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文章:字的記憶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公共的話語,歷史的常識,對於某些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亂碼

  ★ 本刊記者/何曉鵬

  在北京七九八藝術區的長徵空間,展廳內擺置著方形的水泥墩子,高及腰身,每一塊都能看到層層砌過的痕跡,一共有8塊。在展廳四圍,懸掛著一幅幅拓自這些水泥板上的文字,板上字刻早已隱藏進層層水泥的覆蓋之中,留下的痕跡只見於被拓印下來的紙墨。這就是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邱志傑最新完成的裝置作品——「紀念碑」系列,而展覽則被命名為「記憶考古學」。

  8塊水泥墩子,一塊一個主題,每塊有16層。如「歷代革命口號」,16幅80釐米見方的拓片上,記錄著從先秦到現代中國革命口號的綿延,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再到「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如前文提到的「超英趕美」「中國可以說不」「和平崛起」的「國際政治思想」墩子;寫滿流行歌曲名稱的「卡拉OK歌單」墩子;完全不能識別的「電腦中病毒之後成為亂碼的個人日記」墩子等。

  8塊墩子,呈現出一個話語漸變序列。先是政治與歷史的隻言片語,這些短促有力的詞句通過義務教育為我們所熟知,亦離我們最為遙遠。之後的過渡是象徵近現代社會的公共諮訊記錄,再到純屬個人生活空間的內容表達,最後歸結於亂碼——「一種過分的個人性」。

  這組亂碼文字在整個作品系列中是我們惟一不可識讀的部分,但也許是我們最為熟稔的部分。這些樣式奇怪的字符常見於我們的電子信箱之中,當一封信件沒有被正確還原時,便會呈現眼前這樣的景象。墩子裡的亂碼則是邱志傑存於電腦的日記在被病毒洗禮後的模樣,些許可讀的隻言片語還可讓我們猜測主人的生活碎片,但當你細究時卻發現徒勞無功。

  少年時的邱志傑曾經自己創造了一套語言,起因於父母偷看他的日記,於是他用甲骨文和金文的單字作為符號,發明了一種拼音文字,並用它寫了半年的日記。為此,他還編了一本記錄構字和檢索規則的「凡例」。隨著青春期的逝去,這套文字慢慢在他記憶中隱去了,多年之後,再回到家鄉偶然翻到當年的日記本時,他全然看不懂自己當初都寫了些什麼——「密碼已經完全變成了亂碼」。

  此次的創作,亂碼的意義與兒時的初衷是如此的貼近,「8塊水泥墩子,以公共知識作為起點,漸次呈現出個人的在場」,最徹底的其實是不可閱讀的個人的心事。

  正如作者自己所認識到的,那些所謂公共的話語,歷史的常識,對於某些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亂碼。邱志傑致力於在這8塊「亂碼」墩子中發現真相,拋卻文本本身不談,他解讀的一項是他對文字字體的注意,邱志傑可以感受到字體本身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力量。

  這種力量的感受,緣於文革中極為流行的美術字「新魏體」。在邱志傑觀察中,從晚清維新派始,硬朗的魏碑便一直受近代革命者們所鍾愛。在「近代報紙刊物的題頭」墩子中,有「時務」「清議」,指的是最早的《時務報》《清議報》,題字均為魏碑風格。1940年,宜興人陳祿淵創新魏碑字體,之後新魏體聲望日隆。

  「50年代新中國的清新需要清新剛健的字體,六七十年代文革前後的劍拔弩張呼喚同樣劍拔弩張的字體,」於是,新魏體如日中天,成為美術字的一種。及至今,我們亦可在每一部中文系統的電腦中發現它的影子。

  在邱志傑記憶中,直到80年代,新魏體仍常見於報刊,用於批評不正之風的文章、觸目驚心的話題。

  「如今的報刊雜誌上,新魏不常見了,已經大量地被更圓轉溫柔更可愛俏皮的各種字體取代了。對我來說,這是集體無意識轉型的顯眼的信號。隨著新魏體的衰落,我們這個社會的關鍵詞,也已經由革命變成了『成功』『享樂』和『娛樂』。」

  而關於字體的記憶不惟此一種。在邱志傑的墩子中可見到諸多毛澤東的字體。在毛澤東時代,其字自是各大報刊的首選,而衙門小些求而不得的單位,便祭起了集字的法寶。如邱志傑有記憶的《福建青年》便是從毛氏所題的《中國青年》和《福建日報》中取字拼就。於其時,非毛澤東題字的學府算不得一流,舉國上下,從林彪、江青到平頭百姓,都在習毛澤東的字。

