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現:哺乳動物內耳一種毛細胞可再生

2021-03-05 中國聽力在線

新華社舊金山3月18日電,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內耳毛細胞只會因為衰老或損傷而減少。但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電子生命》期刊上報告說,內耳中負責平衡功能的一種毛細胞可以再生。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和聽覺能力,並治療因藥物毒副作用導致的聽障等疾病。

小鼠的內耳毛細胞

內耳可分為聽覺器耳蝸和平衡器前庭。毛細胞是很多動物平衡系統和聽覺系統的關鍵細胞,位於內耳耳蝸和前庭內,分為Ⅰ型毛細胞和Ⅱ型毛細胞。對於魚類和鳥類來說,掌管平衡的內耳前庭毛細胞具有自主再生能力,新生的細胞會取代老死的細胞。但科學家還缺乏表明哺乳動物的前庭毛細胞也能自主再生的證據。

美國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了關於成年小鼠的前庭毛細胞是否有自主再生現象的實驗,對毛細胞周圍的支持細胞進行螢光標記。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在Ⅰ型毛細胞中並沒有觀測到螢光標記物,但在Ⅱ型毛細胞中觀測到了螢光標記物。這說明支持細胞轉變成了Ⅱ型毛細胞。

小雞的內耳毛細胞

參與研究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珍妮弗·斯通說,這一發現有助研究人員了解前庭毛細胞再生的機理,並運用相關技術促使內耳毛細胞的再生。

在內耳中,Ⅰ型毛細胞與Ⅱ型毛細胞交織在一起,它們有著不同的分子、形態和生理特徵,但與相同的神經相聯繫。研究人員不清楚,為何哺乳動物的Ⅱ型毛細胞有再生能力,而Ⅰ型毛細胞則沒有這種能力。研究人員下一步將對此展開研究。

研究人員表示,內耳毛細胞的功能及其再生能力對老年人非常重要。人的平衡和聽覺能力隨著年老而衰退,老年人的健康會因此受到損害。如果醫生知道如何刺激人的內耳毛細胞再生,或許有助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和聽覺能力,並治療因藥物毒副作用導致的聽障等疾病。

❶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內容
❷ 複製網址在瀏覽器打開
www.audonline.cn
❸ 長按二維碼,關注聽力在線,成為聽力學圈裡人

