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預告|文炳教授:葛浩文英譯《檀香刑》中比喻翻譯的複雜性考察

2020-12-05 騰訊網

《檀香刑》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之一,曾在文學界引發熱議,葛浩文作為莫言小說的首席翻譯官,成功將莫言小說推向了世界文壇,他的《檀香刑》譯本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如何解讀葛浩文英譯《檀香刑》中比喻翻譯的複雜性?一起來聽聽文炳教授的講座吧!

講座預告

主題:葛浩文英譯《檀香刑》中比喻翻譯的複雜性考察

主講人:文炳

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

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

時間:10月23日(周五)14:00-16:00

地點:文一115

嘉賓介紹

文炳,博士、教授,現任浙江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校學術委員,浙江省翻譯協會副會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

主要從事康德思想中譯研究和王陽明思想海外譯介與傳播研究。著述超百萬字,獲得省部級政府獎4次,含浙江省政府一等獎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獎三等獎;2014年入選浙江省政府錢江學者特聘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其中結題優秀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

來源 / 外國語學院

今日編輯 / 李嘉慧

責任編輯 / 李冠琳

出品:

tuī

jiàn

yuè

告訴大家你也在看!

相關焦點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在他的翻譯名錄裡,從最早的蕭紅、陳若曦、白先勇、李昂、楊絳、馮驥才,到後來的賈平凹、李銳、蘇童、老鬼、王朔以及莫言、阿來、朱天文、朱天心等等,總共有20多位名家,四五十本譯作中有五六本,還是與太太林麗君教授合譯的。  葛浩文開玩笑說:「其實,我挺生氣的!
  • 河南大學教授:填補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空白,榮獲「資深翻譯家」稱號!
    郭尚興,河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大學名師、國務院僑辦"文化大講壇"主講人,中國譯協理事、中國英漢與比較學會理事及中華典籍外譯分會副會長、河南譯協常務理事。在《英漢中國文化辭典》編寫的過程中,他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在國內是一個空白,於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便開始轉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翻譯的研究。然而,在一片嶄新的領域中開疆拓土並非一件易事,傳統文化英譯的三個困難至今都令他印象深刻。
  • 醫學期刊論文文題英譯問題與修正建議
    下面,達晉編譯分析一些常見的英譯文題錯誤,提出簡要的寫作建議,以提高論文文題英譯水平,使論文的英譯更加規範。一、規範使用英文縮寫詞。在醫學論文題目中,應儘量慎用或不用外文縮寫詞。醫用英文縮寫詞眾多,如果為了縮短題目實詞字數或是其他原因,隨意編撰縮略詞,這樣的文章就會令讀者費解。因此,醫學英語縮略詞有強烈的規範性,英譯文題不能隨意編撰縮略詞。
  • 許淵衝回應抄襲指控:譯前看過名家譯作 但我翻譯得更好
    因央視《朗讀者》《開學第一課》等節目被公眾熟知的96歲翻譯家許淵衝,日前受到了抄襲指控。前青海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黃少政在閱讀許淵衝所著的《中詩英韻探勝》一書時,得出了許淵衝英文水平低、諸多詩作為抄襲的結論,並寫下《許淵衝如何抄襲中詩英譯的名家弗萊切、韋利和方重》(下稱《許》)一文,界面文化曾對此事進行報導。
  • 「四世同堂」英譯上熱搜 跨文化翻譯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發聲」
    究竟忠於原文,還是方便受眾  傳統文化經翻譯被介紹到不同文化中時,若其專有名詞庫能有一套相對固定的譯入語(翻譯目標語言)表述,一一對應,類似詞典般一查即得,將會事半功倍。但是,在跨文化翻譯中,由於風俗習慣、歷史發展、思維方式等存在差異,不同語言在交流中必然會存在詞彙空缺現象。
  • 談文學作品中比喻的翻譯
    談文學作品中比喻的翻譯——以《圍城》為例作者:彭萍(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中國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學「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環。如何翻譯好文學作品,尤其是將文學作品中的比喻翻譯成為英語讀者接受的英文,這一點至關重要。
  • 有關翻譯的爭議:馮唐譯作被指不雅 莫言小說被大改
    在回應翻譯莫言作品的質疑時,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曾引用了這句義大利諺語。在他看來,自己的翻譯是「用中文讀,用英文寫」。  不過,葛浩文的這種屢試不爽的翻譯方式雖然讓經他手的譯作廣為人知,卻也引起過不小的爭議。其中,最為中國讀者熟知的即是其在翻譯中將莫言作品《天堂蒜苔之歌》的結尾做了較大地修改。  在中國,葛浩文「不忠實於原著」的譯本屢遭非議。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
