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千字文》「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鹹河淡,鱗潛羽翔」四句。
首先來看,「果珍李柰」,的「果」,作品中寫為「菓」,而標題中寫成「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字,古人作品中都寫「菓」,我這裡只是學樣而已。至於標題中寫成「果」,是因為要用現代通行的規範字。
這四句很好懂。"果珍李柰「就是,水果中以李、奈最受珍視。李,就是李子了,那麼奈又是什麼呢?《十七帖》中說:「青李、來禽 子皆囊盛為佳,函封多不生。」裡面的「來禽」,又稱林禽,就是奈。也就是我們今天稱之為蘋果的這種最為普通的水果。
「菜重芥姜」,意思是在蔬菜中以芥和姜為重。其實芥姜只能算調味品,還不是能大量食用的蔬菜。所以我們也可以解讀為:蔬菜要借重於芥、姜的味道,烹飪出來才好吃。
「海鹹河淡」,海水是鹹的,河水是淡的。「鱗潛羽翔」,魚類潛於水底,而鳥類在天空翱翔。
現在來看拙作,看看有哪些毛病。首先,菜字的寫法,可能有爭議,一般寫為
現在寫成
此字的草字頭變了,變成一橫兩小豎的寫法。此字似乎古人未曾這樣寫過。我今如此寫,是草書寫法的創新還是草法有誤?此字下面的「採」,一般簡為類似於「禾」的形狀,但與它相配的草字頭,是上面兩點下加一小短橫,類似於草寫的「上」字。而一橫加兩小豎的這種草字頭,它下面的「採」尚未簡為「禾」。這是古人寫法一般情形。我今作了古人未曾有,或者不常有的搭配,是否恰當?這個細小的問題,多說了幾句,是因為還有很多類似情況,一處弄通了,可以觸類旁通。
再就是「海鹹河淡」的「鹹」字,是個簡化字,它的繁體為「鹹」,鹹的異體是「醎」。而草書多是同這個異體的楷書「醎」相對應的寫法。拙作中正是用的這種草法。但是,上一個字"海"的末筆帶下來,直接連到「醎」的右半邊「鹹」,然後再補寫左邊的「酉」。這樣寫算錯嗎?
上圖左邊是張旭草書《心經》裡面的揭諦二字,揭字下連「諦」字的右旁「帝」,然後再補寫左邊的言字旁。像這樣的寫法,在張旭草書《心經》裡面,我數了4處,還不知有無漏數。在一篇作品裡有至少4處這種寫法,這可能不是錯寫之後的補救,而是他主動這樣寫的,是一種特別的草法。無獨有偶,懷素也曾這樣寫草書,上圖右邊是懷素草《王獻之、王洽、王珣書評》中的字,一看便知,不用再作解釋。拙作中的「海鹹」二字的連法,開始有誤寫的成分,然後聯想到旭素的這種特別草法,就有意仿效了。
其他不足之處:兩個形體較大的字「鹹」和「翔」碰到一起了,這個情況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