中國聽力在線是愛耳時代旗下聽力學科普教育媒體,亦是數萬聽力學與言語康復科學工作者及聽損家庭共同關注的聽力行業動態平臺。

相關焦點

  • 哺乳動物內耳的一種平衡細胞可以再生
    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內耳中調節身體平衡的細胞只會因為衰老或損傷而減少。但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最近在《電子生命》期刊上報告說,他們通過對小鼠的研究發現,有一種平衡細胞可以自身不斷再生,並且可能在損傷的刺激下加快再生。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近日,最新出版的幹細胞領域重要期刊Stem Cells上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題為
  • 骨傳導耳機也會損傷聽力 保護內耳毛細胞這些需牢記
    張娟介紹,人類有兩種聽聲方式,一種是利用空氣傳導,另一種是骨傳導。空氣傳導是通過聲源引起空氣中介質的振動,經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動,再通過振動中耳的三塊聽小骨將聲音傳給內耳。閆佔峰表示,內耳中有負責維持正常聽力的毛細胞,該細胞上有很多纖毛,聲音的振動會使纖毛擺動,然後通過其組成的聲音轉換裝置——螺旋器,將聲音轉換成電子信號傳入我們的大腦。
  • 科學家治療聽力損失新發現:蛋白質在新耳蝸毛細胞發育中的作用
    馬裡蘭大學醫學院(UMSOM)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確定了一種關鍵蛋白在毛細胞發育中所起的作用發展,由醫生-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UMSOM耳鼻咽喉科頭頸外科和UMSOM基因組科學研究所(IGS)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Sackler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 聽力依賴於內耳內稱為毛細胞的專門細胞的正常功能。當毛細胞發育不正常或受到環境壓力(如噪音)的破壞時,就會導致聽力功能的喪失。
  • 恢復神經性聽力損失 小分子再生醫學療法初期臨床結果積極
    內耳中的感覺毛細胞能夠將聲波轉換成神經衝動,而人類的多種聽力缺陷都是其損傷和/或損失引起的。儘管能夠再生毛細胞的祖細胞仍存在並處於休眠狀態中,但自哺乳動物成年後,內耳毛細胞即使在損傷後也不會自發再生。對於慢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目前尚無批准的療法。
  • 研究人員推翻了哺乳動物聽覺系統敏感性的假設
    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挑戰了幾十年前關於適應性的假說,適應性是內耳感覺細胞(毛細胞)探測聲音的關鍵特徵。今天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這篇論文,研究了毛細胞如何將聲波產生的機械力轉化為神經電信號,這個過程被稱為機電轉導(MET)。毛細胞擁有一種內在的能力來微調MET過程的敏感性(稱為適應),這是我們的能力基礎,以極高的精度檢測廣泛的聲音強度和頻率。
  • 假設推翻了哺乳動物聽覺系統的敏感性
    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茲醫學院校園的一項新研究挑戰了幾十年前關於適應性的假設,這是內耳感覺細胞(毛細胞)如何檢測聲音的關鍵特徵。該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研究了毛細胞如何將聲波產生的機械力轉換為神經電信號,這一過程稱為機電轉換(MET)。毛細胞具有微調MET過程靈敏度的內在能力(稱為適應性),這是人們能夠以極高的精度檢測各種聲音強度和頻率的能力。
  • 「新研究」科學家發現內耳基因療法可治療遺傳性聽力受損,恢復耳朵正常功能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導言:耳聾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感覺障礙,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穎的療法可以在各種突變導致耳聾的兒童治療上取得突破「幾年前,我們在兩個以色列家庭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耳聾疾病,此後在土耳其和英國也發現了這種耳聾疾病。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阿薩夫教授說:「我們發現大腦的連通性,即通過神經網絡傳遞信息的效率,並不取決於任何特定大腦的大小或結構。換句話說,所有哺乳動物的大腦,從小老鼠到人類,再到大型公牛和海豚,都表現出同等的連通性,並且信息在其中的傳播效率相同。」研究還發現,大腦通過特殊的補償機制保持了這種平衡:當半球之間的連通性較高時,每個半球內的連通性相對較低,反之亦然。
  • 毛細胞白血病(HCL)的檢驗診斷
    (HCL)是一種惰性的由小成熟B細胞組成的腫瘤,腫瘤細胞核圓,胞質豐富,在外周血中可見髮絲樣突起,瀰漫浸潤骨髓和脾臟紅髓。一、流行病學毛細胞白血病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它佔淋巴細胞白血病的2%。在美國的年發病率是0.32/100000。發病年齡從中年到老年,中位年齡是58歲,HCL極少發生在20多歲的人群中,在兒童不常見。男女之比為5:1,白人顯著多於黑人。
  • 幹細胞存儲靠譜嗎,到底是真科學還是大忽悠?
    目前,幹細胞可作為理想的種子細胞應對180餘種高發、難治性疾病。不僅如此,幹細胞在組織器官再生方面也有非常震撼的成果,肝臟、皮膚、眼角膜、耳朵、骨骼……這些用幹細胞培養出的器官組織,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幹細胞存儲的巨大價值,儘管其中大部分目前還未能夠在臨床順利應用,但是依照如今的科學發展,幹細胞再生在未來臨床方面的應用將超出人們的想像。
  • 敲除Krüppel樣因子4可促進哺乳動物軸突再生?
    來自中國蘇州大學賽吉拉夫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在小鼠中敲除轉錄因子Krüppel樣因子4會促進周圍神經和皮質脊髓束的再生。基因重編程因子Krüppel樣因子4對神經軸突再生有調控作用,通過直接操縱Krüppel樣因子4,可促進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軸突的再生。這將為臨床治療神經損傷提供新思路和理論基礎。
  • 研究發現一種新發現的遺傳因素能使成人皮膚像新生兒一樣再生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發現對更好的皮膚傷口治療以及防止皮膚老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因素,這種因素在小老鼠的皮膚中起著分子開關的作用,在它們出生後的第一周控制著毛囊的形成。皮膚形成後,開關大多關閉,在成人組織中保持關閉。
  • Science|為何斑馬魚可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行?
    相反哺乳動物並不能自動修復損傷的視網膜。雖然目前已知部分調控視網膜再生的轉錄因子,但控制米勒細胞重編程的實現視網膜再生的核心調控網絡仍然並不清楚。長期以來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斑馬魚能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能。
  • 青蛙尾巴再生的新型細胞找到,有望在哺乳動物身上實現該功能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青蛙的尾巴會再生嗎?這是一個困擾了人們2000多年的謎團。現在,英國科學家發現一群特殊的皮膚細胞「再生—組織細胞」,可以幫助青蛙的尾部再生。這一新研究發表於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不僅有助於解釋上述重大謎團,也提供了如何在哺乳動物組織中實現這種能力的線索。
  • 揭秘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可痊癒的良性膠質瘤
    點擊查看 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是一種生長緩慢、邊界較清的囊性星形腫瘤,是一種良性膠質瘤病理分型,WHO I級。  臨床特點:患者可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或巨顱症、頭痛、內分泌紊亂、顱內壓增高等。視路腫瘤常造成視野缺損,但早期可無視野和視力的變化。巨大下丘腦腫瘤經常造成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包括肥胖、尿崩症。下丘腦一視交叉腫瘤可在兒童中發生軟腦膜播散,預後不良。  丘腦腫瘤常阻塞腦脊液循環或壓迫內囊造成局灶神經障礙,如偏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