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根虎鬚上刻了《念奴嬌·赤壁懷古》,4根虎鬚就能刻本《
千字文》……進入著名金石
微雕藝術家羅毅東先生的「微雕世界」,放大鏡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它的幫助下,那些肉眼看上去只是一個個針孔模樣的黑點,魔術般地變成了蒼勁古樸的文字。見證這樣的奇蹟,往往會讓人失聲驚嘆。而這種奇蹟,就是出自微雕藝術家之手。
神技
藉助60倍放大鏡才能看清文字
前日上午10點,記者按響了羅先生妹妹家的門鈴,第一次見到這位蜚聲中外的本地金石微雕藝術家。羅毅東先生,字月清,號石癖,1947年元月生於昆明。將記者迎進門,他立即招呼妹妹拿來自己的微雕作品雕刻在一根虎鬚上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肉眼仔細看上去,銀白色的虎鬚上隱約可見一些針孔模樣的小黑點。要不是羅先生介紹,根本無法看出得知虎鬚上雕刻的竟是世人熟知的文字。
隨後,記者跟隨羅先生來到世博花鳥市場,在他妹妹經營的典藏店,記者見到了更加讓人瞠目結舌的《千字文》。在60倍放大鏡的幫助下,虎鬚上的文字隱約可見,通過照相機的鏡頭,4根虎鬚上的每一個字都清晰可辨。見證奇蹟的真實感覺,只有震撼!
羅先生介紹,1988年,他應泰國龍馬藝術展覽中心之邀,赴泰國主持該中心展示工作,至今已旅居泰國20餘年。雖然他在昆明也有家,但平時難得回家一次。其大多數微雕作品都在泰國。除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千字文》等,他的作品還包括:在一粒象牙米上雕古今詩詞20首,560字;在15根虎鬚上微雕唐詩100首;在指甲大的象牙片上用中、英、日、法、意、德、俄、西班牙、泰等九種文字,微雕世界各國微型地圖。
學習
「沒有七八年功力談不上微雕藝術」
「當時就是覺得好玩。」說起與微雕結緣,羅先生侃侃而談。
8歲時,羅毅東受老昆明民間藝人影響,對雕刻發生了興趣。當時,武成路(現在的人民中路)上有很多民間藝人,有雕刻的、捏麵人的、剪紙的……「我看到他們用麵團捏出形態各異的小人、用紙剪出各種圖案,我就用刀雕刻。」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活躍在武成路上的民間藝人中,一位姓謝的外省人雕刻得最好。他也受到影響。雖然很小就接觸雕刻,但一直作為一個興趣愛好,未正式拜師學藝。他真正稱呼為「老師」的,只有高中時教美術的瞿安鈞老師,這位老師對他的雕刻藝術有很大幫助。「他雖然教的是畫板,我卻從中學到很多。」
1972年,25歲的羅毅東開始利用一技之長來養家餬口。「當時主要是給人家在鋼筆、眼鏡上刻字。刻一個名字或者刻『向雷鋒同志學習』都是5分錢。」迫於生計,他還學過中醫、縫衣服等,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雕刻。1978年,他雕刻的「講究衛生、減少疾病」八個大字,被噴印在昆明大街小巷的每一個垃圾桶上。
1982年,羅毅東所在的單位在東風廣場舉辦了一場學雷鋒活動,活動展出了他的雕刻作品。名聲日隆後,他將自己的微雕作品搬進了石林風景區專門為他提供的展廳。「當時,風景區的門票是5分錢,而進入我的展廳門票是1角錢。」也就是在那時,他有機會與當時著名的雕刻大家傅榮春先生交流。與石林風景區合作那5年裡,他淘到了第一桶金,「我那時就賺了40多萬」。與石林風景區的合同結束後,羅毅東旅居泰國。那時,他在微雕方面的造詣,特別是毛髮上的雕刻這一絕技,已經蜚聲中外了。
總結自己「無師自通」練就的神技,羅先生表示,基礎就是練字,這至少需要四五年。正式入門學習雕刻技藝,也需要兩三年。「學習微雕,不僅要練習外功,也必須修好內功。學習微雕,如果沒有七八年的功力,談不上微雕藝術。」
雕刻
屏息靜氣才能動刀
