伯恩說:"生物學家喜歡說,結構決定功能。"當我們第一次看到lamellae時, 一切都說的通了。

內淋巴囊的細胞之間似乎有空間,允許液體通過。那些瓣膜堵塞了縫隙,但隨著壓力的增強,它們會分開滑動,直到突然整個囊會像篩子一樣洩漏。

使用更先進的顯微鏡技術仔細觀察後發現,這確實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它看起來像一個正在移動的細胞,但它們是上皮的一部分。細胞生物學真的是很奇怪的,"斯溫伯恩說。

對於在內耳維持液體平衡方面出現問題的人,有關內淋巴囊作為壓力釋放閥作用的新發現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也許我們終於可以把它加到那些解剖學課本裡了

這項研究發表在《eLife》上。

本文的一個版本於 2018 年 6 月首次發布。

部分圖片來自《奈特人體解剖學圖譜》《系統解剖學》

相關焦點

  • 內耳中無人問津的奇怪結構
    關於它具體的功能一直存在著爭議,但直到2018年,科學家們才發現(至少是部分了解了)這種奇怪的結構是做什麼的。© Swinburne/Megason根據在斑馬魚身上的偶然發現,內淋巴囊可能起到內耳某種"安全閥"的作用。
  • 內耳釓注射高場MRI技術在內耳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作者:王歡,內蒙古醫科大學;張鳳翔,張芳,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影像科 內耳位置較深,結構微小複雜,且無法行活體病理檢查,該部位疾病的確診對醫師要求較高。內耳釓注射高場MRI技術操作方便、診斷效率高,可為內耳疾病的病理基礎提供直觀的影像學「證據」,使了解內耳微結構成為可能,在鑑別診斷中也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 磁共振(MRI)內耳掃描技術
    耳部大部分結構是骨性結構,在解剖學上耳部屬於顳骨結構。耳部的影像學檢查中,通常使用的是高解析度的CT掃描方式。MRI主要用於評估內聽道,聽覺中樞傳導通路和周邊血管及組織結構的情況,fMRI主要用於神經功能的研究。使用CT和MRI互補,可以更精準的評價耳部疾病的診斷。線圈:頭顱正交線圈或相控陣線圈。
  • 內耳供電:人體植入式電子設備的福音
    MTL的研究員們在植入豚鼠內耳的晶片上搭載了無線電發射器,用以將監測到的數據傳送給外部接收器。植入人體內耳的電子設備可以監測人耳的生物活性,包括聽覺、平衡障礙或它對某種療法的反應。  儘管隨晶片植入豚鼠內耳的無線電發射器效率要遠高於用在手機中的無線發射器的效率,但它仍不能直接運行在豚鼠內耳的天然電池上。
  • 科學發現:哺乳動物內耳一種毛細胞可再生
    但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電子生命》期刊上報告說,內耳中負責平衡功能的一種毛細胞可以再生。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和聽覺能力,並治療因藥物毒副作用導致的聽障等疾病。小鼠的內耳毛細胞內耳可分為聽覺器耳蝸和平衡器前庭。毛細胞是很多動物平衡系統和聽覺系統的關鍵細胞,位於內耳耳蝸和前庭內,分為Ⅰ型毛細胞和Ⅱ型毛細胞。
  • 哺乳動物內耳的一種平衡細胞可以再生
    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內耳中調節身體平衡的細胞只會因為衰老或損傷而減少。但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最近在《電子生命》期刊上報告說,他們通過對小鼠的研究發現,有一種平衡細胞可以自身不斷再生,並且可能在損傷的刺激下加快再生。
  • 「酸」,竟然和內耳感知平衡能力有關?
    這些通道讓質子(H +離子)進入細胞,對於內耳感知平衡非常重要。它們存在於感知酸味的味覺細胞中。這項研究於1月25日發表在《Science》上。但是,這項關於味覺感知的研究發現,Otop1編碼一個質子通道,這可以解釋otopetrin1基因為何會影響內耳功能和平衡。這項研究由USC Dornsife生物科學教授Emily Liman領導。   因為酸味是酸性物質的味道,而酸性物質含有高濃度的質子。Liman預測酸味細胞具有響應或傳輸質子的離子通道。
  • 走路不穩別忘查耳朵 內耳出問題會喪失平衡感
    人的耳朵分外耳、中耳、內耳三個部分,維持平衡的前庭器官就在內耳部分。當我們坐在蹺蹺板或者鞦韆上閉上眼睛後,依然能感覺到身體的大概位置,這就是內耳的前庭器官起了作用,當耳朵出了問題,尤其是內耳出現問題,就容易失去平衡感,走路也容易摔倒。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近日,最新出版的幹細胞領域重要期刊Stem Cells上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題為
  • 骨傳導耳機也會損傷聽力 保護內耳毛細胞這些需牢記
    我們都知道,長期在嘈雜環境中使用耳機可能有損聽力。近年來,骨傳導耳機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有說法稱「骨傳導耳機利用骨導原理對聲音進行傳播,不會損傷聽力」。那麼,什麼是骨傳導耳機?它會不會損傷人的聽力呢?
