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翻譯的爭議:馮唐譯作被指不雅 莫言小說被大改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馮唐。 邵思翊 攝

  中新網12月18日電(宋宇晟)近日,詩人、作家馮唐重新翻譯的泰戈爾詩集《飛鳥集》引來了不小的爭議。有評論指其文字不雅,「逾越了翻譯的底線」,甚至是對泰戈爾的「褻瀆」。不過也有人認為,馮唐「有自己的語言系統」。事實上,因翻譯而起的爭論並不少見。

  「翻譯即背叛」

  「翻譯即背叛。」在回應翻譯莫言作品的質疑時,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曾引用了這句義大利諺語。在他看來,自己的翻譯是「用中文讀,用英文寫」。

  不過,葛浩文的這種屢試不爽的翻譯方式雖然讓經他手的譯作廣為人知,卻也引起過不小的爭議。其中,最為中國讀者熟知的即是其在翻譯中將莫言作品《天堂蒜苔之歌》的結尾做了較大地修改。

  在中國,葛浩文「不忠實於原著」的譯本屢遭非議。對此,他曾說,「英文和中文可以說是天壤之別的兩種語言,真要逐字翻譯,不但讓人讀不下去,而且更會對不起原著和作者。」他還是會「翻出作者想說的,而不是一定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作者說的」。

  但在美國,批評的聲音轉向了相反的方向。美國已故著名作家厄普代克當年在看了由葛浩文翻譯的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和莫言的《豐乳肥臀》後,在《紐約客》上寫了4頁評論,推測譯者「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中文原文」,最後批評「英文翻譯的陳詞濫調十分乏味」。而葛浩文則對此表示,「如果真的逐字翻譯,我翻譯的小說沒有一本是可以出版的。」

資料圖:莫言。廖攀 攝

  翻譯與原著的本土化

  客觀地說,葛浩文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將莫言的作品「本土化」為英文作品的過程,即使是批評葛浩文的人也會承認「他那樣改,在國外有市場,這是事實」。並且這種「本土化」因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顯得相對「成功」。

  但有時,過度的本土化也會曲解原著的意味,並招致批評。

  今年獲諾獎的白俄羅斯女記者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就有這樣的遭遇。例如,她的作品《車諾比的哀鳴》(VoicesfromCher nobyl)在中國被改名為《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後來出新版時又換成《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車諾比的聲音》。

  有報導指出,這其實是中國書商慣用的套路。「把《車諾比的哀鳴》譯成《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現在就有了一種『亂世佳人』的感覺,激發人們對於那場災難的無限遐想。」

  類似的例子還有幾年前的一本英語著作《你的誤區》(YourErroneousZones)被引入中國時,書商覺得這個名字太不引人注意,於是就換成了當時中國的一個流行語《正能量》,結果這本書在中國狂銷了上百萬冊。

  而曾在北京上演的《哈姆雷特》也因某些臺詞的翻譯過於「本土化」,引發了觀眾笑場。比如在第三幕第一場中哈姆雷特對奧菲莉亞說的一句臺詞:「儘管你像冰一樣堅貞,像雪一樣純潔,你還是逃不過讒人的誹謗。進尼姑庵去吧,去,再會!」

  和翻譯過度相反,沒有本土化,或是本土化不完全也是翻譯中常碰到的問題。

  中國作品被翻譯到國外時,就會面臨在國外「本土化」的問題。例如,美版《甄嬛傳》的一些翻譯就不被網友認可。

  還有網友特別總結了那些「不能忍」的翻譯:首先,《甄嬛傳》被翻譯成了《Empresses in the Palace》(宮中的后妃們),「一丈紅」成了「The scarlet red(罪孽深重的紅)」,「驚鴻舞」變身「Flying WildGoose」(飛翔的野鵝),皇后的名言「臣妾做不到啊」,被翻譯成了「I truly can not bear it」(我真的不能忍啊),華妃的金句「賤人就是矯情」被無情刪除,有人猜測:這是美國人翻譯不出來,直接放棄了麼?