長不盈寸的微雕作品看似不起眼,製作過程卻極為繁瑣。羅先生介紹,在選材上,多數微雕藝人偏愛象牙、貝殼、珍珠、石頭等材料。像象牙這類材料,質地細膩、硬度適中。選定材料後,要把象牙鋸成片、銼成形,然後用砂紙打磨數遍,再將象牙表面塗黑晾乾,「打格子」。因為微雕作品的「施工面積」極小,要保證雕刻內容按比例協調,就得通過打格子來定位。打好格子後,才能動刀。
「據我所知,除了我,好像還沒有人在動物毛髮上進行雕刻創作。」對於自己的一絕,羅先生信心滿滿。他說,真正的微雕,至少要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積上雕刻4個以上的字。微雕藝術「藝在微」,愈是細微,功夫愈精,價值也愈高。他的絕技,就是能在虎鬚、馬尾、豬鬃、人發等毛髮上進行微雕創作。
動物毛髮雖隨處可見,但並非所有的動物毛髮都可以用來作雕刻。羅先生介紹,進行微雕創作,第一步就是選材,要選擇那些筆直、粗壯的毛髮;選擇好毛髮後,要將其放在一定比例的弱酸中清洗、浸泡,以去除毛髮上的油脂等;然後用乳膠漆固定,再使用鋼筆等將圓形毛髮壓平;最後是風乾。這樣,微雕的材質就準備妥當了。
用於微雕創作的刻刀,也大有學問。「刀硬了容易斷,刀軟了也刻不上。」羅先生介紹,目前,用於平面雕刻和微雕創作的刻刀材質分為峰鋼和鎢鋼兩種。毛髮硬度適中,不及玻璃、玉石等,雕刻一定要選擇峰鋼材質刻刀。這類刻刀不僅可以把刀頭打磨得更加細小,還不容易折斷。如果選用雕刻玉器等硬度較大的鎢鋼刻刀,不僅容易折斷毛髮,還不容易打磨。
要想在毫釐間遊刃有餘,放大鏡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至於放大鏡的倍數,則要根據雕刻者的視力,眼睛與刀頭的距離長短而定。羅先生說,多年來,他一直都選用30倍的放大鏡進行微雕創作。
當然,從事微雕創作,最關鍵的還是人的因素。因施工面積極小,正式動刀時,必須屏住呼吸,神思集中,一絲不苟。「因為脈搏跳動會影響到刀頭,可以用呼吸影響脈搏。屏息靜氣,才能雕刻。」
願望
「只要有人願意學,我都可以免費教」
記者採訪當天,羅先生打電話向一名醫生朋友詢問:「我血糖突然降低,需不需要吃藥?」放下電話,他嘆了口氣。因為患有高血壓、高血糖等常見的老年病,加上視力不好,他繼續搞微雕已經很吃力了。「微雕界有句行話,叫三分在眼力、七分在手上。你們看到的《千字文》,就是獨一無二的,現在不管誰出多少錢讓我刻,我也刻不了了。」談到微雕藝術的現狀和傳承,羅先生語氣有些沉重。
據介紹,我國微雕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作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中最為精細微小的一種工藝,微雕藝術一直在民間流傳。「據我所知,我們雲南至今都還沒有專門培養、傳承微雕藝術的機構或民間團體、協會。」羅先生說,微雕無法給人以直觀感受,只有用放大鏡才能領悟其中奧妙。雖被歷代稱之為「絕技」,但一直以來銷售情況都不好,很難產生經濟效益,加之學習、雕刻難度大等原因,微雕藝術在雲南乃至全國都不被普通人所熟知,從事微雕製作的藝人已經寥寥無幾,傳承和發揚都令人堪憂。早年,羅毅東的兒子也曾學習微雕,但沒堅持多久就放棄了。「他談一筆生意賺的錢,比我雕刻一年掙的還多,他就不學了。」羅先生介紹,他先後收過6個徒弟,其中還有2個是泰國人。
微雕雖然難度大,但學習這毫釐之間雕刻功夫的門檻,其實並不是高不可及。「其實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和繪畫功底,就可以學微雕,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羅先生表示,興趣很重要,只有發自內心地喜歡微雕,才能堅持。
「我一直很喜歡雕刻。」最近拜在羅先生門下的小楊,不僅能寫一手好字,對雕刻也很著迷。羅先生表示,像小楊這樣的徒弟,「只要想學,我都願意免費教。」(都市時報 首席記者朱勳航)
作者:朱勳航
本文來源:昆明信息港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