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新展「呼畢勒罕」,呈現清代活佛文物與生活

2020-11-30 澎湃新聞
佛教自西元前三世紀起向亞洲各地傳播,於一世紀初傳至中原漢地,而在藏地則遲至七世紀始與之接觸。經過漫長的融合發展,藏傳佛教各宗派形成了「轉世化身」的傳承世系,漢人稱之為「活佛」。十六世紀末,蒙古諸部陸續接受格魯派為主要佛教信仰,並將藏語Tulku譯為蒙語「呼畢勒罕(Khubilghan)」。

澎湃新聞獲悉,11月28日,「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布陳內容,分「清宮與活佛」「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走進活佛的生活」四個單元,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御製烏斯藏即衛藏說  卷

佛教自西元前三世紀起向亞洲各地傳播,於一世紀初傳至中原漢地,而藏族則遲至七世紀始與之接觸。西藏佛教雖大部承襲印度後期大乘佛教特色,亦吸收相當程度的漢傳佛教內容,再融入當地原始宗教習俗,而發展成獨特的信仰體系。

經過漫長的融合發展,藏傳佛教各宗派皆形成「轉世化身(藏語tulku)」的傳承世系,漢人稱之為「活佛」。無論七至九世紀的「前弘期(snga dar)」佛教或十世紀末復興的「後弘期(phyi dar)」佛教,藏區佛寺的領導承繼皆採師徒或家族制。十三世紀,噶瑪噶舉(Karma Kagyu)派為決定教派領袖,首先採用轉世(Reincarnation)制度。十五世紀,活佛體制已漸為各派採納,迄今仍系藏傳佛教領袖的主要傳承方式。

金剛法佛像

十五世紀,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創建格魯(Gelug)派,初期發展採師徒傳承,後亦兼納轉世體制。十六世紀末,蒙古諸部陸續接受格魯派為主要佛教信仰,並將藏語Tulku譯為蒙語「呼畢勒罕(Khubilghan)」。滿族入關前,因蒙古部落影響而接觸藏傳佛教,入關後更扶植格魯派為滿、蒙、藏三族共同信仰。對於呼畢勒罕的承續,清廷曾建立完整的官方認證體制,透過正式冊封與定期納貢,由格魯派掌理蒙藏地區政教事務。

嘎布拉供碗 內繪威羅瓦金剛圖  清乾隆年間

澎湃新聞獲悉,11月28日,「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布陳內容,分「清宮與活佛」「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走進活佛的生活」四個單元,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清宮與活佛」

「活佛」一詞最早見於元代漢文佛教文獻,意指「在世的佛」;用以指稱藏傳佛教具轉世身份的高僧,則首見於明代中期文人韓邦靖的詩作,然屬民間用語,非官方正式名稱。清代官方文獻述及活佛認證時,一致採用源自蒙文的「呼畢勒罕」音譯詞,乾隆皇帝曾將之詮釋為「轉世化生人」。「清宮與活佛」單元以說明漢文「活佛」語詞淵源為始,繼而敘述清初諸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對活佛的評介態度及往來史實,續以相關文物介紹格魯派的傳承發展與宗派特色。

長安宮女行 收入《韓五泉詩》 明 韓邦靖撰 明嘉靖十六年趙氏刊本

漢文文獻以「活佛」一詞指稱藏僧最早見於元代佛教史籍,至明代較為通行。《韓五泉詩》之《長安宮女行》云:「更寵番僧取活佛,似欲清淨超西天」。韓邦靖為明武宗(1505-1521在位)正德三年(1508)進士,後因觸怒武宗入獄,被削職為民。明武宗親近藏傳佛教,常延請藏僧於宮內大作法事,甚且自封「大慶法王」,故儒士頗多批評。

番夷求貢疏  收入《新刻張太嶽先生文集》 卷四三  明 張居正撰  明萬曆四十年繡谷唐國達刊本

張居正(1525-1582)為明神宗(1572-1620在位)登基後前十年的內閣首輔,所撰《番夷求貢疏》云:

