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病中翻譯莎士比亞

2020-12-08 騰訊網

本文來源:譯博翻譯

轉自:安徽譯博翻譯諮詢服務有限公司

威廉·莎士比亞是公認的最重要的英語作家之一,他的各類戲劇作品共有37部。在中國,莎士比亞是最為人們熟知的外國作家之一,並被人們親切地喚作「莎翁」。

關於「莎士比亞」名字的翻譯,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早在1839年,林則徐請人把《世界地理大全》翻譯成《四洲志》時,就曾提到「沙士比阿」等人,第一個正式介紹莎士比亞的中國人是清政府駐英公使郭嵩燾,他在1879年1月18日觀看了《哈姆萊特》演出後,在日記中寫道:「舍克斯畢爾戲文,專主裝點情節,不尚炫耀。」1902年,梁啓超第一次將Shakespeare譯成了「莎士比亞」,後來「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在中國廣泛使用。

1903年上海達文書社出版了一本《澥外奇談》的書,翻譯的正是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集。1904年,查爾斯以及瑪麗·蘭姆兄妹的《莎士比亞故事集》被當時「不審西文」的翻譯奇才林紓全部譯出,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林紓把書名定為《吟邊燕語》,其中有《鬼詔》、《蠱徵》、《肉券》等,聽其名就能猜出分別對應的是《哈姆萊特》、《麥克白》、《威尼斯商人》,林紓的兩字譯名雖難免有失偏頗,但卻有畫龍點睛之妙。

蘭姆兄妹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也在我國整本出版,1949年之前被翻譯為《莎氏樂府本事》,用中國的「樂府詩」(中國最著名的兩首樂府詩當屬「雙璧」《木蘭辭》、《孔雀東南飛》)來概括莎翁的戲劇作品也是別有一番韻味。如今,蘭姆兄妹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也是莎劇研究者的必讀之書。

1924年,田漢首次用白話劇本的形式翻譯了《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在翻譯過程中,田漢力圖尊重原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經典譯名也沿用至今。從譯名可以看出田漢在翻譯劇中兩位主人公的名字時既尊重原文又試圖照顧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努力將兩人的姓氏以更加中國化的方式表達,用中國的姓冠以主人公姓氏的首字,更容易被中國讀者接受。與此相對的是著名劇作家曹禺的翻譯:曹禺將這部作品譯為《柔密歐與幽麗葉》,這種翻譯既兼顧了英語的發音,又在翻譯提名中明白、直接地概括了兩位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也是獨具匠心。這是曹禺一生翻譯的唯一一部外國名劇。

田漢還是第一次用劇本形式翻譯莎翁作品的譯者,1921年的《少年中國》雜誌上刊載了田漢根據日文本翻譯的《哈姆雷特》,當時的譯名叫作《哈孟雷特》。田漢稱《哈孟雷特》一劇「為莎翁四大悲劇之冠,讀Hamlet的獨白,不啻讀屈子《離騷》」。梁實秋也曾翻譯過莎翁戲劇,他翻譯的諷刺性戲喜劇《威尼斯商人》塑造了夏洛克這一唯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我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譯者中,不能不提的就是著名翻譯家朱生豪。他從1936年就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朱生豪在翻譯過程中打破了英國牛津版按照寫作年代排序的順序,按照喜劇、悲劇、史劇、雜劇四類編排,自成體系。在抗日戰爭中,朱生豪的譯稿三次被毀,又輾轉流亡,但他始終堅持翻譯,一生共譯出莎翁戲劇三十一部半。在翻譯《亨利五世》第二幕之後,朱生豪便被確診為肺結核,臥床難起,朱生豪於1944年12月26日與世長辭。朱生豪曾經悲痛地表示,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譯完。朱生豪在翻譯過程中始終貫徹「於最大可能之範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的宗旨,譯筆流暢,文辭華麗。這也是朱生豪區別於其他譯者最明顯之處。1947年秋,朱生豪生前翻譯的稿件由上海世界書局分為三輯出版。

