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剛: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意義、方法

2021-01-16 人民網

摘要

隨著學術研究的國際化,中國學者對海外漢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但國外漢學家對中國學者的研究卻缺乏了解。以古代文學研究為例,中國學者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義,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學術基礎之上的,這與國外漢學家有很大的區別。本文從七個方面論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希望能夠在中國學術走向國際的同時,讓海外漢學家也能夠正確認識中國學者的研究。同時,對中國相關主管部門和一部分學術研究者,也提出忠告,向國外學習固然重要,但要切記,交流必須是平等的,不要挾洋自重,看到別人的優點,也要看到自己的優點,這樣的交流才是有意義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與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漸漸地意識到了一些問題,即中外學術交流存在不平等現象:中國學者非常認真地傾聽外國學者的聲音,閱讀他們的著作,學習他們的研究方法,吸收他們有價值的學術觀念;而外國學者,特別是歐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歷史與文化的漢學家總數並不多。由於外國的教育體制與中國的不同,外國大學的中國古代文學方向如果有四、五名教授任教,規模就算比較大,著名的一流學者更少;同時,中國學術界對外國學術界吹捧過高。中國大學頻繁邀請為數不多的漢學教授來講學,並提供豐厚待遇。實際上,外國的漢學教授水平良莠不齊,有一批教授,也包括改革開放後到外國任教的中國年輕學者,水平很高,取得了較大的學術成就,但我所認識的部分漢學家水平有限。在中國政府大力斥資幫助中國學者了解世會,也希望能就此題目與國外同行交流。

中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目的、意義、方法、教學對象等方面截然不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方法來看,外國學者在闡述、分析問題上擁有一些先進而系統的理論體系。其實,先進與否不能簡單地下定論。我們只能說,外國學者使用的方法與中國學者使用的不一樣。外國學者有一貫的哲學傳統作為文學、歷史等各方面研究的基礎。基於研究對象和目的不同,中國學者可以借鑑外國學者的研究方法,但決不可以此為標準。另外,個別中國學生因為尚不具備判斷研究水平高低的能力,更傾向於接受與中國教師講授內容不同的觀點,盲目推崇外國學者,也有部分中國教師過分崇拜外國學者。例如,我有一次開會遇到一位曾在美國進修的老師,他毫不掩飾地以非常榮榮耀的口氣地大談他在美國的導師,其實他的年齡和那位導師差不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績,完全沒有必要如此菲薄。還有一位北大中文系畢業的同學在網上撰文稱,中國老師講陶淵明的一句詩,自己一直沒有弄明白,而到國外後,聽了外國教授的講解,立即就明白了。我實在不明白在文獻的閱讀上,外國老師怎麼會比中國老師講得更明白?我並非排斥文化與學術交流,而是提倡平等的交流,雙方要彼此尊重。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就文本的閱讀和對文獻的把握、理解而言,中國學者的水平無疑高於外國學者,這是毫無疑問的。外國學者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把握比較好,他們中很多人現代漢語水平不錯,但理解上也會有一定困難。古代文學研究則不同。拿到一個沒有句讀的經史文本,連我們母語者都存在閱讀和理解困難,更遑論外國人。即使讀懂了,對文本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所以,外國學者對中國古代文獻的把握比中國人好,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針對上述現象,我想就以下七個方面來闡述我的個人觀點,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與討論:

一、 古代文學研究要遵守歷史學的規則;

二、 古代文學研究在還原歷史原貌基礎上研究現象發生的原因、發展條件、嬗變的規律;古代文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解決問題,建立科學的命題,以科學的方法尋找解決的途徑,儘可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三、 考證在古代文學研究中作用和使用的原則、方法;

四、 傳統目錄、版本工作的意義以及當前電子文獻使用的利於弊;

五、 古代文學研究有深厚的中國古代學術研究傳統作基礎,又具有現代學術意識,古今結合,不可偏廢;

六、 古代文學研究中的藝術性問題;(人文學科應是科學與非科學的結合)

七、 學科的理論總結和文學史的描述,必須建立在專題研究基礎之上:以著名文學史研究家曹道衡先生研究為例。

以下節選部分章節:

一、古代文學研究要遵守歷史學的規則

1.古代文學研究屬於歷史科學,因此當然要遵守歷史學研究的規則。

古代文學是指發生於中國古代歷史上關於文學的寫作、特徵、發展的過程和階段等歷史現象,因此它屬於歷史科學,既然是歷史科學,當然要遵守歷史科學研究的規則。

歷史學有許多定義,但其基本內容離不開對歷史上的事件進行敘述、整理、和分析,進而研究歷史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發展的規律。歷史學研究的對象具有客觀存在性和真實性特徵,這個特徵也同樣適合於文學史。因此,古代文學史實際上也就是對歷史上產生的各種文學現象、作家、作品進行客觀敘述、分析,研究文學發展的進程和演變的規律。文學史研究必須依據歷史學的原則,比如歷史學對歷史時段的劃分、對歷史材料的梳理、使用、對歷史總進程的把握等。

2.歷史學的觀念、手段、方法,也同樣適應於文學史研究。

歷史學的觀念,在客觀還原歷史現象原貌的基礎上,把握歷史的進程。歷史現象的研究,必須是在真實、客觀的前提下。當然,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歷史的真實,有許多不同的理解,能不能達到真實,都存疑問。但是,首先是真實,才能談到判斷和評價。中國古史傳統強調實錄,當代人的理解就是如實記錄歷史事件,當然實錄傳統的建立,其實與儒家觀念相關,比如班固以為實錄傳統就是不虛美,不隱惡,是指的《春秋》傳統,但孔子修《春秋》其實已經刪削以為褒貶,故其義已經不是後世理解的實錄了。但是,不論如何,後人已據《春秋》大義,對歷史的寫作提出了據實而錄的要求,這也是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根本原則,即據事實,無寄空言。故古代文學研究,以探討歷史真實面貌為目的,在還原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開展研究。

3.古代文學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有歷代學者建立的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規範,這是新學科所沒有的。以學術規範為例,這其實並不是國外的先進經驗,中國古代學術研究,

很早就對前人和同時代人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較嚴格的規定。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總結清乾嘉學派的學術規範稱為正統派學風,計有十三條,其曰:

一、凡立一義,必憑證據。無證據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擯。

二、選擇證據,以古為尚。以漢唐證據難宋、明,不以宋、明證據難漢唐;據漢魏可以難唐,據漢可以難魏晉,據先秦西漢可以難東漢;以經證經,可以難一切傳記。 

三、孤證不為定說。其無反證者姑存之,得有續證則漸信之,遇有力之反證則棄之。

四、隱匿證據或曲解證據,皆認為不德。

五、最喜羅列事項之同類者,為比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則。

六、凡採用舊說,必明引之,剿說認為大不德。

七、所見不合,則相辯詰,雖弟子駁難本師,亦所不避,受之者從不以為忤。

八、辯詰以本問題為範圍,詞旨務篤實溫厚。雖不肯枉自己意見,同時仍尊重別人意見。有盛氣凌轢,或支離牽涉,或影射譏笑者,認為不德。

九、喜專治一業,為「窄而深」的研究。

十、文體貴樸實簡絜,最忌「言有枝葉」。

梁啓超稱此種樸學,其中堅是經學,經學之附庸則小學,以次及於史學、天算學、地理學、音韻學、律呂學、金石學、校勘學、目錄學等等。一皆以此種研究精神治之。此雖論經學、史學,然施於古代學術均可,古代文學研究者正是以此研究精神和規範在工作。