「看得烏思藏僧人鎖南堅錯,虜酋俺荅所稱活佛者也」

。「俺荅」即蒙古土默特(Tumed)部領袖俺答汗(Altan Khan, 1507-1582),曾於萬曆五年(1577)邀藏僧鎖南堅錯(Sonam Gyatsho, 1543-1588)赴青海弘法,奉以「達賴喇嘛」名號。鎖南堅錯自此被視為第三世達賴喇嘛,並追認前兩世。次年,三世達賴向明朝進貢,並致書張居正,載於《明史》。這是「活佛」一詞首見於明代官書,惟應屬蒙語直譯,並非官方用語。

藏程紀略 收入《西藏志》 清 焦應旂撰 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康熙五十六年(1717),蒙古準噶爾(Dzungar)部攻入拉薩,四年後為清軍逐退。《藏程紀略》為焦應旂隨軍入藏所記見聞,其親見七世達賴(1708-1757)部分,多處使用「活佛」一詞,如「活佛之生,代有其人,本系原身轉世,脫胎無過番民之家」。

西黃寺  收入《清高宗御製詩餘集》卷十 清高宗撰  清嘉慶五年內府烏絲欄寫本

乾隆在《西黃寺》注云:

「喇嘛之呼必勒罕,即漢語轉世化生人之義,故呼圖克圖涅槃後,例於附近各部落幼孩中訪擇聰慧有福相數人,能認識前輩法物者,俾為呼必勒罕,襲其名號衣缽」

。此段文字與其《喇嘛說》內容近似,指出蒙語「呼必勒罕」即漢語「轉世化生人」之意。「呼圖克圖」亦屬蒙語音譯,本意為「有福者」,在清代成為專授蒙藏高位活佛的稱號。凡屬此級人士,均載理藩院冊籍,每代轉世須呈報清廷認證與冊封。

自皇太極於盛京建實勝寺以來,清初諸帝與藏傳佛教互動頻仍,不僅和格魯派高僧多所往來,從御敕經序與內廷佛教文物,亦見其深刻信仰。

龍藏經  清康熙八年內府泥金藏文寫本  國寶

《龍藏經》寫造完成,康熙皇帝奉孝莊太皇太后(1613-1688)之命作序,亦以泥金繕寫為滿、藏二體文字,冠於首函(Ka函)卷首。滿文題名為「大藏寶經序」,藏文題名作「佛法之大藏甘珠爾序」;其內容略以太皇太后慈心奉佛,某日巡視內廷府庫,見前朝遺存之《甘珠爾》,歲日年久,乃命人仿之重抄,望講勸慈悲之道,普宣自他利益,令教化流布,國泰民安。

在這一單元,觀眾還可透過宗喀巴金像、宗喀巴事跡唐卡等代表性圖像與造像的展出,引介格魯派傳承的重要上師與本尊,理解此一重要宗派的背景與特色,以及對清宮宗教信仰的影響。

宗喀巴金像  清乾隆四十六年 清宮作品

六世班禪(1738-1780)為慶賀高宗皇帝七十壽辰,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月自扎什倫布寺出發,次年七月底承德避暑山莊覲見,時獻禮清單中即可見一尊「三界法王宗喀巴像及金座」。六世班禪不幸於當年十一月初二日在北京因染天花圓寂,乾隆皇帝為申致紀念,特於次年命造辦處依班禪所獻宗喀巴像先後再造三尊。其中,兩尊為銅合金造像,現藏北京故宮;唯一的純金造像即為此尊,原供避暑山莊。據背光背面銘文,本件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月以西藏原作為型,照式範金鑄成。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雙手胸前成說法印,手中各捻一莖蓮花;花頂左側託經,右側託劍,皆象徵智慧,亦說明黃教創教宗祖為文殊化身。

