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女漢學家歷時17年翻譯《西遊記》,再譯《千字文》

2021-01-13 益陽日報

林小發近照。受訪者供圖

14歲情迷漢字

瑞士人林小發對中國的興趣,始自14歲。

她第一次發現漢字,是在中學地理教室中的一本很老的地理書上。

書上列出了幾個與地理有關的漢字,如「江」「河」「海」之類,並說明了「氵」三點水作為偏旁的作用。

「這樣一種文字,對我就像是小時候喜歡玩的秘密文,很有趣,對我頗有吸引力。」林小發說,「我就開始了一種遊戲性的研究,逐步發覺了越來越多的漢字。」

十七八歲時,林小發能夠讀懂中文書了。

「我讀了巴金的《家》,這一本當時讀得非常投入,後來從中國訂了巴金的《春》與《秋》,有意將其翻譯成德文,但只完成了一個短短的開頭。」

少年林小發開始對照《道德經》的原文和種種德譯本,還通讀當時書市上為數不多的中國文學德文譯本,如《紅樓夢》《今古奇觀》,還有魯迅、老舍、茅盾、丁玲、張潔、阿城等人的作品。

1990年,21歲的林小發在哥哥的陪同下,第一次來到中國。

她後來在回憶的文章裡寫道,儘管自己當時已經能讀中國文學原著,能拉二胡、寫毛筆字。然而,從列車咔嗒聲中醒來的她,看到車窗外那些挑著扁擔搖搖擺擺的農民、沿著鄉間小路悠閒騎車的人,還有滿臉歡笑地向火車招手的兒童們,忽然感悟到,「對這個幅員遼闊的文化大國,我其實一無所知。」

走訪了北京、南京和上海的一些朋友之後,這對瑞士兄妹來到了杭州。林小發在杭州的浙江美術學院(現在的中國美術學院)報了一個為期一年的書法班。

「每天的臨摹中,我逐漸體會到了筆畫線條的生命力、用筆的強弱和動靜;在老師認真用心的指導下,我了解了印章藝術的陰刻與陽刻,漢字結構中的黑白、虛實等關係。」

在原浙江藝校(現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林小發找到了一位二胡老師,體會弓法和筆法之間的相似之處。每天清晨,她還跑去柳浪聞鶯公園,跟當地人練習氣功。

「就這樣,我逐漸摸索到了中國深邃傳統文化中的一點點皮毛。」

當時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住不同的宿舍樓,食堂也分開。

「同樣是學生,怎麼能因國籍不同而享受優越的待遇?」在一位新加坡女同學的幫助下,林小發弄到了需要的飯菜票。她買了一個白色藍邊的搪瓷碗,混進了熱鬧擁擠的中國學生食堂,「這裡的氣氛活躍,更有朝氣,大家無拘無束,讓我很舒服。」

德譯《西遊記》,耗時17載

在上海古籍書店,林小發第一次讀到中文版《西遊記》。

對這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她欣然翻開閱讀,卻發現連開篇詩都很難理解,只好嘆了一口氣,將其放回書架。

她開始學習古文詩詞,用中國語言學家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做教材,做了密密麻麻的手寫注釋和翻譯筆記。

大約半年後,林小發再次走進上海古籍書店。「同一本《西遊記》仍然放在同一個位置上。我重新拿起翻開,這一次開篇詩的內容自如地在我眼前展開,隨之鋪墊的元、運、會理論又帶我走進了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觸動了我的心弦。我立即把書買了下來,回家一口氣通讀。」

林小發說,這本《西遊記》與一般通行本有所不同,是中華書局1993年出版的清初版本《黃周星定本西遊證道書》。書中的清代評語給了她不少啟發,她開始認識到《西遊記》熱鬧錶面之下的深層寓意。

「《西遊記》可稱為中國儒釋道文化的一個重要結晶,其中包含著許多我非常欣賞的中國文化特徵,如以大觀小的宏觀思維、隨意自如的滑稽精神、正面向上的生活態度,還有修德養性和明心見性之旨。」

本科畢業後回到瑞士後,林小發開始著手《西遊記》的翻譯工作。

書中蘊含的文化精神,既給了她精神支撐,也是莫大的挑戰。

「翻譯到一定時候我發現自己的一些功底不足,有的是漢語的問題,有的是背景知識不足,比如對明代的服裝髮飾或者是古代建築不夠了解,於是自己就去看相關書籍,或者是去博物館學習。再後來又發現自己古文水平有待提高。」

