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劇」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有這樣一個人以其天才的譯筆,詩人的才華和愛國者的精神,在中華莎學翻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漢語莎劇全集。戲劇大師,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首任會長--曹禺曾親筆題詞稱頌他一生為譯莎劇「功績奇絕」,也奠定了他在莎劇翻譯的突出地位,他就是--朱生豪。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於嘉興南門一個沒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貧寒。1929年高中畢業,經校方推薦,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學,享受獎學金,主修中國文學,以英文為副科。大學二年級時參加「之江詩社」,他的才華深得教師及同學的稱讚。「之江詩社」的社長一代詞宗--夏承燾老師評價他說「閱朱生豪唐詩人短論七則,多前人未發之論,爽利無比。聰明才力,在餘師友間,不當以學生視之。其人今年才二十歲,淵默若處子,輕易不發一言。聞英文甚深,之江辦學數十年,恐無此不易之才也。」
1935年與世界書局正式籤訂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合同。1936年第一部譯作《暴風雨》脫稿,8月8日寫成《譯者題記》。這一年將歷年詩稿整理成冊,共三集。到1937年7月先後譯出《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第十二夜》等喜劇。

1943年,新婚不久的朱子豪閉門不出,僅憑手裡的兩本工具書譯出莎劇的幾部重要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哈姆萊特》等。同年秋,雖健康日衰,但仍握筆不綴,在1943年一年譯出莎氏悲劇8種,雜劇10種,成績驚人!
1944年初,朱生豪帶病譯出《約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亞歷史劇,4月寫完《譯者自敘》,編《莎翁年譜》。1944年12月26日拋下年輕的妻子和剛滿周歲的兒子,英年早逝,年僅32歲。

朱生豪在翻譯莎劇的過程中,將莎劇以準確,暢達,優美和傳神的中國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譯文以散文的形式,既有詩的韻味,也以白話口語形式,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莎劇譯文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受到幾代漢語讀者們的喜愛。朱生豪將莎士比亞戲劇以具有強烈詩歌韻味的口語化散文形式表達出來,具有不是形式上的詩詞,而創作了勝似詩詞的翻譯莎作的譯作。
他的才學令人欽佩,但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的精神,尤其是那種一定為民族爭一口氣的志向和勇氣,那種傳播人類最寶貴精神財富的神聖使命感,對於今天被物質和私慾嚴重侵蝕的中國知識界,如同洪鐘大呂,振聾發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