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

2018年10月10日 15: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舒晉瑜

字號

內容摘要:韓國漢學家樸宰雨英國漢學家韓斌荷蘭漢學家林恪日前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同時舉辦了賈平凹海外版權成果分享會,來自墨西哥、義大利、英國等國的出版人和翻譯家進入世界文學視野的中國作品越來越多,中國作家正在向世界更全面、更立體、更真實生動地傳播新時代的聲音。那麼

關鍵詞:翻譯;賈平凹;馬橋詞典;作品;漢學家

作者簡介:

  日前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同時舉辦了賈平凹海外版權成果分享會,來自墨西哥、義大利、英國等國的出版人和翻譯家,現場分享了各自翻譯和在海外出版賈平凹作品的感受。據悉,賈平凹的作品已經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韓、越南語等30多個語種。其中,《浮躁》英文版獲得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廢都》法語版獲得法國費米娜外國小說獎;今年7月,《帶燈》義大利語版獲得義大利克拉麗絲·阿皮安翻譯獎。

  進入世界文學視野的中國作品越來越多,中國作家正在向世界更全面、更立體、更真實生動地傳播新時代的聲音。那麼,在傳播的過程中,漢學家們如何理解中國文學?他們選擇中國作家的標準是什麼?為什麼選擇這一部作品而非另一部?翻譯家們各有不同的答案。

  首重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具有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作品是漢學家們的首選,而「緣分」也是漢學家們時時提到的關鍵詞。

  早在1986年,韓國漢學家樸宰雨就開始翻譯中國文學作品。1992年韓中建交以來,樸宰雨擔任了韓中學術交流和國際漢學交流方面的重要角色。從2005年以來,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角色——韓中文學及作家之間的橋梁。在兩次重要的韓中文學交流活動中,樸宰雨擔任韓方組委,組織翻譯了《中國現當代中短篇小說集》,包括鐵凝的《逃跑》、莫言的《吃事兩篇》、郭文斌的《吉祥如意》、夏天敏的《好大一對羊》等。樸宰雨也參與翻譯了呂進、王家新、藍藍、唐曉渡等作家的散文及黃亞洲、舒羽、盧文麗、瀟瀟、北塔、戴濰娜、池凌雲、彭晏、胡桑、葦鳴、林幸謙等人的詩文。

  幾年前,得益於安徽大學出版社的積極建議與經費支持,樸宰雨負責《中國魯迅研究名家精選集》9部本在韓國的翻譯出版工作。對以魯迅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為業的樸宰雨來說,中國有關機構大力支持有關魯迅的優秀研究著作在海外翻譯出版,是「固所願而不敢請」的事情。因此,他不但擔任了主編,自己也親自參與了王富仁的《中國需要魯迅》、孫鬱的《魯迅與現代中國》等兩部書的翻譯工作。「我跟這兩位著者有十多二十年的朋友關係,緣分很深。韓國學界與韓國讀者也很需要具有個性的魯迅研究名家的著作譯本。因此我選擇這兩位作者的作品進行翻譯。」樸宰雨說。

  在選擇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問題上,樸宰雨的觀點是,首先考慮韓國的文學、學術、教學現實上有沒有引進翻譯介紹的需要;其次考慮翻譯對象在那個領域裡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與著作是否具有相當的質量與水平以及好的評判;第三,考慮翻譯者與作家或者研究專家之間有沒有個人緣分。