如何準確翻譯《西遊記》裡的宗教術語,是她遇到的最大問題。

「和佛教有關的用語還好,德國的佛教研究做得不錯,很多佛教詞語可以直接查到德文或譯回梵文。但是道教就不同了,比如不同人物在原著中有分別的代號:金公和木母、鉛和汞、嬰兒和奼女等,直接字面翻譯成德語很容易,但這不是我的翻譯方式。我認為譯者必須理解透徹,否則無法把真正含義傳達給讀者。」

翻譯了一段時間之後,林小發將十回的內容加上小說簡介寄給了幾家出版社,但都被婉拒——當時德國幾乎沒有人聽說過《西遊記》,更不知道這本書的文化價值。

「手頭有了一百多頁沒人要的《西遊記》譯稿,我無奈之下也猶豫該不該繼續翻譯下去,同時也覺得自己功底不足。」

糾結之後,林小發決定繼續——她再次回到杭州,前往浙江大學學習明清文學和古代文化。她的碩士論文主題是《西遊記》的「正路」思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林小發說,「越到後面,有待解決的翻譯問題越難,從大學老師和學術文章中,已無法獲得幫助了。最後幾年,我參訪了佛學院和道學院的幾位大德,才大大提高了對《西遊記》各種隱喻的理解。」

這場翻譯持續了17年。

出版方面傳來了好消息——德國雷克拉姆出版社願意出版此書,「多虧編輯本人對中國情有獨鍾,對《西遊記》也不陌生。」

2016年法蘭克福書展上,林小發翻譯的德文版《西遊記》首發。2017年,這一譯本獲得了萊比錫書展獎。德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報紙《法蘭克福郵報》推薦其入選德國最適合做聖誕禮物的書。作家馬克西蒙斯的推薦理由是「一部超過1200頁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第一次被完整地譯成了德語並出版。」

到2018年11月,林小發的譯著已出了第五版,一共七千多本。2019年秋天將出第六版,帶有《西遊記資料》的附錄本。

「這對德語書市而言,可以說相當暢銷。若有讀者能夠從頭到尾看完這部厚厚的譯本我都挺感動,有一個讀者給我郵件說她非常喜歡這本書,已經通讀了三遍。」林小發說。

再譯新作《千字文》

2018年10月,林小發再出新作——她用德語翻譯了號稱「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的《千字文》。《法蘭克福日報》將其納入「適合聖誕節閱讀」的推薦書目中。

《千字文》雖被列入蒙學經典,但文字相對晦澀難懂,含義比較深刻,包含的內容涉及自然、歷史、建築、修身、人物等等,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百科全書」。

林小發曾經在浙江圖書館的舊書市場買了一本微型版《千字文》,回家放在書架上做擺設,也沒有詳細閱讀。直到2017年有一天閒暇時,她把那本冊子拿下來翻了翻,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她動了翻譯的心思。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這篇由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林小發大約翻譯了半年多。

「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充滿畫面感而又搭配緊湊的文言文翻譯成邏輯嚴密、精確詳盡的現代德語。」

林小發的辦法是,把每一個漢字都譯成一行德文。四字一句的漢語,經她之手,成了一首簡短工整的德文四行詩。

在譯文旁邊,林小發加上了原文和拼音,同時每一個漢字配上德文單詞直譯,讓德文讀者管中窺天。

「除了翻譯和注釋之外,我還做了整本書的排版設計,為此也參考了詩歌圖書,請教了設計師。很高興的是出版社也全部認可通過,完全照著我的方案編輯成書。」

如今已返回瑞士生活的林小發,正嘗試為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文化交流搭一個橋梁。

「目前主要是開展有關中國傳統思想的講座和課程,也有一些關於《西遊記》的論述和讀書會,以及一直延續的古代經典的翻譯。中文水平較高的歐洲人應該也會越來越多,期待和同行們共同閱讀、研究探討。」

