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就來扒扒漢字的起源。
浪漫的說法,漢字是由皇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
倉頡這個人形象本身就極富浪漫情懷。
《春秋元命苞》裡說他「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
「龍顏」是什麼樣子,若非親眼所見,單憑語言已經無法描述了。「四目」就是重瞳,即一目兩眸,它在上古神話裡是一種吉相,意味著富貴與吉利。
假若雙目已能看破世事,那麼四目,就更是人中之聖。史書中記載的重瞳者,除了倉頡,還有人們熟悉的此處霸王項羽、南唐後主李煜。
睿德之人又生而能書,更是天降奇才。他用他與生俱來的好頭腦與罕見的重瞳觀察、打量著世間萬物,從「鳥獸之跡」、「天地之變」、「奎星圓曲之勢」、「龜文」、「鳥羽」、「山川」的形態與運行規律得到了靈感,創造出了一些足以讓天地震動、鬼怪嚎哭的靈物。
天地為何震動?因為造化的秘密從此洩露;鬼怪為何嚎哭?因為它們再也無法躲藏,在世間為非作歹了。
與此同時,那些曾經僅憑結繩記事、刻畫符號、迎著狂風的呼喊和與天通靈的舞蹈也表達不了千分之一的喜樂哀愁怨,也終於得到了釋放。
從此,國人頭一次,擁有了記錄情感、表達自我工具——漢字。
也由此可見,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字,有著多麼深刻的浪漫情懷。
理性的說法,漢字在其漫長的起源過程中,的確有著與神話相似的誕生軌跡。
甲骨文,作為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在它之前,一定還有很多稚嫩、簡單的文字符號存在,並且,這些符號,要麼是代表了人與人交流時最基本的指示,要麼就是直接從萬物的形象特徵中來,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與「倉頡造字」時「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有異曲同工之處。
人類的智慧,太需要大自然的啟發了。
不如說,人類的文明,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從對大自然的觀察、模仿、改良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的。
人類將宇宙萬物的智慧引用到自己的造物之中,才會有工業時代誕生的汽車、輪船、飛機、火箭,才會有資訊時代誕生的通訊、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模仿人)。然而,那些人文的東西常常容易被忽略,即使它們才是萬物更加直接的啟示。
比如,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比如,畫,梵谷的《星月夜》。比如,漢字,若要說漢字帶給人的啟示,那就太多了。
漢字總數幾萬個(各種字典收錄數量不同,比如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共收字數為54678個),如果每一個字的啟示和智慧都要知道,那麼這輩子也別想了解完。如今國人只要認得3000個字以上,就能應付市面上99%的書面表達。但3000個字,依然是個大數字。
好在有一本《赳赳說千字文》。《千字文》是由南北朝的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簡化前無一字重複)組成的韻文,是一部功德無量的偉大經典。
用《赳赳說字》主講人、前《新周刊》總主筆胡赳赳的話來說,它「幾乎沒一個句子裡都蘊藏著典故,通篇見地、境界很高,有傳統文化的魅力」,「它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得它成為書法家們最愛謄寫的名篇之一」。
漢字那麼多,人生那麼短,要想識得漢字裡的智慧,就識這些能讓人們受益一生的字就行了。
「一字一智慧,字中有乾坤」是《赳赳說千字文》這本書的精神之源。乾為天,坤為地,天地即為宇宙萬物。
漢字裡真的蘊藏著宇宙萬物嗎?當然不可能。但轉念一想,漢字正因宇宙萬物而生,那麼,漢字本身就帶著宇宙萬物的遺傳物質。我們識字,同時也是在宇宙萬物中遨遊。
《千字文》一上來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創始之初,我們識字,不妨也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