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丨濟南微雕大師在2.6克酒壺上刻300字!髮雕作品需用200倍顯微鏡

2020-12-06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5日訊 微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最為精巧的一種雕刻手法,被歷代稱為「絕技」。在濟南市有一位微雕大師,名叫王天明。不僅能在玉石、壺器、米粒等材料上雕刻上百個漢字,他還能在一根頭髮絲上進行雕刻。

王天明,今年71歲,從事微雕藝術已經30多年了。他的「濟南微雕」技藝有三絕:微書、微畫、微型工藝。內容上則以儒釋道、唐詩宋詞、漢賦等傳統文化為主。在王天明的家中陳列著不少用玉石、玻璃、金屬、紫砂壺等材料雕刻的作品,其中要屬孔子的形象和語錄最多。

有的人以為做微雕時需使用放大工具,但其實微雕師是完全憑肉眼和感覺進行的,「刀子一刻上去就會起一片粉末,根本看不到,其實相當於閉著眼睛刻字。」

王天明的微雕代表作,第一就是《三絕酒具》,這套集微書、微畫、微型工藝於一體的酒具,總重2.6克,經17道工序,歷時一年才完成。酒壺只有綠豆大小,酒杯更是只有綠豆那麼大,極其微小的壺身和酒杯上一共刻了300個字。壺身刻有180個字,刻有李白的《將進酒》,底盤上刻有《李白醉酒圖》,酒杯上也刻有李白的詩詞。不僅中空的壺肚與壺嘴相通,取下壺蓋,加酒後還可注入杯中,令人嘆為觀止。

王天明的第二件代表作是髮雕,在直徑僅僅有幾十微米的髮絲上,王天明用自己特製的刻刀刻下自己的筆跡,只有在200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幾乎突破了人類書寫的極限,而這件作品是經過100多次的失敗才造就出來的。

30年裡,王天明雕刻的作品達上萬件。憑藉著精湛的微雕技藝,他在全國的微雕行業已有一席之地。近年來,隨著對外交流的頻繁,「濟南微雕」山東省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王天明更是把微雕內容擴大到英、德、日等多種文字,把「濟南微雕」介紹給了世界各國朋友。對於「濟南微雕」的傳承與發展,王天明已經開班授課,已招收20多個學生,其中,有10位正式拜師成為徒弟。