「西藏的達賴與班禪」

宗喀巴弟子根敦珠巴(Gedun Drupa, 1391-1474)與克主傑(Kedrup Je, 1385-1438)分別被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與第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系西藏最重要的兩支格魯(Gelug)派活佛世系。「達賴(Dalai)」為蒙語,意指大海,乃蒙古土默特(Tumed)部領袖俺答汗(Altan Khan, 1507-1582)贈予第三世達賴(1543-1588)的頭銜。有清一代,達賴世系的傳承為第五世至第十三世。「班禪(Panchen)」為「大班智達(Great Paṇḍita)」之意,「班智達」系梵文Paṇḍita的音譯,表示智者,乃蒙古和碩特(Khoshut)部領袖固始汗(Güshi Khan, 1582-1654)贈予第四世羅桑秋吉嘉參(Losang Chö kyi Gyaltsen, 1570-1659)的尊稱。班禪額爾德尼於清代的轉世世系,由第四世至第九世。「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單元除以圖像介紹達賴與班禪世系的重要轉世上師外,亦展出五世達賴與六世班禪赴京面見清帝的重要歷史文物,並說明清廷以「金瓶掣籤」制擇定呼畢勒罕對西藏活佛世系的影響。

達賴喇嘛是格魯派內最早成立的活佛世系,五世達賴(1617-1682)則是首位受清廷冊封的格魯派活佛,該派與滿清的長久關係自此開展。

五世達賴唐卡  十七世紀 西藏作品

唐卡中頭戴黃帽的喇嘛胸前束繩插了一支普巴杵,說明此尊為五世達賴。他雖位居格魯派領袖,亦以支持寧瑪(Nyingma)派,並擁有寧瑪派傳承而著名。寧瑪派意為「舊派」,普巴杵為派內教法特有的法器。值得注意者,系五世達賴右手所拈,而於右肩上盛開的蓮花上,可見以金線勾描的「透明」四世班禪(1567-1662)。四世班禪尋訪了五世達賴,為其最重要的上師,也在五世達賴掌權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喇嘛  收入《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七三、七四  清順治十年四月丁巳

明崇禎十五年(1642),第五世達賴喇嘛(1617-1683)借蒙古和碩特部領袖固始汗之助,結束西藏政權分裂局面,奠定格魯派統治地位,建立「噶丹頗章(Gaden Phodrang)」政權。清順治七年(1650),世祖(1643-1661在位)邀五世達賴訪京;九年(1652),五世達賴抵達,住在順治特為之修建的西黃寺。十年(1653)四月,順治賜以金冊金印,並授予「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頭銜,是為清帝冊封西藏高僧之始。

乾隆皇帝邀請六世班禪赴京訪問,系頗重要的歷史事件。班禪雖不幸因天花於北京圓寂,短短數月的相處,仍留下不少珍貴文物足供憑弔。這些珍貴的文物,如擬定班禪尖宿程站裡數清單、嘎布拉念珠都將在「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單元展出。

擬定班禪尖宿程站裡數清單

十八世紀,不同蒙藏勢力的紛爭迫使清廷數次派軍入藏平亂,迄乾隆朝中期方將治藏權力交付達賴喇嘛,並由駐藏大臣率軍就近監管。九至十二世的達賴喇嘛是段隱晦的西藏歷史,四位均未長壽,多由攝政呼圖克圖輔佐,雖政治紛擾不少,然與清廷間的冊封與進貢仍行禮如儀,直至清末。

「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

章嘉國師為清代漠南(內蒙)、安多(甘青藏區)與北京地區位階最高的格魯(Gelug)派活佛,頭銜源自康熙皇帝(1661-1722在位)欽賜之「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其清代轉世世係為第二世至第七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則系清代外蒙地位最高的格魯派活佛,轉世世係為第一世至第八世。第一世羅桑丹貝嘉參(Losang Denpai Gyaltshan, 1635-1723)入藏學習時,曾獲五世達賴(1617-1682)授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稱號,繼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由聖祖冊封為漠北(外蒙)黃教教主。章嘉歷代傳承中最著名者,為乾隆(1736-1795在位)朝的第三世若必多吉(Rölpé Dorjé, 1717-1786),相關文物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頗豐。哲布尊丹巴世系中最具影響力者,為康熙朝的第一世(1635-1723)與清末的第八世(1869-1924),「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單元著重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相關文獻。

