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學作品中比喻的翻譯

2020-12-06 光明網新聞中心

談文學作品中比喻的翻譯

——以《圍城》為例

作者:彭萍(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中國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學「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環。如何翻譯好文學作品,尤其是將文學作品中的比喻翻譯成為英語讀者接受的英文,這一點至關重要。

李娜繪/光明圖片

  錢鍾書的《圍城》可謂一部新的「儒林外史」。作者以幽默、詼諧的筆調描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深入細微地刻畫了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其語言充滿調侃的味道,常常於看似不經意間留給讀者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個個令人拍案叫絕的比喻,讓整部作品展現出動人的語言魅力。

  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比喻中的喻體在兩種語言中有著相同的聯想意義,而且在目的語中能夠找到對等的喻體,就可以採用直譯的方法。這種情況往往說明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有共同的地方。直譯法既給譯者省去了很多麻煩,又讓譯文的讀者能夠與原作產生共鳴。比如,「只有我們一對失戀的廢物肯到那地方去,斜川家裡有年輕美貌的太太」中的「廢物」可以直接譯成jilted rejects或者rejects,「我們新吃過女人的虧,都是驚弓之鳥,看見女人影子就怕了」中的「驚弓之鳥」可以直譯為birds afraid of the bow,「可是你這一念溫柔,已經心裡下了情種」中的「下了情種」可以直接譯為planted the seed of love。

  如果比喻在目的語中找不到相同的喻體,但能夠找到意義相同、用另一種喻體表達的比喻,則採取歸化的譯法。歸化譯法能讓目的語讀者在自己母語文化的背景下體會原語文化的魅力。比如,「我看李梅亭這討厭傢伙,肚子裡沒有什麼貨」中的「肚子裡沒有什麼貨」跟中國的「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但是如果譯成「have nothing in his stomach」,英語讀者很難明白其中的內涵,所以只能轉換視角,譯成Li Meiting amounts to nothing或Li Meiting does not amount to anything。「這些大帽子活該留在你的社論裡去哄你的讀者」中「大帽子」是指「大話」或「不切實際的話」,而英語中的 high-flown talk與之意義完全對等。「訓導長尋花問柳的榜樣,我們學不來。」中的「尋花問柳」是一種委婉的說法,指「亂搞男女關係」,甚至「嫖娼」。而英語中用「house of ill repute」來比喻「妓院」,所以原文中的「尋花問柳」可以歸化為「visit houses of ill repute」,「自己冒失尋釁,萬一下不來臺」中的「下不來臺」用來比喻「在別人面前受窘又無法開脫」,而英語中out on a limb正好也比喻處境尷尬,孤立無援。

  如果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的喻體,也找不到有類似意義的其他喻體,而且譯者希望向目的語讀者傳達原語文化,就可以採取異化譯法。由於異化法是完全直譯原語中的比喻,讀者會感到陌生,所以不妨加上註解,使讀者了解比喻的真正含義,從而了解原語的文化,又不至於造成誤解。比如,「辛楣出路很多,進可以做官,退可以辦報,也去坐冷板凳,我替他惋惜」中「坐冷板凳」比喻「因不受重視而擔任清閒的職務」,可以直譯為「sit on a cold bench」,但後面需要添加注釋be neglected or ignored,既保留了漢語文化中的比喻形象,又讓譯文讀者明白其中的意思,「鴻漸氣的臉都發白,說蘇文紈是半老徐娘」中的「半老徐娘」比喻「上了年紀但還裝出一副年輕樣子的女人」,可以先直譯,後面添加注釋:Old Lady Xu: an attractive middle-aged woman, from the story of Lady Xu a concubine of Emperor Yuan of 

  the Liang dynasty, who carried on amorous affairs even when she was quite old。這個注釋能使英文讀者明白「半老徐娘」所代表的形象,了解中國文化。

  如果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的喻體,也找不到有類似意義的其他喻體,而且譯者認為沒有必要向讀者介紹比喻背後的原語文化,或者認為用上述異化加注釋法會使翻譯顯得羅嗦,擔心讀者對譯文會失去興趣,則不妨採用這種釋義法,即在目的語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原文中的比喻解釋出來。例如,「這姓趙的對自己無禮,是在吃醋,當自己是他的情敵」中的「吃醋」和「我該好好的謝你,為我找到飯碗」中的「飯碗」如果直譯成「eat vinegar」和「rice bowl」一定會讓英語讀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此不如採用釋義法,即將兩個比喻的意思譯出,成為jealous和job,顯得通俗易懂。

