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將《西遊記》譯成德文走紅的瑞士學者

這回翻譯了德文版《千字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

《千字文》德文版。

瑞士學者林小發的新作德譯版《千字文》在德國正式出版,截至2018年底,它已經賣出3500本,在歐洲,從普通讀者到漢學界都對這本書予以了好評。

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14歲開始自學中文,21歲來到中國求學,曾在中國生活25年,在浙江大學讀完了研究生。她對中國的文化十分精通,一直致力於將中國名著譯成德文的工作。

那麼,將《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翻譯成德語,應該怎麼說?外國人能看懂嗎?

《千字文》文筆優美

翻譯的難點是還原意象

《千字文》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而成的一篇文章。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

林小發談起《千字文》,便讚不絕口:「這樣的一篇詩文,一共才一千個字,從天文地理寫到人文歷史、人生處事,又談及古代文化、宮廷生活,還包括官場隱秘、官員退隱生活等等,甚至還說到了一系列古代名人,整篇文章文筆精美緊湊又朗朗上口,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她在翻譯過程中發現,《千字文》原來已出過兩種德文譯本,1840年和1925年各有一篇德文譯文。其中1840年的譯本做得很認真,把所有典故與經典引文都列了出來,同時還附上了英譯文。

不過,林小發認為前面兩個版本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德文讀起來不通順,上下文也基本不連貫,似乎只是一些毫不相關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她第一次接觸到《千字文》,是1990年在中國美院學書法的時候。當初她讀到第三句「日月盈昃」時就深感費解,後面「弔民伐罪,周發殷湯」等涉及中國歷史文化的內容更是讓她「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經過多年的中文學習,她表示,「這次翻譯雖然不少文字能夠直接看懂,但很多內容還是需要參考注釋本、反覆推敲、查找資料。」

林小發認為,翻譯時最關鍵的是要在譯文中還原中文本有的意象。因此,如何將《千字文》中充滿畫面感而又搭配緊湊的文言文翻譯成邏輯嚴密、精確詳盡的現代德語是她面臨的最大挑戰。

為此,在翻譯之前,她閱讀了很多講解《千字文》的書籍,比如劉宏毅《千字文講記》、李逸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汪嘯尹《千字文釋義》等。她說,看了這些書,才明白「起翦頗牧」原來分別指四位戰國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為什麼專挑難的經典翻譯?

「有挑戰,才有樂趣」

短短一千個中文漢字,林小發一共用了半年左右時間來翻譯。除了譯文,她還寫了許多德文註解和一篇四十多頁的後記,書中還收集了很多《千字文》歷代書法名帖。

林小發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著名漢語言學專家樓含松教授。之前她曾花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現在又翻譯《千字文》,都是很難用其他語言表現的中國經典名著。

樓含松曾問林小發:「你為什麼總是挑最難的中國經典來翻譯?」

「有點挑戰,才有樂趣。」她回答。

林小發說,她研究《千字文》,是被書中第一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吸引。「這個開頭十分宏偉,接下來的文字也意義深廣。」

當然,書中也有些地方較為平淡無奇,比如「海鹹河淡,鱗潛羽翔」,前一句略顯乏味,後一句卻又那麼有詩意,那些魚類和飛禽顯得活靈活現。而且,書中通篇都是中國文化的典故。一開始她想,這樣的文字是不可能被翻譯成德語的。但正是這個「不可能」,讓她手癢心癢。從那天開始,她就反覆默念原文,捉摸譯成德文的方法,一直到德文詩句能夠脫口而出,譯文就誕生了。

林小發對此次的譯作很滿意,一方面她覺得翻譯得很貼切,格式上也有一種詩歌的美感,讀起來很通順。另一方面出版社完全採納了她設計的排版方案:右頁有原文、拼音、字面翻譯和詩文格式的譯文,左頁有圖畫和詳細的注釋。

對中國文化理解很深刻

致力於翻譯中國古代文學

從十四歲起,林小發就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深陷其中。她21歲初到中國時,中文已相當流利,能讀中國文學原著、拉二胡、寫毛筆字,也已讀過了幾個學期的漢學專業。

當時她報了浙江美術學院(如今的中國美術學院)的一個書法班,來到杭州,進修一年。在杭州的這一年裡,她跟著老師學習書法、二胡,和中國的學生「打成一片」,交流彼此的文化,她逐漸摸索到中國深邃傳統文化精髓。林小發深深地體會到,想要了解中國文化的話,一年的時間遠遠不夠。因此在1992年,她又報名了中國美術學院的版畫系,在中國讀本科,既能學藝術又能深造中國語言和文化。

