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姑蘭的中國記憶

2021-01-15 新華網客戶端

    當老漢學家姑蘭女士得知自己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特殊貢獻獎」的消息時,激動之餘,也甚感意外。想來她跟絕大多數以翻譯為業的同行們一樣,早已習慣了默默伏案的邊緣化生活,從未站到過聚光燈下。尤其在匈牙利,作為翻譯圖書的行業習慣,譯者的姓名從來不會出現在封面上,只會被印在扉頁的背面,一行字體和字號跟版權資訊一樣的小字,很不顯眼。儘管這對譯者很不公平,但也只能接受,譯者們都習慣了過「影子人生」,除非能像貢茨·阿爾帕特那樣當上匈牙利總統,他作為《魔戒》匈語版譯者的身份才為人津津樂道。

  姑蘭不但是一位默默的譯者,更是一位默默的編輯,雖然經她手跟匈牙利讀者見面的中國作品幾十部,但很少有讀者會留意她的名字,除非讀者是漢學圈裡的人。今年春天,老人步入杖朝之年,自覺是一個被遺忘了的人,用她的話說,「這輩子也沒想到會獲此殊榮」;當然,換一個角度,對「中國圖書特殊貢獻獎」的評選而言,今年淘到了一粒貨真價實的金子。

  我跟姑蘭老師相識有二十年了。在老一輩的匈牙利漢學家裡,她是唯一研究中國戲曲和當代文學的人。半個多世紀來,她不僅翻譯過莫言、蘇童、魯迅、周作人、孫犁、三毛、陳村等作家的作品,還翻譯過《秋胡戲妻》、《看錢奴》和《生金閣》等元曲作品,介紹中國文學和戲劇不遺餘力。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她還是一位編輯家,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匈牙利的「歐洲出版社」擔任東方文學編輯室主編,負責選題、編輯工作,推出了中、日、印、蒙等亞洲文學50多部;當然,由於她的中文特長和對中國的情感,推出最多的是中國作品。除了《西遊記》、《道德經》、《孽海花》、《老殘遊記》等古典作品外,還編輯了魯迅、林語堂、老舍、諶容等現當代作品。退休後,也是許多出版社中國圖書選題的主要推手;新千年後,她主編並參與翻譯了《20世紀中國小說選》,第一次在當地讀者眼前勾勒出一幅中國風景,影響很大。年過七旬,她不僅編輯了莫言的《蛙》,還親自翻譯了《酒國》。近兩年,她參與了《山東漢畫像石彙編》和《中國孤本年畫集萃》的翻譯工作,目前正在翻譯的是一部《京劇百部名劇故事》。這種題材會讓許多「中國通」都望而生畏,但對姑蘭來說「並不是很難」,她為自己「閒置多年」了的本事又派上了用場而感到高興。

  總之,姑蘭老師獲獎名至實歸,僅憑這一長串書單就足以證明。另外她還教書育人,翻譯家克拉拉就是她的弟子。不過,這裡要說的是隱在業績後的故事——從她18歲來華留學到80歲來華領獎,之間經過了62個春秋。80-18=62,對姑蘭來講,約等於一生。

  姑蘭老師的匈牙利原名是卡爾瑪·伊娃(Kalmár éva),1938年2月3日出生在布達佩斯,父親是世界知名的數學家。每說起自己與中國的緣分,她都會感謝數學做媒。

  姑蘭的父親名叫卡爾瑪·拉斯洛(Kalmár László,1905-1976),計算機科學的先驅,科學院院士。早在上世紀的20年代,他就成為塞格德大學著名的波利雅數學研究所黃金時代的核心成員,先是致力於集合論和數理邏輯,而後轉向計算機科學。50年代初,他著手研發「邏輯機」,其實那就是一臺專用計算機,能夠用來解包含若干邏輯變量的命題公式。隨著計算機高級語言的出現,他傾力研究「能夠直接執行用高級語言編寫的程序的機器」,於1959年提出「面向公式的機器」的概念,並完成了機器的詳細設計,之後不斷改進,創新。遺憾的是,由於缺少資金支持,他的設計直到去世也未能實現。1990年,為了紀念這位計算機先驅,波利雅數學研究所更名為卡爾瑪·拉斯洛研究所。