閃電新聞記者 張侃 報導

相關焦點

  • 顯微鏡下看到的濟南微雕,確實牛
    當然,長在頭上的秀髮值千金,掉了的頭髮在濟南微雕傳承人王天明的手中也有用武之地。瞧,他能在頭髮絲上刻字呢!在一根白髮上刻下八個字,甚至還有落款和印章,用100倍的放大鏡才能看到。「髮雕需要選用青壯年比較堅韌的白髮,把頭髮的弧面處理成平面,用特殊的技法雕刻而成。」王天明感嘆,實際刻字時長不過一分鐘,但卻鑽研了數十年,「微雕作品成功率低,髮雕更是如此,100多根頭髮裡我只刻成2根,有一根在參展時不慎丟失,現在只保存了這一根。」
  • 顯微鏡下看到的濟南微雕,確實牛!
    當然,長在頭上的秀髮值千金,掉了的頭髮在濟南微雕傳承人王天明的手中也有用武之地。瞧,他能在頭髮絲上刻字呢!在一根白髮上刻下八個字,甚至還有落款和印章,用100倍的放大鏡才能看到。「髮雕需要選用青壯年比較堅韌的白髮,把頭髮的弧面處理成平面,用特殊的技法雕刻而成。」王天明感嘆,實際刻字時長不過一分鐘,但卻鑽研了數十年,「微雕作品成功率低,髮雕更是如此,100多根頭髮裡我只刻成2根,有一根在參展時不慎丟失,現在只保存了這一根。」
  • 昆明微雕藝術家羅毅東在4根虎鬚上刻下《千字文》(組圖)
    在一根虎鬚上刻了《念奴嬌·赤壁懷古》,4根虎鬚就能刻本《千字文》……進入著名金石微雕藝術家羅毅東先生的「微雕世界」,放大鏡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它的幫助下,那些肉眼看上去只是一個個針孔模樣的黑點,魔術般地變成了蒼勁古樸的文字。見證這樣的奇蹟,往往會讓人失聲驚嘆。而這種奇蹟,就是出自微雕藝術家之手。
  • 刀法,似旋律般吟唱——記微雕工藝大師黃跟寶
    在聽說專門收錄「世界之最」的《吉尼斯大全》中,記錄德國人做的微型小提琴,琴身高7.6釐米,黃跟寶就自己嘗試用小提琴原質原材按100:1比例製作義大利名琴「斯特拉利瓦利」,比德國人的微型小提琴還小。後來黃跟寶又以225:1製作的琴身為3.9釐米。當黃跟寶聽說美國人做的微型小提琴,身高2.38釐米,就再做一把微琴,按1:800的比例,琴身高2.1釐米,第三次打破《吉尼斯紀錄》。
  • 20多公分長的猛獁牙片上刻著7000餘字 這件金獎作品首次亮相重慶
    一塊20多公分長的猛瑪牙片、兩張鑲嵌小葉檀形成的臂擱上,雕刻著甲骨文、金文、楷、行、篆、隸、草等各種中國字體的漢字7000餘個字,集成反映了中國書法的演變史。11月17日,在渝北區嘉州新光天地、新光裡「2019重慶時光城市創意秀——璧山日」的活動現場,這件榮獲「全國旅遊產品創意設計大賽」金鳳凰金獎的微刻作品,首次在重慶本地亮相。
  • 臺灣寫真:一夢微雕迷蝴蝶
    7月初,在新北市新店區的毫芒雕刻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向中新社記者講述其奇特的創作生涯。每天下班後,陳逢顯就一頭鑽進工作室,悠遊於微雕的世界,當年他用雕刻鋼版的鋼針「刻畫」五角錢幣大小的山水畫,同事見到大為讚賞,更激發起他投身微雕領域的志向,自1981年以來始終如一。  三十多年過去,這間工作室已成為「陳逢顯毫芒雕刻館」,掛滿書法、人像素描等,裝有放大鏡的展示櫃放置於各處。
  • 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建安:獸角上刻出3萬字《易經》
    2017 記錄  □文莎本報記者吳曉鈴  一塊巴掌大的獸角,如何容納下3萬多字的《易經》?日前,在成都舉行的川促企業家文化交流會暨王建安先生書畫展覽上,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建安的微雕藝術品《易經》引起大家的關注。耗時3年,他硬是在不用放大鏡的情況下,在獸角剖面刻出正楷繁體3萬多字。
  • Anyty 無線顯微鏡 便攜快捷的觀測 顯微鏡新寵兒
    放大倍率10倍-200倍率,手動調焦範圍8毫米到300毫米;    2.無線高速傳輸,高倍率拍照與錄像、又可直接通過軟體進行測量分析等相關工作;    3.2.4GHZ無線接收,可在半徑5-10m範圍內使用,徹底解決有線連接時信號傳輸所帶來的困擾與不便;    4.4個無線頻道任意切換,4臺顯微鏡可在相同環境下同時工作,互不幹擾;    5.小巧便攜手持式設計,讓觀測隨處可達;    6.視頻輸出於顯示設備,可團隊性的進行演示性觀測分析;
