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溪之
天下美食,桐廬味道。中國這麼大,美食這麼多,各地有各種的特色,各地有各自的味道。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千字文》,在這部中華傳統經典中尋找美味。
前幾年,我臨寫過一陣《千字文》草書字帖,但沒有認真學習文章內容。《千字文》是童蒙讀物,按理早就應該學過的,但我小時候連聽都沒有聽說過。今天研讀《千字文》純屬補課,對我來說叫「叟蒙」更為恰當。
《千字文》為南朝周興嗣所編,相傳還有一個故事。當年梁武帝令殷鐵石在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不重複的一千個字,供皇子們學習書法之用。由於字字孤立,互不聯屬,不便記憶。武帝召來周興嗣道:「卿有才思,為我韻之。」本家「老周」果然不辱使命,僅用了一個晚上就編好進呈武帝。據說老周一夜之間為此白了頭。這便是傳至今日的《千字文》,精思巧構,知識豐瞻,音韻諧美,宜蒙童記誦,故成為千百年蒙學教科書。本家老周「有才思」,殷鐵石也是高人,他字選得好,如同事先知道會有人來編輯成文似的,在選字拓片的時候,把韻腳的字都選完備了。你想啊,如果字沒有選到位,周興嗣再有才,白幾個頭也編不出來。
《千字文》乃四言長詩,首尾連貫,音韻諧美。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到「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結尾。全文共250句,四字一句,字不重複,句句押韻,前後貫通。信息量巨大,文史知識豐富,內容包括天文、地理、自然、歷史、園藝、農耕、祭祀、修身養性、人倫道德、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一般每4句構成一個單元,說明一類事物或幾個相關歷史文化知識。《千字文》成為1400多年來流傳廣泛的童蒙讀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的童蒙讀物中,是一篇承上啟下的作品。它那優美的文筆,華麗的辭藻,其它眾多童蒙讀物都無法望其項背。本文專門說說文中的飲食筵宴內容。
《千字文》是一首長詩,開篇第四單元就寫到果菜:「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意思是說水果中最珍貴的是李和柰,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姜。有點開宗明義的意思,簡明扼要。全文有四處寫到飲食筵宴,兩處寫到種植和食材。
先說說《千字文》中的筵宴:
「肆筵設席,鼓瑟吹笙,升階納陛,弁轉疑星。」說的是宮殿裡擺著酒席,彈琴吹笙一片歡騰。官員們上下臺階互相祝酒,珠帽轉動,像滿天的星鬥。這是上層人物的筵宴,自然是珠帽轉動,彈冠相慶,一片歡騰了。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飽飫烹宰,飢厭糟糠。」是在提醒人們,平時的飯菜要適合口味,讓人吃得飽。當然,吃得好吃得飽的時候,自然滿足於大魚大肉;餓的時候,也應當滿足於粗菜淡飯。人以食為天,吃是第一件大事,不能夠過於強求,要學會隨遇而安,應時而食。
「弦歌酒宴,接杯舉觴,矯手頓足,悅豫且康。」看到了嗎?描寫的是歌舞酒宴的場景,很有畫面感吧?如身臨其境。奏著樂,唱著歌,擺酒開宴。接過酒杯,開懷暢飲。宴飲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真是又快樂又安康。人生本應該是這樣的,不能被短視利益蒙蔽雙眼,甚至鬼迷心竅而悶悶不樂。何苦呢,你說是吧。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這句教導我們,親戚朋友會面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應該有所區別,各有所宜。古人重視親戚朋友相見行請客吃飯的禮節,其實今天也是如此。這是待人接物的常識。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首先也要在飲食方面有所體現。
再講講《千字文》中的種植以及食材:
「曠遠綿邈,巖岫杳冥,治本於農,務茲稼穡。」意思是土地遼闊而遙遠,沒有窮盡;名山奇谷幽深而秀麗,氣象萬千。把農業作為治國之本,務必做好播種和收穫。讀來感覺此書是一部珍貴典籍,治本於農,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務茲稼穡,不忘初心不忘本。
「俶載南畝,我藝黍稷,稅熟貢新,勸賞黜陟。」一年之季在於春,農活開始幹起來了,種植小米黃米。收穫季節,用剛熟的新谷交納稅糧,莊稼種得好的受到表彰和賞賜,種得不好的受到處罰。而如今,農業稅免繳,不再需要「稅熟貢新」了。然而眼下有些地方土地拋荒,種花種草搞花海建景點的情況已是司空見慣。發展旅遊經濟,賺了鈔票進口糧食。對此又有誰來「勸賞黜陟」呢?
《千字文》中有幾處雖然寫到了食材的名稱,如「存以甘棠,去而益詠」中的「甘棠」;「孟軻敦素,史魚秉直」中的「魚」,又如「渠荷的歷」「詩讚羔羊」「枇杷晚翠」「藍筍像床」等句中寫到的食材,其知識重點不在飲食上,故不作展開。
我想,學習《千字文》要像吃飯一樣,如饑似渴,把食材筵宴相關內容先「吃透」消化,汲取營養,尋找到一種好的方法。真如《千字文》中所寫的那樣,「篤初成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修身求學,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認真踏實地做,有好的結果更為主要,這是榮耀的事業的基礎,有此根基,發展就沒有止境,前景無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