  1953年,二戰後首次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在匈牙利召開,就是那次,作為中國代表的華羅庚不但在布達佩斯結識了卡爾瑪教授,還在他女兒的陪同下乘船遊覽了多瑙河。至今在姑蘭老師的相冊裡還保存著一張她跟華羅庚的合影,她留著深棕色的長辮子,穿一條漂亮的格子裙,眉頭微皺,和「中國叔叔」一起望著鏡頭。那年她只有15歲。

  許多年後,姑蘭寫過一篇題為《我與華羅庚》的回憶文章,說華羅庚是她認識的第一個中國人。雖然那時她還不懂中文,談不上交流,但正是那次見面使小姑娘鬼使神差地迷上中國,開始搜集一切關於中國的信息,甚至開始學習中文。1956年她高中畢業,立即報名去中國留學。先在北京大學學了一年漢語,而後進入中文學讀書,成了名副其實的「北大人」。

  受到女兒的影響,卡爾瑪教授也在心裡生出了「中國情結」,不僅接受華羅庚的邀請赴華講學,而且開始自學中文。聽姑蘭老師講,塞格德大學將在學校圖書館為她父親舉辦一次紀念展,展品裡就有幾封他寫給中國同行的中文信。而在姑蘭老師家中,則收藏著她與華羅庚的珍貴通信,記錄了兩代人往來的友情。

  這次來京,除了在釣魚臺領獎之外,她最大的願望就是重返母校。8月23日清晨,她和長子託馬什一起早早就坐在賓館大堂等候,等待北二外的李嘉珊教授前來接他們去北大。這次來京,老人之所以叫長子隨行,與其說為了照料自己,不如說為了讓他「返鄉」。要知道,60年前,託馬什是在北京出生的。

  1958年,託馬什降生,當時姑蘭只有二十歲,丈夫是她的留學生同學郝伊杜·拉尤什(Hajdu Lajos)。姑蘭回憶說,他倆登記結婚是在海澱區的結婚登記處,在一條狹長的小胡同裡,由於沒有準備圖章,所以用按手印表示「我願意」。兒子出生時,他們還在讀大一,在校園內的宿舍裡給嬰兒餵奶、洗尿布多少有些不便,所以夫婦倆在北京大學隔壁的鄉村裡租了一間房子,一家三口過起了「中國式的日子」,打井水洗衣燒飯,生爐子取暖,天冷了在窗格上糊紙,天暖了再把窗紙撕下來通風。那時期,中國人的日子過得很艱難,副食品匱乏,缺吃少穿。留學生的條件多少會好些,姑蘭經常會將自己領到的副食補助分給房東和鄰居一些。鄰居陳太太也經常過來幫她照看孩子。「遠親不如近鄰」,她非常理解這句話的溫暖含義。

  這一天的北京雲淡天高,在光影婆娑的校園裡,母子倆一前一後,都舉著手機一路走一路照,生怕漏掉一點可能喚醒記憶的蛛絲馬跡。未名湖、博雅塔、飛簷、古柏……

  當老人看到一片紅門紅窗、灰磚灰瓦的中式院落時,激動得緊走幾步,在門洞下留影。

  姑蘭說,這就是她當年住過的地方,穿過紅漆的門洞,是一個長方的庭院,十平方米的宿舍,兩個學生一間。剎那裡,記憶甦醒,迴廊、蟬鳴、陽光、樹影,恍惚又回到六十多年前。在那屆的5名匈牙利留學生裡,姑蘭年紀最小,也是唯一的女生;與她同住一室的是一位蒙古女孩。1956年10月,姑蘭到北京還不到兩個月,匈牙利就爆發了人民革命。在那之後的幾個月裡,誰都沒有再收到家書。他們不知道在家鄉發生了什麼,緊張、興奮、擔憂、恐懼。有一位名叫莫納爾·拜諾的同學有一臺蘇聯造的收音機,他們經常聚到一起偷聽廣播、揣測、傳聞、討論、爭辯……那時候,國際國內都風雲變幻,雲水怒,風雷激,但是不管怎麼樣,他們的中文學習都未中斷。

