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相中中國西部土地,這次他翻譯了雪漠的小說

2021-01-10 澎湃新聞

「看雪漠的作品,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閱讀經驗。翻譯他的小說也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希望我的翻譯能把雪漠筆下西部世界的風情盡善盡美地表達出來,讓更多的英語讀者領略到中國西部之美。」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道。

9月20日,作家雪漠的長篇小說《大漠祭》《獵原》英文版的新書首發式在上海作家書店。兩本書合起來有1500頁之多,葛浩文與同為翻譯家的夫人林麗君接下了這一挑戰。

新書發布會現場

現年79歲的葛浩文早年以《蕭紅評傳》聞名,後以翻譯中國文學為讀者稱道。經他譯成英文的中國作家有數十位之眾:朱自清、蕭紅、王安憶、阿成、莫言、巴金、賈平凹、劉震雲、老舍,等等。葛浩文還是研究者,尤其在現當代中國文學方面,數十年如一日,成績斐然。

而說起中國的西部寫作,雪漠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雪漠的小說充滿西部狂野的風味以及甘肅的人情風俗。透過他的文字,我們可以體驗到沙漠的力量,既有摧殘生命的無情,也可以感受到大漠無與倫比的美。當我讀到大風颳起時,幾乎可以感受到砂礫打在臉上的疼痛。把雪漠的作品介紹給英文讀者,是向他們展示了一個他們所不知道的中國西部世界,」林麗君在發布會上如此表示。

《大漠祭》英文版書影

《大漠祭》是一幅激情澎湃,最真切,最具震撼力關於西部故事的畫卷,是一個關於西部農村原生態生活的故事,這個故事雪漠整整寫了十二年。閱讀者無不為西部騰格里沙漠地區農民的生活唏噓與同情,無不為那裡同胞的生生死死的掙扎落淚與思索。農民老順一家,為了活命,為了貧瘠的觀念的遺產,為了貧血的愛,為了貧苦重壓下的期盼,演出一幕幕刻骨銘心的生離死別,而奇幻的大漠風光,奇特的西部民風,鮮活沉重的生存現實,死死活活的感情糾葛,更使作品如原始森林般奇幻與凝重。

「在中國文學創作中有一個現象,西北作家寫中國農村是寫的最好的,雪漠又是其中的典型和佼佼者,」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也鍾愛雪漠筆下的西部農村,「中國西北農民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中國農民代表,這幾十年中,他們在傳統和現代的夾縫中生存,在從貧窮到發展這個歷史階段中飽受磨難而又充滿生命的力量,雪漠用充滿慈悲、直指人心的筆觸描述了他們的故事。將這樣的作品翻譯成英文,讓國外讀者了解中國這幾十年的變化,是非常有意義的。」

雪漠與葛浩文

雪漠寫作《大漠祭》用了20年,從26歲寫到46歲。「沒有人教我如何寫作,我就是在這樣漫長而沒有功利心的寫作過程中完成了自己的寫作訓練。很多東西在消失,農民的苦樂沒人知道,這種消失是恐怖的,我就想留下一些東西,」雪漠說,《大漠祭》就如同一粒種子,深深紮根在西部土地上,是西部文化原生態的展現。沒有雕琢、沒有修飾、沒有技法、沒有渲染,只有對西部農民瑣碎生活的記錄。

雪漠的寫作成長路徑是有趣的,「小時候家裡很貧困,整個村子也是如此,村裡找不到一本書、一本連環畫。有一天我的舅舅告訴我父親,在家中院子的杆子上掛一盞燈,家裡就會出一個人才,我父親深信不疑,家裡窮得捨不得用電,那盞燈永遠是亮著的,我看到這盞燈就充滿了希望。」

