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譯博翻譯
轉自:安徽譯博翻譯諮詢服務有限公司
威廉·莎士比亞是公認的最重要的英語作家之一,他的各類戲劇作品共有37部。在中國,莎士比亞是最為人們熟知的外國作家之一,並被人們親切地喚作「莎翁」。
關於「莎士比亞」名字的翻譯,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早在1839年,林則徐請人把《世界地理大全》翻譯成《四洲志》時,就曾提到「沙士比阿」等人,第一個正式介紹莎士比亞的中國人是清政府駐英公使郭嵩燾,他在1879年1月18日觀看了《哈姆萊特》演出後,在日記中寫道:「舍克斯畢爾戲文,專主裝點情節,不尚炫耀。」1902年,梁啓超第一次將Shakespeare譯成了「莎士比亞」,後來「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在中國廣泛使用。
1903年上海達文書社出版了一本《澥外奇談》的書,翻譯的正是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集。1904年,查爾斯以及瑪麗·蘭姆兄妹的《莎士比亞故事集》被當時「不審西文」的翻譯奇才林紓全部譯出,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林紓把書名定為《吟邊燕語》,其中有《鬼詔》、《蠱徵》、《肉券》等,聽其名就能猜出分別對應的是《哈姆萊特》、《麥克白》、《威尼斯商人》,林紓的兩字譯名雖難免有失偏頗,但卻有畫龍點睛之妙。
蘭姆兄妹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也在我國整本出版,1949年之前被翻譯為《莎氏樂府本事》,用中國的「樂府詩」(中國最著名的兩首樂府詩當屬「雙璧」《木蘭辭》、《孔雀東南飛》)來概括莎翁的戲劇作品也是別有一番韻味。如今,蘭姆兄妹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也是莎劇研究者的必讀之書。
1924年,田漢首次用白話劇本的形式翻譯了《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在翻譯過程中,田漢力圖尊重原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經典譯名也沿用至今。從譯名可以看出田漢在翻譯劇中兩位主人公的名字時既尊重原文又試圖照顧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努力將兩人的姓氏以更加中國化的方式表達,用中國的姓冠以主人公姓氏的首字,更容易被中國讀者接受。與此相對的是著名劇作家曹禺的翻譯:曹禺將這部作品譯為《柔密歐與幽麗葉》,這種翻譯既兼顧了英語的發音,又在翻譯提名中明白、直接地概括了兩位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也是獨具匠心。這是曹禺一生翻譯的唯一一部外國名劇。
田漢還是第一次用劇本形式翻譯莎翁作品的譯者,1921年的《少年中國》雜誌上刊載了田漢根據日文本翻譯的《哈姆雷特》,當時的譯名叫作《哈孟雷特》。田漢稱《哈孟雷特》一劇「為莎翁四大悲劇之冠,讀Hamlet的獨白,不啻讀屈子《離騷》」。梁實秋也曾翻譯過莎翁戲劇,他翻譯的諷刺性戲喜劇《威尼斯商人》塑造了夏洛克這一唯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我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譯者中,不能不提的就是著名翻譯家朱生豪。他從1936年就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朱生豪在翻譯過程中打破了英國牛津版按照寫作年代排序的順序,按照喜劇、悲劇、史劇、雜劇四類編排,自成體系。在抗日戰爭中,朱生豪的譯稿三次被毀,又輾轉流亡,但他始終堅持翻譯,一生共譯出莎翁戲劇三十一部半。在翻譯《亨利五世》第二幕之後,朱生豪便被確診為肺結核,臥床難起,朱生豪於1944年12月26日與世長辭。朱生豪曾經悲痛地表示,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譯完。朱生豪在翻譯過程中始終貫徹「於最大可能之範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的宗旨,譯筆流暢,文辭華麗。這也是朱生豪區別於其他譯者最明顯之處。1947年秋,朱生豪生前翻譯的稿件由上海世界書局分為三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