  回想起當年在北大讀書的日子,姑蘭覺得非常幸運。當時他們留學生跟中國學生一起上課,為了能夠聽課聽得更清楚一些,留學生坐在課堂裡的第一排,全班總共二十來位學生,一起聽課,一起討論,教師都是一代名師。林庚教授給他們講《離騷》和《天問》,深入淺出,激發出她對古代文學和神話的興趣;吳組緗先生是她的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他的嚴謹和博學使她受益匪淺,許多年後她把吳先生的小說翻譯成了匈語;王季思先生講戲曲史,正是他講解的《西廂記》和《牡丹亭》,使她迷上了中國戲曲,後來她的第一部譯著就是元雜劇三種;教授現代漢語的則是鼎鼎大名的王力教授,講課嚴謹而生動,穿插著幽默小故事,後來姑蘭回到匈牙利,也用王力先生所著的《詩詞格律十講》幫匈牙利學生體會中國詩詞的形式美。老人一說起北大,就滔滔不絕,她說正是她在北大聽到的課和讀到的書,引導她成為中國文化的使徒,能讓她「活在一個比現實更為寬廣的世界」。

  現如今,老屋雖在,但功能已變;門邊的柱子上掛著「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的木牌。母子倆坐在庭院裡的青石臺階上合影留念,他們臉上的皺紋,就是記憶的年輪。

  在天壇售票處的小窗口,熱心的售票員說,即使是外賓,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半價優惠。於是母子倆遞上了各自的護照,母親八十,兒子六十,他們的大部分記憶都跟中國相關,即便兒子後來沒有學中文,但作為他出生地的北京永遠與他魂牽夢縈。

  返回布達佩斯的前一天,他倆特意去了協和醫院和景山後身的米糧庫胡同。姑蘭說,託馬什是在協和醫院出生的,曾在米糧庫胡同裡上過幼兒園。當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她曾跟丈夫一起在匈牙利駐京使館工作過兩年。那是在「文革」爆發後,從1968年到1969年,她看到了中國最癲狂的樣子,想起來心悸。但是即便這樣,她還是愛中國,試圖理解中國;這麼多年來,她始終傳播它的文化,關注它的變化。

  儘管北京的變化天翻地覆,但幸運的是,協和醫院老樓和米糧庫胡同都在,幼兒園沒有了,但走在胡同裡的感覺還是依舊。也許這條胡同得以存留,是由於留下過太多名人的足跡,據說胡適、傅斯年、徐悲鴻和梁思成夫婦都在這裡住過,還有那位曾成為「帝師」的莊士敦。

  姑蘭說,她此行的目的全都達到了。臨別時,我說希望他們能夠有機會再來北京。老人認真地想了想說,假如還有下次,假如她還能再來北京的話,她會帶二兒子卡博爾來。想來卡博爾的出生地也是北京,雖然他只在這裡生活了五個月,記憶可以說「幾乎沒有」,但出生地畢竟是出生地。

  「是的,下回應該輪到他了。」老人喃喃自語。

  擁抱,揮手。我真心相信:肯定會有下回。(餘澤民)