資料圖:北京人藝當家小生王斑(中)領銜「混血版」《哈姆雷特》。 圖片來源:新京報 王飛 攝

  個人化的翻譯

  和本土化不同,文章開頭所言的關於馮唐翻譯的爭論則是因為其個人化的風格而導致的。這種個人化的翻譯風格直接造成了相關評論的兩極化。了解、欣賞馮唐寫作風格的讀者認為很好地體現了其本來的風格。同時也有網友質疑:「過分地表現自己的風格,何不自己寫一本詩集?」

  對此,有網友認為,「譯者加進去的東西太多,與其說是翻譯,不如說是改造。」

  而此前也有報導指出,類似的現象早已有之。「比如嚴復的《天演論》,這部在中國現代化中起過啟蒙作用的巨著,就曾經經歷過嚴復的選擇與改造,這一點早有學者提出,而諸如魯迅等現代文學大師們,在翻譯作品時也多有夾帶個人色彩的習慣。」報導還將這種對原作任意改造的翻譯稱為「豪傑式翻譯」。

  對此,媒體人韓浩月認為,翻譯本身就是一個不斷丟失原始信息的過程,再完美的譯作,也不見得能與原作媲美。也正是因為如此,無數譯者在翻譯時兢兢業業,既要凸顯自己的全部心血,又不能奪人之美,把不屬於原作的元素摻雜進去。盡力保持原作風貌,盡力表達原作者意圖,這是翻譯工作的根本,也是不可突破的底線。只有對原作保持充分敬意的譯作,才會贏得讀者的尊重。

  見仁見智的翻譯標準

  事實上,當下有關翻譯的標準並不清晰,基本可以說是見仁見智。如前文所述,葛浩文認可的翻譯方式是「用中文讀,用英文寫」,也有人認為這是「翻譯幹了作者的活」;馮唐的翻譯體現個人化風格,也有批評指其應「盡力保持原作風貌」。

  對於將英文作品翻譯成中文,翻譯家李繼宏曾提供一個相對中立的判定方法,他認為好的譯本應該具備兩個要素:「首先,譯本一定本身就是好的中文作品,要通順,不能在語法、語言學上出現問題;在譯本通順的基礎上,第二是譯本表達跟原著的契合度,作者想要表達出來的東西,是否譯本也能通過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語言只是表淺的東西,譯本能不能還原原著的思維過程,能不能用中文來模仿英語的表達。」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對於翻譯有爭議的嘗試外,還有不少質量不高,粗製濫造的翻譯作品。

  對此,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兆忠曾呼籲,翻譯需要職業倫理,而這個職業倫理就是底線,挑戰底線應該受到制裁,這和創作的自由並不矛盾。

  李兆忠說:「目前我們還沒有這樣的東西,而且也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比如說如何才能形成一個多數人認可的倫理?誰來負責裁定等,這些具體的問題都需要克服。但這不意味著沒有職業倫理是對的、是合理的。文學工作者應該有這樣一個底線式的,絕不可違反的倫理體系。」