名勝鎮海寺 收入《西巡盛典》卷十五 清 董誥等奉敕撰 清嘉慶間武英殿聚珍本

「走近活佛的生活」

格魯(Gelug)派活佛世系多於清代形成,不僅見於藏族地區,更遍及內外蒙古,即使北京亦有所謂「駐京八大呼圖克圖」。不同地區的活佛角色呈現相當多元的樣貌,對其駐錫所在的影響力亦不盡相同。受正式冊封的重要活佛不僅是宗教導師,對地區內的政經發展尤具影響力,因而成為政教領袖。最後一單元「走近活佛的生活」以各類相關文物展示清代活佛在個人修持、公務往來、儀式法器等領域的面貌,而清宮內廷供奉的藏傳佛教文物,更將使觀眾得見活佛對清室宗教信仰的深刻影響。

金嵌松石奔巴壺 清代 清宮作品

據悉,本次展覽將展至2021年3月1日。

(本文圖文資料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
  • 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上海博物館除供石大展外,即將開幕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浙江省博物館呈現的「徐謂禮文書」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世人開啟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門扉;臺北故宮博物院「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則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853箱,以及來自瀋陽故宮、熱河行宮、國子監等其它地方的文物482箱。這些文物分幾批運送到臺灣,每次運送都有國民黨兩名少將一級的軍官親自押送,到場有三方交接。蔣經國下令,所有文物必須有三個少將在場嚴格密封,啟封時三個部門的負責人在場。
  • 故宮缺「鎮館之寶」?單霽翔:不突出特定文物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昨日透露,故宮將開展藏品三年普查計劃,將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 2.8萬首乾隆詩稿開啟整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昨日透露,故宮將開展藏品三年普查計劃,將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2010年12月底,故宮完成了建院後第五次藏品清理,當時的數據顯示故宮藏品共1807558件(套)。很多在之前觀念中不屬於文物範疇的物品,如清代錢幣、帝後書法等都被納入了文物資料。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元 陳脩《七言律詩》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
  • 紀錄片《臺北故宮》帶你賞珍品 12日起央視開播
    臺北故宮裡收藏了哪些稀世珍品?文物大遷徙的漫漫路途中發生過什麼?隨文物去臺的人們對故土有著怎樣的情懷?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對現代臺灣地區年輕人還有沒有吸引力……1月12日起,12集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將在央視一套晚間連續播出,該片不僅展示了臺北故宮及其館藏珍寶的全貌,更娓娓講述了曲折的人的命運和深深的人文精神。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前不久落幕之後,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也將在一周之後閉幕。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展覽分「股肱要地」「農耕風貌」「生活印跡」「魂兮歸去」4個單元,展出170餘件漢代精美文物。
  •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首次大規模換展 五大洲22國精品驚豔亮相
    東南網12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文/圖) 日前,在鼓浪嶼上「住」了三年的百餘件國寶順利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庫房進行「修養」,同時,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也完成了開館以來的首次大規模換展,一批種類更豐富的文物在千呼萬喚中驚豔亮相。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尋寶:497字銘文令毛公鼎成國寶
    另一個故宮,在臺北。   1948年12月22日,南京下關碼頭,中鼎號軍艦闢開兇險的海路,四天後,712箱文物到了基隆港。此後,海滬號國寶3502箱,崑崙艦1248箱,陸續漂洋過海。集體大遷徙的65萬件文物大都來自北京故宮。
  • 瀋陽故宮投影秀 百米紅牆立體呈現館藏文物
    9月30日晚,瀋陽故宮牆體投影秀璀璨亮相。瀋陽故宮館藏的《設色湛露春融圖卷》在紅色宮牆上以畫軸形式徐徐展開,隨後鮮花盛開,帶有花木圖案的瓷器、琺瑯、漆器、玉器、織繡、掛屏、盆景等依次展現。據悉,本次投影秀以聲光影多彩形式,在瀋陽故宮文德坊以東宮牆(寬度78米、高度5.5米)和瀋陽故宮東南門(宮門高度7.5米)上,採用3D全息投影技術展現瀋陽故宮館藏文物等相關內容。
  • 臺北故宮被移置孫中山銅像歸位 馬英九出席典禮