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目的

在還原歷史原貌基礎上研究現象發生的原因、發展條件、嬗變的規律;古代文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解決問題,建立科學的命題,以科學的方法尋找解決的途徑,儘可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古代文學現象的產生,有許多原因,馬克思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事物都是可以認識的,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但近來西方歷史學提出一些新看法,認為歷史往往並非是有規律的、必然的,往往是偶然的、無規律的,歷史的真實可能永遠都不能還原。我們不反對這種認識,事實上這種認識的確說明了歷史研究的某些事實。我總認為,任何一種研究的觀念和方法都是與一定歷史階段的總體思想條件,乃至物質條件相適應的,特定的歷史時期會產生特定的要求,而這要求便會產生相應的觀念和方法,這種觀念和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當然,當歷史條件發生了變化,這種觀念和方法所固有的缺?就越來越明顯,也就需要有新的觀念和方法對舊的觀念和方法進行修正和革新。儘管如此,舊觀念和方法所取得的成績,並不能抹煞,後來者仍然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對我們當代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來說,我們認為,將古代文學現象視為可知的,可以認識的,也就是說可通過材料的分析,以探索現象產生的內在原因和規律,力求儘可能在還原歷史原貌基礎上探究成因,並儘量清楚、明白地描述發展的進程。我們承認歷史現象的成因很多,而且不同學者會有不同的認知,但這並不會讓我們灰心,我們應該在正確的觀念指引下,使用規範的、科學的研究手段,認真、細緻地分析歷史材料,審慎地提出看法。觀點容或有爭議,但學者使用的手段是否正確,則應是判斷的前提。

附帶說一下,每一個時代的學術研究,都有每一時代的特徵,都能夠在這個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取得該時期能夠取得的成就,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形成有價值的學術傳統。當然,各時代都有自己的局限,不要因為這種局限就否定這種有特徵的研究。任何人都不能說他的研究是最完整、最完美的,是沒有局限的。人類不能抓著自己的頭髮跳出地球。

三、 考證在古代文學研究中作用和使用的原則、方法

明確了古代文學的性質和目的,也就確定了古代文學研究必須遵守的規則和使用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傳統學術常用的依據材料,實事求是。表面上看似乎很簡單,其實執行起來卻非常不容易。尤其是當今的學術界,真正能夠認識到材料的重要性而且認真做調查的學者,確實不多。這有兩種基本的情況,一個是認識到材料重要,但因為考核指標的壓力難以靜下心來讀書、積累學問;另一個則是完全不重視材料,認為理論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依靠二手材料足以寫出漂亮文章,達到多快好省,短時間內便可以獲得名利。

這兩種情況當然是不對的,古代文學研究需要積累知識,而積累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需要讀書,需要認真調查和分析材料。古典文獻材料浩繁且分散,需要研究者具備文史哲多方面的知識積累,材料在好的研究者眼裡是活鮮的,是有聯繫的。反之,如果不是好的研究者,材料則是單一的,互相之間缺乏聯繫。此外,古代文獻提供的材料,需要研究者分析、考證,在研究的層級上進行分級處理。因此,考證是古代文學研究者必備的基礎。考證是必須的,因為可以保證研究者使用的材料可靠。學術界對考證有許多誤解,有的人以無知為睿智,嘗聽某學者說,牛頓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你為什麼一定要去考證牛頓是在哪一棵書下嗎?是哪一個蘋果嗎?這話表面上聽來似乎有道理,但是古代學術的考證並不是簡單地做這樣的比喻的。如上文所說,古代文學研究是要解決現象形成的原因,如果對現象產生的背景不了解,則有可能發生誤解,當然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古代文學研究需要考證,考證的理由和方法也是非常複雜的。考證本身是一門科學,在考證的整體要求中,不能簡單地說哪一種考證是有用的,哪種是無用的,甚至是無聊的。即如前面所舉的例子,如果研究牛頓這個人,當然要對他的生平、履歷、知識結構的構成、教育的背景等等都要研究。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看到了蘋果的掉落,這其中並不僅僅歸為偶然,應該是他長期對引力現象有思考所引發的。這樣,地點和時間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文學研究中是非常多的。比如關於「古詩」的考證,就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為辨明古詩產生的時間,才能正確判定五言詩的起源,才能對古體詩向近體詩發展的進程作出正確描述。 