  但記憶能夠產生,自然也會消逝。文革之後,《紅旗》改成了《求是》,題字人也變成了鄧小平。

  邱志傑說,「字體是出於個人的,然而政治生活一旦委任個人以操勞公共之事,個性十足的字便成了集體記憶。」★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周刊》文章:有一本雜誌叫《今天》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出發:懵懂歲月的文化記憶  我們試圖去尋找30年前最早萌芽的那棵嫩芽  中國新詩的傳統自此開始了。  此後的整個70年代,詩歌都維持在地下潛行。  但真的到了80年代,詩人們都浮出水面來透口氣,而詩歌的熱潮,卻是來得蜂擁,轉瞬即逝。
  • 中國新聞周刊:韓春雨的「基因剪刀」又復活了?
    中國新聞周刊 圖4月4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運營的網站bioRxiv發表論文稱,普渡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NgAgo的蛋白能切割DNA(脫氧核糖核酸),並可以提高大腸桿菌體內基因同源重組的效率。bioRxiv是免費向生物學家開放的預印本文獻庫,也就是說,發表在上面的文章都是尚未獲得同行評議的作者原始文稿。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應該如何控制血吸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並註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無論在科學家還是血防辦工作人員的眼裡,要成功控制血吸蟲並進一步將其根治,必然要政府工作與科學研究兩手同時抓,兩手都要硬  本刊記者/陳靜  在人們開始關心SARS會否捲土重來的同時,血吸蟲也開始從人們記憶的底層鑽了出來。
  • 《中國新聞周刊》文章:維塔斯只是個高音尤物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過度高速的生活節奏和物化過程,使我們對音樂的內涵失去了最基本的熱情。  近日,這個傳言中「能唱5個八度、擁有不可思議的海豚音、鬼魅的眼神、華麗的服飾」的傳奇的俄羅斯當紅歌手,來到中國,舉行一系列的巡迴演唱。據報導,所到之處,門票銷售一空。  維塔斯在中國的過度火紅已經超出了音樂的範疇,維塔斯顯身的那一刻,舞臺底下的觀眾充滿了一睹神奇尤物的衝動,看得出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不是衝著音樂,而是衝著那5個八度去的。
  • 《新聞周刊》:天堂真的存在
    於2012年10月15日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雜誌封面 文章內容:作為在現代科學中長大的人和神經外科醫生
  • 中國新聞周刊:南昌海昏侯墓發掘全記錄
    2015年11月4日,江西召開新聞媒體通氣會,首次公布了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的階段性成果。「這座墓葬具有標本性意義。」站在大墓前,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海昏侯墓發掘專家組組長信立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如果各種證據把身份指向劉賀,應該會嚴格按照列侯等級入葬,不會僭越。
  • 肖戰登上《中國新聞周刊》,粉絲公益組英文名字,讓人感動
    楔子近日,肖戰登上了《中國新聞周刊》,獲得主流媒體肯定,此外,肖戰粉絲公益項目組的英文名字,也格外讓人感動。在此次《中國新聞周刊》報導中,肖戰與4位政商屆大咖同框,表達自己的聲音,他們分別是曾光(流行病學科學家)、董明珠(格力集團董事長)、巴西總統和李在鎔(三星集團掌門人),看上去,肖戰的咖位和他們無法相比,但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肖戰發出的聲音,也就是——盡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遵守職業規範和行業底線,我不需要應援。
  • 【中國新聞周刊】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張彌曼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雖然引起老師不高興,但自己還是很高興的。」  是不是只有中國的總鰭魚沒有內鼻孔?帶著這樣的疑問,張彌曼又研究了英、法、德等國所藏的同類化石,發現它們的構造均與「楊氏魚」相似。進一步比對後她發現,老師雅爾維克所研究的化石中,鼻孔所在的位置保存並不完整,因此,他所畫的圖有一定自己「復原」的成分,並不足以證明總鰭魚確實存在內鼻孔。
  • 《新聞周刊》發布最後一期紙質雜誌封面
    在12月31日,著名的《新聞周刊》雜誌將結束它的實物紙質出版生涯,將其內容完全數位化在網上出版。《新聞周刊》今天已經在推特上公布其最後一期紙質發行的封面,即《新聞周刊》在紐約辦公大樓的空拍照片,封面下方有「最後一期印刷」幾個醒目大字,顯然在經濟不景氣情況下,《新聞周刊》也無法抵擋網絡發行大潮和其帶來的好處。
  • 餘勇答《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問
    以下文章來源於瞭望 ,作者《瞭望》新聞周刊 瞭望 圖/中國氣象網 ◇6月以來,南方地區降雨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點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流域洪水等狀況。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 英《經濟學人》周刊:中國在行動支付的全球軟硬體競爭中勝出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英《經濟學人》周刊:中國在行動支付的全球軟硬體競爭中勝出新華社北京5月12日消息,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日前發表文章指出,在不斷變化的世界經貿格局下,各國都在搭建數字跨境金融基礎設施,中國的探索走在了世界前列。