《獵原》英文版書影

喜愛雪漠作品的讀者都知道,雪漠的小說充滿了宗教和信仰的魅力,雪漠說這是因為在那個窮山溝裡沒有人能教他,只能自己教自己,「所以我選擇了宗教,我想釋迦牟尼這樣一個智者,從一個充滿欲望的人升華為智者,必然有一種方法。那麼我就根據這個方法訓練,首先讓自己擁有智慧和愛,心裡乾淨地流出我想寫的東西,寫大漠我就是大漠,讓自己的雞零狗碎消失,讓自己的執著消失,讓自己的欲望和偏見消失,當一個作家把自己的成見打破之後,讓自己成為這個世界的本身,他的筆下就會流出這個世界。」

西部大漠的調子是緩慢、沉穩、內斂的,雪漠曾說大漠的沉寂就像深入頑空定的老僧,偶爾喘息幾聲,很快就被歲月的颶風捲走了。捲走的除了喘息,還有一份疼痛。「疼痛總比麻木要好,在這個巨大的虛幻裡,能感受到疼痛的,定然是清醒的人。雖然我的小說裡寫了諸多『疼痛』,但細心的讀者總能從中讀出一股大力,要想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沒有大疼就沒有大安,我一直在尋找那妙方。」

「非常感謝葛浩文和林麗君老師願意翻譯我的書,我也相信西方人也會被我的作品打動,」雪漠說他對文學充滿希望。

相關焦點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上世紀60年代,葛浩文在美國海軍服役被派到臺灣時學習過漢語,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獲中國文學博士學位。1976年,他翻譯了第一本中文小說——蕭紅的《呼蘭河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至今已先後出版四五十本譯作。  他嚴謹而講究的翻譯風格、以原著為中心的翻譯原則、追求「信、達、雅」的翻譯手法,「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語出戴乃迭)。
  • 德國漢學家稱莫言獲諾獎「因政治因素」遭質疑
    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曾因批評中國當代文學,引起爭議。他同時表示,採訪中提及的莫言的寫作風格是18世紀末的看法,也並不出自他個人,而是某個德國的漢學家。  他認為莫言是一個認真、內心開放的人,內心開放的標準是莫言能包容自己對他的批評。但他仍然認為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很多一部分是因為葛浩文的翻譯,他認為自己的閱讀經驗是,經常會慕譯者的名去選擇閱讀,而他所了解到的很多國外的出版社也會因為譯者的知名度而追隨他的選擇。
  • 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
    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 2018年10月10日 15: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舒晉瑜 字號 內容摘要:韓國漢學家樸宰雨英國漢學家韓斌荷蘭漢學家林恪日前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同時舉辦了賈平凹海外版權成果分享會
  • 《廢都》英文版翻譯完成
    「應該有更多出色的中國小說讓世界讀者熟知。」譯者之一胡宗鋒24日說。《廢都》是作家賈平凹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講述了都市中幾位文人「頹廢」的生活與心態,在出版之後曾因其頗有爭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在中國文壇引發了地震。1993年上半年,這部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不久,以「格調低下」的名義被查禁。直到2009年,《廢都》在被禁16年之後再版。
  • 講座預告|文炳教授:葛浩文英譯《檀香刑》中比喻翻譯的複雜性考察
    《檀香刑》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之一,曾在文學界引發熱議,葛浩文作為莫言小說的首席翻譯官,成功將莫言小說推向了世界文壇,他的《檀香刑》譯本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如何解讀葛浩文英譯《檀香刑》中比喻翻譯的複雜性?一起來聽聽文炳教授的講座吧!
  • 《廢都》英文版翻譯完成 賈平凹要求原文一句不刪
    (資料圖片)  曾引起廣泛關注的長篇小說《廢都》英文版,由中英兩國學者共同翻譯完成。「應該有更多出色的中國小說讓世界讀者熟知。」譯者之一胡宗鋒24日說。  《廢都》是作家賈平凹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講述了都市中幾位文人「頹廢」的生活與心態,在出版之後曾因其頗有爭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在中國文壇引發了地震。