在大學期間,她還遇到了她現在的丈夫孔國橋。「他帶我去探訪各地寺廟和僧人,也教我打坐、拜佛、修行等。」林小發在《在中國的25年》一文中回憶,「這些經歷給我指引新的方向,也為我後來對小說《西遊記》的興趣鋪開了道路。」

本科畢業後回到瑞士,林小發開始著手《西遊記》的翻譯工作。書中蘊含的深層文化精神一方面給了她一種寶貴的精神支撐,而另一方面卻成為一次挑戰。

為了真正挖掘和理解這些內容,她報名了浙江大學中文系明清文學專業的碩士課程,補上有關儒釋道的文化知識和經典的閱讀積累,來更好地了解和翻譯西遊記。

現在,林小發在瑞士生活,她可能是整個瑞士對中國古典文化了解最深刻的人。

她每天練拳練劍,業餘時還偶爾在山裡採野菜。不過翻譯工作依然是她生活的核心。其中一部分是她自己選擇的以古代文學為主的翻譯項目,另一部分是她為幾家文化機構進行一些短篇小說、論文等的翻譯工作。

她偶爾也會用德文撰寫文章,有的是關於中國文化,有的是關於漢德翻譯的工作與技巧。她向錢報記者透露,目前擬定的下一篇文章題目是《隨文入觀:古文的閱讀、理解與翻譯》,主要是闡明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方式,重點突出一些常見的翻譯問題。此外,她還正在逐步翻譯一些宋明清時期的道教經典。