相關焦點

  • 數字人文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初步實踐及學術意義
    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以問題為導向,以內需為動力,積極運用數字人文技術方法來探索新途徑、拓展新空間,在平臺建設、文本分析、可視化研究方面,也取得可觀的實績。但中國古代文學的數字人文研究,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倡導性呼籲、可行性論證和案例性分析較多,數字人文對古代文學研究究竟有什麼作用?能解決哪些傳統方法較難解決的問題?能在研究觀念上有什麼更新?尚未見系統思考和具體答案。
  • 周裕鍇談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
    《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十講》,周裕鍇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397頁,86.00元《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十講》主要講授的是中國古代的詩論,您為什麼要用現代的、帶有德國色彩的「闡釋學」——但又不是諸如「文學批評史」——來命名您的研究?您認為中西闡釋傳統的差異主要在哪裡?
  • 劉璇:近十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要覽
    ,現為京都大學、京都府立大學、神戶學院大學等兼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現為京都府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小說、戲曲。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戲曲。著有《中國祭祀演劇研究》(中國祭祀演劇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81年)《中國演劇史》(中國演劇史,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年)《中國地方戲曲研究——元明南戲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傳播》(中國地方戱曲研究 元明南戱の東南沿海地區への伝播,汲古書院2006年)等書。
  • 趙彥彬解析文學中寫作的意義和目的_構思
    原標題:趙彥彬解析文學中寫作的意義和目的 撰稿:麗麗 近日,作者小桃和文學創作者趙彥彬談起了文學中寫作的意義和目的。 趙彥彬說: 其實寫作的目的就是把心中所想或者經驗傳遞給後人,讓更多的人不斷重複閱讀,從中學到知識和一些作者自我認同。
  • 發掘「十七年」文學理論的價值
    當代文學理論建設需要發掘和借鑑古代的文學理論資源,但同樣不能忘記1949年以來新中國文學理論實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十七年」(1949—1966)時期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入思考和評價,有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同時「十七年」文學理論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梳理的思想資源,有待進一步發掘其積極意義和價值,從而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構提供有益的借鑑。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國外生態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範疇:生態文學的思潮、思想內涵的宏觀性研究;對於古代、近代生態思想的清理與研究;有關生態文學發展歷程的研究;對於各國各地區具體作家、具體文本的研究。大致看來,中國生態思潮的真正興起要比西方晚20年到30年。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文學界才開始有了較為清醒的、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主義及其文學。
  • 再論跨民族研究是否是比較文學
    二、民族文學與跨民族研究 沒有人會否認,今天的中國已經形成了一種完整的民族文學,本文的目的絕不是挑戰民族文學,相反,我們提倡一種非漢族中心主義的,更多地包含被稱為是「邊緣文學」的少數民族文學的民族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在俄羅斯的譯介與研究
    內容摘要:20世紀60年代,蘇聯漢學家開始對中國古代散文進行翻譯與研究。20世紀,蘇聯形成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派。經過一代又一代漢學家的努力,中國古典文學已被俄語讀者熟知,成為俄羅斯漢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
    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七年小說中的革命理想主義是構建新時代理想精神的主要思想源頭之一。《白毛女》就是這樣一部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自 1945 年誕生以來至 21世紀的今天,在 70 多年的時間裡,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獲得世界影響最大的一部藝術作品之一。
  • 楊念群、王笛等學者共談「數字時代的歷史研究新方法」
    他表示,一個歷史學家採取什麼方法進行研究,是由研究對象來決定的。但研究者也往往面臨找不到研究對象資料的問題。在研究底層民眾的時候,如《街頭文化》《袍哥》等,王笛就常常為這個問題苦惱。他廣搜渠道,試圖尋找更多相關資料,但哪怕找到了檔案記錄的資料,他也會小心、批判性地使用。 有時,記載底層民眾的史料很少,他不得不使用文學資料。
  • 獨家|青年文學「破圈」:意義與方法