  • 專家:翻譯"忠於原著"成文學"走出去"絆腳石
    但滬上翻譯界的一些專家卻試圖告訴人們:常識需要更新了!這種陳舊的翻譯理念,已經成了影響中國文學和文化「走出去」的絆腳石。    很多典籍有了英譯本卻「走不出去」  在國內,多數譯者出於職業習慣,翻譯過程中全神貫注於文本,字字對應地把文本翻完,翻譯工作即宣告結束。至於譯作在接受地市場的反響,一般被認為是「出版社的事」。
  • 每日翻譯:英譯漢不如英譯法容易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翻譯:英譯漢不如英譯法容易 2013-02-16 16:06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學術| 中國哲學英譯的理論與實踐——從一次哲學翻譯(中譯英)工作...
    這也引發了當今學人關於哲學翻譯尤其是中國哲學英譯的理論探索。在中國哲學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經典作品與當代優秀成果的外譯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術語凝結著一種理論的核心,反思中國哲學基本範疇的現有譯名並重新釐而定之,不止是一項翻譯工作,還是兩種不同文化與思想傳統的深入交流與相互激發。
  • 《廢都》英文版翻譯完成
    賈平凹三部曲《浮躁》《廢都》《秦腔》因為其濃厚的地方特色讓翻譯家頭疼,至今只有《浮躁》被漢學家葛浩文翻譯成英文,並獲得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葛浩文坦言曾嘗試翻譯《秦腔》,但由於其中家鄉話太多,難以翻譯而最終放棄。據胡宗鋒介紹,數日前,英國譯者羅賓博士已帶稿回英國繼續打磨,下月歸陝。「羅賓的老師是英國一位很有名的評論家,羅賓想請他看看,再仔細打磨。」
  • 吳其堯︱古詩詞中「處」字的理解與英譯
    王先生還在曲和散文中找到了不少例子,不贅。上述諸例,足以證明「處」在古詩詞裡可以用來表示時間。《唐宋詞一百首》《詞百首英譯》《華夏情懷——歷代名詩英譯及探微》           我們在從事漢譯外,尤其是古詩詞外譯時,要特別留意「處」字表示時間的用法,以免犯錯。我手頭所具古詩詞英譯本,似乎都還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 賈平凹《廢都》完成英文翻譯 有望今年內出版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胡宗鋒教授透露,他與英國學者羅賓博士歷時三年,悄然完成了40萬字的《廢都》的英文翻譯,爭取今年內出版。賈平凹只提了一個要求:翻譯時,原文一句也不要刪。按照賈平凹的意見,譯本參照1993年第一版《廢都》,所以也將保留「□□□□(此處作者刪去××字)」。《廢都》譯為The Abandoned Capital,主人公莊之蝶則翻成Butterfly。
  •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在21世紀,為了中華文化更好更主動地走向世界,有必要對《論語》英譯進行多元策劃,進行海外多渠道傳播。  首先,推薦《論語》英譯走進課堂或選入教材讀本,融入學習漢字的過程中。《論語》的翻譯和傳播可以和海外500多家孔子學院結合起來。孔子學院以孔子作為中國文化的形象品牌,《論語》理應成為其必修課程,但是現在很少開設這門課,也還沒有這樣一部給外國人講授《論語》的教材。
  • 《廢都》英文版翻譯完成 賈平凹要求原文一句不刪
    賈平凹三部曲《浮躁》、《廢都》、《秦腔》因為其濃厚的地方特色讓翻譯家頭疼,至今只有《浮躁》被漢學家葛浩文翻譯成英文,並獲得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葛浩文坦言曾嘗試翻譯《秦腔》,但由於其中家鄉話太多,難以翻譯而最終放棄。  據胡宗鋒介紹,數日前,英國譯者羅賓博士已帶稿回英國繼續打磨,下月歸陝。「羅賓的老師是英國一位很有名的評論家,他想請他看看,再仔細打磨。」
  • 辜鴻銘與英譯《大學》出版之謎
    眾所周知,三人均在歐洲遊學多年後回到中國,且皆以翻譯上的成就而受到學界矚目。不同的是,嚴和伍是向內輸入西方近代學理和知識的高產翻譯家,而辜鴻銘則是向外輸出中國文化與傳統的執著代言人。他是第一位通過英語寫作和英譯儒經而獲得國際聲譽的中國人。連《清史稿》中也對辜鴻銘有著如下的讚譽:「(辜)譯四子書,述春秋大義及禮制諸書。西人見之,始嘆中國學理之精,爭起傳譯。」
  • 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怎麼翻譯? 英譯「國標」這樣說
    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怎麼翻譯? 英譯「國標」這樣說 原標題:   「麻婆豆腐」翻譯成「滿臉雀斑的女人製作的豆腐」,「夫妻肺片」被譯為「丈夫和妻子的肺片」……此類讓人捧腹的菜品翻譯是不是有些「慘不忍睹」呢?
  • 淺議學術論文標題英譯中應注意的問題
    可見,論文標題的英譯準確與否,非常重要。在論文標題的英譯過程中,為儘可能在翻譯上實現兩種語言方式的對等,醫刊彙編譯認為,譯者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注意語言簡練。不少中文作者習慣在論文標題表述上使用「試論」、「初探」、「淺談」、「淺析」、「芻議」、「略論」等詞來表現其行文謙遜。但為了語言表達得言簡意賅,在這類標題的英譯時可以省略不譯,這樣更合乎英語標題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