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見證中國快速發展的林小發曾經有一些疑惑,「不少人所關注的話題似乎只剩下了一個字『錢』——成功賺錢的有哪些人,股市的行情如何,房價多少錢一平方米,新汽車多少錢,藝術品多少錢,飯菜多少錢……至於房子是否住得舒暢、飯局是否吃得快樂、藝術作品是否能打動人心,大家並不關心。」

就像她的中文名。林小發原名叫EvaLuediKong。「林」是她根據自己的姓氏Luedi找一個L開頭的中文姓,而小發又和她的德文名字EVA比較接近。她喜歡「發」字,因為其中蘊含了「發起」「發動」「萌發」之意,「當時還不知道這個字在中國已變成『發財』的代名詞」。

「不過,中國的社會現實雖然錯綜複雜,問題也多,但其中也蘊藏著不可估量的宏大潛力。」漸漸地,她也看到了一些新的動向——社會興起了「國學」和「復古」潮流,「這在文化風氣濃厚的杭州尤為明顯,許多人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新的熱情。」

林小發所熟悉的幾位精通古代文化的學者,「他們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懂得將上古智慧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充分體現在日常的言行舉止之中,這一點對於我是非常寶貴的薰陶和精神導向。這些人與社會上那些物慾、貪婪、自私和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給我帶來了新的希望。」

「中國古代文化蘊含的高深智慧,能讓我們對世界和生命有更通透地理解,這一點恰恰可以給歐洲人提供鮮活的新思路。實際上,面對當今已成為世界強國的中國,歐洲人也應該儘快加深對中國的認知。在幾百年的歐洲中心主義歷程之後,這正是一個開闊視野、充實思想的良好機緣。」林小發說。