  • 人耳的結構和功能
    外耳道對3000 Hz左右頻率的聲音有共振作用,並可使這些頻率的聲音提高10 dB左右。由於外耳道呈彎曲狀,並且小兒外耳道未完全發育,因此在窺視成人鼓膜時,必須將耳廓向後上提起,觀察小兒鼓膜時,應將耳廓向後下牽拉。 中耳:位於外耳和內耳之間,由鼓室、咽鼓管、鼓竇和乳突四部分構成。
  • 太空探索:天文學家發現土星星雲的奇怪結構!
    太空探索:天文學家發現土星星雲的奇怪結構!壯觀的行星狀星雲NGC 7009,或土星星雲,從黑暗中出現,就像一系列奇形怪狀的氣泡,點綴著光彩奪目的粉紅色和藍色。這張彩色圖像由ESO的超大望遠鏡(VLT)上的MUSE儀器捕獲。
  • 從微細結構發現耳朵為什麼如此敏感
    微博博主:@同仁醫院-張華醫師聽力師解釋耳精緻靈敏度的新機制日期:2019年1月16日  來源:麻省理工學院摘要:研究人員解碼了內耳結構的方式耳朵的靈敏度和選擇性 - 它能夠區分不同頻率的聲音 - 主要取決於內耳中一種微小結構的行為,稱為蓋膜,Freeman和他的學生一直在研究這種結構。十年。現在,他們發現凝膠膜使我們的聽覺具有極高的靈敏度的方式與該膜中納米級孔的大小,剛度和分布以及這些納米孔控制凝膠內水的運動的方式有關。覆膜位於內耳或耳蝸的微小毛髮頂上。
  • 頭皮發麻:顯微鏡下的人體結構
    這張照片中是你舌頭附近細菌的近視圖。表皮細胞:表皮細胞是動物體內形成組織的四大基本細胞之一。它們通常位於組織表面以及大多數體腔。這張照片是嘴巴內的表皮細胞。輸卵管末端:這是所有雌性哺乳動物都擁有的輸卵管末端。這張照片展現的是處於細胞繁殖過程中的人體細胞。染色體開始配對並且分解成兩個不同的細胞核。
  • 五「人耳結構、如何接收聲音、耳部疾病」
    一、人耳結構我們的人體器官都是很精美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人耳也是一個精美的器官。今天我們來看看人耳怎樣聽到聲音的。首先看一下耳朵的大致結構。我們可以粗略地把耳朵看成是外耳、中耳和內耳的組合體。
  • 顯微鏡觀察解剖後的臼齒:發現奇怪的蠕蟲狀結構
    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顯示蠕蟲狀結構伸出一顆臼齒深處的牙齒細管。  【搜狐科學消息】 據科學日報報導,科學家用顯微鏡觀察解剖後的臼齒發現了一種奇怪的「蠕蟲狀結構」,這也許印證了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古老的觀點:蠕蟲咬牙根導致了蛀牙。
  • 【原來如此】微信聊天時,為什麼聽自己的聲音很奇怪?
    迴響在你腦中的聲音是謊言。當你張嘴發聲時你聽到的遠比你周圍的人聽到的醇和柔美——都怪你的腦殼。準確的說,這是你的頭骨在振動而已。這聲音然後被喉頭部分放大,再被你的嘴唇舌頭組織成文字,通過周圍的環境迴響出去,進入聽者的耳朵,刺激他們的鼓膜及內耳結構,將模擬波形轉變為電信號,最終傳遞給大腦理解。 然而,內耳不僅僅拾取外部來源的聲音。身體內部的振動也能夠激發這些聽覺結構。當你說話時,聲帶的快速顫動實際上帶動你的顱腔振動。
  • 朝鮮街頭的共享單車為什麼無人問津?
    朝鮮街頭的共享單車無人問津。因為騎自家自行車出行不需要花錢,而騎共享單車是要收費的。據朝鮮導遊介紹,朝鮮共享單車不是私營企業在運營,而是國營單位投放出去的。朝鮮國營單位有個特點,對盈利需求沒那麼強烈。所以,雖然沒有人騎共享單車,但共享單車始終存在。朝鮮共享單車的價格不便宜,是按照時間收費的。據導遊介紹,共享單車騎行價格每小時四十朝幣,折合人民幣三毛錢左右。
  • 「新研究」科學家發現內耳基因療法可治療遺傳性聽力受損,恢復耳朵正常功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當今全球約有十億人存在聽力受損,每200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有聽力障礙,而每1000名兒童中就有1名聾人。這些情況中大約一半耳聾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這種突變會導致耳蝸內毛細胞中細胞核的定位錯誤,而且它們是聲波受體,對聽力至關重要。這種缺陷導致毛細胞變性並最終死亡。於是我們重點研究了由SYNE4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耳聾。」 Avraham教授報告說。
  • 宇宙中最奇怪的星系
    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宇宙中的星係數量超過2萬億。但是,大多數星系都屬於明確定義的分類,並且具有像銀河系一樣的螺旋形狀,或者具有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狀。但是在無限宇宙的浩瀚中,有許多星系無法進行分類。雖然一些奇怪而離奇的星系是與其他更大質量的物體(有時甚至是質量較小的物體)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更像是藝術家的幻想,而不是真實,有形的數十億顆恆星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