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學顯微鏡的構造
普通光學顯微鏡由機械和光學兩部分構成。
(1)機械部分
①鏡座:是顯微鏡的底座,用以支撐和穩定鏡體。
②鏡臂:是顯微鏡的支柱,是手持握的部位。
③載物臺:是放置切片標本的平臺,中央有通光孔,其上裝有玻片夾和標本推進器,用來固定玻片和移動標本。在載物臺的左側下方推進器螺旋,用於前後、左右方向移動玻片。
④鏡筒:位於鏡臂的上方,上端裝有目鏡,下端連接物鏡轉換器。
⑤調焦螺旋:位於鏡臂的兩側,用於調節物鏡與載物臺間的距離,從而調節焦距。常有兩組調焦螺旋,即粗調螺旋和細調螺旋,分別進行較大幅度的調節和較精細的調節。
⑥物鏡轉換器:是安裝在鏡筒下方的圓盤,可自由旋轉,轉換物鏡。
(2)光學部分
①目鏡:裝在鏡筒的上端,其上標有「5×」、「l0×」、「l5×」等放大倍數。
②物鏡:裝在旋轉盤的下面,一般分為低倍鏡(4×、10×)、高倍鏡
(40×)和油鏡(l00×)。
顯微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③聚光器:位於載物臺的下方,用於增強視野的亮度。在聚光器右側有聚光器升降螺旋,可使聚光器升降,從而調節視野的亮度。聚光器的底部裝有光圈,可開大或縮小,控制光線的進入量。
④光源:位於聚光器的下方,鏡座左側有亮度調節開關。
2.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1)準備
右手握住鏡臂、左手託住鏡座將顯微鏡從鏡櫃中取出,放置在實驗臺的偏左側,以鏡座的後端離實驗臺邊緣約6~10cm為宜。首先檢查顯微鏡的各個部件是否完整和正常。
(2)低倍鏡的使用方法
①對光:打開顯微鏡的電源開關,轉動粗調螺旋,使載物臺下降,調節物鏡轉換器,使低倍鏡轉到工作狀態(即對準通光孔),當鏡頭完全到位時,可聽到輕微的叩擊聲。打開光圈並使聚光器上升到適當位置。然後用雙眼向目鏡內觀察,可見白亮的視野。
②放置玻片標本:將玻片標本放置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固定好(注意:使有蓋玻片或有標本的一面朝上),然後轉動標本推進器螺旋,使需要觀察的標本部位對準通光孔的中央。
③調節焦距:用眼睛從側面注視低倍鏡,同時用粗調螺旋使載物臺上升,直至低倍鏡頭距玻片標本的距離約0.6cm。然後用雙眼在目鏡上觀察,同時用左手慢慢轉動粗調螺旋使載物臺下降直至視野中出現物像為止,再轉動細調螺旋,使視野中的物像最清晰。如果需要觀察的物像不在視野中央,甚至不在視野內,可用標本推進器前後、左右移動標本的位置,使物像進入視野並移至中央。
(3)高倍鏡的使用:①先在低倍鏡下找到需要放大觀察的結構,並將其移至視野中央,同時把物像調節到最清晰的程度。②轉動轉換器,將高倍鏡對準通光孔。③觀察目鏡,用細調螺旋調節焦距(禁止使用粗調螺旋),直到物像清晰為止。
需要更換玻片標本時,先轉開物鏡,下降載物臺,再換標本片,然後按以上操作順序從低倍鏡到高倍鏡重新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