  • 有關翻譯的爭議:馮唐譯作被指不雅 莫言小說被大改
    在回應翻譯莫言作品的質疑時,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曾引用了這句義大利諺語。在他看來,自己的翻譯是「用中文讀,用英文寫」。  不過,葛浩文的這種屢試不爽的翻譯方式雖然讓經他手的譯作廣為人知,卻也引起過不小的爭議。其中,最為中國讀者熟知的即是其在翻譯中將莫言作品《天堂蒜苔之歌》的結尾做了較大地修改。  在中國,葛浩文「不忠實於原著」的譯本屢遭非議。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韋利在大英博物館專職研究藝術品,當時大英博物館乏人研究東亞藝術,便請他兼職。出於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漢語,1917年韋利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中國詩歌熱銷離不開那個時代的背景。
  • 專家:翻譯"忠於原著"成文學"走出去"絆腳石
    謝天振的兩位博士生又分別研究了介紹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外文版「熊貓叢書」以及出版長達半個世紀的《中國文學》雜誌英文、法文版在海外的傳播影響力。結果也都讓人深思:《中國文學》雜誌1951年創刊後,於2000年底停刊;《熊貓叢書》上世紀80年代推出,一共翻譯出版了190多部作品。根據世界各地的銷售情況統計,這套叢書有時候可以賣出兩三本,有時候一本也賣不出去。
  • 賈平凹《廢都》完成英文翻譯 有望今年內出版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胡宗鋒教授透露,他與英國學者羅賓博士歷時三年,悄然完成了40萬字的《廢都》的英文翻譯,爭取今年內出版。賈平凹只提了一個要求:翻譯時,原文一句也不要刪。按照賈平凹的意見,譯本參照1993年第一版《廢都》,所以也將保留「□□□□(此處作者刪去××字)」。《廢都》譯為The Abandoned Capital,主人公莊之蝶則翻成Butterfly。
  • 德國學者顧彬:莫言的英文版小說應該有兩個作者
    顧彬不掩飾他對莫言作品的不喜歡,就像他不掩飾對魯迅的熱愛一樣。  其實不光是中國的小說,這個學神學出身的德國學者,不喜歡任何寫故事的小說,不管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他喜歡詩歌,所以毫不吝嗇地讚揚中國當代詩人的作品,可惜,在中國他很少被問及詩歌與詩人的問題。
  • 作家薛憶溈:中文小說翻譯成外文時遭遇改動,作家該不該插手
    薛憶溈解釋,英文版《Shenzheners》的名字,翻譯尚未開始他就已經想好,不僅因為這部小說描摹的是深圳人的群像,更重要的是為了顯示與在英語世界裡同樣家喻戶曉的《都柏林人》(Dubliners)的聯繫,「《都柏林人》呈現的是囚禁在一座被時間麻痺的城市裡的脆弱心靈,而《Shenzheners》關注的也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裡從來就被文學忽略的脆弱和內心。」
  • 漢學家姑蘭的中國記憶
    在老一輩的匈牙利漢學家裡,她是唯一研究中國戲曲和當代文學的人。半個多世紀來,她不僅翻譯過莫言、蘇童、魯迅、周作人、孫犁、三毛、陳村等作家的作品,還翻譯過《秋胡戲妻》、《看錢奴》和《生金閣》等元曲作品,介紹中國文學和戲劇不遺餘力。
  • 翻譯界界英才楊憲益去世 生前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
    他是把《史記》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譯的《魯迅選集》,是外國的高校教學研究通常採用的藍本;與夫人合作翻譯的三卷本《紅樓夢》,與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譯名《石頭記》)一併,成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譯本……他還翻譯了《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宋元話本選》、《唐宋詩歌文選》、《魏晉南北朝小說選
  • 漢學家馬悅然,竟最看好中國詩人裡的他,推薦他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馬悅然是瑞典漢學家,翻譯家,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中國人最喜歡的漢學家之一,曾翻譯過《西遊記》《水滸傳》等古典著作。他為中國的文化傳播做了很大的貢獻。馬悅然非常喜歡中國文學,不僅酷愛中國古典的著作,更喜歡古典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