  「吃醋」和「飯碗」這樣的比喻在漢語裡使用得很頻繁,意思也很通俗,而「坐冷板凳」 和「半老徐娘」這樣的比喻都是有典故的,更具中國文化色彩。所以譯者在處理這些比喻時,前者只是使用了釋義譯法,後者則使用了直譯加注釋的譯法,有助於英語讀者了解漢語的文化。當然,前文中的「肚子裡沒有什麼貨」和「坐冷板凳」也可以採取釋義法,譯成 not talented or learned at all 和be neglected。

  在具體的翻譯中,譯者應根據自己的翻譯目的和譯文讀者的文化期待對比喻進行靈活的處理,根據不同的情況從上述的四種方法中選擇恰當的翻譯方法。

  《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05日 12版)

[責任編輯:孫滿桃]

相關焦點

  • 講座預告|文炳教授:葛浩文英譯《檀香刑》中比喻翻譯的複雜性考察
    《檀香刑》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之一,曾在文學界引發熱議,葛浩文作為莫言小說的首席翻譯官,成功將莫言小說推向了世界文壇,他的《檀香刑》譯本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如何解讀葛浩文英譯《檀香刑》中比喻翻譯的複雜性?一起來聽聽文炳教授的講座吧!
  • 語文中比擬和比喻的區別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語文學科知識的考查中會涉及到修辭手法的內容,不僅是選擇題的也是詩歌鑑賞題的內容之一。其中,很多同學會將比喻和比擬相混淆。接下來,中公講師將告訴大家一個容易易懂的辨別方法。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比喻的定義。比喻是用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辭格,也叫「譬喻」。即以甲事物來比擬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個成分。
  • 《圍城》中的絕妙語言,看錢鍾書教我們玩轉比喻
    《圍城》中的絕妙語言,看錢鍾書教我們玩轉比喻《圍城》是錢鍾書先生的經典之作,被譽為「新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也是錢鍾書唯一一部長篇小說,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堪稱中國文學的瑰寶。除了傳達出的人生哲理,作者在小說中的語言也很值得稱道,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諷刺令人回味無窮。據說未稱重的比喻有六百多處,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錢鍾書先生是如何玩轉比喻的。其一,豐富的比喻。比喻通常可以使人的言語描述更加形象。「方鴻漸給鮑小姐一眼看的自尊心像洩盡氣的橡皮車胎。」
  • |搖錢樹|比喻|例句|翻譯|英文...
    「搖錢樹」,原本指「神話中的一種寶樹,一搖晃就有許多錢落下來(a legendary tree that sheds coins when shaken)」,後多用來比喻可藉以源源不斷地獲取錢財的人或物(ready
  • 文學大省難稱翻譯大省 陝翻譯出版3部本土作品
    日前,記者採訪陝西省翻譯協會主席、陝西文化與翻譯研究所所長胡宗鋒時他說,18世紀,正是執著的傳道士們將《孔子》、《孟子》這些古老悠久的方塊字轉化成一部部優秀的翻譯作品,並使之成為全世界讀者想像中的遙遠東方。現在,我們同樣需要優秀的文學翻譯工作者,將陝西的文學成就、文化自信展示在世界面前,使他們在萬裡之遙的另一個世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翻譯作品時,這些版權知識你都了解了嗎?
    作者享受下列權利:(1) 以本名、化名或以不署名的方式發表作品; (2)保護作品的完整性; (3) 修改已經發表的作品; (4) 因觀點改變或其他正當理由聲明收回已經發表的作品,但應適當賠償出版單位損失; (5) 通過合法途徑,以出版、複製、播放、表演、展覽、攝製片、翻譯或改編等形式使用作品; (6) 因他人使用作品而獲得經濟報酬。
  • 翻譯就是《伊索寓言》中的蝙蝠既非鳥類也非獸類
    (原標題:翻譯就是《伊索寓言》中的蝙蝠既非鳥類也非獸類)
  • 趣味翻譯:英語中的動物形象
    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動物比喻意義相近但實際上重點不同,如我們認為「豬」既醜又笨又懶,可是英語中認為pig髒而貪但不笨,甚至有as clever as a pig 的說法;也許由於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蝴蝶成了中國文化中美麗愛情的象徵,可是英美人眼中的butterfly卻是「輕浮」、「不安分於工作」的典型。