相關焦點

  • 劉慈欣莫言馮唐韓寒餘秋雨……今年這四十本書英譯本出版
    小說阿乙:《下面我該幹些什麼》 A Perfect Crime, Anna Holmwood 翻譯(Oneworld)刁鬥:《出處》 Points of Origin, Brendan O'Kane 翻譯 (Comma Press
  • 看完這些中式翻譯作品,我又堅定了好好學外語的決心
    但是,即便嘲諷聲不絕於耳,對於馮唐這樣的譯作到底應該如何評判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馮唐老師不僅熱愛翻譯,還喜歡玩斷句,比如《馮·唐詩百首》》。例如馮唐被嘲為「郭敬明文風」的這一句,在被認為是經典的鄭振鐸譯本中被翻譯為:「你微微地笑著/不同我說什麼話/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已等待得久了」。
  • 有爭議就下架您什麼意思?
    作為一名醫學博士和成功的商人,大概馮唐更在意的身份是詩人和小說家。不過,此次他的譯作《飛鳥集》會引起這麼大的反應,大概超出許多人的意外。而且,在作品被迫下架、召回之後,爭議也更大了。正如一位作家所戲稱的:「自君翻譯,舉國震動,人生光榮,莫過於此。」
  • 翻譯大家許淵衝:曾被指為提倡亂譯的千古罪人
    他在翻譯上打破了很多框框  據介紹,該文集重點收錄了許淵衝中譯外、外譯中的翻譯作品,涉及中文、英文、法文三個語種,涵蓋了詩詞、雜劇、散曲、哲學經典以及外國小說等。俞曉群說:「許先生中譯外文非常厲害,我們和他之間也合作過一些小項目。他是一個獨樹一幟的翻譯家,他在翻譯上打破了很多框框,不是生硬的『信達雅』。雖然國內對他的翻譯有些爭議,但國外特別認可許先生的翻譯。英國牛津是非常挑剔的出版社,但聽說我們在做許先生譯的《詩經》的《詩三百》,立刻就把許先生的譯本拿去了。」  據悉,除去翻譯作品之外,許先生還有大量的文字,如學術專著、評論、散文和書信。
  • 馬悅然曾與莫言邊喝威士忌邊談小說「翻譯莫言作品沒要出版社一塊...
    她還透露,在瑞典家中,「我們還專門練習了一下,讓他記清楚,自己到底翻譯了莫言的哪些小說,給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們看。哈哈。」陳文芬解釋:「我們坐在這兒的原因,是馬先生翻譯了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還有兩本中文書要出版:《巨大的謎語》和《記憶看見我》。我們很早答應出版方要來參與一些活動。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是瑞典人期待很久的世界詩壇的大師,終於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 莫言談外語:會外語比請翻譯更容易成功
    中美三十多名學者進行了交流與研討,今年他們關注的一個話題是文化交流中怎麼也繞不開的「翻譯問題」。越流利越難翻譯因為講話太多才起了「莫言」的筆名,但直到要他說英語,這位中國著名作家才真正做到「莫言」。「真的,像我這樣一句英語也不會講的人,要來文化交流,如果沒有翻譯,根本無法進行。」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1976年,他翻譯了第一本中文小說——蕭紅的《呼蘭河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至今已先後出版四五十本譯作。  他嚴謹而講究的翻譯風格、以原著為中心的翻譯原則、追求「信、達、雅」的翻譯手法,「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語出戴乃迭)。在把中國文學翻譯成英文介紹給世界的「金字塔」裡,葛浩文排在頂尖位置,被譽為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
  • 講座預告|文炳教授:葛浩文英譯《檀香刑》中比喻翻譯的複雜性考察
    《檀香刑》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之一,曾在文學界引發熱議,葛浩文作為莫言小說的首席翻譯官,成功將莫言小說推向了世界文壇,他的《檀香刑》譯本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如何解讀葛浩文英譯《檀香刑》中比喻翻譯的複雜性?一起來聽聽文炳教授的講座吧!
  • 德國學者顧彬:莫言的英文版小說應該有兩個作者
    雖然他知道他的直率可能會得罪人——他曾跟身邊的朋友說:「為什麼我一到中國大家都會圍著我問莫言,我說了我的觀點,他們又不高興。」  但作為一個學者,他在談到莫言時還是會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顧彬不掩飾他對莫言作品的不喜歡,就像他不掩飾對魯迅的熱愛一樣。  其實不光是中國的小說,這個學神學出身的德國學者,不喜歡任何寫故事的小說,不管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
  • 許淵衝回應抄襲指控:譯前看過名家譯作 但我翻譯得更好