  1997年他選擇翻譯嚴家炎的《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1995年組織翻譯陳思和的《中國新文學整體觀》,都是基於這樣的理由。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典文學在俄羅斯的譯介與研究
    內容摘要:20世紀60年代,蘇聯漢學家開始對中國古代散文進行翻譯與研究。20世紀,蘇聯形成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派。經過一代又一代漢學家的努力,中國古典文學已被俄語讀者熟知,成為俄羅斯漢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 漢學家馬悅然,竟最看好中國詩人裡的他,推薦他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古文學研究者曾對馬悅然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假如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古代詩人開放提名,您會推薦中國的通俗詩歌作者還是其他詩人?」對此,馬悅然教授坦言:「如果我有權力推薦中國古代詩人參評諾貝爾文學獎,我會選擇辛棄疾。」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出於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漢語,1917年韋利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中國詩歌熱銷離不開那個時代的背景。
  • 傅剛: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意義、方法
    摘要 隨著學術研究的國際化,中國學者對海外漢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但國外漢學家對中國學者的研究卻缺乏了解。以古代文學研究為例,中國學者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義,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學術基礎之上的,這與國外漢學家有很大的區別。本文從七個方面論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希望能夠在中國學術走向國際的同時,讓海外漢學家也能夠正確認識中國學者的研究。
  • 漢學家姑蘭的中國記憶
    在老一輩的匈牙利漢學家裡,她是唯一研究中國戲曲和當代文學的人。半個多世紀來,她不僅翻譯過莫言、蘇童、魯迅、周作人、孫犁、三毛、陳村等作家的作品,還翻譯過《秋胡戲妻》、《看錢奴》和《生金閣》等元曲作品,介紹中國文學和戲劇不遺餘力。
  • 德國漢學家稱莫言獲諾獎「因政治因素」遭質疑
    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曾因批評中國當代文學,引起爭議。2006年,他曾因被媒體放大的「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一說,而為公眾所知。日前,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他對於莫言的一通批駁又一次引發關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甚至提出質疑,認為他並沒有認真讀過莫言的作品。這個揣測是否確實,顧彬對於莫言的作品究竟有著怎樣的判斷,對於中國當代文學,他又有怎樣的認知。
  • 通訊:痴愛中文40年——記西班牙漢學家雷林克
    新華社西班牙格拉納達11月27日電 通訊:痴愛中文40年——記西班牙漢學家雷林克  新華社記者郭求達 馮俊偉  《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趙氏孤兒》《文心雕龍》……這些閃耀中國文學史的經典著作,已經紛紛在西班牙語世界裡摘下神秘面紗。
  • 漢學家宇文所安首度訪臺 教授投靠門下當學生
    美國漢學家娶走北大才女 讀過上萬首唐詩(圖)  中新網11月27日電 美國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最近第一次應邀到臺灣訪問。其唐詩研究早在二三十年前就獲得注目與肯定,甚至有退休的臺大中文系教授投靠門下當學生。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宇文所安三十出頭的時候就發表了《初唐詩》,一鳴驚人。
  • 當心理學大師遇上漢學家:《金花的秘密》
    當心理學大師遇上漢學家:《金花的秘密》 2021-01-13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名錄| 世界主要漢學家
    當代世界主要漢學家簡介   本部分漢學家簡介主要是根據國內有關資料編寫而成,漢學研究是國外的各國學者對中國的研究。 其研究視域包羅萬象,而涉及的語種之多也是可想而知的。   本處所列漢學家屬於傳統漢學研究範疇,在國外對中國更加全面而廣泛的研究背景上,本處主要是根據其對儒學的研究作為對所列漢學家的取捨標準。 其中日本的漢學家以其姓名的漢語拼音音序為序,韓國的漢學家以其英文譯音音序為序,美國的漢學家分為本土與華裔兩部分,皆以其英文姓名的音序為序,其餘各國漢學家都是以其本國語言的音序為序。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相中中國西部土地,這次他翻譯了雪漠的小說
    翻譯他的小說也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希望我的翻譯能把雪漠筆下西部世界的風情盡善盡美地表達出來,讓更多的英語讀者領略到中國西部之美。」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道。9月20日,作家雪漠的長篇小說《大漠祭》《獵原》英文版的新書首發式在上海作家書店。兩本書合起來有1500頁之多,葛浩文與同為翻譯家的夫人林麗君接下了這一挑戰。
  • 《人民文學》雜誌英文版與澳大利亞學界合作
    《人民文學》雜誌英文版《路燈》出版暨中澳文學交流報告會日前在京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發表致辭說,《人民文學》外文版創建了與優秀譯者和漢學家的良好合作模式,用最快捷的方式把中國當代很多重要作家和批評家的一些作品翻譯成不同文字,讓不同國家能比較全面、整體地了解中國當代作家的當下寫作。
  • 《上海文學》創刊65周年 首次推出英文版特刊
    中新網上海12月27日電 (王笈)由巴金創刊於1953年的《上海文學》雜誌,27日在上海市作家協會舉辦創刊65周年慶典暨《上海文學》英文版首發式。《上海文學》雜誌社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合作推出一期《上海文學》英文版特刊,這也是目前上海唯一一種推介中國當代文學的外文版文學期刊。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莫言成了代表中國的文學者,於國內,更是無數的人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舉彌補了中國文學在世界範圍的漏洞。讀者在恭賀的同時,也將莫言搬到了中國文壇的頂尖位置。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當然網友們也發出了疑問;莫言是中國文學的代表,那麼魯迅先生呢?
  • 中國網絡文學走紅泰國 字幕組翻譯中國電視劇
    【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俞懿春】走進泰國曼谷一家連鎖書店,《環球時報》記者驚訝地發現,居於外國浪漫小說榜首的全是中國網絡文學。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醫香4》《楚王妃》《微微一笑很傾城》《何為賢妻》《醫香3》。此外,《甄嬛傳》《鳳求凰》《且試天下》等中國網絡文學書籍也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
  • 俄羅斯讀者歡迎反映中國現實的文學作品
    在作家徐虹看來,文學是文化交流的先鋒。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俄羅斯文學群星璀璨、經典頻出,對世界尤其對中國文學影響至深。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俄文化交流的繁盛時期之後,兩國當代作家非常渴望就價值觀念、文學理念、藝術流派、創作現狀進行全面交流與合作。此次「中國作家俄羅斯文學之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端。
  • 周裕鍇談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
    周裕鍇(邵仄炯繪)周裕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蘇軾學會會長,《蘇軾全集校注》主編之一。今年,周裕鍇新作《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十講》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上海書評》通過微信語音專訪了周裕鍇,請他談談中國文學闡釋傳統。
  • 王佐良《今日中國文學之趨向》與抗戰英文宣傳冊(下)
    最後第四部分是小結,概括了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中國新文學的兩大特徵和重要歷史意義,並對未來的發展作出了精闢的前瞻。     《趨向》第一部分一開篇就澄清了由於西方漢學家翻譯中國古典而可能造成的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誤解,並在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引出話題。
  • 「抒情傳統論」以前 陳世驤與中國現代文學及政治
    一、前言陳世驤(1912-1971)是臺灣香港以至北美學界常常提到的名字,尤其他的《中國的抒情傳統》一文,更是膾炙人口。在大陸卻一直沒有適當的介紹,以至簡單地以為他不過是芸芸北美漢學家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離開北平,在長沙湖南大學任教,1941年轉赴美國,在哈佛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從事教研工作,1945年受聘加州柏克萊大學,曾任該校東方語文學系系主任,又籌辦比較文學課程。他的著述以中國古典文學為主,兼及中國當代文學以至翻譯研究,文章散見各學刊或論文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