  • 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2020-11-24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中國人不應翻譯本國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這位82歲的學者思維清晰而敏捷,屢有驚人之語。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記者:「哪位中國作家有望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遠」,這樣的話題近幾年一直在中國國內爭論不休。你怎麼看待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態?馬悅然:我想告訴中國的作家們,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要了。
  • 淺析英語中常見的修辭格:比喻
    比喻 (the figures of speech)   比喻是語言藝術的升華,是最富有詩意的語言形式之一,是語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學功能的有機結合。英語中常見的比喻有三類:明喻、隱喻和轉喻。   1.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語文學習,讓語言形象生動的必殺器,如何把比喻用好
    赤裸裸的真理,雖然人們相信,卻不願意接受,但是如果運用比喻的方法給真理穿上衣服,真理將會大受歡迎,到處展現不同的風採,發揮更好的作用。古典詩歌中比喻運用的例子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麼好的句子,形象又生動,妙在何處?
  • 朱生豪病中翻譯莎士比亞
    本文來源:譯博翻譯 轉自:安徽譯博翻譯諮詢服務有限公司 威廉·莎士比亞是公認的最重要的英語作家之一,他的各類戲劇作品共有37部。在中國,莎士比亞是最為人們熟知的外國作家之一,並被人們親切地喚作「莎翁」。
  • 雅思口語考試中通常如何運用比喻
    在此就比喻在雅思口語考試中的運用做一個探討,以供考生參考。  比喻的定義  比喻作為一種修辭方式 (figure ofspeech),其實也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在漢語中也是非常常見和常用的。我們知道在漢語中,比喻在文辭上有三個成分: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其實,英語中的比喻也是一樣,具體的講就是有被比喻的事物、用來打比方的事物和表示比喻關係的詞。根據三者同時出現與否或出現方式的異同,比喻的方式會有所不同。
  • 契訶夫謝世110周年,早期作品將被首次翻譯成英文
    作為契訶夫辭世110周年的一個禮物,契訶夫基金會近日宣布將啟動一項計劃,將契訶夫早期的小說作品翻譯為英文。這些作品集中在1880至1888年期間,幾乎完全沒有英譯本。由於這些待翻譯的小說數量巨大,基金會將從第一卷開始,以幾個卷本的形式對這些小說逐步翻譯出版。這項計劃是在2010年一次為位於俄羅斯雅爾達的博物館募資而辦的藝術節上由參與者倡議的,那次藝術節為期一周,相當成功。
  • 有效LOGO設計:象徵符號、比喻和直覺
    好的設計成功固然需要全心投入,但是想在作品中加入驚豔的效果也可以是一件不那麼費力的事。現實生活中就有一些設計師,全憑自己的直覺,將不同的形象和比喻意義通過簡單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直覺」這種東西,尤其對於追求創意的人群來說,總能引導他們實現某種普世認知的解決方式,彌足珍貴且可遇而不可求。在LOGO設計中添加某種被廣泛接受的特質有助於拓寬其交流面,這是幾乎所有形象都期望實現的目標。
  • 傅惟慈:「翻譯是一種遊戲」
    這些書由我登記上架,供教師借閱,當然我還要負責看看書中是否有什麼不妥的內容。這批書絕大部分都是英國現當代文學,我記得有維吉尼亞·伍爾夫、S.毛姆、E.M.福斯特、多麗絲·萊辛、約翰·韋恩……許許多多的文學傑作呈現在我的眼前,什麼意識流、荒誕派、黑色幽默,像一道道珍饈奇饌供我品嘗。當時政治口號喊得山響,而我在這些書中找到了一小片寧靜的天地,正像格林比喻的:在旋風裡有一個平靜的中心。
  • 【推薦】水兄首部翻譯作品,一起「烹飪宇宙」吧!
    (不過如果哪個書店把它陳列到「生活」、「美食」或「營養」類中我也是不反對的。)剛拿到出版社給的原版時,我就非常有興趣,當然不僅僅是書名,更重要的是作者,布萊恩·考克斯(Brian Cox),他是曼徹斯特大學的教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
  • 11位知名翻譯家齊聚浙大:好翻譯要能傳達原作者的「調調」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中哈利·波特兩次用「昏昏倒地咒」(Stupefy)擊飛盧修斯,在《鳳凰社》魔法部預言廳大戰時,鄧布利多軍的同學們用這個咒語阻擋了不少食死徒,因此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使用率最高的咒語之一。可是令馬愛農感到頭疼的是,在字典上根本查不到Stupefy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