相關焦點

  • 《朱生豪情書》的主人翁是這種人,知行翻譯帶你走進真相
    「莎劇」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有這樣一個人以其天才的譯筆,詩人的才華和愛國者的精神,在中華莎學翻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漢語莎劇全集。戲劇大師,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首任會長--曹禺曾親筆題詞稱頌他一生為譯莎劇「功績奇絕」,也奠定了他在莎劇翻譯的突出地位,他就是--朱生豪。
  • 莎士比亞在中國:首次出現在林則徐主持翻譯的書中
    莎士比亞在中國:首次出現在林則徐主持翻譯的書中   19世紀中後期莎士比亞的作品藉由翻譯走向世界,中國也正是在這時接觸到這位作家。
  • 天才翻譯家朱生豪大學時期的英文詩|The Piper|吹笛人
    朱生豪(1912-1944),浙江嘉興人。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家、詩人。1929年至1933年就讀於杭州之江大學。1932年在《之江年刊》上發表英文詩The Piper。
  • 華語世界首套詩體《莎士比亞全集》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
    以詩譯詩,呈現莎劇「原汁原味」經過幾代翻譯工作者近百年的艱辛勞作和不懈努力,在詩體版《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之前,華語世界已經有了四套莎士比亞全集的譯本:第一套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譯本為主體(經過吳興華、方平等校訂)、由章益、黃雨石等補齊的十一卷本;第二套是1967年梁實秋翻譯在臺灣出版的四十冊本;第三套是1957年臺灣世界書局出版的以朱生豪原譯為主體、
  • 21句出自莎士比亞作品的英語日常用語
    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為七個時期。最初是嬰孩,在保姆的懷中啼哭嘔吐……」(朱生豪譯)莎士比亞的用法:「Puking」一詞首次出現在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中。這一詞很有可能是模仿了德語詞「spucken」的寫法,意思是吐口水、吐痰。
  • 北極光文學翻譯獎得主許淵衝:翻譯讓中國文化影響世界
    由他翻譯的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和王維詩集的四本中譯英書籍2014年5月已出版。不久之後,他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譯文作品也將問世。在翻譯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精耕細作數十年之後,這位被稱為將中國古典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又在剛剛過去的8月3日,將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收入囊中。要知道,這可是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之一。
  • 為什麼要新譯莎士比亞?
    誠如後來整理的「會議紀要」所言:「莎士比亞屬於所有時代」,也屬於全世界。清末至今,莎士比亞既為中國文學、文化和思想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又受惠於中國一代代學人和讀者的翻譯和闡釋,煥發新生。正如陸谷孫先生所說:「發現莎士比亞是個永不停歇的進程」。朱生豪、梁實秋、卞之琳、孫大雨、方平、辜正坤……翻譯莎劇同樣是個永不停歇的進程。
  • 女王為何贈習大大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摘要]習近平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時引用了莎士比亞的話,這句話出自戲劇《暴風雨》的第二幕第一場中。我國著名翻譯家朱生豪先生曾將What's past is prologue譯作「以往的一切都只是個開場的引子」。
  • 這10個地道的小短語,竟都大文豪莎士比亞帶火的!
    不過,「破除堅冰」第一次出現,是在託馬斯·諾斯爵士1579 年翻譯的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不過在這裡,這個詞組意味著「為其他人開闢一條道路」,意指通過破冰來讓船通過。在現代新版本的《馴悍記》中,這個詞都被改成了現代的拼寫方法。
  • 習主席在英議會講話中引用的莎士比亞名句出自哪部作品
    習主席在英議會講話中引用的莎士比亞名句出自哪部作品 澎湃新聞記者 阮玄默 2015-10-21 04:07 來源:澎湃新聞
  • 「北極光」獎獲得者許淵衝:翻譯改變世界
    在歐洲聚光燈閃耀的時刻,他仍坐在北大暢春園的鬥室裡,繼續翻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相比起這個衡量終身成就的獎項,他更大的豪情在未來——「我現在兩個多月能翻譯一本,計劃五年完成莎翁全集」。「北極光」獎獲得者許淵衝:翻譯改變世界「這個譯本我覺得能超過朱生豪的譯本,為什麼呢?因為朱生豪是三十多歲翻譯的,我的年齡是他的三倍啦,人生閱歷已經大不相同。」許淵衝笑言。
  • 《lol》莎士比亞什麼梗 莎士比亞介紹
    導 讀在lol遊戲中,莎士比亞這個梗的意思是指看不懂。
  •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偉大劇作家不只莎士比亞
    1564年3月6日生於坎特伯雷,與莎士比亞同年。1593年5月30日因在酒吧鬥毆去世,享年僅29歲。馬洛革新了中世紀戲劇,在舞臺上創造了反映時代精神的巨人性格和「雄偉的詩行」,為莎士比亞的創作鋪平了道路。
  • 讓莎翁在漢語語境中還魂重生——從傅光明莎劇新譯說起
    翻譯不易,文學翻譯尤現艱辛,義大利早就有句戲謔性的諺語:「翻譯即背叛。」平心而論,能原汁原味讀原文固然好,但人生有涯,一個人縱有三頭六臂,也無法窮盡天下所有的語言,因而翻譯成了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媒介。
  • 莎士比亞詳細介紹
    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後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 活軌跡:13歲時家道中落,此後輟學經商,22歲時前往倫敦,在劇院工作,後來成為演員和劇作家;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82年,18歲 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讚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
  • 莎士比亞:這詩將長存,並賜給你生命
    大家好,「詩的嗓音」今天分享「巴別塔詩典」叢書中唯一的一本16世紀經典詩集,來自英國最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這本《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譯者是著名詩人、翻譯家梁宗岱先生。1931年回國後,一直從事外語翻譯、教學和詩歌創作等工作。在莎士比亞的詩歌之外,梁先生還翻譯了歌德的《浮士德》等世界名著,另有詩集《晚禱》、詞集《蘆笛風》、論文集《詩與真》等作品。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集詩人、理論家、批評家、翻譯家等身份於一體的罕見人才,其譯作有著極高的文學和文獻價值。  下面我們為大家分享梁宗岱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名作,十四行詩第十八首,由四工朗誦。
  • BBC最新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該片的另一個亮點,是以《指環王》中的「甘道夫」一角和眾多莎士比亞劇作而為大眾熟知的英國演員伊恩·麥克萊恩 宇文所安說:「我們不僅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這些詩人創造了評判偉大詩歌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