作者:餘靖靜 編輯:譚珉

相關焦點

  • 將《千字文》翻譯成德文?這個瑞士學者做到了
    《千字文》德文版。瑞士學者林小發的新作德譯版《千字文》在德國正式出版,截至2018年底,它已經賣出3500本,在歐洲,從普通讀者到漢學界都對這本書予以了好評。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
  • 翻譯《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
    將《西遊記》譯成德文走紅的瑞士學者這回翻譯了德文版《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千字文》德文版。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14歲開始自學中文,21歲來到中國求學,曾在中國生活25年,在浙江大學讀完了研究生。
  • 中國古典文學在俄羅斯的譯介與研究
    中國古典文學在俄羅斯的譯介與研究 2019年04月08日 08: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信娜 字號 所屬學科:文學關鍵詞:中國神話;蘇聯;民間文學;小說;戲劇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陸續出版了《詩經》(1937年)、《論語》(1938年)、《猴子》(節譯自《西遊記》,1942年)。韋利最為推崇白居易和蘇東坡。他自稱不是一個翻譯匠,他認為自己的文學風格與杜甫迥異,因此從未碰過他感覺譯不出「靈魂」的中國古詩。韋利被形容為「坐在家裡的觀察者」,因他從未光臨過亞洲。
  • 2020年9月大學英語六級翻譯真題第三套:西遊記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六級真題>正文2020年9月大學英語六級翻譯真題第三套:西遊記 2020-09-19 17:36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
  • 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
    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 2018年10月10日 15: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舒晉瑜 字號 內容摘要:韓國漢學家樸宰雨英國漢學家韓斌荷蘭漢學家林恪日前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同時舉辦了賈平凹海外版權成果分享會
  • 翻譯家趙振江:我們有80多個版本的《唐吉坷德》卻只有一個西語版...
    趙振江認為由於漢語與印歐語系在語言學上有巨大的差別,所以中國詩詞外譯,最好是交由外國的漢學家來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譯,那要先看看他是否會用西班牙語寫詩」。16年苦磨西語《紅樓夢》趙振江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此後一直致力於翻譯西語詩集和小說。他翻譯了7部西班牙詩人、劇作家加西亞·洛爾卡的著作。
  • 《紅樓夢》|林黛玉如何英譯?
    其中英文的全譯本三種,成書出版的是兩種,也就是大家知道比較多的霍克思、閔福德合譯的「霍譯本」和我國翻譯家楊憲益和英國夫人戴乃迭兩人合譯的「楊譯本」。《紅樓夢》的寫作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每一種語言的翻譯也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光陰才能完成。
  • 痴情的翻譯家,世界的《紅樓夢》
    文本是從1940年-1952年,大概花費12年時間,由東京的巖波書店陸陸續續出齊的。日文版《紅樓夢》的標題直接用漢字「紅樓夢」,譯者是漢學家松枝茂夫。譯本共14冊,雖然每一本都比較小,但是放在一起還是比較有規模的。這個譯本後來反反覆覆修訂,出版很多次。松枝茂夫80年代到中國來訪問過,他訪華前後還在修訂譯本。據統計,從1940年-1985年,松枝茂夫花在《紅樓夢》翻譯時間上前後將近50年。
  •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2018年10月22日 16: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陶友蘭 字號 內容摘要: 1809年以來,《論語》的英譯本(包括全譯本和節譯本
  • 《千字文》開篇說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什麼意思?
    亦如《西遊記》開篇:「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有日有月有星有辰……再五千四百歲,正當醜會,重濁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
  • 痴情的翻譯家 世界的《紅樓夢》
    直接用《紅樓夢》作為全書標題的譯者是松枝茂夫先生,他是日本較有影響的漢學家,從1940年開始翻譯《紅樓夢》,1952年結束,大概花費12年時間。這個譯本反覆修訂,多次出版。從1940年-1985年,他花在《紅樓夢》翻譯時間上前後將近50年。他是不是日本最下功夫、最花時間的譯者呢?有人比他更勤奮。
  • 許淵衝回應抄襲指控:譯前看過名家譯作 但我翻譯得更好
    方重是我老師輩,他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書,寫了一本《陶淵明詩文選譯》,讓我提意見,我認為翻譯得不錯。但是我認為翻譯應該遵守「三美」原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我對方重說,要是能實現「三美」就更好了。他同意,叫我改改看。我改完了他很滿意,還請我們家人吃了飯。這能算抄襲嗎?再說《登高》。
  • 它們有了準確英譯:君子譯成gentleman,不合適!
    過去,國學的經典外譯主要依賴外國漢學家,「但是這些漢學家對中國國學經典不一定理解得很清楚、很準確;另外,他們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從他們自己的知識背景出發來理解中國的經典,這樣就難免出現誤讀或者是有意無意的曲解。」劉新成舉例說,西方漢學家翻譯的《孫子兵法》有多個譯本,多數譯本存在翻譯錯誤,導致西方對中國的誤讀。
  • 賈平凹《廢都》完成英文翻譯 有望今年內出版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胡宗鋒教授透露,他與英國學者羅賓博士歷時三年,悄然完成了40萬字的《廢都》的英文翻譯,爭取今年內出版。賈平凹只提了一個要求:翻譯時,原文一句也不要刪。按照賈平凹的意見,譯本參照1993年第一版《廢都》,所以也將保留「□□□□(此處作者刪去××字)」。《廢都》譯為The Abandoned Capital,主人公莊之蝶則翻成Butterfly。
  • 2016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模擬練習題:孫悟空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6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模擬練習題:孫悟空 2016-12-06 16:17 來源
  • 北極光首位亞洲得主許淵衝:曾說自己翻譯勝傅雷
    他曾說  自己的翻譯勝過傅雷  許淵衝1921年生於江西南昌,17歲考入西南聯大,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學習,後赴法國留學,兩年後取得巴黎大學文學研究院文憑回國任教。他先是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書,後來調到位於北京西郊香山下的外國語學院教書。
  • 400條文化術語詮釋與英譯公布 專家:誤譯易引發誤解
    過去,國學的經典外譯主要依賴外國漢學家,「但是這些漢學家對中國國學經典不一定理解得很清楚、很準確;另外,他們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從他們自己的知識背景出發來理解中國的經典,這樣就難免出現誤讀或者是有意無意的曲解。」  劉新成舉例說,西方漢學家翻譯的《孫子兵法》有多個譯本,多數譯本存在翻譯錯誤,導致西方對中國的誤讀。
  • 李長聲:亞瑟·韋利的翻譯
    羅素坐牢時韋利寄去白居易《紅鸚鵡》的譯詩:籠檻何年出得身。也有人嘲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這種事用不著中國詩人教。一九一七年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創刊《紀要》,刊登韋利譯中國詩七十五首,佔不少篇幅。出色的理解力、語言能力和詩才被高度評價。有媒體評論:讀一下韋利的中國詩翻譯,就知道新星出現在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