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內耳的一種平衡細胞可以再生

2020-12-05 經濟參考網

    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內耳中調節身體平衡的細胞只會因為衰老或損傷而減少。但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最近在《電子生命》期刊上報告說,他們通過對小鼠的研究發現,有一種平衡細胞可以自身不斷再生,並且可能在損傷的刺激下加快再生。

  毛細胞是很多脊椎動物平衡系統和聽覺系統的關鍵細胞,位於內耳耳蝸和平衡器官內,分為一型毛細胞和二型毛細胞。對於魚類和鳥類來說,掌管平衡感的內耳前庭系統的毛細胞具有自主再生能力,新生的細胞取代老死的細胞。但科學家還缺乏表明哺乳動物的前庭毛細胞也能自主再生的證據。

  研究人員進行了關於成年小鼠的前庭毛細胞是否有自主再生現象的實驗。他們對毛細胞周圍的支持細胞進行螢光標記。一段時候後,一型毛細胞沒有帶上螢光標記物,但二型毛細胞則帶上了螢光標記物。這說明支持細胞轉變成了二型毛細胞。

  參與研究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珍妮弗·斯通說,這一結果使研究人員對哺乳動物平衡器官的可塑程度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可能影響研究人員對聽力系統毛細胞的認識,因為這部分毛細胞被認為不能再生。在前庭系統的發現有助於研究人員了解前庭毛細胞再生的機理,並運用相關知識促進平衡器官以及耳蝸內毛細胞的再生。

  在內耳中,一型毛細胞與二型毛細胞交織在一起,它們有著不同的分子、形態和生理特徵,但與相同的神經相聯繫。研究人員不清楚,為何哺乳動物的一類毛細胞有再生能力,而另一類毛細胞則沒有這種能力。斯通認為,二型毛細胞可能對平衡系統起到關鍵作用,它可能具有某種有待研究的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內耳毛細胞的功能及其再生能力對老年人非常重要。人的平衡和聽覺能力隨著年老而衰退,老年人的健康會因此受到損害。如果知道如何刺激人的毛細胞再生,或許有助於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和聽覺能力。另外,這還有助於治療因藥物的毒副作用損傷毛細胞而導致的聽力喪失。(馬丹)