  • 程和平院士: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及其在腦科學中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實驗室管理工作分會理事長程和平  會上,程和平院士做了題為《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及其在腦科學中的應用》專題演講。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報告是我們北京大學一個跨學科團隊研發的一款微型化新型顯微鏡--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 它可以幫助我們洞悉大腦活動的奧秘。  一、生物醫學成像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中,成像技術至關重要,它是推動生命科學進步的核心動力,生物醫學發展的歷史大半部是成像技術的發展史。從上世紀至今,我們醫學一些大的進步往往都伴隨著成像技術的突破。
  • 3D顯微鏡技術拍攝飲食:葡萄酒放大300倍(圖)
    玫瑰葡萄酒被放大300倍後的圖片據悉,格林伯格通過使用一臺定製的3D顯微鏡,將選取的飲食樣本放大到了原體積的300多倍之大,從而用這些不可思議的「飲食寫真」圖片,為科學和藝術的自然調查揭開了食物飲品日常的偽裝「面具」。
  • 2.2克顯微鏡可實時觀察腦神經活動
    原標題:2.2克顯微鏡可實時觀察腦神經活動   5月31日,北京大學宣布成功研製出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頭部,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和上千個神經突觸的動態信號;橫向解析度可達0.65微米,成像質量可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相媲美
  • LED液態樹脂壓克力通體發光字模具製作技術
    LED液態樹脂壓克力通體發光字模具製作技術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8649.htmLED液態樹脂壓克力通體發光字模具製作技術 我們承接的發光字字體或圖案,一般都是一次一個規格。這就要求我們製作LED液態樹脂壓克力通體、立體發光字的模具成本要低、製作方便,容易實現目的。
  • 離絕對零度只差0.0016度丨一周科技
    離絕對零度只差0.0016度丨一周科技本周聖誕節到來,不少科學家與期刊都進入了愉快的假期划水模式,科技新聞的氣氛也輕鬆了起來。科學家的聖誕摸魚作品:電子顯微鏡下的微雕「薑餅屋」。另外,這個超迷你薑餅屋還是裝在一個微雕「雪人」的腦袋頂上。即使是加上雪人全體,這件實驗室微雕作品的個頭依然不到人頭髮的直徑那麼大。
  • 濟南《清省城街巷全圖》新刻 硬傷達十餘處/圖
    紅圈處為石板上刻錯的字 紅圈處為石板上刻錯的字       在濟南環城公園西門橋南側,不久前,有關部門新立起一塊刻有「清省城街巷全圖」的石板,這幅據清末地圖新刻的濟南老街巷圖為展現濟南古城風貌添色不少。
  • 放大5倍還是10倍,你說了算!
    放大10倍甚至幾十上百倍的字眼,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完全是為了博人眼球,其實我想說,這真的有很大一部分都被網友們誤解了!鉛筆芯微雕對於很多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還真的是需要放大來才能認真欣賞的!舉幾個例子,比如微雕藝術,米雕、核雕、鉛筆芯微雕等,再比如一些特殊的繪畫作品,鼻煙壺內畫、超寫實油畫,很多細節真的是需要放大才能感受到創作者技藝之高超。
  • 第四節 螢光顯微鏡檢查法
    表3-1 螢光顯微鏡常用濾板型號和透光特點 基本色調 相應名稱 2mm厚透光範圍(峰值)nm 上海電器元件廠 德國(Schott) 蘇聯 日本 黑紫 ZWB-1 UG-1 yΦC-2 DV-1 300~400(
  • 格藥柃 植物界的微雕大師
    這種作品放到哪個藝術展上都是上等的精品。格藥柃,我想拜你為師學微雕!
  • 蜘蛛絲能使顯微鏡解析度提升2至3倍
    ■最新發現與創新  據新華社華盛頓8月29日電 (記者林小春)新一期美國《納米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自然界的蜘蛛絲是一種天然的超級透鏡,可以有效幫助常規光學顯微鏡突破「視力」極限。這是生物超級透鏡首次登上科技舞臺,為超級透鏡研究開闢了全新的發展方向。
  • 顯微鏡的發明,是為了讓你不為肉眼可見的世界所困 藝術家
    家住夏威夷的Greenberg博士發現自家門口沙灘上的沙子太美,甩了外面的妖豔賤貨們800+條街,他怕人們不相信,就用自己發明的300倍高清3D顯微鏡給這些沙子拍了一些藝術照,這些沙子來自於大大小小的熱帶海洋生物的身體碎塊,放大之後,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就這樣被打開了,這臺高大上的顯微鏡榮獲了18項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