    2015年,彭敏與李劍章組成的「PM2.5」組合,獲《中國成語大會第二季》總冠軍,獲《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三季》成人組總冠軍;2017年獲《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亞軍;2018年獲《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亞軍;2020年獲《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總冠軍……檢索彭敏的代表作,也不是大多數詩人都舉例的個人詩集,而是一本「勵志散文」《被嘲笑過的夢想,總有一天會讓你閃閃發光》。
  • 喬孝冬:《中國古代諧謔小說研究》
    《中國古代諧謔小說研究》,喬孝冬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版。日本尊經閣藏宋本《世說新語》對《世說新語》的熱愛,成為我研究諧謔小說的一個契機,期間受到南京大學文學院苗懷明教授的啟發,讓我圍繞「娛樂生活與中國古代諧謔小說」關係開展研究,於是圍繞兒童遊戲、酒令遊戲、謎語遊戲展開了一系列的閱讀與研究
  • 張昊蘇評《晚清政治小說》︱瓶與酒之爭:世界性文學何以在地
    《晚清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美]葉凱蒂著,楊可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9月出版,353頁,定價45元從「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到「中國現代文學」,時間的遷轉當然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則是,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實際上為「和世界各國取得共同的思想語言的文學」(嚴家炎
  • 圓桌|現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漫談:學術共同體與工作倫理
    近日,來自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二十餘位學者共聚長沙,舉辦了一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漫談會。與會學者圍繞「經典作家、中國革命、世界視野」、「史料與理論」、「現代文學研究範式」、「中國經驗」和「學術共同體」等主題展開熱烈討論。以下是此次漫談會記錄稿的第三部分。
  • 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研究範式與批評實踐審思
    多涉及社會歷史成因、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女性風格等方面的分析,採用較為傳統的文學社會歷史學方法,運用純粹的女性主義話語資源進行研究尚不多見。與整個女性主義理論發展的走向相呼應,20世紀90年代末以至新世紀,中國的女性文學研究與批評實踐也出現由平等論向差異論的轉換,後現代女性主義的身體寫作理論、後殖民女性主義理論以及身份政治理論,皆可成為研究與批評的思想資源與方法武器。
  • 文學是可以促進法律的,廣義的文學強化了法律在其中的渲染和表達...
    隨後,他對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2020年的重點法律圖書作了回顧和介紹,希望2020年學術研究的開放與繁榮能夠促進出版事業的繁榮,也希望出版能更好地引導學術研究的方法與方向。通過故事發現「隱情」,引出問題,這是他從事法律與文學研究有別於劉星教授的一個特點。他又以古希臘神話裡的阿伽門農及其子俄瑞斯忒斯、美狄亞和伊阿宋的復仇故事為例,通過中西方古代對復仇態度的變化闡釋了之所以禁絕復仇的理由,從而凸顯法治、制度和國家權力的重要性。這在一般的故事或調查中很難看到,這是文學的力量,它用更加精細的語言去表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很多東西。
  • 韓 晗 | 從預設立場到內在超越: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中「現代性」範式嬗變及多元面向
    從漢學發展史的宏觀角度來看,作為關注中國問題的漢學,最先出現的是中國歷史研究,而後才是關於中國政治、地理等問題的研究,儘管上述兩個階段當中有一些中國文學的翻譯工作,但真正意義上的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卻是比較晚近的事情。儘管不可避免地受到「預設立場」的政治化幹預,但仍然部分地實現了對預設立場的突破,而且「現代性」概念的介入推動了早期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發展。
  • 社會網絡分析與文學研究
    作者:劉京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為研究社會關係的一種實證研究方法,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已有近80年的歷史,近30年來逐漸成為人文社科研究的一種新範式。簡單地講,社會網絡分析主要關注兩點:一是點,即社會主體;二是由點連成的線,即社會主體間的關係。
  • 紀德君:《中國說唱文藝研究叢書》前言
    遺憾的是,這一良好的學術開端,後來並未得到自覺的承續和發展,說唱文藝與小說、戲曲等常常被人為地分割開來,進行各自為政的研究,彼此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交流,因而研究說唱文藝也就難以確切、深入地揭示其生存、發展與演化的動因與規律等。就說唱文藝的研究角度而言,以往研究者一般多局限於從文學角度來研究、評價說唱文藝。實際上,說唱文藝的價值遠不限於文學。
  • 法律與文學:經典文學中的法律隱喻
    隨後,他對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2020年的重點法律圖書作了回顧和介紹,希望2020年學術研究的開放與繁榮能夠促進出版事業的繁榮,也希望出版能更好地引導學術研究的方法與方向。通過故事發現「隱情」,引出問題,這是他從事法律與文學研究有別於劉星教授的一個特點。他又以古希臘神話裡的阿伽門農及其子俄瑞斯忒斯、美狄亞和伊阿宋的復仇故事為例,通過中西方古代對復仇態度的變化闡釋了之所以禁絕復仇的理由,從而凸顯法治、制度和國家權力的重要性。這在一般的故事或調查中很難看到,這是文學的力量,它用更加精細的語言去表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