    1月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被移置的孫中山先生銅像歸位,馬英九出席典禮並致辭。二00四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整修時,原安放在館中間的孫中山銅像被移置放於它處,此後一直未再回歸原位。今日歸位的孫中山銅像系由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朗度斯基,根據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大理石坐像翻鑄而成。
  • 徵集令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場拍賣面向全球徵集精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綜合性大型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的重鎮,也是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建築主體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建造,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莊重典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
  • 瀋陽故宮精品文物在國博集中展示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瀋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於2020年12月31日下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幕。展期3個月。「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通過「皇權與秩序」「生活與習俗」「陳設與清供」「藝術與信仰」「文治與武備」五個單元,集中展示瀋陽故宮博物院典藏的200餘件(套)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其中既有威嚴莊重、典雅靜穆的禮儀用器,帝後玉寶、玉冊,富麗華美、工巧藝絕的陳設佳器,紋飾精美、寓意吉祥的生活用器;又有富有文人意趣的君臣書畫,法相莊嚴、裝飾華美的金銅佛造像等。
  • 臺北南投6天遊路線推薦,來感受一下臺灣的文化吧
    從內地飛臺北的時間平均都在3小時左右,因此時間上還算比較寬裕,抵達臺北後,第一時間前往酒店,酒店的選擇非常多樣,大家可以根據喜好自行選擇。在第2天,大家就可以早早起床準備前往臺北的各個著名景點了,在臺北有好幾個地方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 臺北這幾個不容錯過的旅遊景點,最後一個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
    1、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士林區,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展館會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還有不定期的特展展出。
  • 2020臺北博物館大型藝術精品拍賣會圓滿閉幕
    2020臺灣大型藝術精品拍賣會於2020年7月29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圓滿閉幕。此次夏拍會以字畫為主,匯集近現代名家作品200多件。其中孔子美術館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網會員雲大群先生作品《深山古寺圖》《奇峰夕照圖《春山訪友圖》三幅作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大型拍賣會上分別以415萬、376萬、458萬多新臺幣成交。
  • 一周觀展指南|霍克尼激起「大水花」,大都會呈現中國神明
    暑期接近尾聲,上海博物館的大展「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即將閉幕,與此同時,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展陸續呈現,在上海,如當代藝術博物館「消失的技法——讓·鮑德裡亞的攝影」, 上海明珠美術館「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在北京,如故宮博物院「穆穆之儀:來自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俄羅斯宮廷典禮展」,木木藝術社區「大衛·霍克尼:大水花」;在紐約
  • 一周觀展指南|倫敦再讀提香「愛欲」,上博新展宋拓鍾繇
    本次展覽呈現的54件文物,門類擴至青銅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濃縮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展覽展出文物六十多件,通過大量文物、書畫、古籍文獻,呈現明末清初錢謙益及虞山詩派的成就與影響。,包括鄭簠《齋居感興詩隸書》軸、金農 《隸書》軸、鄧石如《篆書大幅》、伊秉綬《隸書十一言聯》、何紹基《隸書八言聯》以及近代吳昌碩、陳師曾等的書法,以呈現清代至民國碑學書法的發展過程與藝術成就。
  • 臺北故宮推"墜馬髻頸枕" 一秒變唐朝仕女
    2014年10月8日訊,據臺灣TVBS新聞網報導,今年7月臺北故宮推出「仕女唐唐」系列,有仕女唐唐洗澎澎的磁鐵夾,還有造型可愛吸油麵紙,大受好評。日前臺北故宮推出「墜馬髻頸枕」,7日在網絡首賣,銷售一空。