相關焦點

  • 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上圖是頗好柔翰寫的一幅草書作品,內容是《千字文》的開頭兩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周興嗣應南梁武帝之命,將梁武帝差人選定旳王羲之一千個字排列成文,便於學習,就成了歷代誦讀的《千字文》。周興嗣編定《千字文》,真是利在當代,功在幹秋啊天地玄黃,就是天玄地黃——天是玄的,地是黃的。玄,《說文》:「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黃,《說文》;「地之色也。」宇宙洪荒,宇宙,《尸子》卷下:「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據此,宇是指空間,宙是指時間。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宇宙洪荒是什麼意思
    之前寫過一篇文,討論「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有朋友說,我只講了天地玄黃,還有宇宙洪荒沒講。這裡就試著做一下補充。「宇宙洪荒」,可以分為兩部分,即「宇宙」和「洪荒」。《淮南子》曰: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換句話說,宇,講的是空間,宙,講的是時間,宇宙即是最早的時空觀念。這和我們現在所講的「宇宙」不太一樣,我們現在講的,多數代表的是空間上的概念,而不含時間的概念。
  • 《千字文》開篇說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什麼意思?
    《千字文》開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天是黑的,地是黃的,鴻蒙初開,混沌未分,宇宙渺渺無人見。太陽升了又落,月亮圓了又缺,無數星辰布滿在遼闊無邊的太空中。《千字文》的開篇十六字,為我們勾勒了一副宇宙荒涼而孤寂的場景。
  • 將《千字文》翻譯成德文?這個瑞士學者做到了
    她對中國的文化十分精通,一直致力於將中國名著譯成德文的工作。那麼,將《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翻譯成德語,應該怎麼說?外國人能看懂嗎?《千字文》文筆優美翻譯的難點是還原意象《千字文》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而成的一篇文章。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
  • 說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內涵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作為《千字文》的開篇,在幾百年來的文化傳播最為人們熟悉。短短八個字概括了天地初開,宇宙狀態,而為何要用「玄黃」和「洪荒」來總述呢?這裡所包含的文化,又有哪些講究?盤古開天闢地,可盤古又是從哪裡來的?
  • 簡單又深奧的八個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古代蒙學讀物《千字文》的第一句,所謂蒙學,就是兒童啟蒙教學,換句話說,《千字文》就是小孩子的玩意兒,很多人因此而瞧不上它,不屑一顧。開篇第一句:「天玄地黃」,就四個字,簡單地說,一句話就可以講明白。細究下去,千言萬語也未必能說完。「玄」是指黑色,黃是指黃色。「天地玄黃」,簡而言之,天是黑色,地是黃色。講的就是天和地最籠統的樣子。但如果要細究起來,那就有的說了,《易經》中講,說起。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字文》開頭八個字,彰顯古人智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都對論語、道德經等古人流傳下來的作品耳熟能詳,但是有一部作品卻被忽視,那就是《千字文》。《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是我國成書最早、流傳最廣的一種啟蒙讀物,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
  • 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原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譯文】天是青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混池蒙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布滿了天空。【注釋】玄黃:玄色和黃色。天剛亮時為玄青色,大地為黃土色 洪荒:廣闊浩渺。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古錢幣上的千字文是什麼意圖呢?
    >光緒制錢背「千字文」問題是由錢荒所派生出來的問題。, 是從千字文「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中選取。而選擇使用「千字文」,則可能是因為「千字文編號法」。千字文編號法千字文編號法是以《千字文》字順作為檔案編號、 分類的方法。宋代整理檔案即以年月先後,千字文為序登錄、編排。
  • 「天地玄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真的理解了嗎?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是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千字文》的第一句,玄幻小說或者仙俠小說也經常引用這句話。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句話聽起來很是玄幻,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要恢復這句話的本來面目,也很好理解。
  • 民歌——「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海納百川,禮樂安邦」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海納百川,禮樂安邦」本周亞軍是男高音歌唱家劉和剛老師的《叫一聲我的親娘》,這首歌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孝道家風,天大地大父母最大,劉和剛老師致力於民歌的發揚和傳承,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善孝為先,希望這首《叫一聲我的親娘》可以慰藉遠在他鄉遊子的思鄉之情本周季軍歌曲是雲飛&王二妮的新歌
  • 我選「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我先來三句:1.關於宇宙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千字文》踏著腳下這片厚重的土地,仰望群星,感受宇宙的浩瀚,不禁會思考世界的源頭。遙想混沌初開的時候,宇宙形成於一片混沌荒蕪之中,後來有了天地,有了群星,天空是青黑色的,大地一片無垠的黃土,日升日落,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星辰似棋盤羅列有方,遍布在無盡的天空中。《淮南子》中將上下四方稱為「宇」,將古往今來叫做「宙」,而《易經》中,「天玄地黃」就是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天高地遠,宇宙莫測,還有什麼會比這種造化的無窮更有氣勢呢?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講的是個什麼東西?
    宇宙就這樣,生意勃勃。萬物也就這樣生意勃勃地發展。每一枝,每一葉,都有其生意勃勃的發展過程,也都會到達成熟的一站。成熟了,又發展新的一個過程。住處附近有個小小的公園,我常去散步。對著一枝一葉,有時想:這是我早幾天見到的那一枝一葉嗎?是新的嗎?世界萬物就這樣不斷地運作發展,宇宙真是神奇。不斷地做著新的變更。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哪個遊子,沒有可愛的故鄉?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哪個遊子,沒有可愛的故鄉?獨在異鄉,卻並非異客。當我們懷著種種夢想散落在各大城市的各個角落。一年又一年,異鄉的情形在我們的眼裡從好奇、習慣直至漠然。
  • 「宇宙洪荒」,古人對時空概念的提出,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然而在這麼多言論中,老子的思想傳播最廣,尸子的觀念在後世看來最為精闢,也是中國古代首次提出時空的概念,認為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再到南北朝時期周興嗣編纂出《千字文》,將「宇宙洪荒」作為開篇第二句,讓宇宙這一概念在後世廣為流傳。
  • 我先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1、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千字文》賞析:天空是青黑色的,大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一片混沌荒蕪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遍布在無盡的天空中。《易經》裡有「天玄地黃」之說,《淮南子》裡則說上下四方稱為宇,古往今來叫做宙,雲天之上有日月設、星辰列。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天地玄黃混沌之間,左右未分,上下顛倒,時不知過往,空不知所在。迷迷濛蒙,似虛似實。恍若夢幻泡影。就這樣盤古每天用神力長高一丈,地也厚一丈,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天高十二萬九千六百丈,地厚十二萬九千六百丈,就這樣天還在變高,地還在變厚,盤古也在不斷的變高,直到過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天才穩定下來。「無量功德」一道聲音自九天之上傳來。一白髮老者飄然而來。
  • 瑞士女漢學家歷時17年翻譯《西遊記》,再譯《千字文》
    如何準確翻譯《西遊記》裡的宗教術語,是她遇到的最大問題。「和佛教有關的用語還好,德國的佛教研究做得不錯,很多佛教詞語可以直接查到德文或譯回梵文。但是道教就不同了,比如不同人物在原著中有分別的代號:金公和木母、鉛和汞、嬰兒和奼女等,直接字面翻譯成德語很容易,但這不是我的翻譯方式。我認為譯者必須理解透徹,否則無法把真正含義傳達給讀者。」
  • 蔡國慶父子《千字文》
    蔡國慶父子《千字文》 蔡國慶父子《千字文》 詞:(南北朝)周興嗣 曲:劉卓 編曲:柒玖 演唱:蔡國慶 蔡軒正
  • 老祖宗智慧裡的「天地玄黃、人生五倫、三綱五常」,該怎麼理解?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我國古代啟蒙讀物《千字文》首句,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千字文》作為我國成書最早、流傳早廣的啟蒙讀物,講述的是天文氣象知識,人類最先認識地球的狀態。這些都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又最基礎的部分,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先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