相關焦點

  • 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
    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 2018年10月10日 15: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舒晉瑜 字號 內容摘要:韓國漢學家樸宰雨英國漢學家韓斌荷蘭漢學家林恪日前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同時舉辦了賈平凹海外版權成果分享會
  • 漢學家印象記︱柯嘉豪:設計記憶宮殿,注重佛教對物質的影響
    而坐姿在佛教中卻是非常常見的,古代印度人使用椅子的習慣,從印度的寺院傳到了中國的寺院,最終傳到了中國的民間。因為坐在椅子上的姿勢並不符合儒家禮教的規範,所以「坐」的普及在中國經歷了幾個世紀之久。而在椅子普及之後,室內的陳設也從低矮變得高大,窗戶的位置、屋頂的高低,乃至於人的衣著、生活習慣和心裡狀態都會隨之改變。
  • 漢學家馬悅然,竟最看好中國詩人裡的他,推薦他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古文學研究者曾對馬悅然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假如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古代詩人開放提名,您會推薦中國的通俗詩歌作者還是其他詩人?」對此,馬悅然教授坦言:「如果我有權力推薦中國古代詩人參評諾貝爾文學獎,我會選擇辛棄疾。」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出於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漢語,1917年韋利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中國詩歌熱銷離不開那個時代的背景。
  • 當心理學大師遇上漢學家:《金花的秘密》
    當心理學大師遇上漢學家:《金花的秘密》 2021-01-13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漢學家宇文所安首度訪臺 教授投靠門下當學生
    美國漢學家娶走北大才女 讀過上萬首唐詩(圖)  中新網11月27日電 美國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最近第一次應邀到臺灣訪問。其唐詩研究早在二三十年前就獲得注目與肯定,甚至有退休的臺大中文系教授投靠門下當學生。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宇文所安三十出頭的時候就發表了《初唐詩》,一鳴驚人。
  • 通訊:痴愛中文40年——記西班牙漢學家雷林克
    新華社西班牙格拉納達11月27日電 通訊:痴愛中文40年——記西班牙漢學家雷林克  新華社記者郭求達 馮俊偉  《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趙氏孤兒》《文心雕龍》……這些閃耀中國文學史的經典著作,已經紛紛在西班牙語世界裡摘下神秘面紗。
  • 中國籃子,竹編提籃的記憶
    可能自打有記憶開始,我就認識這隻竹籃子。拎著那個籃子,我度過了許多悠閒快樂的時光。那時候集市總是熱鬧的,人們臉上都是笑呵呵的,每次從集市出來,籃子已經盛滿了蔬果、零食或日用品,我會跟外婆一人握一隻提手,說說笑笑走在回家的路上,手裡的重量沉甸甸的,陽光下的影子悠悠長長。
  • 德國漢學家稱莫言獲諾獎「因政治因素」遭質疑
    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曾因批評中國當代文學,引起爭議。2006年,他曾因被媒體放大的「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一說,而為公眾所知。日前,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他對於莫言的一通批駁又一次引發關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甚至提出質疑,認為他並沒有認真讀過莫言的作品。這個揣測是否確實,顧彬對於莫言的作品究竟有著怎樣的判斷,對於中國當代文學,他又有怎樣的認知。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相中中國西部土地,這次他翻譯了雪漠的小說
    翻譯他的小說也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希望我的翻譯能把雪漠筆下西部世界的風情盡善盡美地表達出來,讓更多的英語讀者領略到中國西部之美。」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道。9月20日,作家雪漠的長篇小說《大漠祭》《獵原》英文版的新書首發式在上海作家書店。兩本書合起來有1500頁之多,葛浩文與同為翻譯家的夫人林麗君接下了這一挑戰。
  • 名錄| 世界主要漢學家