  • 中國報導雜誌社《世博周刊》(中文)招聘啟事
    中國報導雜誌社成立於1950年,現隸屬於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我社擁有豐富的出版資源,旗下有《中國報導》、《世界》、《大周末》和《小讀者》等雜誌,建有《中國報導》中文網站和世界語網站。為做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宣傳、推介工作,按照中央新聞主管部門的工作部署,由我社負責《世博周刊》(中文版)的編輯出版。
  • 新聞周刊——布裡特·馬靈,拋棄高盛的女影星
    海外網6月5日訊 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5月29日發表題為《布裡特?馬靈的無政府主義組織 女影星拋棄高盛集團(Goldman Sach),選擇免費素食主義》的文章 全文摘編如下: 僅僅和布裡特?馬靈(Brit Marling)進行幾分鐘的交談你就會發現,她和大多數年輕的女影星不一樣。的確,她很漂亮——非常迷人,但她有一種宛若微風般的沉著鎮定,就像艾瑪?斯通(Emma Stone)和詹妮弗?
  • 美網際網路公司IAC將嘗試出售旗下《新聞周刊》資產
    新聞周刊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30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網際網路公司IAC/Interactive Corp董事長巴裡·迪勒(Barry Diller)周三在D11大會上稱,該公司正在探索出售《新聞周刊》。
  • 德國最新一期《明鏡周刊》以「醒來」作為封面報導中國
    近一個月以來,以法國《世界報》、美國《時代周刊》和英國《衛報》為代表的西方傳統強勢話語媒體,對十九大前後的中國接連做了密集度很高的報導。今年迎來70歲生日的德語世界老牌政論性雜誌《明鏡周刊》(Der Spiegel,以下簡稱《明鏡》),顯然也不甘心掉隊,11月11日,他們推出了重量級的封面文章(Titel)——「醒來!」——對中國崛起的現狀進行了多方位評述。
  • 中國新聞周刊:磁場挑戰黑洞理論,霍金又對了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天文愛好者和物理愛好者大約都不會忘記兩年前發生的那個著名故事——2004年7月21日,《時間簡史》的作者、英國劍橋大學富有傳奇色彩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向全世界宣布,他推翻了自己原先的黑洞理論,新的理論認為因果律在黑洞中依然有效,並非如自己30年來所堅持的那樣,所有物質在進入黑洞之後就把自己所攜帶的信息全部丟失了
  • 百度李彥宏登《時代周刊》封面:幫中國贏得21世紀
    據報導,李彥宏登上了新一期《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這也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企業家首次在《時代周刊》上封。「The Innovator (創新者)」,《時代周刊》如此稱呼李彥宏。在文章裡是這樣描述李彥宏和百度的:在2000年,李彥宏成立了百度,如今它已是僅次於谷歌的第二大搜尋引擎;百度20%的市場位於中國,這也使它成為全球第四大受歡迎的網站;這家公司的名字,來源於13世紀的中國詩詞;百度已經發展成了一家市值600多億美元的網際網路巨頭,在中國僅次於騰訊(社交媒體集團)與阿里(線上購物帝國)。
  • 《中國新聞周刊》:黃禹錫造假事件,韓國的醜聞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單從取得的科學成就看,他依然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家。」  當針對這一震驚世界科學界的造假事件的科學調查落下帷幕時,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事件調查委員會這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本刊記者/方玄昌 ☆陳竺 宋海雷  從2005年12月12日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著手組建調查委員會開始,到2006年1月10日首爾大學調查委公布最終調查報告書,不到一個月時間,科學史上轟動最大的一次造假案的技術鑑定結果浮出水面
  • "10萬+"文章標題長度平均21.66字 是誰讓標題越來越長
    原標題:「10萬+」文章標題長度平均21.66字,比2015年多3.6個字新媒體語境下,是誰讓標題越來越長  《三亞流水席廚師一人掌9口鍋3天炒菜2000多盤一盤賺5毛》《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四層洗衣房僅寬2米如今叫價近八百萬英鎊》《心臟長在胸腔外的小女孩已經7歲了,醫生曾說她活不下來》———3篇文章取材迥異,發布平臺也不同
  • 考研英語:文章素材那麼多,你要不要讀?
    •翻譯二:   2009年3月《時代周刊》   ►2013年考研   1.2012年6月21日《商業周刊》   2.2012年6月9日《經濟學人》   3.2012年5月23日《科學美國人》   4.2012年6月25日《華爾街日報》   ►2012年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