相關焦點

  • 科學發現:哺乳動物內耳一種毛細胞可再生
    但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電子生命》期刊上報告說,內耳中負責平衡功能的一種毛細胞可以再生。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和聽覺能力,並治療因藥物毒副作用導致的聽障等疾病。小鼠的內耳毛細胞內耳可分為聽覺器耳蝸和平衡器前庭。毛細胞是很多動物平衡系統和聽覺系統的關鍵細胞,位於內耳耳蝸和前庭內,分為Ⅰ型毛細胞和Ⅱ型毛細胞。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近日,最新出版的幹細胞領域重要期刊Stem Cells上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題為
  • 「酸」,竟然和內耳感知平衡能力有關?
    這些通道讓質子(H +離子)進入細胞,對於內耳感知平衡非常重要。它們存在於感知酸味的味覺細胞中。這項研究於1月25日發表在《Science》上。   儘管研究人員已經確定編碼離子通道的基因可以使質子離開細胞,但是形成使質子進入細胞的離子通道是否需要一個或若干個基因仍然不明確。現在,這項關於酸味的研究發現了otopetrin(耳蝶呤)族基因,該基因能夠編碼傳導質子的離子通道。
  • 青蛙尾巴再生的新型細胞找到,有望在哺乳動物身上實現該功能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青蛙的尾巴會再生嗎?這是一個困擾了人們2000多年的謎團。現在,英國科學家發現一群特殊的皮膚細胞「再生—組織細胞」,可以幫助青蛙的尾部再生。這一新研究發表於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不僅有助於解釋上述重大謎團,也提供了如何在哺乳動物組織中實現這種能力的線索。
  • 研究顯示一種細胞外基質蛋白能刺激心肌細胞再生
    研究顯示一種細胞外基質蛋白能刺激心肌細胞再生 來源: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17   今日/總瀏覽:1/911
  • 內耳中無人問津的奇怪結構
    故事開始於幾年前,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家伊恩·斯溫伯恩(Ian Swinburn)將一種正在發育的斑馬魚中的搏動的細胞群,與取自我們自己的內耳中的細胞群相互結合。如果你沒能在高中生物考試中看到它,不要擔心。內淋巴囊並不是內耳圖譜上的常客——可能是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它實際上是幹什麼的。想像一下:你的內耳像一隻長管子,形狀像一隻奇怪的蝸牛。
  • 內耳中無人問津的奇怪結構
    © Swinburne/Megason根據在斑馬魚身上的偶然發現,內淋巴囊可能起到內耳某種"安全閥"的作用。故事開始於幾年前,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家伊恩·斯溫伯恩(Ian Swinburn)將一種正在發育的斑馬魚中的搏動的細胞群,與取自我們自己的內耳中的細胞群相互結合。如果你沒能在高中生物考試中看到它,不要擔心。
  • 一種「神奇」的再生因子:或能讓皮膚擁有新生兒般的自我修復能力
    與其他生物體相比,如蠑螈,它們可以再生出整個四肢和皮膚;又如斑馬魚,它們可以再生出自己的心臟,哺乳動物的再生能力簡直是弱爆了,但這並沒有阻止科學家在再生領域的努力與突破。北京時間9月30日,發表在《eLif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SU)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再生因子,它可以讓成年小鼠具備如新生兒皮膚的再生能力一樣實現皮膚自我修復,而且不會干擾發育和體內平衡人和小鼠皮膚的整體結構和複雜性非常相似,因此小鼠皮膚可以成為研究皮膚發育和傷口修復的有用模型。這一發現對傷口治療和預防皮膚的某些老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Science|為何斑馬魚可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行?
    斑馬魚能通過重編程米勒膠質細胞(Muller glia)實現視網膜損傷的完全修復。鳥類中的小雞有部分視網膜損傷修復能力。相反哺乳動物並不能自動修復損傷的視網膜。雖然目前已知部分調控視網膜再生的轉錄因子,但控制米勒細胞重編程的實現視網膜再生的核心調控網絡仍然並不清楚。長期以來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斑馬魚能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能。
  • Science:發現有助於蝌蚪尾巴再生的新型細胞類型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特殊的皮膚細胞群體可協調青蛙的尾部再生。這些再生指導細胞(regeneration-organizing cell, ROC)有助於解釋自然界的一個重大謎團,並可能提供關於如何在哺乳動物組織中實現這種能力的線索。
  • 恢復神經性聽力損失 小分子再生醫學療法初期臨床結果積極
    內耳中的感覺毛細胞能夠將聲波轉換成神經衝動,而人類的多種聽力缺陷都是其損傷和/或損失引起的。儘管能夠再生毛細胞的祖細胞仍存在並處於休眠狀態中,但自哺乳動物成年後,內耳毛細胞即使在損傷後也不會自發再生。對於慢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目前尚無批准的療法。
  • 內耳釓注射高場MRI技術在內耳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內耳釓注射高場MRI技術操作方便、診斷效率高,可為內耳疾病的病理基礎提供直觀的影像學「證據」,使了解內耳微結構成為可能,在鑑別診斷中也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聽力損失可能突然出現,並伴波動或快速進展的過程,高達50%的患者伴共濟失調或眩暈。現已證明,該病患者內耳中也存在EH。高風險臨床特徵包括但不限於女性,發病年齡25~50歲,原因不明的進行性雙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症狀快速進展、超過數周,耳鏡檢查結果正常,進行性聽力喪失等。導致受影響的主要耳朵受損的事件激活了抗原與其受體之間的反饋系統。最初,針對這些抗原的免疫耐受性可長時間維持內耳的體內平衡。
  • 中國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創新前沿)  本報杭州2月23日電(記者江南)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研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對來自小白鼠近50種器官組織的40餘萬個細胞進行了系統性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 專家點評Science|揭示高等哺乳動物再生能力丟失的機制
    低等脊椎生物如魚類、蠑螈等,具有極強的器官再生能力,他們可以再生受損的心臟、大腦、脊椎及肢體;相比之下,高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卻在進化過程中丟失了這些讓人夢寐以求的再生能力。現代再生醫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人們恢復因疾病、衰老或其它原因造成損傷器官的功能,然而迄今為止,我們仍然不清楚高等哺乳動物再生能力因何丟失。
  • 世界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2月23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刊登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利用微孔板測序技術構建小鼠細胞圖譜。該團隊自主研發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了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的細胞圖譜。
  • 如果人的器官可以再生,患哪些病的人就有福了?實現再生指日可待
    如果人體可以再生,這4種病就有救了 心臟疾病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分校的研究人員2019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關於心臟再生的研究,在哺乳動物的試驗中,小鼠心臟受傷後,可以再生大量的心臟組織。
  • 世界首張哺乳動物細胞圖譜成功繪製
    科技日報訊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自主開發了一套完全國產化的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對來自小白鼠近50種器官組織的40餘萬個細胞進行了系統性地單細胞轉錄組分析,並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張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 世界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人類邁出了新的一大步——昨天上線的著名學術期刊《CELL》(《細胞》)上,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團隊自主研發了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了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 毛囊幹細胞的特性以及其與毛髮再生的關係
    毛囊幹細胞是在人的毛囊外根鞘隆突部中的一種多能性細胞。毛囊幹細胞屬於成體幹細胞,具有慢周期性,在體內處於靜止狀態,在體內培養活內環境作用下表現出驚人的增殖你能力。研究發現,毛囊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它可以分化成表皮,毛囊,皮脂腺,參與皮膚創傷癒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