    當代世界主要漢學家簡介   本部分漢學家簡介主要是根據國內有關資料編寫而成,漢學研究是國外的各國學者對中國的研究。 其研究視域包羅萬象,而涉及的語種之多也是可想而知的。   本處所列漢學家屬於傳統漢學研究範疇,在國外對中國更加全面而廣泛的研究背景上,本處主要是根據其對儒學的研究作為對所列漢學家的取捨標準。 其中日本的漢學家以其姓名的漢語拼音音序為序,韓國的漢學家以其英文譯音音序為序,美國的漢學家分為本土與華裔兩部分,皆以其英文姓名的音序為序,其餘各國漢學家都是以其本國語言的音序為序。
  • 中國古典文學在俄羅斯的譯介與研究
    內容摘要:20世紀60年代,蘇聯漢學家開始對中國古代散文進行翻譯與研究。20世紀,蘇聯形成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派。經過一代又一代漢學家的努力,中國古典文學已被俄語讀者熟知,成為俄羅斯漢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 解密被提名諾獎的中國作家:胡適、林語堂、魯迅、老舍和沈從文
    馬悅然所說的「謠言」,根據他自己在《瑞典學院和諾貝爾文學獎》(《明報月刊》2001年2月號)一文中的說法,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的一個「傳聞」,實際情形是:同時探險家的斯文赫定曾經就推薦中國作家一事徵求了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先生的意見。高本漢於1924年寫信給當時的北大青年教授劉半農,問他能不能推薦一位中國作家。
  • 談談中國法律典籍「走出去」
    中國古代法律典籍體現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精神,具有獨特的價值判斷和文化結構,是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其中的「德主刑輔」「禮法並施」「天人合一」「倫理親情」等思想和價值觀,都具有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本質特徵和獨特底蘊。 19世紀前,得益於航海技術的發展,西方人經由水上航道來到中國。
  • 最強大腦《中國記憶總冠軍》親臨阜南|高效記憶公開課燃力來襲!
    中國記憶總冠軍張興榮老師告訴您, 從普通人到記憶冠軍,您家孩子就只差記憶訓練! 什麼?中國記憶總冠軍 那他的記憶力豈不是比最強大腦選手還強? 對!
  • 《中國新聞周刊》文章:字的記憶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公共的話語,歷史的常識,對於某些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亂碼  ★ 本刊記者/何曉鵬這就是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邱志傑最新完成的裝置作品——「紀念碑」系列,而展覽則被命名為「記憶考古學」。  8塊水泥墩子,一塊一個主題,每塊有16層。如「歷代革命口號」,16幅80釐米見方的拓片上,記錄著從先秦到現代中國革命口號的綿延,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再到「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 中國機長:奇蹟是記憶魅力的體現
    中國機長劉傳健2018年5月14日6點27分,四川航空3U8633,從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起飛,執行重慶飛往拉薩的任務,機上搭載了119名乘客和9名機組成員。這條航線劉傳健已經飛了上百次。《認知天性》 MAKE IT STICK 這本書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如何將記憶的工作方式與學習結合起來
  • 「中國記憶人類學」工作坊: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記住了什麼
    近十餘年來,公共記憶(Public Memory)的研究不僅是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熱點,而且也正在成為多元社會語境中民族國家交互認同過程中重要的話語實踐。當代中國的公共記憶是各民族、各區域多元一體的系統,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公共記憶,無疑是中國記憶研究學界得天獨厚的學術資源軟實力。
  • 經緯網記憶中國的位置與省級行政區
    感知中國行政疆域空間跨越範圍,建立粗略心理地圖(1) 觀察中國行政疆域的「四極」,包含疆域主體部分的四條經緯線(分別為80°E、130°E、20°N、50°N)和90°E、100°E、110°E、120°E、30°N、40°N這些經緯線在中國疆域中的大致空間穿越位置。
  • 《記憶大師》移植記憶
    而《催眠大師》也讓不少中國觀眾驚呼:如果真的用心拍攝,仔細打磨劇本的話,中國的類型電影也可以呈現出不輸好萊塢的良好品質。基於此,陳正道帶著他的「大師」系列又回歸了。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句話是不是聽著有點耳熟?沒錯,這是個暴露年齡的問題,在十多年前的某次高考中,一位高考出題老師曾這樣命名當年的作文題目。而這樣的故事早已被好萊塢電影演繹了無數遍,從硬科幻到軟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