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2(A).使用顯微鏡
第一單元: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教材: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可先觀察下面的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E411P71g
1、生物學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調查法,比較法,實驗法。
2、實驗法包括觀察實驗,對照實驗,模擬實驗。
3、觀察生物結構時,從宏觀到微觀依次為肉眼觀察,放大鏡觀察,顯微鏡(光學)觀察,電子顯微鏡觀察。
4、顯微鏡的使用正確使用步驟是:取鏡和安放,對光,安放裝片,觀察,收鏡和安放。
取鏡和安放:
拿顯微鏡的要求是。右手握住鏡臂,左手託住鏡座。(這個左右手不是必須的。)
安放的要求是:放在實驗臺正中偏左(即正對左眼)位置。(因為觀察時用左眼)。距離實驗臺邊緣7CM(防止跌落摔壞)。
放在實驗臺上後,安裝物鏡和目鏡。
對光
對光要求,使用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左眼看目鏡,雙手調節(一隻手調節不準確)反光鏡。
注意事項:如果光線較弱,使用凹面反光鏡,或使用較大光圈。
左眼在目鏡中看到一個均勻明亮(但沒有炫光)的視野,就像十五的月亮那樣,表示完成對光。
安放玻片標本
將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中央,使用蓋玻片中央的觀察材料(即上圖玻片中的小點)對準通光孔。然後用壓片夾夾住玻片標本。
觀察:
第一步,放好玻片標本後,眼睛看著物鏡(非常重要),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至物鏡鏡頭快要接近玻片標本為止。(一定不能讓目鏡和玻片標本碰上,一碰上標本就損壞了,還可能損壞物鏡。)
第二步,左眼看目鏡,右眼睜開。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上升(一定要慢,否則就不能發現觀察目標),發現觀察目標後,立即停止轉動粗準焦螺旋。(再轉物像就消失了。)
第三步,如果視野中的物像模糊,使用細準焦螺旋進行調節。
第四步,觀察標本上的細胞結構的同時,用鉛筆在圖畫本上畫出觀察到的圖像。
畫圖注意事項:
用平滑線條勾出細胞輪廓(一定不能出現交叉),用鉛筆小圓點點出視野中的明暗部分,顏色深用密集的點,顏色淺用稀疏的點。(嚴禁用陰影和塗抹的方法表示。)
收鏡和安放:
取下玻片標本,取下物鏡和目鏡,恢復取入前的狀態。
5、顯微鏡成倒立的像。
這是一個易錯的難點。參看下面的解釋。
先看A圖,這是低倍顯微鏡下看到的一個細胞,它位於視野的左下方,如果想看得更清楚就要換成高倍進行觀察。前面說過,高倍時看到的範圍更小,圖中的細胞就不在視野之中,因此在轉動物鏡轉換器之前必須將細胞移到視野中央,朝什麼方向移動玻片標本才能達到目的呢?正確答案是朝左下方移動。可能有人對此有些不理解,本身就在左下方,朝左下方移動怎麼能移到中央呢?這是因為像是倒立的,看上去在視野的左下方,實際則位於標本相對位置的右上方,我們移動的是標本,自然就只能往左下方移動了。
再看B圖,這是一個能夠運動的活的草履蟲,在視野中看到它位於左下方,但正在往右上方移動,朝什麼方向移動玻片才能保證這個可愛的小生命不會從視野中消失呢?正確答案是朝右上方移動。哦,有些人可以會問,A圖不是往左下方移玻片嗎?B圖怎麼又朝右上方移動呢?理由是,草履蟲雖然位於左下方,但它正往右上方運動,將來它要離開視野的方位是右上方,所以就要往右上方移動了。
最後看C圖,圖中的箭頭表示一隻草履蟲正在按順時針方向在視野中旋轉,那麼這隻草履蟲在玻片標本上朝什麼方向轉動呢?這時你千萬別說是逆時針,否則你就錯了,因為順時針倒過來還是順時針,逆時針倒過來還是逆時針。
6、在不改變光源、反光鏡和光圈的前提下,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越亮。
7、擦拭物鏡和目鏡鏡頭,必須用專用的擦鏡紙。
8、用顯微鏡觀察透明的對象,如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或者觀察植物細胞的液泡,通常要將視野調得暗些。
9、顯微鏡視野的汙跡,一般出現在三個地方:物鏡、目鏡和標本。其中,目鏡可以轉動,標本可以移動,物鏡不能動。判斷汙跡在哪裡,移動標本或轉動目鏡。
10、使用高倍物鏡觀察標本的步驟是,先在低倍物鏡下找到觀察目標,然後將觀察目標移到視野中央,再轉動物鏡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如果視野模糊,還需要調節細準焦螺旋,如果亮度不適合,需要調節光圈或反光鏡。(即:一找二移三轉四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