    許淵衝:譯前看過弗萊切、韋利等名家譯作,但我翻譯得更好質疑一:詞法、句法複雜性不達標黃少政:(許淵衝)詞法複雜性不達標,習慣用高頻詞,不擅用動詞;句法複雜性也不達標,使用的句式百分之九十是簡單句、並列句,即使使用了複合結構,也是中國學生都會使用的副詞分句;除此之外,他的寫作中還極難見到詞彙的創造性
  • 莫言:我不願意做白色的烏鴉
    莫言說:「至於我自己,我想我永遠是烏鴉裡面多數的一隻,我不願意做白色的烏鴉,不願意引人注意。」儘管如此,他在泰國通過結交中國學生,也學到了很多中國文化,還看了京劇,「有經典的,也有不那麼經典的《白毛女》」。象形的中國文字和西方大不相同,這令勒克萊齊奧感覺十分新奇。不僅學習文字,他還喜歡中國古樂的靈動之美。即便後來被派往墨西哥,勒克萊齊奧對中國文化的尋覓依然沒有停止。他開始學習《孔子》、《孟子》和《道德經》,還和朋友一起研究道教。
  • 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去世,生前評價批評者不懂莫言
    馬悅然把大量中國古代、現代和當代的文學作品介紹到國外,在中瑞文化交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他曾將《水滸傳》、《西遊記》譯為瑞典文,並向西方介紹了《詩經》、《論語》、《孟子》、《史記》、《禮記》、《尚書》、《莊子》、《荀子》等先秦諸子的著作,翻譯了辛棄疾的大部分詩詞,並組織編寫了《中國文學手冊:1900-1949》。
  • 專家:翻譯"忠於原著"成文學"走出去"絆腳石
    但滬上翻譯界的一些專家卻試圖告訴人們:常識需要更新了!這種陳舊的翻譯理念,已經成了影響中國文學和文化「走出去」的絆腳石。    很多典籍有了英譯本卻「走不出去」  在國內,多數譯者出於職業習慣,翻譯過程中全神貫注於文本,字字對應地把文本翻完,翻譯工作即宣告結束。至於譯作在接受地市場的反響,一般被認為是「出版社的事」。
  • 作家薛憶溈:中文小說翻譯成外文時遭遇改動,作家該不該插手
    這樣的默契讓法文版的翻譯非常順利,譯者不太會中文,是由英文本翻譯了這部小說。薛憶溈開始有點擔心,但越到後來越覺得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她可以辨別出英文版裡面的錯誤。她覺得某個部分有點多餘,我去翻中文原文,果然多加了一句話,她覺得某個部分少了,原文果然還有一句話。」「一個不是以我原文為基礎的翻譯反而更像我的原文。」
  • 莫言:文學獎不是政治獎 作家不為黨派服務
    在記者會上,莫言表示,自己獲獎是文學的勝利,而不是政治的勝利,作家的寫作不是為了哪一個黨派服務的,也不是為了哪一個團體服務的。在回應有關抄寫《延安文藝講話》爭議時,他表示並不後悔,因為它有合理成分。以下是記者會主要答問實錄:記者:首先恭喜莫言老師。
  • 當代4大「禁書」,莫言獨佔2部,都是不凡之作,最後一本獲得諾獎
    當代4大「禁書」,莫言獨佔2部,都是不凡之作,最後一本獲得諾獎引言每一首好的詩篇都是作者的嘔心之作,不僅會蘊含很多道理和現實,更能夠使讀者受到啟發和激勵。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反應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狀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 讀莫言小說有感:關注中國農村女性,拓寬題材,敢於突破禁區
    莫言是人們熟知的作家,也是有爭議的作家,他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我讀過他寫的很多小說,如《紅高粱》、《紅樹林》、《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讀莫言的小說,我感受最深的有四點:一是善於對農村女性的描寫。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描寫了眾多的農村女性,而且這些女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紅顏薄命。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讀後感受頗深
    距離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8年時間了,那時候我還在上學,幾乎把能找到的莫言所有作品都讀了一遍。到現在還有印象的只剩下一些小說的題目和《紅高粱家族》的大致情節,在所有被時間衝淡的記憶中還留下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地名。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落拓棗」與翻譯人生的甘苦
    當下翻譯出版的質量令人擔憂,粗糙的文字和嚴重的錯誤是很平常的現象。可能的原因是,除了外文院系,其他學科都不太承認翻譯是重要的學術成果。聽說有的外文院系最近也在更有決心地轉向研究和強調論文發表,翻譯也將不再被看作是學術成果。把外文作品翻譯成中文究竟算不算是研究工作,是一個值得思考和進行調查分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